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薄養生厚葬

薄養生厚葬

發布時間:2020-07-15 16:34:24

1、古代厚葬跟薄葬有什麼區別?

棺材不一樣,陪葬的東西不一樣。

2、「厚葬」的「厚」是什麼意思?

這個厚葬的「厚」有兩個意思。1、是豐厚的陪葬,也就是說陪葬的服飾器物精美量多。其二就是關於墳塋的修建。這個厚指的就是深埋和築起高高的墳丘了。

3、單位弄了個辯論賽,我們是反方,觀點是厚葬薄養,正方是厚養薄葬。提供點思路吧

怎麼弄到游戲了?
這個辯論太蠢了.....就好比殺人無罪和殺人有罪一樣蠢。從一開始你們這邊最倒霉的就是薄養,因為這個無法站穩腳跟(國外或許還可以,因為從一開始人家是政府民主制度是國家管理養老問題中國不是這樣的,至少無論現實還是所有的主流意識都沒有認同過薄養老人(雖然可以東拉西扯說:老人並不差錢要我們養然後舉點國外的例子,以及歪曲意思是說只是弱於利益而重於感情。但最終問題在於何為薄養?為何薄養?本質而言沒有任何論斷支撐這個說法))。
你要不輸得很難看主要是厚葬的問題要說得好。(基本放棄薄養,可以撐下場面以及靠著國外例子留住底線(嘛可以誘導對方進入底線,說什麼國家養,老人有錢不差我們的。來誘導對方說出重在感情這一點,之後說明非不重感情而是不是通過純粹物質實現,這個可以說很多。因為主題包含2個無實際關聯的內容,不影響後面的東西))。厚葬一點主要是看周禮和論語,維持文化傳統,並非單純追求奢華而是為了保留中華名族的文化傳統。莊重而不奢華等等等等。也可以反駁對方所謂鋪張浪費,迷信鬼神。而厚葬更多的是對於死者的重視與尊重,而非所謂的浪費。以物質形態表現為對於死者的敬意。最惡毒的么,例子:小平的葬禮。

4、介紹中國古代流行「誓死如是生」的厚葬風俗,急急急急急~~!!!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止,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右第十九章。〕

孔子說:「周武王、周公大概可以被天下人認為是最符合孝道的吧!」所謂孝,就是善於繼承先祖的遺志,善於承續前人的事業。春秋兩季之時,修繕祖廟,擺放好陳列用品,為被祭之人准備好象徵性的服裝,獻上時令食品。宗廟之禮是用來分清祖先的順序的。按爵位來排列次序是用來區分貴賤的。按職務來排列次序是用來區分賢與不賢的。祭祀祖先之後,賓的弟子及兄弟的兒子各自向長者輪流敬酒,是給卑賤的人一個機會表達敬意。祭祀結束之後舉行宴飲,眾人根據頭發來判定年齡大小,用來大體確定長幼之序。

「站到應該站的位置上,舉行先王時的祭禮,演奏先王時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親愛先王所親愛的子孫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就是孝的頂點了。」

「冬至時在南郊舉行的祭天禮儀和夏至時在北郊舉行的祭地禮儀,是用來侍奉黃天厚土的。在宗廟舉行祭祀禮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禮儀,明白了天子在夏季和秋季舉行的盛大祭祀禮儀的含義,要治理好國家就像把東西放在自己手掌上看得那麼清楚明白。」

〔以上是第十九章。〕

文王姬昌抱憾去世,沒有滅掉商紂,沒有完全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沒有統一中國。他的兒子武王姬發繼承了其王位,也繼承了其遺願,日夜思想怎樣滅掉商紂,實現統一,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他的想法和其父文王如出一轍,他也同他的父親一樣尊重並重用姜子牙。他繼續以姜子牙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順應天意,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積極做滅商的准備。在准備充分之後,武王出兵潼關,聯合各方諸侯國,揮師向東,與商軍在牧野展開激戰,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打敗商朝的軍隊,殷紂王跳鹿台自殺,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武王順應天命,繼承祖願,把握了孝道的實質,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使社會邁進了一大步。

【原文】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精解】所謂孝,就是善於繼承先祖的遺志,善於承續前人的事業。

【品鑒】「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中國是非常講求孝道的。前文說過「舜」是天下至孝之人,對處處想加害於他的父母兄弟保持著一顆仁慈之心,時刻保持著一顆為人子之心,以「善」對待他們。此處,又講到周武王、周公的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指的是周公在文王去世後,盡心盡力去輔佐武王和成王,實現了周的一統天下和穩定局面。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也是非常注重孝道的。曾經有段時間,日本過於注重年輕人而輕視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紀,對社會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之時,就會被社會拋棄,倫理觀念已經全無。但一個小小的故事改變了整個社會對老年人的認識。一個兒子背著已經年邁的老母親,打算把她拋棄於荒山野嶺。這位可憐的老母親知道自己沒有用處了,也不埋怨兒子的舉動,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但這位兒子在回家的路途中看到老母親怕他迷路而為他所做的標記時,幡然悔悟,懷著悔恨和歉疚的心情將老母親迎接回家,一直孝敬老母到老。「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如果我們沒有一顆善良孝敬的心,也很難為下一代做好榜樣,自己辛苦創業積淀下來的基業極有可能在一夜間被不肖子孫毀於一旦。

【原文】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止,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精解】春秋兩季之時,修繕祖廟,擺放好陳列用品,為被祭之人准備好象徵性的服裝,獻上時令食品。宗廟之禮是用來分清祖先的順序的。按爵位來排列次序是用來區分貴賤的。按職務來排列次序是用來區分賢與不賢的。祭祀祖先之後,賓的弟子及兄弟的兒子各自向長者輪流敬酒,是給卑賤的人一個機會表達敬意。祭祀結束之後舉行宴飲,眾人根據頭發來判定年齡大小,用來大體確定長幼之序。

【品鑒】貴賤有別,親疏有分,長幼有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也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國家大力提倡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就是一種典型。公交車上是否給老人讓座是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從傳統的角度來講,年輕人是應該給老人讓座的,以表現自己的修養。在工廠里上班,對師傅們是應該非常尊重的,以體現自己的涵養。去學校上學,對老師和同學也應該表現出尊敬和熱愛。所有的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無時無刻不顯示著做人的最基本的操守,表現著自己的道德品質。婆婆、媳婦和小姑的矛盾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不可改變的矛盾,其實,這裡面隱含著一些基本的原則。代溝是肯定存在的,但心理上的最基本原則如果不發生改變,這種矛盾也是可以化解的。如果都能首先從基本的對人的尊重做起,再表現出從內心的對長輩的孝敬,一切矛盾都會迎刃而解。過中秋了,婆婆和媳婦在家中忙著准備過節的食物,等一切准備好後,婆婆給小姑子打電話請小姑子回來吃豐盛的節日宴。此時的媳婦心裡酸溜溜的,就悄悄溜出家門,打算回娘家訴苦。回家的路上,母親打來電話:「我和你嫂子准備好了節日宴,你快點回來吃吧……」聽到這些,媳婦突然明白了天下父母心,於是心緒打開,高興地回到家中和婆婆一起過快樂的節日。

【原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精解】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生者。這就是孝的頂點了。

【品鑒】自古忠孝難兩全。精忠報國者難以對雙親在膝下盡孝,在雙親膝下盡孝者難以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在一個效率高於一切的時代中,人們不可能守在雙親面前盡孝。但交通、通訊的發達也是孩子表達孝敬的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一聲親切的問候可以溫暖父母的心,可以讓牽掛的心有所放鬆。這是最基本的表達孝的方式。孟子對其母親是非常尊重的孝敬的,其母親去世後,孟子以比其父親去世時的葬禮還要高的規格來厚葬其母,以表達到母親的哀悼、思念和敬重。後世有為父母守陵之說,武則天之時,將對父母服孝時間定為三年,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樣。古代此類故事也層出不窮,令人感激。《後漢書》中有每逢雷雨天繞母親墳墓相陪伴,惟恐雷擊和驚嚇母親的孝子,也有在母親墓旁建廬(謂之「廬墓」)長年住守陪伴的孝男;清代大儒顏元起初嚴格按照朱熹的《文公家禮》為養祖母服喪,不吃不喝,晝夜號哭,差一點送了性命,致使他後來拋棄了理學,創立「顏李學派」。

與薄養生厚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