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真人、至人、賢人、聖人分別表示什麼?
1
真人永生
能把握天地變化之機,掌握陰陽消長之要,吐故納新,保養精氣,精神內守,超然獨立,肌肉形體,永遠不變,所以能與天地同壽,永無終結。
2
至人悠遊
有淳厚的道德,並懂得一套完整的養生方法,能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於四時氣候的遞遷,遠離世俗的紛擾,聚精會神,悠遊於天地之間,視聽所及,達於八荒之外。
3
聖人百年
安處於天地間的和氣,順合於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於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並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制。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歲。
4
賢人長壽
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希望追隨上古真人,以求符合於養生之道。這樣,也能夠使壽命延長到一定的限度
2、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rfuquew617 :你好。
【養生】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莊子《內篇·養生生》最早提出「抄養生」。
養生:養就是滋養、保養、養育、修養;生,就是生命、生長。養生就是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活動。
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了解,知道什麼是健康,什麼是亞健康、什麼是不健康、什麼是疾病、怎樣治療疾病、怎樣預防疾病。百
我們要知道,如度何從食物中獲取營養,如何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聯合國有一個口號:「千萬不要死於無知。」
這就要我們很好的學會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按照聯合國在維多利亞開會有個宣言,這個宣言提出:平衡飲食、有氧運動、心理狀態。
通個養生,讓我們有個健康的身體,為人類多做貢獻。
3、真人的四大真人之學
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楚國與齊國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而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說。
玄學是漢末魏晉至宋朝中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哲學與學說,是那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所謂「玄」,即《老子》所講「玄之又玄.謂。西漢之揚雄在《太玄·玄攤》中說:「玄者,幽攤萬類,不見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釋道:「玄,謂之深者也。」玄學以《老子》的「無為」之論,《莊子》蔑視禮法的態度和《周易》的神秘主義合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兩漢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此二書又被稱為「玄宗」。玄學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等等。玄學是在東漢末年經學衰落之際,拋棄了天人感應之論,冀以清談和思辨裨補注經繁瑣等闕漏,以自然為本為體,以名教為末為用,探討本末的有無,即宇宙的本體問題;對此哲學目的,又以「得意忘言」為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而成為一整套哲學體系。在晉元嘉十六年國家開設五館中,玄學館為其中之一,這也標志玄學的確立並為朝廷認可。據南齊陸澄《與王儉書》所載:「元嘉建學之始,(鄭)玄、(王)弼兩立。逮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玄)置王(弼),意在貴玄(學),事成敗儒(《南齊書·陸澄傳》)。」這說明南北朝時期,王弼的玄學,已經取代了鄭玄的經學了。玄學大體上分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為代表的清談派和嵇康、阮籍、「七賢」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學的思潮還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新時期,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玄學影響廣泛,泛浸及醫學,後者自然主義的養生觀,其重術尊方的發展理路,和醫者意也的思維方式等等,都與玄學的影響有關,這也鑄就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的自覺自為的特徵。
門閥士族士大夫致力於《老子》、《莊子》、《周易》、《論語》、《列子》、《文子》等儒道經典的注釋、研究和談論,宣傳自然無為,崇尚達生任性,於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玄風」,以談玄論道來逃避現實政治。自曹魏年間的「正始之音」開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務政事,晉元帝司馬睿甚至「餐服玄風」,到南北朝時有的皇帝還「盡玄言之趣」,置玄學館,玄學風行一時。
玄學館是學習道家學說的學校。宋文帝時創立。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為丹陽(今屬江蘇)尹,建宅於南城外,設置玄學館,招聚生徒。東海(今屬江蘇)徐秀、廬江(今屬安徽)何曇、潁川(今河南登封東)苟子華、太原孫宗昌、魯郡(今山東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學者,都仰慕遠道來游,稱為南學。受魏晉玄學思想發展影響,玄學列為學校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首開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學,京師及地方均設。學習內容為《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玄學館.又稱為南學,學者聞風麗爭四館並置.為後代分科大學之始,對隋唐專科學校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玄、史、文三館的設立,除《宋書·隱逸傳》所言是「上留心藝術」使然以外①,恐怕還有借設館來確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領導地位的意味,將思想的生產納入國家的體制。尤其是玄學,它與史學、文學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靈魂,關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揚名教」來整肅士風,還要佔據思想界的權威地位,引導士風。《宋書·何尚之傳》:「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爨、黃回、潁川苟子華、太原孫宗昌、王延秀、魯郡孔惠宣,並慕道來避,謂之南學。」可見玄學館的設立的確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據《南史·宋明帝紀》載,總明觀原設五科,因陰陽學無人,立四科。齊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學形式,影響後世專科教育的發展。)
北周承西魏之後,其學制較北齊為略勝。太學之外,又有「露門學」、「虎門學」及「通道觀」等。「露門學」或稱「路門學」,立於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與「虎門館」同為教授貴胄的學校。「通道觀」立於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與宋「四學」的「玄學館」相似,蓋欲發揚道家思想,也是這時代與前代學制特異的史證(都見《北周書·武帝紀》)。
唐長安玄掌館唐都長安崇玄署轄下培養玄學人才的教學部門。又稱為崇玄館、崇玄學。其學生稱為崇玄生。據《唐會要》卷六四載,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置崇玄學子玄元皇帝廟,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設崇玄博士1人,令學生習《道德經》、《莊子》、《文子》、《列子》,「待習業成後,每年隨貢舉人例送至省,准明經例考試」。有學生百人。天寶二年(公元742年)改稱崇賢館,稱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大學士1人則由宰相擔任,領兩京玄元官及道院。此後崇玄館因安史叛亂一度衰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學生恢復至百人。
宋朝提倡學習道經,並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據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建議,將《亢桑子》《文子》列入國子學,與《莊子》《列子》並行。又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兗州王純奏請,令學者治《御注道德經》,間於其中出題。同時又下詔規定:「自今學道之士,許入州縣學教養,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經,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凡初入學者稱為道徒,以後每年進行考試,根據其考試的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志士等名號,按五品到九品撥放。又依儒學貢士法,學道之士可通過考試升為貢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學之預備學校,或稱「外學」)學習,然後每三年參加「大比」,殿試合格者即為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職。為了普及道經的學習,又令道錄院選擇道經數十部,鏤板頒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詔規定: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後又規定「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通過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罷道學,以儒、道合而為一,不必別置道學也。」
4、養生怎樣解釋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因此,養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年輕就是本錢,養生等到年老時再考慮吧!」此觀點錯誤。
5、哪些人需要養生?
時至今日,養生,已經是一個日常話題。姑且不論有多少人真的懂,但至少可以說明,有很多人覺得需要了。這是好事情,說明咱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確實是提高了。
不辜負大家的是,《黃帝內經·素問》開頭第一篇,講的就是這個東西。
據說,黃帝是一天生的牛人,落地就能講話,稍大點更是聰明的一塌糊塗,成年後,則直接登天去了。但他有一個疑惑,上古之人,隨隨便便就能活個百來歲,而且還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現在的人,才半百就衰老的不成樣子了。這到底是為蝦米呢?
皇帝手底下有個叫岐伯的人,也是很牛的。給黃帝解釋說,上古的人順應天時,懂得節制,所以都能活到天年,也就是100-120歲的樣子。但現在的人呢,酒色財氣,沒個節制,整天七搞八搞胡搞亂搞,吃喝玩樂都沒夠,起居無常,能熬過半百已經算是中大獎了。
上古之人,非常講究安精神,守真氣,想病都難。所以呢,做人要慾望少一點,那麼心裡的踏實就會多一點。這樣的話,哪怕是稍微辛苦一些,也不會覺得勞累。所謂心安,理得嘛,如果精神不順,身體肯定是要垮掉的。
黃帝又問說:人老了就不會生小朋友,是因為精力沒了?還是天數如此啊?
千萬不要覺得黃帝這個問題問得很沒營養,關鍵的解答就在這里了。
岐伯說:女孩子七歲開始,身體進入發育周期。
二七,也就是14歲的時候,人脈通,一個月一次的事情開始了,就具備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七,也就是21歲的時候,發育進入平穩期,該有的都有了。
四七,也就是28歲的時候,身體的生理機能達到頂峰。所以現在科學也解釋,女人在28歲左右生小孩子是最合適的。也在這個年齡,女人,要開始養生了。這個階段衰老問題盡管還沒有顯現,但要開始有意識的做這方面的功課。如果這個階段做的比較好,就可以讓頂峰期的時間長久一些。
五七,也就是35歲的時候,警報來嘍,身體機能衰老的跡象開始顯現,臉色變差,皺紋滋生,開始掉發。養生,已經是一個不能再忽視和等待的課題了。
六七,也就是42歲的時候,面部越發乾枯,大部分女人開始徹底依賴上化妝品,鉛中毒的腳步也進一步加快。更不幸的是,這個時候白頭發也開始出現了。
七七,也就是49歲的時候,生理機能進一步遭到打擊,基本上已經喪失生育小朋友的功能了。
說完女人,現在來說說男人。這個岐伯居然還懂得女士優先,贊一個。
男人比女人發育的要晚一些,而且也要慢一些。
岐伯說,男孩子八歲開始,身體進入發育周期。
二八,也就是16歲的時候,精氣爆滿,有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八,也就是24歲的時候,發育到達平穩期,相比女生,在這個階段整整晚了3年。難怪古時候講,女大三,抱金磚。
四八,男人的生理機能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也要開始養生了。至少得注意一些了,從這開始還胡搞亂搞,沒幾下就要精盡人亡,嗝屁去了。男人們可要注意啊。
五八,也就是40歲的時候,腎氣開始衰退,頭發開始掉了,牙齒也開始松動了,六味地黃丸要常備了——補腎嘛。
六八,也就是48歲的時候,衰老的更加明顯,鬢發開始白。
七八,也就是56歲的時候,肝啊、腎啊,精力的精啊,筋骨的筋啊,都不行嘍,各個零部件開始破損。
八八,頭發、牙齒,一律開始下崗。
腎是儲藏五臟六腑的精氣的地方,所有呢,要五臟都健康有利,腎才有源源不斷的精力提供給身體。如果五臟都衰了,緊跟著頭發、牙齒什麼的,肯定都不行了,更不要說生小朋友了。
「不全是這樣吧?」,黃帝咪著眼,拽拽地說:「我就知道有個老頭,老了也很猛,還能整出小朋友。」
岐伯說:那老頭我也曉得啊,他是挺猛的,人家會養生啊,腎氣足嘛。不過呢,雖然整出小朋友了,如果是男的,活不出八八六十四歲,如果是女的,活不出七七四十九歲。畢竟是老人家造的小朋友,精力有限滴。所以呢,年過28歲的高齡產婦,生出來的小朋友壽命大多是要短一些的。女人們,可要把握好生育年齡哦。
黃帝又問:那麼,上古那些動不動百來歲的牛人們,還能整出小朋友不?
岐伯說:那些牛人自然是另當別論了,他們雖然老了,但身體好啊,個個都跟長壽龜似的,生小朋友對他們來說,小意思的。
緊接著,黃帝就來下結論了。說:我聽說上古有「真人」,得自然之道,壽比天地。中古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和陰陽,調四時,也歸到「真人」的行列里。其次呢,就是「聖人」了,無欲無求,也能活到百來歲。再接下來,就是「賢人」,法天地,也活了很長的壽命。
碎碎念了這么多,都不知道黃帝到底要表達什麼,開始還光提問的,到最後居然來總結了,搞得很厲害似的,黃帝,你果然不是一般人。
先撇開黃帝的碎碎念,我們倒真是要熱烈的感謝一下岐伯。他明確的告訴我們養生開始的科學年齡,女子28歲,男子32歲。
女子28-35歲,注重「保」,35歲之後,注重「養」。
男子32-40歲,注重「保」,40歲之後,注重「養」。
6、道家的"真人"是什麼概念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
常用作稱號,如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在唐代皆封為真人。道德經與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歷史上天師改為真人封號,明朝洪武時,正一張宇初天師來朝,洪武帝大喝:「妄甚!天豈有師乎?改號真人。」
真人一詞最早出於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1.天尊的別名,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稱「成仙」之人。
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鬼穀子》:「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漢 淮南王《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賈誼《鵬鳥賦》:「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漢王逸《九思·守志》:「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三國阮籍《大人先生傳》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專氣一志,萬物以存.退不見後,進不睹先,發西北而造制,啟東南以為門.微道德以久娛,跨天地而處尊.夫然成吾體也.是以不避物而處,所賭則寧;不以物為累,所逌則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騰足以逞其情.故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故天下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若夫惡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爭求,貴志而賤身,伊禽生而獸死,尚何顯而獲榮?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喪體,誠與彼其無詭,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將去子矣.」
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魏晉《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曰:天尊:道性無隱無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現在,非未來,非過去;非因所作,非緣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樂。
道性、天尊、真人、無為、虛空等等,都是同體異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來法身一樣,這是道教繼承先秦兩漢道家思想對天尊問題探討的深入。
宋蘇軾《仇池筆記》:「道家雲:「心不離田,手不離宅。」又雲:「真人之心,若珠在淵。眾人之心,若瓢在水。」」
清《孔易闡真》:「行無為自然之道,以成後天之功,性了而命亦全,便為無漏真人矣。」
清《陰陽正宗略引》:「天則有災害之凶;地則有覆亡之患;人則有劫殺之災,死喪流離,無時或息。人縱不能為不生不滅之真人,等而下之,亦當求其惡少善多,庶得領取生人之樂爾。今者理欲混淆,道之深微,非所望矣。」
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3《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後因指統一天下的所謂真命天子。
漢 張衡 《南都賦》:「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梁書·韋叡傳》:「天下真人,殆興於吾州矣。」
《秦並六國平話》卷上:「未有真人來統一,奈何七國又爭雄。」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錄之以見真人埽除之難,元勛櫛沐之苦。」
4.指品行端正的人。
《漢書·楊惲傳》:「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謂『鼠不容穴,銜窶數』者也。」
顏師古 注引 李奇 曰:「真人,正人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太史奏真人東行。」
劉孝標 注引 檀道鸞 《續晉陽秋》:「 陳仲弓 從諸子侄造荀 ( 荀淑 )父子,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賢人聚。」
清 周亮工 《與王先生書》:「孝廉於仆稱莫逆交者二十年,真人真品,肅然敬之者亦二十年。」
5.指真誠可靠或知情的人。參見「 真人面前不說假話 」。
6.人類學中指從猿進化而來,真正脫離動物界的人。
吳汝康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類的祖先》:「人科中的真人,則包括一切能製造工具的人,有較發達的腦子,形成了社會……真正脫離動物界而轉變成『完全形成的人』,即真人。」
7.指廣泛知曉天理和真理的人。即,大學者。
人們通常對學識淵博的人說:「您可是真人,請發表見解。」
四大真人之學
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楚國與齊國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而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說。
玄學是漢末魏晉至宋朝中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哲學與學說,是那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所謂「玄」,即《老子》所講「玄之又玄.謂。西漢之揚雄在《太玄·玄攤》中說:「玄者,幽攤萬類,不見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釋道:「玄,謂之深者也。」玄學以《老子》的「無為」之論,《莊子》蔑視禮法的態度和《周易》的神秘主義合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兩漢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此二書又被稱為「玄宗」。玄學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等等。玄學是在東漢末年經學衰落之際,拋棄了天人感應之論,冀以清談和思辨裨補注經繁瑣等闕漏,以自然為本為體,以名教為末為用,探討本末的有無,即宇宙的本體問題;對此哲學目的,又以「得意忘言」為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而成為一整套哲學體系。在晉元嘉十六年國家開設五館中,玄學館為其中之一,這也標志玄學的確立並為朝廷認可。據南齊陸澄《與王儉書》所載:「元嘉建學之始,(鄭)玄、(王)弼兩立。逮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玄)置王(弼),意在貴玄(學),事成敗儒(《南齊書·陸澄傳》)。」這說明南北朝時期,王弼的玄學,已經取代了鄭玄的經學了。玄學大體上分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為代表的清談派和嵇康、阮籍、「七賢」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學的思潮還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新時期,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玄學影響廣泛,泛浸及醫學,後者自然主義的養生觀,其重術尊方的發展理路,和醫者意也的思維方式等等,都與玄學的影響有關,這也鑄就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的自覺自為的特徵。
門閥士族士大夫致力於《老子》、《莊子》、《周易》、《論語》、《列子》、《文子》等儒道經典的注釋、研究和談論,宣傳自然無為,崇尚達生任性,於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玄風」,以談玄論道來逃避現實政治。自曹魏年間的「正始之音」開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務政事,晉元帝司馬睿甚至「餐服玄風」,到南北朝時有的皇帝還「盡玄言之趣」,置玄學館,玄學風行一時。
玄學館是學習道家學說的學校。宋文帝時創立。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為丹陽(今屬江蘇)尹,建宅於南城外,設置玄學館,招聚生徒。東海(今屬江蘇)徐秀、廬江(今屬安徽)何曇、潁川(今河南登封東)苟子華、太原孫宗昌、魯郡(今山東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學者,都仰慕遠道來游,稱為南學。受魏晉玄學思想發展影響,玄學列為學校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首開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學,京師及地方均設。學習內容為《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玄學館.又稱為南學,學者聞風麗爭四館並置.為後代分科大學之始,對隋唐專科學校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玄、史、文三館的設立,除《宋書·隱逸傳》所言是「上留心藝術」使然以外①,恐怕還有借設館來確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領導地位的意味,將思想的生產納入國家的體制。尤其是玄學,它與史學、文學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靈魂,關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揚名教」來整肅士風,還要佔據思想界的權威地位,引導士風。《宋書·何尚之傳》:「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爨、黃回、潁川苟子華、太原孫宗昌、王延秀、魯郡孔惠宣,並慕道來避,謂之南學。」可見玄學館的設立的確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據《南史·宋明帝紀》載,總明觀原設五科,因陰陽學無人,立四科。齊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學形式,影響後世專科教育的發展。)
北周承西魏之後,其學制較北齊為略勝。太學之外,又有「露門學」、「虎門學」及「通道觀」等。「露門學」或稱「路門學」,立於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與「虎門館」同為教授貴胄的學校。「通道觀」立於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與宋「四學」的「玄學館」相似,蓋欲發揚道家思想,也是這時代與前代學制特異的史證(都見《北周書·武帝紀》)。
唐長安玄掌館唐都長安崇玄署轄下培養玄學人才的教學部門。又稱為崇玄館、崇玄學。其學生稱為崇玄生。據《唐會要》卷六四載,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置崇玄學子玄元皇帝廟,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設崇玄博士1人,令學生習《道德經》、《莊子》、《文子》、《列子》,「待習業成後,每年隨貢舉人例送至省,准明經例考試」。有學生百人。天寶二年(公元742年)改稱崇賢館,稱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大學士1人則由宰相擔任,領兩京玄元官及道院。此後崇玄館因安史叛亂一度衰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學生恢復至百人。
宋朝提倡學習道經,並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據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建議,將《亢桑子》《文子》列入國子學,與《莊子》《列子》並行。又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兗州王純奏請,令學者治《御注道德經》,間於其中出題。同時又下詔規定:「自今學道之士,許入州縣學教養,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經,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凡初入學者稱為道徒,以後每年進行考試,根據其考試的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志士等名號,按五品到九品撥放。又依儒學貢士法,學道之士可通過考試升為貢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學之預備學校,或稱「外學」)學習,然後每三年參加「大比」,殿試合格者即為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職。為了普及道經的學習,又令道錄院選擇道經數十部,鏤板頒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詔規定: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後又規定「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通過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罷道學,以儒、道合而為一,不必別置道學也。」
7、為什麼要養生?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因此,養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年輕就是本錢,養生等到年老時再考慮吧!」此觀點錯誤。
8、為什麼要選擇養生?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因此,養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年輕就是本錢,養生等到年老時再考慮吧!」此觀點錯誤。
9、養生適合大部分人群,真實,大家認可的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現在人群,大多都是處於亞版健康狀態,很少照應自己的身體狀態,建議各位朋友,下班的時候小走100步,平時多伸伸懶腰,多進行吐納權,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等等養生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