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赫然在養生論

赫然在養生論

發布時間:2020-07-15 23:16:25

1、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哪些養生理論措施?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養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養生的論述。

嵇康首先論述了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作用,他將人的身體比喻成國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國家的君主:「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身體的影響,與君主對於國家的影響是一個道理。

因此,人的養生要形神兼養,而重在養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意義。

嵇康提出的「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他還敘述了「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的養生方法,說明他既重視心理的調養,也重視身體的養護,這樣的養生理念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

嵇康主張,善於養生的人要保持內心的清靜虛無,精神專著而舒暢,要減少私情慾望,淡泊名利,還要避免飲食中的滋膩厚味。比如他「甘為市井一鐵匠」,而且有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嵇康提出的具體的養生方法,是排除對於世間名利、飲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內心淳樸恬靜,精神飽滿,遠離憂愁和思慮。他說:「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嵇康又提出服食滋補的良葯,飲用甘美的泉水,沐浴溫煦的朝陽,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樣就能達到心境超脫、身體輕健、歡愉而滿足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很有利於健康長壽。

嵇康警醒人們注意滋膩厚味和過激情志對於人體的內外夾擊:「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許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讓人們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珍惜身體。

嵇康還強調,養生者要自覺自願地養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或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於養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對於精神的傷害,因而自覺自願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內心充滿對於名利的慾望,卻勉強壓抑自己的慾望。他說:「善養生者,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

淡泊名利帶來的是心理愉悅,強壓慾望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顯然,前者比後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滋膩厚味的飲食,嵇康主張「識厚味之害性,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這是倡導人們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常態,遠離滋膩厚味飲食的誘惑,而不是面對豐盛厚味的飲食卻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慾。

2、帶植的成語

【植黨營私】
樹立派別,謀取私利.
出處:《新唐書·蕭至忠傳》:「時楚客(宗楚客)懷奸植黨.」
【植善傾惡】
指培植善者,傾覆惡類.
【植發穿冠】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猶植發沖冠.
出處:《世說新語·言語》
【植發沖冠】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
出處: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
【壞植散群】
①解散朋黨.②指離心離德.
【張唇植髭】
指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出處:嚴復《論中國分黨》
願對你有所幫助!

3、《養生論》最早出現在那本書

養生論

養生論文。三國·嵇康作。本文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於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恆,通達明理,並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現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選》等書中。
嵇康的【養生論】 :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參考資料:昭明文選

4、微信成語猜猜看307

成語猜猜看307關答案:
【成語】: 植發沖冠
【拼音】: zhí fà chōng guàn
【解釋】: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
【出處】: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

5、憂患是什麼意思

詞目:憂患 拼音:yōu huàn 詞性:動名詞 基本解釋 [suffering;misery;hardship] 憂慮禍患或擔憂禍患,是動名結構而不是名詞並列結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講的是憂慮禍患則生長發展,安享快樂則墮落死亡。 詳細解釋 困苦患難。 《易·系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宋 王安石 《離北山寄平甫》詩:「少年憂患傷豪氣,老去經綸誤半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憂患恐懼,最怕有所,一有所,則我心無主。」 楊朔 《茶花賦》:「我又望著他的臉……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

6、華工寧正祥教授松露養生論中,為什麼特別強調生命在於細胞的有氧運動呢?

華南理工大學寧正祥教授的松露療法了解一下?由多年生宿根植物根尖合成的多萜類糖苷對膽固醇、稠雜環、烴胺類等細胞代謝產物及代謝垃圾具有極佳的清除能力,並能有效促進神經細胞的原位再生。您可以自行百度松露療法了解一下相關內容。

7、幫忙找到《養生論》原文~謝~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8、觀 歸 古漢語解釋(麻煩也寫一下例句)急需,快點,謝謝。

觀1 [ɡuān ㄍㄨㄢ]
[《廣韻》古丸切,平桓,見。]
「 觀1 」的繁體字。「 覌1 」的繁體字。亦作「 観1 」。
1.觀看;觀覽。《詩·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周書·長孫澄傳》:「雖不飲酒,而好觀人酣興。」 明 楊慎 《〈宛陵詩選〉序》:「長夏簡出齋閣,因舊所批勘,博觀而約取之,為二卷,其的然可傳可誦者,似為無遺。」 清 魏源 《海曙樓銘》:「觀天地之大於海,觀海於日出,觀日出於臨溟峻極之山。」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晨瞻曉日,夕觀繁星。」2.觀察;察看。《荀子·強國》:「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朴,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侯生 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宋 蘇軾 《前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清 李顒 《張澹庵傳》:「觀其所與,而其人可知;觀其所行,而其心可知;觀其所言,而其志可知。」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第一章:「今既述人生與美術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標准,以觀我國之美術。」3.示範;顯示。《漢書·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觀,猶顯也。』顯示之,使其慕欲也。」 唐 杜甫 《冬狩行》:「君不見 東川 節度兵馬雄,校獵亦似觀成功。」4.引申為示意。《韓非子·喻老》:「 越王 入宦於 吳 ,而觀之伐 齊 以弊 吳 。」5.游覽。《詩·鄭風·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 轉附 、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朱熹 集註:「觀,游也。」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五:「伊昔不治業,倦遊觀五都。」 清 姚鼐 《游靈岩記》:「 泰山 北多巨巖,而 靈巖 最著。余以 乾隆 四十年正月四日,自 泰安 來觀之。」6.玩賞。《書·無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游、於田。」《穀梁傳·宣公二年》:「 靈公 朝諸大夫而暴彈之,觀其辟丸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7.多。《詩·小雅·采綠》:「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鄭玄 箋:「觀,多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秋胡行九章》之五:「蠶月觀時暇,桑野多經過。」 唐 元稹 《揚子華畫》詩:「子亦觀病身,色空俱寂寞。」8.鑒戒;借鑒。《左傳·庄公二十三年》:「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逸周書·大聚》:「維 武王 勝 殷 ,撫國綏民,乃觀於 殷 政。」《漢書·蒯通傳》:「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 張王 與 成安君 ;以忠臣言之,則不過 大夫種 。此二者,宜足以觀矣。」9.引申為效法。 宋 蘇舜欽 《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中王公行狀》:「安有逆丑而廟食者乎?長吏不能革舊俗之濫,民何觀焉!」10.容飾;形態。《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後妃齊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 鄭玄 註:「毋觀,去容飾也。」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 清 周亮工 《題陳章侯畫》:「是年秋,值公 明聖湖 ,出此相視,裝潢有加,舊觀頓反。」11.景象。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皇皇哉!此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銜遠山,吞 長江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 岳陽樓 之大觀也。」 陳毅 《開國小言》詩:「一九四九年,國際慶偉觀。」12.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帝會 中山 邸,乃詔 香 殿下,顧謂諸王曰:『此「天下無雙 江夏 黃童 」者也。』左右莫不改觀。」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夫似是之言,莫不動聽,因形設象,易為變觀。」如:人生觀;幸福觀。13.通「 勸 」。《禮記·緇衣》:「昔在上帝,周田觀 文王 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鄭玄 註:「古文,周田觀……為割申勸。」 孔穎達 疏:「觀當為勸。」14.通「 涫 」。沸滾。《周禮·夏官·序官》「司爟」 漢 鄭玄 註:「爟,讀如予若觀火之觀。今 燕 俗名湯熱為觀。」15.占卜。《史記·天官書》:「觀成潢。」 裴駰 集解:「觀,占也。」 漢 張衡 《思玄賦》:「懼筮氏之長短兮,鑽東龜以觀禎。」16.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巽上。《易·觀》:「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左傳·庄公二十二年》:「 周 史有以《周易》見 陳侯 者, 陳侯 使筮之,遇《觀》之《否》。」
觀2 [ɡuàn ㄍㄨㄢˋ]
[《廣韻》古玩切,去換,見。]
「 觀2 」的繁體字。「 覌2 」的繁體字。亦作「 観2 」。
1.古代宮門外的雙闕。《禮記·禮運》:「昔者 仲尼 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鄭玄 註:「觀,闕也。」《文選·揚雄〈甘泉賦〉》:「於是大廈雲譎波詭,摧嗺而成觀。」 李善 註:「言大廈之高,而成觀闕也。」 明 蕭洵 《故宮遺錄》:「度橋可二百步為 崇天門 。門分為五,總建闕樓其上,翼為迴廊,低連兩觀。」2.樓台。《左傳·哀公元年》:「昔 闔廬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杜預 註:「觀,台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靈圉 燕於閑觀。」 南朝 宋 謝庄 《月賦》:「連觀霜縞,周除冰浄。」 明 何景明 《昔游篇》:「帝京宮觀一如昔,盤龍曲鳳青雲間。」3.京觀。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誄》:「聚甲如陵,獻俘為觀。」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溫水》:「斬 區粟 王 范扶龍 首,十五以上,戮截無赦,樓閣雨血,填屍城觀。」 唐 許敬宗 《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積甲齊山, 中嶽 由其咸定;封屍築觀,王城於是乂安。」參見「 京觀 」。4.道教的廟宇。《史記·封禪書》:「 公孫卿 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 唐 孟棨 《本事詩·事感》:「居十年,詔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盛如紅霞。」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秦皇 、 漢武 始好神仙,方士祠祀始有觀。」《水滸傳》第五三回:「松陰裡面一條小路,直到 羅真人 觀前,見有朱紅牌額,上寫三個金字,書著『紫虛觀』。」 清 顧祿 《清嘉錄·新年》:「城中 圓妙觀 ,尤為遊人所爭集。」5.古國名。《左傳·昭公元年》:「 夏 有 觀扈 。」 杜預 註:「 觀國 ,今 頓丘 衛縣 。」6.姓。 春秋 楚 有 觀射父 。見《國語·楚語下》。
歸1 [ɡuī ㄍㄨㄟ]
[《廣韻》舉韋切,平微,見。]
亦作「 帰1 」。「 歸1 」的繁體字。
1.古代謂女子出嫁。《易·漸》:「女歸,吉。」 孔穎達 疏:「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詩·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唐 韓愈 《祭十二兄文》:「歸女教男,反骨本原。」 明 唐寅 《嬌女賦》:「臣居 左里 ,有女未歸。」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遣使來乞盟締姻,以其女弟歸 太祖 ,是為 高皇後 。」2.返回。《書·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歸,格於藝祖,用特。」 唐 韓愈 《送李六協律歸荊南》詩:「早日羇游所,春風送客歸。」《水滸傳》第七二回:「從小在外,今日方歸。」《紅樓夢》第七三回:「 探春 聽說,便默然歸坐。」 毛澤東 《卜運算元·詠梅》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3.特指出嫁女兒返回娘家。《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毛 傳:「歸,歸宗也。」 唐 韓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生七歲,喪其父,貧不能家,母夫人提以歸,教育於其外氏。」4.歸還。《春秋·定公十年》:「 齊 人來歸 鄆 、 讙 、 龜陰 田。」《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清水》:「 共伯 既歸帝政,逍遙於 共山 之上。」 茅盾 《春蠶》二:「條件是蠶事完後本利歸清。」5.趨向;歸附。《易·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孟子·梁惠王上》:「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南史·檀道濟傳》:「於是中原感悅,歸者甚眾。」《明史·唐勝宗傳》:「 太祖 起兵, 勝宗 年十八,來歸。」6.會集;合並。《金瓶梅詞話》第五一回:「那 王六兒 連忙歸到壺裏,交 錦兒 炮熱了,傾在盞內,雙手篩與 來保 。」7.引申為收拾整理。《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這日清早起來便把那點薄薄家私歸了三個箱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 安老爺 ﹞便忙著商量分撥家人清船價,定車輛,歸箱籠,發行李。」8.歸屬。《荀子·王制》:「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後漢書·陳蕃傳》:「尺一選舉,委尚書三公,使襃責誅賞,各有所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總括其名,業歸雜文之區;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 魯迅 《吶喊·社戲》:「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9.結局;歸宿。《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李斯列傳》:「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覩歸。」 晉 桓玄 《下書受禪》:「雖所由或殊,其歸一也。」《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初, 孫岳 頗得豫內廷密謀, 馮 朱 患 從榮 狼伉, 岳 嘗為之極言禍福之歸。」10.終,最後。《孟子·萬章上》:「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後漢書·袁術傳論》:「雖假符僭稱,歸將安所容哉!」11.歸納。《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左歸右歸,總歸不出個道理來。」12.本,宗旨。《史記·李斯列傳》:「 斯 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 宋 曾鞏 《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誌銘》:「於為文,以古為歸,不誇以浮。」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下》:「可欲救其弊,亦必以西法為歸。」13.稱許。《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朱熹 集註:「歸猶與也。」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宗族稱其孝慈,友朋歸其信義。」 宋 秦觀 《故龍圖閣直學士李常行狀》:「公曰:『大義滅親,況朋友乎?自存益確。士論以此歸之。』」14.自首。《史記·張丞相列傳》:「 錯 恐,夜入宮上謁,自歸 景帝 。」 張守節 正義:「自歸帝首露。」15.珠算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盤三歸之。歸後以自乘。」16.泛指計算,結算。《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到晚, 牛浦 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17.用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並未引起相應的結果。如:答應歸答應,辦不辦就難說了。18.姓。 唐 有 歸崇敬 。見《新唐書》本傳。
歸2 [kuì ㄎㄨㄟˋ]
[《集韻》求位切,去至,羣。]
「 歸2 」的繁體字。
1.通「 饋 」。贈送。《詩·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歸饔餼五牢。」 鄭玄 註:「今文『歸』或為『饋』。」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故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歸衣服貨財。」2.通「 愧 」。慚愧。《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狀有歸色。」 高誘 註:「歸當終愧。愧,慚也。音相近,故作歸耳。」《史記·周本紀》:「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以節制輕 桓文 ,以富強歸 管 商 。」

9、求嵇康《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麻煩採納,謝謝!

與赫然在養生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