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的四季養生?
2、武當山道家養生甘露茶是什麼製成的
據百產品介紹:武當甘露茶產自海撥1000多米的武當山上,純野生植物,這里常年雲霧繚繞,本植物生長度環境潮濕,陽光照射時間短。只能靠雨露滋潤生長。專因此生長速度緩慢,而積累了豐富的有機物屬質。由人工攀山涉水採摘後,經陽光曬干而製成。
3、什麼是道家養生功,修煉它有什麼作用?在哪裡可以系統的學習到?
就是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等等功效的功法,不急不緩,以人體的知最佳方式,在動靜之中,尋求身體機能的提升,生命的升華。道。。
貌似諸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就是,你可以學學,至於道家的回春功,混回元功等可以網上找找資料,可以聯系下基答本功。內功啥的還是順其自然,精氣充足,自然周天循環。
福生無量~
4、有人說核桃分心木泡水喝對人好處很多對嗎?有科學依據嗎?
有依據的
【名稱】分心木 (《山西中葯志》)
【拉丁】Semen Juglandis
【異名】胡桃衣(《本草再新》),胡桃夾(《現代實用中葯》),胡桃隔(《山東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的乾燥木質隔膜。
【類別】收澀葯
【產地】主產河北、河南、山西、山東。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澀,性平,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固腎澀精。治遺精滑泄,淋病,尿血,遺溺,崩中,帶下,瀉痢,失眠。
①《本草再新》:"健脾固腎。"
② 陳念祖:"收澀精氣。
③《山西中葯志》:"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
④《中葯材手冊》:"治遺溺,崩中下血。"
⑤《陝西中葯志》:"治耳聾。"
⑥《天津中草葯》:"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
【選方】
①治腎虛遺精:分心木二錢,芡實四錢,枸杞子四錢,補骨脂三錢,牡蠣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②治腎炎:分心木十兩。黃酒五斤,浸泡十分鍾後,煮沸,去渣。每服5~10毫升,一日三次。(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附:【植物形態】
葯材鑒定
本品多破碎成半圓形片狀或不規則片狀,完整者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5~3cm。表面棕色至淺棕褐色,稍有光澤,邊緣不整齊,上中部有一卵圓形或橢圓形孔洞,長約占隔膜直徑1/2,邊緣增厚處呈棕褐色,增厚部分匯合延伸至基部。體輕,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澀。
化學成分
分心木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果核的乾燥木質隔膜,功效固腎澀精,臨床主要用於遺精滑泄、遺溺尿頻、崩中、帶下。初步研究表明,分心木中既有縮合鞣質,也有可水解鞣質,乾酪素法測定其葯材總鞣質含量可達3%~10%。但是乾酪素法僅能測定總鞣質的含量,缺乏專屬性。研究建立了RP—HPLC測定鞣質中鞣質的水解產物沒食子酸的含量的方法,可用於葯材質量控制。 胡桃始載於《開寶本草》,在我國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專家對分心木中鞣質進行了定性分析,並建立了測定該葯材中活性鞣質的方法,建立了該葯材質量標准。
分心木茶
[原料]:分心木15克。 [製作]:上葯清水洗凈,放入沙鍋內,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鍾,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飲用。
[用法]:每日1劑,分2次飲服。連服10~25日痊癒。 [功效]:澀精止帶。適用於白帶過多、尿血、崩漏。
分心木有理氣止痛作用;蓮子心味苦性寒,是清心降壓之良品;茶葉清頭明目,化痰消食。三味合用,具有降壓、清血、止痛之效。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引起的頭痛、眩暈、郁脹等。
臨床運用
1.將硬殼、分心木(殼肉分隔胡桃肉的部分)和胡桃肉加水750毫升,文火煎60分鍾,至葯湯約剩300毫升。去除硬殼及分心木,將葯液及果肉分成3份,一日3次,於飯前半小時各服一份,30天為一個療程。
用葯後一周,查尿糖一次,一個月之後查一次血糖、血脂。如果血糖、血脂降到正常,可改用維持量,即取4枚胡桃敲碎煎湯,於午飯前半小時服用,可融合降糖葯長期服用,不必間斷。
2.痰瘀交阻證:
分心木
主證:頭痛昏脹,眩暈目脹,視覺障礙,步態不穩,嘔吐痰涎,肢體麻木,或見癱瘓,言語蹇塞,或見失語,神識欠清,舌苔薄膩,舌質紫暗,舌下青筋暴露,脈弦細或弦滑。
方葯:通絡散結方[《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4;(3):31],全蠍、蜈蚣、丹參、川芎、僵蠶、地龍、半夏、鉤藤、白術、天麻、天葵子、夏枯草、貝母、女貞子、枸杞子、雲霧草、分心木等。
頭痛甚者加藁本、蔓荊子、白芷、菊花;嘔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視力障礙者加蕤仁、青葙子、密礞花、石決明、石斛夜光丸等;顱內壓增高,選加石楠葉、葶藶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車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黃蟅蟲丸或番瀉葉;多飲多尿選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龜板、遠志等;多汗者加襦稻根、浮小麥、碧桃干、櫓豆衣等;氣血津液虧損者酌加太子參、炙黃芪、生熟地、黃精、玉竹、枸杞子、虎杖根、薏苡仁、赤豆等。
分析:本方是在《醫學心悟》半夏天麻白術湯的基礎上加活血祛瘀、熄風止痙諸葯組成。《脾胃論》曰:「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治。」「目昏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再加白術可絕生痰之源;丹參、川芎為活血化瘀之要葯,丹參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稱,川芎又可上達巔頂,活血兼以行氣;全蠍、蜈蚣、僵蠶、鉤藤等為《證治准繩》撮風散之主葯,祛風止痙,解毒散結,合而化痰祛瘀,熄風解痙消瘤。再佐貝母、天葵子、夏枯草化痰軟堅散結,女貞、枸杞滋養肝腎,生精填髓,又添民間治療腫瘤的雲霧草、分心木,兼顧證候及病理。
5、適合旅遊養生的地方有哪些
一、浙江天台山養生旅遊勝地。
天台山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人文積淀深邃厚實,而且旅遊的區位條件也相當優越。天台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天台山盛產優質高山茶葉--雲霧茶,還誕生了東方茶文化--中國茶道。天台山還盛產中葯材、有白術、茯苓、石斛等名貴葯材1000餘種,其中"天台烏葯"品質獨特,是中醫的"長生不老葯"。 "石樑"牌高山蔬菜生長在千米高山,是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已遠銷上海、山東、福建、江蘇及本省各城市,並出口到香港、澳門。
二、杭州西湖養生旅遊勝地。
西湖被譽為"人間天堂"。不僅山水秀美,林壑幽深,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跡,以及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蘇堤兩邊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天色空濛,青山滴翠,雜樹升煙。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心醉神馳。西湖的美景不僅是春天繁花絢爛,更有夏日裡蓮碧接天,秋夜中月印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梅。還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即便是同一景色也節氣的變化具有不同的特色。無論你何時來到這里,都會領略到她不同的風韻。杭州樂園里笑聲飛揚,激情滿懷。
三、江蘇天目湖養生旅遊勝地。
景區目前已建成羊山自然公園、湖裡山公園、報恩禪寺、狀元閣、射擊城 、海洋世界、水上樂園等旅遊景點,湖周群山環抱,湖水清冽,間有畫若棋盤的田畔,疏密錯落的茶園,到處是一幅幅純自然的田園風光圖,湖岸蜿蜒曲折,自然景色與人工點綴相得益彰。景區內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姿態萬千。野豬、野兔、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棲息繁衍,自成天趣。山、水、林、禽、獸同生共榮,構成一幅奇特的大自然生態圖。
四、海南三亞養生旅遊勝地。
三亞是海南省風景名勝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在約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上,密布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公園、天涯海角、海山奇觀、南山文化旅遊區等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她不僅具備現代國際旅遊五大要素--陽光、海水、沙灘、綠色植被、潔凈空氣,而且還擁有河流、港口、溫泉、岩洞、田園、熱帶動植物、民族風情等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在國內外堪稱一絕。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氣候、最清新的空氣、最和煦的陽光、最湛藍的海水、最柔和的沙灘、最風情萬種的少數民族、最美味的海鮮…都賜予了這座海南島最南端的海濱旅遊城市。
五、牡丹江鏡泊湖養生旅遊勝地。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著名旅遊、避暑和療養勝地,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際生態旅遊度假避暑勝地,世界地質公園。距離牡丹江市區僅百餘公里。"鏡泊"意為"清平如鏡"。紅羅女的傳說為這里的山水倍添靈性,許多偉人的行蹤墨寶也給名湖增色不少。
六、承德避暑山莊養生旅遊勝地。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佔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盪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
七、福建武夷山養生旅遊勝地。
武夷山地處中亞熱帶,境內群山重疊,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三十餘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擋或削弱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具有降水量多,濕度大,霧日長,垂直變化顯著等氣候特點。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均溫17.6℃,平均降水量1864毫米。武夷山的"夕陽紅--武夷山休閑養生游"曾火爆北京和上海市場,或許是武夷山的山水游的巨大知名度,"休閑養生游"走的仍是天游峰、仙游岩、虎嘯岩、一線天、九曲溪等常態旅遊項目。武夷山養生游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養生旅遊產業的建設,打造中國乃至世界養生旅遊勝地品牌。
八、湖北武當山養生旅遊勝地。
湖北武當山是我國四大道教名山聖地、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及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盤古以來,它以"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吸引了眾多高真逸士隱居、修煉、養生,潛心探研醫術、養生術、仙術,為人類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財富。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被譽為"仙山瓊閣"。
電動卷簾門
簡訊介面
動漫繪畫培訓
動漫設計學校
東京民宿
九、黑龍江五大連池養生旅遊勝地。
五大連池火山群,正以其奇異壯美的火山景觀、波光粼粼的湖水,噴水吐玉的礦泉、新穎美觀的療養別墅,蜚聲海內外,享有"火山公園"之美譽。目前,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遊、療養勝地,每年都接待眾多的海內外遊人。他們不僅可以飽覽這里的湖光山色,還可以暢飲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元素的礦泉水,享受到洗浴泉,帶給人們的那種舒適與溫馨。
6、養生之道(有關茶藝和登山的小常識)
茶藝,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 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 CHA,在南方發音為 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 CHAI,日本是 CHA; 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 TE,德國的是 TEE,而英國則是 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 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 100 度沖泡為宜; 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 90 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 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台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 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茶藝的形成原因介紹】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繫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庄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採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藝和茶藝背景的基本含義】
1.茶藝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7、以下與茶相關的養生思想,哪一項不屬於道家提出的呢
"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這項養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養生思想。
茶文化與儒,佛,道家思想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有著豐厚的思想基礎,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華。儒家的「中庸和諧」學說,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眾生,以茶修性;道教長生觀、養生觀與「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滲透,互相統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這朵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花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聯系,追尋佛教和道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進而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基礎和茶文化形成的軌跡,更好的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人們如何才能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錫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譜》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有清峰」。說其地之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為「地仙」,就是地上活著的仙人。可見,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飲茶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聯繫到一起。在道家看來,茶本身既是與丹丸、經書一樣的不尋常之物,是可以引領凡人登錄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飲茶可以超凡脫俗。一些道士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
2、道教清靜無為的養生觀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養生要旨是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國時道家的創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莊認為養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朴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得其樂,才會使內心恬靜。因此,「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樹性喜潮濕,因為雲霧籠罩,又生長在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域,較少人涉足,經常與清靜相依。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境界。盧仝的詠茶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七碗茶詩》常被人引為典故。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有著無限情趣,每飲一碗茶,都有一層細細的體會,一連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冷靜和淡泊中,最後甚至回歸自然、現實,「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憂及種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蘭,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詩人,和「茶聖」陸羽友善。她寫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陸鴻漸至》,曰:「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卧病,欲語淚先垂。強欠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詩里無不蘊含著道教的自然、清靜、無為之感。
「靜」是道家的重要范疇,把靜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質。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如《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靜也。」老莊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後各自復歸其根底。復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聖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 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道家在養生修煉過程已經非常熟悉茶葉的葯用性能,當然也會發現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動中去。所以道家對中國品飲的藝術境界影響尤為明顯。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的特性與道家學說的關系極為密切。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朴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相一致,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古人認為「道」出於「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和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和聯系的整體,強調物我和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羨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於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吸取了天地精氣的自然之物—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人,有著「性之所近」的可溝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於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夠得到高度的統一。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靈一,他與無居士飲茶時選擇在白雲深處的青山潭,相對而坐,在品嘗茶時,也不忘體驗山水之樂。為此,他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岩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邊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帶左右,山間野泉煙雲蒙繞,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徹入心,渾不知此身處於何處之中,飲茶當此,方得盡其真味。而唐代詩人劉言史,與好友孟郊,選擇在洛北的野泉上親自煎茶,劉氏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中,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鮮火,取的是沒魚腥味的水,邊飲茶邊親近大自然,如此擺脫人世間的擾紛與煩惱,創造一個新的心靈世界。陸羽在《茶經》里,提倡「精」與「儉」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過程,必須精心選擇,精益求精。「儉」,指的是不搞奢華,不鋪張,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朴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權在《茶譜》中最精彩的是飲茶環境的界定。在朱權眼中,茶能幫人「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污於時俗」「有裨於修養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選在景物幽靜之所「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實就是學習心境平靜,與自然的本體為一,有我亦無我,我似在自然的母體之中,似有似無,無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有詩雲:「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將老朋友的氣質、風度比作茶葉,作為相當高的褒獎。在許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詞地將茶與人格修養聯系在一起。這已成了古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公認的隱喻,就如松竹梅菊蘭蕙等被喻為君子一樣,茶也成為了高尚情操的象徵,因而飲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寫美人,是中國茶詩的重要主題,反映出歷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結。崔珏《美人嘗茶行》詩雲:「雲鬟枕落困春泥,玉郎為碾瑟瑟塵。閑教鸚鵡啄窗響,和嬌扶起濃睡人。銀瓶貯泉水一掬,松雨聲來乳花熟。朱唇啜破綠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明眸漸開橫秋水,手撥絲簧醉心起。台前卻坐推金箏,不語思量夢中事。」慵懶的美人,濃睡初起,纖纖玉手端著碧玉綠雲似的一甌茶,朱唇輕啜,香喉細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漸漸清醒,於是明眸轉出秋水,纖指撥動琴弦,心意迷茫,似乎還在深情回憶夢中的樂事。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寫美人者,以茶詩寫愛情者,當推此詩為第一。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則戲把佳茗當佳人,茶的香、甜、醇美,總是使人充滿美麗的想像,茶如美人。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尋求自然與人的和諧
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的品飲已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達到至曠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並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蘇東坡《行香子茶詞》詩雲:「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在這首詞中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作者酒後煎茶,品茶時的從容神奇,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輕松、飄逸「兩腋清風」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雲:「活水還需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腳處,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中前段描寫月夜臨江烹煮茶的情趣,後則以茶銘茗與自然的翻覆變化,反襯世事的無常而平撫自己悲苦額境遇。而歐陽修在《雙井茶》雲:「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此首詩作於歐陽修晚年辭官隱居時,抒發感慨。對人間冷暖,世情易變,作了含蓄的諷喻,他從茶的品質聯想到世態人情,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俗之徒,闡明君子應當以節操自勵,即便猶如「建溪」佳茗被「爭新棄舊」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氣猶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詩,除給人以若許茶品知識外,又論及了處事做人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感嘆世情之崎嶇多變,當看盡人世滄桑之後,惟獨對茶的喜好未曾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