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八仙養生

八仙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5 23:28:57

1、什麼是補腎養生

男人腎虛通常會出現腰膝酸軟的情況,可以通過飲食補腎,也可通過服用葯物來緩解腎虛問題,平時還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長時間的熬夜,否則很容易出現腎虛問題

2、茅山術中八仙的請神咒是怎樣的?

茅山宗

以茅山為祖庭形成的道派。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的開創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師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許囗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真浩》、《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數十年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茅山已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故此後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陶景弘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影響日益擴大,至唐宋時期,走向興盛。唐代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茅山高道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不時被禮請入京,講道德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宋代茅山歷代宗師多得皇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劉混康曾治癒皇後孟氏心疾,哲宗於紹聖四年(1097)敕命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宋徽宗即位又敕命擴建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清凈經》、《六甲神符》賜之。時茅山已形成三宮五觀,「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茅山華陽先生解化之碑》,劉大彬《茅山志》卷二六)茅山宗從齊梁至北宋,鼎盛百年,成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漸趨衰微,但仍傳承不絕,時有高道名於世。元代,名道士杜道堅人勤(力字應為見字旁)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其後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茅山上清宗壇歸屬於張天師正一道。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魏華存稱太師,第二代楊羲稱玄師,第三代許謐稱真師,第四代許囗至四十五代劉大彬皆稱宗師。茅山宗傳承以楊、許上清經籙為憑,劉混康得御賜印、劍後,傳承信物增加了印劍。茅山宗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騙撰人神並列的上清神譜《真靈位業圖》。茅山宗的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基本形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的弘揚而趨成熟。茅山宗傳承、修習上清經,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籙。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倡行從術合修,結合導引、服食、葯餌、外丹和氣功養生諸術,以得長生之道。茅山宗著述宏富,為前期諸道派之冠。清笪蟾光《茅山志》著錄《上清大洞寶經篇目》一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籙》一部,《上清大洞寶籙篇目》三十五部,及眾真所著經論篇目六十二部。茅山宗是中國道教的重要道派。它不僅在隋唐時期成為道教主流,而且有系統的道教理論和組織制度,對修煉方術和齋醮儀規也有較大貢獻。茅山宗與龍虎、閣皂鼎立為符籙三宗,合並入正一道後,又以小宗單獨承傳,直至近現代。

3、八仙是哪幾位

八仙是漢族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
名單是: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1、鐵拐李又稱李鐵拐,是漢族民間傳說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傳名為李凝陽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生卒年約公元前418-326年。巴國津琨人(現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李家壩)。
2、鍾離權姓鍾離,生卒年約(公元168.農歷7月27日-256)東漢、魏晉時期人物,敘國高竹人(現貴州赤水二郎壩人)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
3、張果老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漢族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張果),本為邢州廣宗的道人,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其思想主要以《道德經》、《妙真經》、《黃庭經》、《參同契》為主,是唐朝有名的煉丹家,養生家,還是個哲學家。
4、藍采和是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今重慶江津白沙鎮永興大圓洞得道成仙。
5、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經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稱:「何仙姑」。相傳,何仙姑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
6、呂洞賓,名喦("喦」或作「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是道教全真祖師,五祖七真的五祖之一。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皆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
7、韓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簫,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有說法稱他是唐朝韓愈的侄孫子韓湘。
8、曹國舅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現最晚,在宋代就被內丹道收編為呂洞賓弟子,但是關於他的故事卻遲至元明時期才出現於有關記載之中。

4、民間傳說中八仙為什麼非要過海?

八仙過海,其實就是現身弘法。

八仙過海的時候,是應蓬萊仙山的白雲仙長之約,去蓬萊仙山參加牡丹花會。參加完花會總得回來啊,於是在鐵拐李的提議之下,不坐船而只憑自身本領渡海回國。

當然,作為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和陸地之間的大海到底有多寬,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盡管如此,鐵拐李的提議得到了其它七人的響應,於是大家各自施展看家本領,「踏海」西來。

八仙具體如何個渡海法,這里不再贅述,我們主要討論一下他們為何要這么大肆張揚呢?

按照我們的傳統習俗,得道神仙、有道高人都是非常含蓄的,並不會主動展示法術,以免驚世駭俗。

而這一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個人在海面迎風戲浪,確實是驚天動地之舉、普通的凡人,見到這一幕,必然會目瞪口呆,還不是大呼「白日見鬼」?

但是,我們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八仙的一種弘法技巧罷了。

八仙過海到底發生在哪個年代,這個不得而知。但比較可信的是,鐵拐李、呂洞賓等八個人的陣容確定,大致發生在元朝。而八仙都是學道成仙的,他們所崇拜的自然是道法。

而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之後,隨著佛教影響自日益壯大,本土道教大有相形見絀之勢。這就決定了佛道兩家明裡暗裡的「鬥法」。

當然,作為神仙,佛道鬥法,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以擁泵者的多寡來區分。於是,弘法便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

而神仙又受到「不能驚世駭俗」的約束,實際上,也缺少必要的舞台來向世俗信眾展現其魅力。而「過海」,剛好為八仙提供了一個最為名正言順的平台。

實際上,八仙這回大顯神通過海之後,道教神仙的法術高明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八仙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得不說,八仙過海,其實就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巧立名目的弘法之舉。

5、竹林七賢和飲中八仙的詳細介紹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

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6、養生之道

7、八仙的成仙順序是

有本道教的書上記載,各仙基本上都是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著名仙苑石筍山列入八仙。人物在明代前,並不明確。至明代吳元泰《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現在一般的考證認為:鐵拐李最早,大概是在公元前400多年那時候的人,比老子小一百多年,傳說是老子直接度化的。
漢鍾離是漢朝中期的人,傳說是李鐵拐度化的。
張果老是唐朝前期的人,說是在武則天時候就100歲了,在唐玄宗時期還入宮給皇帝講過經,傳過養生法。
呂洞賓在一般的歷史記錄上,應該是唐中後期的人物了,但是在傳說中,好象還度化過後面的比他還早出生的兩位。
藍采和,傳說是武則天時期生人。傳說里有何仙姑和漢鍾離共同度化的。
何仙姑,比藍采和稍晚,但基本上是同一時期的人。傳說是呂洞賓贈了仙丹而成仙的。
韓湘子,記載是韓愈的侄子,然後拜呂洞賓為師
曹國舅,這個是最晚的,他是宋朝時的人,是國舅,傳說也是呂洞賓度化的。

8、呂祖養生酒多少錢一盒

呂祖養生酒是山西洞賓酒業公司開發的新一代養生保健酒。呂洞賓養生酒組方設計源自《呂祖全書》中記載的呂洞賓用以濟世度人的養生古方,是一種純天然的養生酒。採用傳統白酒發酵工藝,挖掘呂祖(八仙之一呂洞賓)養生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呂祖道教——全真教的養生文化精髓,再利用先版進的微生物有益菌工藝,聘用國家知名白酒專家和微生物專家,共同開發出來的一款新產品。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物質,主要為微量的高級醇及較多的維生素.含有18種氨基酸,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就有7種。氨基酸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體內氮含量平衡所必須,某些氨基酸體內不能自行合成,不許有飲食中攝取。呂祖養生酒正是含這類氨基酸比較完全的養生酒,具有強身健體的葯權效。

單價180元

9、八仙過海的八仙是哪幾位

八仙是漢族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
名單是: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1、鐵拐李又稱李鐵拐,是漢族民間傳說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傳名為李凝陽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生卒年約公元前418-326年。巴國津琨人(現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李家壩)。
2、鍾離權姓鍾離,生卒年約(公元168.農歷7月27日-256)東漢、魏晉時期人物,敘國高竹人(現貴州赤水二郎壩人)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
3、張果老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漢族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張果),本為邢州廣宗的道人,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其思想主要以《道德經》、《妙真經》、《黃庭經》、《參同契》為主,是唐朝有名的煉丹家,養生家,還是個哲學家。
4、藍采和是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今重慶江津白沙鎮永興大圓洞得道成仙。
5、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經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稱:「何仙姑」。相傳,何仙姑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
6、呂洞賓,名喦("喦」或作「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是道教全真祖師,五祖七真的五祖之一。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皆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
7、韓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簫,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有說法稱他是唐朝韓愈的侄孫子韓湘。
8、曹國舅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現最晚,在宋代就被內丹道收編為呂洞賓弟子,但是關於他的故事卻遲至元明時期才出現於有關記載之中。

與八仙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