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可以吃什麼輔食?
您好
老年人的飲食?
老年人想要健康長壽當然要吃得健康。要注意攝取以下營養素:
蛋白質。包括優質蛋白和非優質蛋白,前者的來源主要是奶製品、雞蛋,瘦肉、魚、蝦、豆製品等;後者主要來源米、蔬菜等。
脂肪。包括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很多老年人害怕脂肪,因為害怕脂肪會導致高血脂、冠心病的等。其實,老年人也應該攝取脂肪,因為脂肪有保暖等作用。老年人可選擇植物性脂肪,因它含不飽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提供人體必須的熱量,主要食物來源有:蔗糖、穀物(如大米、小麥、玉米、大麥、燕麥、高粱等)、水果、堅果、蔬菜等。
這三者均為人體提供熱量,另外,維生素、礦物質和水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樣不可或缺。
老年人飲食七項注意:
1、食物多樣化,谷類為主。小米、大米、黑米交叉食用,可使營養結構趨向均衡。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起碼要有1斤蔬菜、兩個水果。至於糖尿病患者可吃低糖的蔬果,如楊桃、番茄等。
3、每天吃奶類、豆類及其製品,豆類首推黃豆。
4、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老年人可多吃魚,海魚較好。
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當體重,一天最好要鍛煉1小時。
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高血壓、癌症的發病與高鹽的攝入密切相關。
7、飲酒應限量。高血壓的人忌喝酒,正常人則可適量喝紅酒。
具體則可以參照以下「六個一」的飲食原則來做到均衡營養,吃得健康。
一天一杯牛奶,宜早晨喝;
一天一個雞蛋,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為人體所需要;
一天一斤青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
一天一斤左右的糧食,米、面、粗糧等;
一天100克精肉,包括豬、牛、雞、魚類等;
一餐一碗湯水,老年人對水的需要比年輕人多,因此湯水非常重要。
老年人飲食養生「十不貪」
一、不貪肉:老年人過多地食用肉類食物,會引起營養平衡失調和新陳代謝紊亂,從而易患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病的防治。
二、不貪精:精細米面中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含量較少,營養不及粗米粗面。因此,老年人應適當多吃些粗糧。
三、不貪硬:老年人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較弱,如果貪吃堅硬或未熟爛的食物,時間久了易患消化不良或胃病。
四、不貪快:老年人往往牙齒脫落不全,飲食貪快易造成咀嚼不爛,從而增加胃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適。同時,飲食太快還會增加發生魚刺或肉骨頭鯁喉等意外事故的危險。
五、不貪飽:老年人飲食應七八分飽,如果長期貪多求飽,既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又會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發生猝死。
六、不貪酒:老年人長期貪杯飲酒會使心肌變性,失去正常的彈性,還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損害肝臟,引起血壓升高等。
七、不貪咸:老年人攝入過多的鈉鹽,容易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臟病及腎臟疾病等。因此,老年人的日常飲食應清淡一些,且要少吃鹹菜。
八、不貪甜:老年人經常食用過多的甜食,可造成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引起肥胖症、糖尿病、瘙癢症、脫發等,不利於身心的健康。
九、不貪遲:老年人的三餐進食時間宜早不宜遲,這樣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飯後休息,可以避免積食或發生低血糖。
十、不貪熱:老年人的飲食宜溫不宜燙。過燙的飲食易燙傷口腔、食管和胃的粘膜,時間久了還易引發食管癌和胃癌。
2、嬰兒輔食最早吃什麼?
一、寶寶輔食何時添加才科學?
輔食添加的時間一直以來有不同的說法,但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不一樣,因此添加輔食的時間也不能一概而論,輔食添加並不是越早越好。另外,添加輔食後,媽媽要仔細觀察寶寶吃輔食的種種信號。
二、輔食,第幾個月添加?
過去的觀點認為嬰兒滿4個月就應該添加輔食,因4個月大的嬰兒已能分泌一定量澱粉酶,可以消化吸收澱粉。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的新的嬰兒喂養報告,提倡在前六個月純母乳喂養,六個月以後在母乳喂養的基礎上添加食物,母乳喂養最好堅持到1歲以上,以奶類為主,其他食物為輔,這是我們把1歲內為寶寶添加的食物叫做輔食的原因。目前我國衛生部也提出建議在嬰兒進入第6個月後再添加輔助食物。但是具體到每個寶寶,該什麼時候開始添加輔食,父母應視寶寶的健康及生長狀況決定,輔食添加時間應按寶寶成長需要而非完全由年齡來決定。如果你覺得你的寶寶非常健康可以在六個月之前添加,我們建議你先去咨詢兒保醫生。得到醫生的許可再添加。
3、很多人信奉過午不食的養生方法,這個養生方法有什麼弊端?
過午不食」,實際上是佛家戒律,這個「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段時間,過了這段時間,就不能吃東西了。網上開始流傳「過午不食」減肥保健。過午不食,晚飯不吃,對健康有好處嗎?當然沒好處。網上有人講,古代人就不吃晚飯,實際上這是胡說。翻翻古書,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的證據。上古時期老百姓普遍是兩餐制,一天兩頓飯。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點吃。
第二餐叫「輔食」,大概是下午4點吃。《孟子》里講「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輔食。這么吃,主要是當時生產能力低下,糧食有限,不得不怎麼吃。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學者認為秦漢以前,老百姓都是一天吃兩頓,實際上也未必。比如《莊子·內篇》說,「適莽蒼者, 三餐而返, 腹猶果然」,戰國時《日書》里也有記載,傍晚和夜間,還有一頓叫「暮食」。看起來那時候已經有一天三頓的吃法。
但有學者說,可能在當時,有錢人已經開始一日三餐,老百姓還是吃兩頓,或許有道理。但《戰國策·齊策四》又有「士三時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的講法,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都吃不飽,你這里鴨鵝吃不了,看起來那時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不管當時老百姓怎麼吃,但據《周禮》講,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後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飯和晚飯。所以,上古時候,特權階級,無疑是一天三頓。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兩頓就湊合了。所以,第一,兩餐制,就算有,也不是為了養生,確實是沒飯轍。第二,如果古人認為兩餐制有助於養生,特權階級肯定第一個上,何必吃三餐禍害自己的身子。古代特權階層吃得好,不但有三餐,還有四餐制。比如漢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還解釋了原因,說,「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時相對,其實就是給帝王多吃找借口。學者估計,魏晉以後,一日三餐就比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錢沒錢,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頓。那時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這類詞彙,比如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雲:「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就管午飯叫「中餐」。白居易《詠閑》雲:「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就叫午飯了。
4、兒童養生 兒童保健養生有哪些原則
兒童保健養生原則
戒掉睡前吃點心的習慣
大多數學齡前的孩子都有睡前吃點心的習慣,雖然說寶寶的腸胃發育還未完善,吃點心可以避免孩子過度飢餓。但是孩子一旦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就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引起營養過剩,變成「小胖子」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也非常不利。另外睡前吃點心也會對孩子的神經中樞產生影響,再加上一些孩子沒有刷牙的好習慣,這樣蛀牙的問題就會更加嚴重。因此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要注意戒掉其吃點心的壞習慣。
科學的飲食習慣
現實生活中多數孩子都有偏食挑食的壞習慣,事實上對於孩子而言這些壞習慣也是可以慢慢改掉的。建議寶媽們日常一定要嚴格按照科學的飲食方式督促孩子均衡飲食,同時在春季還建議多食用一些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原則上應以當季的果蔬為首選。
預防過敏
春季如果要帶孩子到外郊遊則要注意是否會引起過花粉過敏,另外建議過敏體質的兒童在春季最好減少外出的時間。
警惕呼吸道系統疾病
春季的氣候變化無常,再加上孩的抵抗力本身就差,因此就更容易感冒了。因此父母們要注意做到及時幫助幼兒增減衣服,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是要注意做好雙腳的保養工作,盡量讓孩子少到人流量較多的公共場所逗留。
養成喝水的習慣
多數孩子都不會主動喝水的,而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為了表現對孩子的愛,可能也會無條件的給孩子供應各種碳酸飲料。而據專家介紹碳酸飲料是兒童智力發育的第一殺手,而且其中的熱量含量也相當高,因此原則上要盡量不要讓孩子喝飲料,同時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多喝一些溫開水,以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多曬太陽
多曬太陽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促進鈣質的吸收,因此建議家長朋友們在春季的時候可以多帶孩子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多曬曬太陽。
預防春困
很多人認為只有上班族會有春困的煩惱,事實上孩子到了春天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的,這就是春困是血氣不足的表現了,因此建議父母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作息時間的培養,盡量使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生活習慣。
早晚讓孩子喝牛奶
牛奶的營養是無可替代的,而且其飲用方法簡單,特別是其中的鈣質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很大的幫助,而早上喝牛奶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便秘。晚上喝牛奶則有幫助補充鈣質吸收的作用,因此建議家長日常要注意督促孩子多喝牛奶。
冬季兒童保健養生小常識
保護皮膚
冬季寒冷乾燥,幼兒皮膚中的水分散失較多,皮脂腺分泌較少,皮膚容易出現乾裂發癢,要讓幼兒多吃蔬菜、水果,多喝開水,並常用熱水洗、腳、臉,再適當搽點護膚霜
堅持戶外活動
有些父母惟恐孩子凍著,天氣一涼,就不讓小兒出屋,小兒呼吸道長期不接受外界空氣的刺激,得不到耐寒鍛煉,接觸了感冒病人後,因對病原菌抵抗力差,很易患病。所以,應該堅持讓小兒做戶外活動,天氣冷可選擇太陽光充足、風較小的時候,讓小兒在大自然中活動半小時到一小時,可提高小兒的體質。同時不坐涼地:冬季地面溫度很低,幼兒坐在上面,體內的熱量就會大量散失,容易感冒、腹瀉。
合理飲食
冬季是感冒的高發季節,合理的飲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母乳不僅是孩子體格和智力發育的最佳食品,含有對呼吸道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幾種免疫球蛋白,可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除了母乳喂養外,應根據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及時添加輔食,補充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的水果、蔬菜、蛋魚及肉類,均衡營養,防止偏食及挑食,以防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使小兒機體抵抗力下降,適量補充水分,防止呼吸道乾燥,以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注意節制飲食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現在有些父母總擔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飽,總想讓孩子多吃一點兒。孩子吃多了,幾天下來就容易形成食積便秘。因為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即大腸有病會影響到肺的功能。研究表明,大腸的糞食燥結,能夠引起巨噬細胞死亡率增高,肺組織抵抗力下降,進而引起反復的肺及呼吸道感染。
多曬太陽
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滅人體表面的病毒和細菌,幫助幼兒對鈣、磷的吸收,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此外,陽光也能提高紅細胞的含氧量和增強皮膚的調溫作用,以及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活動技能和幼兒的體質。
定時通風換氣,注意室溫
冬季對人體的適宜溫度是20攝氏度,如高於23攝氏度時,人會感到頭暈、疲倦。另外,如果室內外溫差大,則容易感冒。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冬季由於供暖,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在北方更為突出,室內溫度高,濕度相對較低,加上窗門緊閉,室內空氣流通差,居室內的微生物密度較高,一些致病菌和病毒易侵襲小兒體內。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定時開窗換氣,加大室內濕度。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可在暖氣片上放上濕毛巾,或在暖氣旁邊放一盆清水。
減少病源感染機會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家長應盡量避免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電影院、聚會場所、大商場等。注意督促好小兒的手不要亂碰臟東西,及要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
注意保暖
冬日寒潮多,氣溫變化大,幼兒易著涼、感冒、常會引起許多大病,如肺炎、心肌炎、急性腎炎,因此冬季要給幼兒保暖,避免著涼。特別是在兒童玩耍出汗以後,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5、做養生米糊,哪些材料搭配比較營養?配方都有哪些?
1、養胃安神米糊
材料:黑米、花生、紅棗、蓮子、冰糖
注意:在製作米糊之前,這些食材最好要提前在清水裡浸泡一個晚上,這樣更容易打碎。
2、五色豆米糊
材料:大米90克,紅小豆、綠豆、黑豆、黃豆、芸豆共90克
營養:黃豆和黑豆都屬優質蛋白質且蛋白質含量高,可以替代一部分肉類,對於預防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特別適合。綠豆解毒降暑、紅豆高鉀又補鐵。而且大米缺乏賴氨酸,大豆蛋白富含賴氨酸,讓豆類與大米一起混合,比單吃—種食物時的蛋白質利用率高。這款米糊一次吃一小碗即可,也可搭配水果當早餐吃。
3、消積食米糊
材料:雞內金50克、粳米500克,加適量白糖調味。每次50克,做輔食餵食。
營養:雞內金能健胃消食;粳米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共用有健脾胃、消積食的功效,適用於6月齡以上嬰幼兒。
注意事項:
正餐食用白粥、面條等食物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這類食物含大量澱粉,利於消化系統功能的恢復,有助保持胃腸道內菌群平衡,並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對於胃部腫瘤、炎症和潰瘍的患者,白粥和米糊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配合葯物和其他醫療技術,幫助胃部正常功能的恢復。
此外,由於面條、米粥、糊類食物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不推薦患有胃病或胃部不適的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否則血糖容易快速升高,不利於糖友控制血糖。
6、可可媽純手工嬰幼兒輔食有成人養生食品嗎
可可媽輔食
手工的嬰幼兒輔食
無添加
證件齊全
適合6個月以上的寶寶
種類 多 還有成人養生食品 無添加
福羊羊的媽媽 手把手 教 你 賺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