1、健康的內涵是什麼?
現代的健康觀
一、健康(Health)的概念
自古至今,健康成為各朝各代人們談論的永久話題,並被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麼是健康?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確切內涵?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該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事隔多年後,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physicalhysi。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會ychological。alth)、社會適應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這種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_社會醫學模式。這個現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健康是對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補充和發展,它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1.軀體健康(生理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身體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無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狀態;廣義的心理健康還包括心理調節能力,發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會適應良好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於社會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注重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於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怨天尤人,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解決。當發覺自己的理想與願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時,能夠迅速地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發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規范的細則和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表現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
二、健康的標准(health standards)
健康的標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按照以上的健康標准,只有15%的人能達到該標准,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即沒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處於機體無明顯疾病狀態,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出現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如乏力、頭昏、頭痛、耳鳴、氣短、心悸、煩躁等。這種中間狀態即為「亞健康」(subhealth)狀態(第三狀態)。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興旺的保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維護全體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健康教育則是一項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並被列為初級衛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生活水平的進步,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對健康內涵的全面理解有助於指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踐。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1988年第13屆世界健康大會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它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傳播和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促進人類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影響健康因素,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能力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所負的責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組織、立法、政策和經濟等綜合手段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以促進人類的健康。
健康促進模式(略)
我國的健康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三個階段。三者的關系是後者包容前者,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其不同點在於:
衛生宣傳=知識普及+宣傳鼓動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社會支持
(四)健康促進的領域
健康促進涉及的5個主要活動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的含義已超出衛生保健的范疇,把健康問題提到各個部門,各級政府和組織的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明確要求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更容易作出更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2、創造支持的環境
健康促進必須創造安全的、滿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保證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於健康的發展。
3、加強社區的行動
提高社區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力量是他們自己。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挖掘社區資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發展個人技能
通過提供健康信息,教育並幫助人們提高作出健康選擇的技能來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都要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促進中的衛生服務的責任由個人、社會團體、衛生專業人員、衛生部門、工商機構和政府共同分擔。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和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資源上對健康需求和有利於健康的活動給予支持,並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經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政府行為和行政干預來支持和推動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的問題時,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擇。通過提高社區自助能力,實現社區資源(人、財、物等)的開發。
3、創造有益於健康的外部環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逐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把社區、學校、企業等建成「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工廠」等。
4、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部門觀念與職能的轉變,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在全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相關學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主要來源於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普學、統計學、美學等學科。在諸多相關學科中以預防醫學、社會醫學、教育學、傳播學、健康心理學、健康行為學等關系最為密切。
1、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作用的規律,採用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
2、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社會因素和健康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以制定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借鑒社會醫學研究醫學問題時所側重的戰略性、理論性、方向性和思維觀念,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
3、教育學:健康教育是健康與教育的有機結合。人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改變,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教育對象的需求,熟練掌握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文化,設計教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技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並進行效果評價。
4、健康傳播學:主要研究健康信息傳播活動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策略的選擇與拓展。
5、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健康心理學要在研究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論、策略、具體措施和方法學方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為學:健康行為學是近年來隨著健康教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也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著眼於個人、群體乃至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健康行為學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學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為改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信 息 → 知 →信→行→ 增進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圖
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以吸煙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吸煙有害健康、吸煙引發的疾病以及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煙的健康行為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行為方式感到害怕(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人們堅信一旦改變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後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後,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2、健康傳播技巧
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衛生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並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
人類的傳播活動多種多樣。但按傳播的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不同及其特徵,大致可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自我傳播」四種基本類型。健康傳播也離不開這幾種傳播方法。
(1)人際傳播 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人際傳播具有針對性強、交流充分、反饋及時等優點,這種傳播方式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尤為常用和有效,社區全科醫生、衛生工作人員應該是該社區健康問題的權威和 健康傳播者,可以應用在診病時、病人咨詢時、出診家訪時——「個人與個人」;組織專題講座、授課、演講——「個人與群體」;座談、討論——「群體與群體」這幾方面進行人際健康傳播。
人際傳播要獲得好的效果,傳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際傳播要成為互動式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的。首先,人際間要溝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護對方的隱私;第二,對社區內人群的健康情況應有所了解,回答咨詢、專題講座、授課、座談等都應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對方產生興趣、共鳴;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對不懂醫學的人使用了很多醫學術語,對方理解不了醫學術語的含義,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最後要有科學性。
(2)大眾傳播 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要藉助一定的媒體;其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社會人群;信息傳播距離遠、覆蓋面廣、速度快;大眾傳播是單向的,雙方信息反饋不足。
(3)組織傳播 是指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即發展為公共關系學。
(4)自我傳播 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屬於心理學研究的范疇。
3、健康相關行為干預模式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⑴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煉、有規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⑶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污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
⑸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⑹遵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信息傳播、組織與法規、環境改變、培訓與指導、咨詢以及從行為醫學移植過來的行為矯正等。這些方法與策略分別作用於影響行為的產生、保持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健康教育方法學的重要內容。行為干預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成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採納促進健康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為矯正技術是本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各種促進健康的行為的系列性技術,在健康教育領域內廣泛運用的矯正技術主要有脫敏法、示範法、厭惡法、強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測量及指標
健康測量是將健康概念及與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量化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規則,根據被測對象的性質或特徵,用數字來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健康測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負向測量逐步擴大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正向測量;從對生物學因素的測量擴大到對心理、行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綜合測量。
1、健康測量指標:
為適應現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標,如心理指標、行為指標;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原有的死亡指標和疾病指標,對他們進行改進和發展,如利用死亡資料和疾病、殘疾資料計算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們的生存質量。
單一指標:群體健康測量指標(如死亡率、發病率、患病率、死因構成比等);個體健康測量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在這些健康測量指標基礎上演變的指標(如期望壽命)。
綜合指標:是通過某種方法或法則將多個單一指標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新指標。其特點是將反映健康狀況的多方面資料概括起來,用一個數值來表示,以提供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的多維測量和簡單評價。如生存質量指數、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評分等。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健康指標
⑴死亡指標:包括總死亡率、性別年齡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期望壽命;
⑵殘疾指標:殘疾率、殘疾原因構成;
⑶疾病指標:發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營養狀況指標:日攝入某營養成分總量;
⑸生長發育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等,可計算這些生長發育指標的年增長值和增長率,或進行相關分析;
⑹心理指標:包括對人格、智力、情緒、情感測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個性量表、Beck抑鬱問卷(BDI)、焦慮自評量表(SAS)、UCLA孤獨量表、個人評價問卷等;
⑺行為指標:行為模式(A型行為與B型行為的測量、得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生活方式(生活豐度、生活頻度、活動譜、生活滿意程度等得測量)、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數)、個人地位和個人經歷的測量指標;
⑻人口指標:人口數、人口的性別與年齡構成、人口的文化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人口的職業構成;
⑼綜合指標:
症狀和功能指標:常用症狀和功能調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生存質量指數、功能狀態量表和生存質量量表;
其他: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等。
2、誰知道「養生」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嘛
3、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4、養生是什麼東西
什麼是養生與保健?
中華民族有著悠遠流長的養生歷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視養生之道,經過後世醫學家、養生學家的不斷總結、補充和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養生學派。傳統養生學的特點是,與中國古代哲學、傳統醫葯學密切相關,具有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擁有豐富的養生方法。如傳統的氣功,古老的太極拳、華佗的五禽戲都是用來修身養性的,《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是唯一以聖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養生之道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被認為 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可見,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保健與養生是緊密相隨的,簡單的說,養生:保養身體;保健:保護健康。養生保健:保養護理身體的健康,使人長壽。養生保健是一種綜合的維持健康的行為,養生保健追求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生命的長壽,還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質量的提高,人能活得更健康、快樂。
總之,養生保健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目的的科學理論方法。
二 、如何進行養生與保健
養生與保健的方法很多,養生方法的選擇和中醫的辯證施治一樣,每個人的正確方法可能都不盡相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方法,結果會適得其反,比如羊肉為食療補品但陰虛體質吃了適得其反,體質差的人選擇剛猛的硬氣功練習身體狀態一直不會改善。因此,養生保健,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同時,養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調理,涉及飲食、起居、運動、心理、葯物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是靠一個功法、一個祖傳秘方、一張食譜、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須是長期的關注和堅持。
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適度運動、平衡心理等三個方面內容。此外還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等。
一)合理膳食,平衡飲食
民以食為天。我們身體的營養主要靠「食」補充,需要每天科學的進餐,這是飲食營養。研究發現,人類的膳食結構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葷素搭配,且各種營養素的搭配也應均衡,應當多攝取植物性蛋白、澱粉和纖維,少攝取動物性蛋白和脂肪,同時還應少攝取糖類和鹽分。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飲食文化的國家,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使我們有140種菜可以選擇吃,所以中華民族形成了以穀物豆類為主(五穀就是糧食,指大豆、小豆、小米、米、面),進食足量蔬菜,以動物性食物作為補充,兼食水果的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這種膳食內涵豐富,營養均衡,保健養生功效明確,也保證了膳食的平衡。合理膳食可以使人不胖不瘦,膽固醇不高不低,血粘度不稠不稀。
怎樣做到大致的合理膳食呢?有專家解釋十個字:「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1、是一天一袋牛奶。我們中國人膳食有很多優點,但普遍缺鈣,缺鈣會導致三大症狀: 一是骨痛。缺鈣的人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腰痛,腿痛,老年抑鬱症、全身痛。 二是龜背。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縮,歲數越大個子越小。 三是骨折,一摔跤骨頭就斷。正常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鈣,而我們一般人的伙食里僅有500毫克鈣,缺少300毫克鈣,一袋牛奶的量正好補充足了。
2、是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六兩至八兩的主食,這六兩到八兩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輕人、重體力活者,就要多吃一點,而體力消耗很輕,不用說一斤半,二兩就夠了。
3、是三分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或光吃葷。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分到四分正好。比如一分就是一兩瘦肉;或者二兩豆腐;或者二兩魚、蝦;或者二兩雞和鴨;或者半量黃豆。蛋白過多,消化不良,造成腸道毒素太多,也影響腎臟;蛋白質太少也不行,會出現營養不良,導致很多疾病。什麼蛋白質最好呢?魚類蛋白質最好,吃魚越多,動脈越軟,冠心病、腦中風越少。
植物蛋白大豆(黃豆)也很好。「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大豆中起碼有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等5種抗癌物質,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作為植物雌激素,可預防治療乳腺癌。對女性特別適合,對於補充生理性的雌性激素,植物雌激素是非常安全的,不像動物雌激素那樣會誘發癌症,建議女性要常喝豆漿。
4、是有精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粗細糧搭配,一周一、兩次粗糧,如棒子麵、老玉米、紅薯這些東西。三四五頓是指每天吃的餐數。七八分飽最重要。俗話說:「一頓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要想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5、是500克蔬菜和水果。500克蔬菜和水果就相當於八兩蔬菜二兩水果,新鮮蔬菜和水果含豐富維生素經常吃預防癌症最好。人體需要弱鹼。什麼是弱鹼?蔬菜、水果。
A 、「紅」是一天一個西紅柿。可以減少前列腺癌45%。吃熟的最好,因為番茄、紅薯是脂溶性的。如果這個人情緒低落,那麼吃點紅辣椒可以改善,紅辣椒是改善情緒減輕焦慮的好東西。
B、「黃」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一般都缺鈣和維生素A,其表現為:小孩感冒發燒,扁桃腺炎;中年人癌症,動脈硬化;老年人眼花,視力模糊。補充維生素A可以使兒童增強抵抗力,對視網膜好,老人眼睛不花。含衛生素A最多的是胡蘿卜、西瓜、紅薯、老玉米、南瓜、紅辣椒等,也就是紅黃色的蔬菜。
C、「綠」是什麼意思呢?飲料里茶最好,茶中綠茶最好。綠茶里有茶酡酚,而茶酡酚是抗癌的。同時綠茶中含有一種抗氧自由基的物質,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因此,越喝綠茶越年輕。喝茶能到能減少腫瘤、動脈硬化。
D、「白」是指燕麥粉、燕麥片。燕麥粥不但降膽固醇,降甘油三脂,還對糖尿病、減肥特別好。
E、「黑」是指黑木耳。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黑木耳吃後能使血液變稀,不容易得腦血栓和冠心病。一天5克至10克,每次吃一點,做湯做菜都可以。
http://www.cnbmys.com/ysbj/
5、養生 主要指的哪幾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6、養生含義怎麼理解?
養生含義怎麼理解?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7、什麼是養生? 養生都指的是什麼?
8、養生的意思是什麼?
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等方法的我國傳統保健方法。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