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篇內容是什麼?
【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鍾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願汝曹專精於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葯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葯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術、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葯,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葯所誤者甚多。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譯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自己把握。人生在世,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有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後,又增加養育妻兒的拖累,人們要解決衣食問題,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於山林,超脫塵世之外,千萬人中也遇不到一個。加上煉制丹葯要耗費巨資,更不是窮人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鳳毛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有心想事成的道理?再認真考查佛教,即使能成仙,最後也不免一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願你們把心思全花在此事上。如果善於保養精神,調理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滋補葯物,能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無可批評了。服用補葯要得法,不要耽誤正事。庾肩吾常服用槐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須發還是烏黑的。鄴城有些官員專門服用杏仁、構杞、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受益不小,不能一一舉例。我曾患有牙疼病,牙齒松動,吃冷熱的東西都疼痛難忍。看了《抱朴子》里固齒的方法,說早上叩齒三百次就有效果,我實行了幾天,牙就好了,現在還堅持這么做。這一類的小技巧,不耽誤別的事情,也可以學學。如要服用補葯,陶弘景的《太清方》中收錄的葯方很完備,但是必須精挑細選,不能草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學別人服用松脂,由於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致死。這種被葯物所害的人也很多。
養生的人首先應考慮避免災禍,保住身家性命。有了性命,然後才談得上保養,否則就是空談。單豹重視養生,卻因外部禍患而喪生;張毅重視防備外來禍患,卻死於身體疾病。這些都是前代賢人引為教訓的。嵇康寫了《養生》的論著,卻由於恃才傲物而被處死;石崇希望通過服葯來增添壽命,卻因貪戀錢財而遭殺害。這都是前代人糊塗的地方。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危險的道路,捲入禍患的事情,放縱慾望而傷身,進獻讒言而致死,這些事君子都不應該做。若因忠孝之舉而被害;因施行仁義而獲罪,捨身以保全家庭,或為國捐軀,這些情況下君子是不吝惜生命的。自從戰亂開始,我看到一些名臣和賢士,面臨危難,苟且偷生,最終求生不得,徒然遭受屈辱,真叫人憤懣。侯景之亂中,王公將相多數被殺,王妃姬妾也很少有人活命。只有吳郡太守張嵊,領兵平亂,沒有取勝,被敵人殺害的時候,面不改色,正氣凜然;鄱陽王的世子簫嗣之妻謝夫人,也是謝遵的女兒,她登上屋頂怒斥叛兵,被箭射死。為什麼那些王公將相保住氣節如此困難,而那些婢女姬妾從容赴死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呀!
【點評】《養生篇》中,作者闡述了對於養生保健的態度。他認為人的壽命是上天註定的,養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為此,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禍患加身,二要從起居、飲食、葯物等方面入手,長期堅持好的健身方法。對於生命,他認為應採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態度,贊揚捨生取義的無畏精神。
2、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復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游。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2)陶弘景的養生擴展資料:
陶弘景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
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3、陶弘景喜好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吳冠中 (1919)
畫家
1919年7月生,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國立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先後於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授。曾在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塞紐齊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印尼國家展覽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等處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版畫集及文集七、八十種。1990年獲法國文化部最高文藝勛章。1999年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冠中藝術展。
4、陶弘景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 葛洪《神仙傳》,便有志於養生。每言仰 視青雲白日,不以為遠。
他常常對人說:「仰觀青雲白日所顯現的天象,離我歸隱山林修仙養道的時日不遠了。」陶弘景百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讀,後來改遷奉朝請,這是一個閑職,定期參加一些朝會了事。齊武帝永明年間,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茅山有個金陵洞,洞長環回一百五十餘里,又叫華陽洞天,內有三茅司命的府廟,因此當時人叫它茅山。由這個洞名,陶弘景自號為華陽居士。此後,凡有度記載他的書文,都用華陽居士這個稱謂。陶弘景隱居茅山,就象士大夫以能參加古代聖賢回的禮教玄晏為榮、葛洪懷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樣。陶弘景不但有林樂之好,而且尤為喜愛著書立說。晉紳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遠千里來拜謁他求道。陶先生曾說:「我讀修煉以外的雜書不到萬卷,同時也讀有關修仙成道的書,權當小小的研究吧。」齊高祖問詢答陶弘景:「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麼東西那麼吸引著你啊?」陶弘景賦詩作答。詩中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齊高祖讀詩後,非常贊賞陶弘景。
5、陶弘景資料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復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游。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5)陶弘景的養生擴展資料:
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葯。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准,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6、陶弘景的資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葯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後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後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葯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
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於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於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於後:《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並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飢疫占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凶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葯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葯白方〉〉一卷,〈〈服雲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葯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屍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於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葯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葯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書法工於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古代中葯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葯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為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並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陶弘景在醫葯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葯物知識,共收載葯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葯的產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葯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葯物知識農漸豐富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本草經集注》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它改進了葯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地指出葯物有毒或無毒,較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葯性,又難於尋檢,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葯物分類的標准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其次,對於葯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鑒別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再次,總結了諸病通用的葯物。例如祛風的葯物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叫做"諸病通用葯"。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對醫葯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此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但《本草經集注》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對其採取一分為二的評價,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種葯,所作的訂正、補充和說明,是有調查研究作為基礎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葯物的採集和臨床用葯的經驗,並經常深入葯材產地,了解葯物的形態、採制方法。在對各種葯味進行研究時,他發現許多葯物,雖被指為葯用,其實有名無實,毫無價值。如石下、長卿、屈草、滿陰實、扁青等等。他把這類葯列為"有名無用"類。這種創見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獲得的。遇到疑難就去調查研究,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這里有個很生動的故事。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就很不以為然。《詩經》的舊注說,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里,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後代。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麼回事。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麼名堂了。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呢?於是,陶弘景來到庭院里找到一窩蜾蠃。經過幾次細心的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於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從這件事,他就得出一個結論:治學要重視調查研究,不能因為別人怎麼說自己也跟著怎麼說。由此可見他治學的嚴謹性。
陶弘景整理醫籍,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塗亂改,也不信口雌黃,即使有補充,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分開來。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葯加入《神農本草經》,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正文,黑字是後來加入的。他開創的這種做法,後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
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面鏡子,不愧為一代名醫,流傳千古。
陶弘景與溫州
山中宰相」陶弘景與溫州
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跡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於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干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神武門,辭官歸隱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於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梁禪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讖,認為天下必歸梁。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後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類慧明;到餘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上虞)*山,謁法師鍾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土,並得真人遺跡十餘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兼容並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煉形並重。一生勤於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著作甚多。纂《真浩》、《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寧、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將廣泛搜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謐、許*)的遺跡,進行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詰》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誥岩。
7、陶弘景主張怎樣的養生方式?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人,古代著名醫家、道家學者。早年朝中為官,中年後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南史》載:「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博學多藝、平生著作甚多,為醫、道兩家所推崇。其中《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書中匯集了梁代以前各種養生著作的精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養生文獻。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養性延命錄》說:「人生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喪,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2)靜者壽、躁者夭
陶弘景主張道家守靜養生之道。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又錄《老子指歸》曰:
「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為喪生之本。又稱:「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3)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陶弘景主張講究飲食勞逸、起居調節之法,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又說:「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尤其重視飲食調養,說:「百病橫天,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窬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4)善長服氣導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並修煉各種氣功、導引、按摩之術,以為養生之道。其所錄六字氣訣尤為後世養生家推崇。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導引法中載華佗「五禽戲」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頭發、梳發、干浴身體等。稱:「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導的東晉張湛的「養生十要」,頗有價值:「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
8、瘋狂的老子養生,養生為了什麼?為什麼養生?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欲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里,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636f70797a6431333361326366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9、陶弘景的簡介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陶氏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是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9)陶弘景的養生擴展資料:
陶弘景在醫葯、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葯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道家又與煉丹有關。
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葯。
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准,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
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10、陶弘景是集養生之大成的名醫嗎?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人,古代著名醫家、道家學者。早年朝中為官,中年後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南史》載:「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博學多藝、平生著作甚多,為醫、道兩家所推崇。其中《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書中匯集了梁代以前各種養生著作的精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養生文獻。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養性延命錄》說:「人生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喪,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2)靜者壽、躁者夭
陶弘景主張道家守靜養生之道。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又錄《老子指歸》曰:
「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為喪生之本。又稱:「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3)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陶弘景主張講究飲食勞逸、起居調節之法,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又說:「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尤其重視飲食調養,說:「百病橫天,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窬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4)善長服氣導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並修煉各種氣功、導引、按摩之術,以為養生之道。其所錄六字氣訣尤為後世養生家推崇。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導引法中載華佗「五禽戲」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頭發、梳發、干浴身體等。稱:「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導的東晉張湛的「養生十要」,頗有價值:「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