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11膳食養生

11膳食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5 17:29:42

1、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2、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是什麼意思?

真正首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文獻中,並非在史籍或是論文中;而是在清朝文康先生所撰的《兒女英雄傳》小說中的三十八回:「你道安公zd子才幾日的新進士,讓他怎的個品學兼優,也不應快到如此,這不真個是『官場如戲』了麼?豈不聞俗語雲:『一命二運三風水。』。果然命運風水一時湊合到一處,便是個披甲出身的,往往也會曾不數年出將入相,何況安公子又是個正途出身,他還多著兩層『四積陰功五讀書』呢!」;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推敲出當時的民間社回會,就已經存在著「一命二運三風水」的說法了;而《兒女英雄傳》依據安公子的際遇,又添增了「四積陰功五讀書」兩項。
至於後面的所謂「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等,則是後人陸陸續續添增上去的;目前已經無法考據何人所添矣答。

3、一年十二個月的養生秘籍有哪些?

1月養腎防寒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1月應注意鍛煉:多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忌: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2月補水春捂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適當春捂。
起居:「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飲食宜忌: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陽氣初生,2月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3月晚睡早起 食甜養肝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春養肝。
起居:春天萬物復甦,3月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飲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春季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 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4月調陰陽
養生原則:補腎、調節陰陽。
養生關鍵: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推薦吃山楂枸杞燜兔肉,用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一起燉煮。
5月關注心臟
養生原則: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
精神調養:「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
飲食宜忌:宜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
6月晚睡早起
 養生原則: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
飲食宜忌:飲食清補為原則。宜吃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推薦多吃冬瓜薏米粥,因為冬瓜清熱利濕。
7月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保護陽氣。
養生注意: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
飲食宜忌: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8月神志安寧
 養生原則:防暑降溫。
養生注意:「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
精神調養:「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9月陰平陽秘 防秋燥
養生原則:陰陽平衡、陰平陽秘。
養生注意:登山能使心情愉快,還可鍛煉身體。防秋燥也非常關鍵。
飲食宜忌: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推薦喝梨粥,洗凈兩個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10月控情緒 養陰精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秋對應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
飲食宜忌: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11月早卧晚起 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養精蓄銳、增強體質。
精神調養: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起居: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12月適度進補 動靜結合
養生原則:「因人、因時、因地」進補。
養生重點:養宜適度、動靜結合。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飲食宜忌: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4、11月吃什麼養生 11月最佳養生食物

一、冬季食補分析
冬天是一年中最容易通過「吃來之食」吸收營養、強健身體的知時候。
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二、冬季「食補」的方法
選用道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雜糧,糙米、玉米、小麥、黑豆、豌豆回等。
菜食,生薑、韭菜、大蒜、蘿卜、花椰菜、木耳等。
肉類,羊肉、牛肉、雞肉、豬腰子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
堅果,核桃、桂圓、栗子、芝麻等。

體質虛弱的人群,冬季可常吃燉母雞、瘦肉、蹄筋,常喝牛奶、豆漿等,可答幫助補充體能。

5、冬天有哪些養生食譜啊11

冬季養生老火湯 暖胃暖心又美味 1、蓮子百合湯 材料:瘦肉半斤,蓮子一兩,百合五顆,蜜棗四枚 功能:蓮子是有名的滋養食物,養神安寧,降血壓。百合能補中益氣,溫肺止咳;新鮮百合有鎮咳、止慢性支氣管炎、療肺病止咯血之效;百合片作粉煮食,有滋補多營養之功效。此湯滋補中氣,健肺養顏,養神平壓,而且味道相當可口。 製作方法:將上述食材洗凈,一齊放入煲,水適量,煲三至四小時,蓮子松化,百合出味。 2、無花果杏仁湯 材料:瘦肉四兩,南北杏各三錢,蜜棗五枚,無花果十粒 功能:無花果清熱、利呼吸道系統;南北杏清痰止咳,潤肺養顏;加蜜棗滋潤。 製作方法:瘦肉洗凈,成塊落煲,加放以上各食材,水適量,煲二小時已成。 說明:此湯是保健平安湯,感冒傷風、咳嗽、痰多,可以飲此湯,有益加速療效。 3、首烏八寶雞湯 功效:能調補氣血,適於長期貧血,面色萎黃,頭暈倦怠,冬天手腳冰冷者。 材料:八珍湯1付(當歸2錢、熟地3錢、川芎1錢、白芍2錢、黨參3錢、白術3錢、伏苓3錢、炙甘草2錢另加何首烏3錢、枸杞5錢、黑棗5粒);烏骨雞一隻約3斤、豬大骨半斤;生薑、米酒、鹽……適量 製作方法:1、豬大骨燙過洗凈和八珍湯葯材置鍋內,加水10碗,燒開後以小火熬約40分鍾後過濾取湯汁備用;2、烏骨雞去內臟洗凈入瓦鍋,倒入上述湯汁,加生薑、米酒再加適量水以淹雞為度;3、瓦鍋加蓋放入電鍋蒸熟再加鹽即可。(外鍋約3杯水) 4、人參糙米雞湯 功效:能大補氣血,適於貧血,疲勞倦怠,面色蒼白,稍活動則心跳快或胸口悶,以及手腳容易冰冷者或做為手術後的調理膳食。 材料:人參須5錢、當歸2錢、枸杞3錢、紅棗10粒(去仔);土雞一隻約2斤左右、糙米1/3杯;生薑、米酒、鹽……適量 製作方法:1、將葯材1(枸杞、紅棗除外)置鍋內,加水6杯,燒開後以小火熬約30分鍾後,過濾取湯汁備用;2、土雞去內臟洗凈入瓦鍋,倒入上述湯汁,加枸杞、紅棗、生薑、米酒、鹽再加適量水以淹雞為度;3、瓦鍋加蓋入電鍋蒸熟。(外鍋水約21/2杯) 5、葯補羊肉爐 功效:能大補氣血,填髓養筋,適合血氣不足,病後體虛及腰酸膝痛者服用。對於更年期怕冷怕熱,全身筋骨酸痛及小孩發育期,促進發育增高有功效。 材料:當歸2錢、黃耆3錢、黨參3錢、熟地3錢、川芎2錢、枸杞3錢、桂枝2錢、、廣皮1錢、六汗2錢、木瓜1錢、桂圓肉2錢、大茴香2粒;帶骨羊肉2斤、豬大骨半斤;黑麻油、生薑、米酒、鹽少許。 製作方法:1、將豬大骨燙過洗凈,和上述葯材除枸杞外置鍋內,加水10碗,燒開後以小火熬約40分後過濾取湯汁備用;2、帶骨羊肉洗凈燙過備用;3、熱鍋入麻油2大匙,放入生薑爆香後,加入羊肉拌炒撈起放入鍋內,加上述湯汁及枸杞、米酒1大杯和水腌肉些許,後置瓦斯爐上煮,肉爛加鹽即可。

6、養生方法

7、很多人信奉過午不食的養生方法,這個養生方法有什麼弊端?

過午不食」,實際上是佛家戒律,這個「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段時間,過了這段時間,就不能吃東西了。網上開始流傳「過午不食」減肥保健。過午不食,晚飯不吃,對健康有好處嗎?當然沒好處。網上有人講,古代人就不吃晚飯,實際上這是胡說。翻翻古書,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的證據。上古時期老百姓普遍是兩餐制,一天兩頓飯。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點吃。

第二餐叫「輔食」,大概是下午4點吃。《孟子》里講「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輔食。這么吃,主要是當時生產能力低下,糧食有限,不得不怎麼吃。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學者認為秦漢以前,老百姓都是一天吃兩頓,實際上也未必。比如《莊子·內篇》說,「適莽蒼者, 三餐而返, 腹猶果然」,戰國時《日書》里也有記載,傍晚和夜間,還有一頓叫「暮食」。看起來那時候已經有一天三頓的吃法。

但有學者說,可能在當時,有錢人已經開始一日三餐,老百姓還是吃兩頓,或許有道理。但《戰國策·齊策四》又有「士三時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的講法,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都吃不飽,你這里鴨鵝吃不了,看起來那時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不管當時老百姓怎麼吃,但據《周禮》講,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後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飯和晚飯。所以,上古時候,特權階級,無疑是一天三頓。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兩頓就湊合了。所以,第一,兩餐制,就算有,也不是為了養生,確實是沒飯轍。第二,如果古人認為兩餐制有助於養生,特權階級肯定第一個上,何必吃三餐禍害自己的身子。古代特權階層吃得好,不但有三餐,還有四餐制。比如漢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還解釋了原因,說,「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時相對,其實就是給帝王多吃找借口。學者估計,魏晉以後,一日三餐就比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錢沒錢,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頓。那時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這類詞彙,比如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雲:「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就管午飯叫「中餐」。白居易《詠閑》雲:「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就叫午飯了。

8、十一月養生適合養哪裡

春季(立春到立夏)養肝: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氣最旺,同時肝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肝病,對肝氣素來不足或者用肝過度的人來說,易致肝失於濡養,肝臟功能活動跟不上如此異常的氣候,會易於導致肝臟相關疾病的發生,例如,原有肝臟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經治療,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這個季節易發生肝功能異常波動。同時春季氣候的異常變化,如寒冬一過,氣候本應漸暖,但如果溫暖提前出現,或者溫暖太過,變得象夏天一樣炎熱,或者冬季雖過,但嚴寒仍逗留不去,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夏季(立夏到小暑)養生養心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氣最旺,同時心也是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心病。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達到最高峰的節氣,而心臟又是屬陽的,所以在夏天保養好心臟是最關鍵的。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越來越高,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人們很容易煩躁,脾氣也會變得暴躁,這樣對心臟非常不利。醫學研究發現,約10%的人在夏季可能會出現心境、情緒或行為的異常,而心情起伏波動很容易影響機體的功能,例如中年人發火會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如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中暑症狀,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長夏之季(小暑到立秋)養脾 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與其相應,長夏脾氣最旺,同時脾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脾病。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因此,長夏應預防濕邪侵犯脾胃的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這就是為什麼秋天天氣涼爽,溫度適中時,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長夏時節,相對濕度高達70%以上,南方地區甚至高達90%以上,加上高溫、低壓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不適,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上的濕氣上蒸有關。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以防室內過於潮濕損傷人體陽氣。●冬季養腎——首當養神 冬季的神補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寒氣籠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陰寒之象,萬物皆封藏,人體之陽氣亦潛藏於體內。冬季的調神,當以收斂為是,使心情處於滿足的狀態,以保證體內陽氣的閉藏,藏神於內。冬季天黑比較早,天亮比較晚,所以在冬天應該早卧晚起,一般來說,八九點就應該回到屋裡休息,十點睡覺最好,早上不要過早起床,要多睡一會。冬季的調神,當順應陰盛陽衰的氣候變化,符合冬季的變化規律。在冬季還要防止情感失調症的發生。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取消低沉、疲倦懶言、嗜睡昏沉等現象,並且有規律的年復一年出現,稱之為季節性情感失調症,這種現象多見於中年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參加室外活動,多曬太陽,這時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在溫暖的陽光之下盡情獲取大自然的給予,以此養神、藏神。

與11膳食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