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一式三招養生法?
第一招:敲膽經,這是疏通經絡,改善人體的營養吸收。(依照養血氣的標准做法實施即可。) 第二招:早睡早起。使人體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造血工作。 有了血氣能量之後,接下來就是保持經絡的通暢,就是一式三招中的 第三招:按摩心包經,使心臟經常保持在最佳的狀態,經絡中的體液能通暢的流動,不但可以防止人體堆積新的垃圾,更能將其中的垃圾帶走。 這一式三招不但是養生的方法,也是減肥最重要的功課。這是完全順應人體自然運行規律的減肥方法,在減肥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許多變化。這些變化用目前普遍的觀念來看,很容易產生誤解,因而採取了不當的措施,這些措施經常會終止了身體的減肥過程。因此,在這里列出幾種可能發生的現象,以及其正確處理方法。 l 減肥不是減重量,而是減體積 由於在養生過程中體內的血液總量會逐漸增加,也使得人體的骨髓和內臟中的含血量相對增加。這部份的重量增加並不會使人更胖,但會使目前以體重來衡量減肥成效的主要方法,誤以為又發胖了。 有了這部份增加的血液也就是血氣能量,人體才有能力排除積存在體表的垃圾,這些垃圾的排除,會使體積減小,才能真正達到減肥的目的。 這時體重的變化必需考慮血氣上升時增加的血液重量,再減去被排出去的垃圾重量,如果增加的血液重量大於排出去的垃圾重量,則會出現人瘦了,體重反而增加的結果。由於血液的比重大於一,而垃圾的比重只有血液的百分之七十,這是非常可能出現的結果。因此,減肥不能用體重來衡量成效,必需真正的測量體積。 l 發胖是減肥必要的中間過程: 人體的垃圾主要是從身體的各個部位,透過經絡和血管的網路系統輸送,再由相應的臟器處理後排出體外。 成年人的減肥,因脂肪堆積太久,逐漸形成顆粒或結成板塊,使得這些垃圾無法順利透過人體運送垃圾的通道排出體外,身體必需先將這些垃圾充水,使之稀釋成較小的粒子,再隨著體液的輸送排出體外。 在垃圾充水的過程中,會使人先行發胖,體重快速增加,等到垃圾排出去了再瘦下來,許多人一休息就會發胖,就是人體休息時血氣增加了,立即進入充水過程。在充水過程時,會喝大量的水,而小便並不見增多;當排出垃圾時,雖不喝水也會有大量的尿液。 通常皮膚愈黑,脂肪愈硬的人,表示脂肪堆積的情形愈嚴重,這種現象愈明顯。由於每次排出體外的脂肪有限,多數人都必需反復經歷相同的過程許多次,不斷重復胖胖瘦瘦的變化,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原來胖得很結實的部位,開始漸漸變得松軟,最後再逐漸瘦下去。 l 原來就沒有肌肉的人,有可能減得太瘦: 當一直保持人體處於充足血氣狀況時,人體會將所有堆積的垃圾排除。如果原來缺乏運動,肌肉的體積太小的人,有可能一瘦不可收拾,甚至到了皮包骨的地步。這時候就需要到健身房鍛煉肌肉才能恢復優美的體態了。 l 速成的減肥多數是將垃圾脫水,減得愈快,胖回來也愈快。 我們在許多減肥的廣告中都能看到,那些減肥的葯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減肥的目的,那些方法多數是利用脫水的方法,讓垃圾中的水份快速流失。 從中醫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到兩種讓人體快速失水的方法。一種是造成人體出現肺虛的症狀,會使人體減少各個組織的供水;另一個是造成肝熱的症狀,會使人體出現「肝逼腎水」的現象。換一句話說,只要把肝和肺弄出毛病,就能出現快速減肥的效果。這就像有些癌症患者,會在一個月之內失去十多公斤的體重一樣。 這種脫水的方法,由於垃圾仍在體內,仍然是身體急欲去之而快的東西。因此,當體力恢復後,必定還是得將之清出體外。於是開始第一步的工作=充水,人體就快速的發胖。這也就是多數的減肥方法,當停止了減肥措施後,很快就胖回來的道理。 如果所用的減肥方法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組織中會堆更多的垃圾,那麼胖回來之後,就會比減肥之前更胖。 這種新的養生減肥法,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很難掌握。特別是現在仍在起步階段,只能運用最基本的方法,創造條件由人體自行將垃圾排出。未來必定能找到適當的葯物或輔助工具,利用相同的病理邏輯,加上葯物和工具的協助,加快減肥的進程。 但是這種減肥的方法,是從根本解決問題,當達到了減肥的目的時,身體也健康了,最重要的是從此建立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只要繼續保持這種生活方式,就再也不受各種慢性病的威脅。 l 控制人體血氣上升的速度,可以控制減肥的速度 人體內部有一個非常高智能的資源管理系統,這個系統會衡量人體的能量狀況,以及各種疾病的為害程度,擬定出一個工作的優先順序。 例如,修復心臟的心肌炎,需要調動很大量的血液,因此,在血氣上升的初期,身體並不會輕易啟動這項工作,但是由於這個毛病對身體而言屬於重大疾病,在修復的優先順序中,必定將之列為非常優先的工作。人體在冬天時,需要將血液用在為臟器保溫的工作,沒有多餘的血液,在這個季節人體是不會進行心肌炎的維修工作。直到夏天,人體釋出保溫用的血液,並且在人體睡著後,不再使用血液時,才開始修復心肌炎的工作。這項工作會使得人體消耗大量的血液,因此造成這個人早晨起床時非常疲累,而且有賴床的現象。這個例子說明人體修復臟器時的狀況。 和臟器的疾病相較,清除垃圾是比較不重要的工作,所需消耗的血液也比較少。當人體的血氣上升到剛跨越陽虛水平時,還沒有能力修復臟器,只有能力清理垃圾,這時人體就會開始清理垃圾,從外表看,很快就瘦了下來。如果在這個階段,血氣仍然快速上升,使人體擁有了足夠修復其它臟器的能量,人體會將清理垃圾的工作暫時擱置,轉而進行更重要的臟器修復工作。這個時候,不但垃圾無法清理,而且當人體修復臟器時,很容易造成心包經的阻塞,使得新的垃圾不斷產生,反而更胖。 因此,利用這個方法減肥時,血氣低落的人,起步時可以睡得早些,讓血氣快速提升。當人體開始清理垃圾時,就必需將睡眠的時間略為延後,從原來的十點入睡改為十一點入睡,讓血氣緩慢上升,甚至暫時停滯不再上升,避免啟動臟器的修復工作。等到身體上的垃圾都出清了,再恢復十點入睡,讓人體開始進行臟器的修復工作。這樣的操作就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指導,才能控製得比較理想。
採納哦
2、如何做到養生?
做到養生抄要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身體方面我們要注重飲食均衡,食物多樣化,多吃有營養健康的百蔬菜水果,拒絕垃圾食品,還要注重鍛煉身體,早睡早起,拒絕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度活習慣;心理方面我們要保持放鬆的心情態度,不問要緊張,或者給自己精神壓力,保持豁答達的人生態度,做好這些就能達到養生的目標了。
3、關於劉純的養生法是不是真的
這個很不好說啊,那要看你百指的養生要達到什麼程度了。
他的養生理論大部分都是有用的,個別沒有去證實,或我孤陋寡聞不敢確定!
三分治七分養在現代醫學中是行不通的,因度為現在的醫學技術比那時候高多了。但小病還是建議三分治七分養。。有句古話,是葯問三分毒。。何況現在的西葯都有四分毒了!!自己抗抗多身體的抵抗,免疫能力的提高都有好處!
至於你說的血管瘤那要按他的慢慢養,估計耗些日子答病情都惡化了!
我說這些不是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不好,只是就事論事,養確實是好事,只是有的病不下猛葯是不行的。就像有些病不開刀治療,光養也沒啥用!
個人建議(大病就版早早治療,小病抗抗沒關系,平時多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還有很多食療也可以多看看,吃權吃養養補補身體也沒啥壞處!)
4、二十四節如何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篇
1. 立春養生篇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歷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閑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的飲食葯膳應以「升補」為主,可選擇:
首烏肝片:
[配料] 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澱粉、鮮湯、醬油、蔥、姜、蒜、油適量。
[做法] 首烏煎湯濃縮,取20毫升葯液備用,豬肝剔筋洗凈切片,蔥、姜、蒜洗凈,蔥姜切絲,蒜切片,青菜洗凈控干。將豬肝片放入首烏汁內浸蘸(取一半首烏汁),加少許食鹽,放適量澱粉攪拌均勻,另把剩餘的首烏汁、醬油、紹酒、醋、濕澱粉和鮮湯兌成滋汁。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取余油,鍋內剩少量油,下入蒜片、薑末略煸出香味下豬肝、水發木耳,暴炒數分鍾,將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八成熟時倒入滋汁炒拌均勻,出鍋前把蔥絲下鍋,翻炒即下,起鍋即成。
[功效] 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首烏即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壓;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
蝦仁韭菜:
[配料] 蝦仁30克,韭菜250克,雞蛋1個,食鹽、醬油、澱粉、植物油、麻油各適量。
[做法] 蝦仁洗凈水發漲,約20分鍾後撈出淋干水分待用;韭菜摘洗干凈,切3厘米長段備用,雞蛋打破盛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澱粉、麻油調成蛋糊,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功效] 補腎陽、固腎氣、通乳汁。(韭菜含用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故這道菜益可作習慣性便秘患者之膳食。)
珍珠三鮮湯:
[配料] 雞肉脯50克,豌豆50克,西紅柿1個,雞蛋清1個,牛奶25克,澱粉25克,料酒、食鹽、味精、高湯、麻油適量。
[做法] 雞肉剔筋洗凈剁成細泥;5克澱粉用牛奶攪拌;雞蛋打開去黃留清;把這三樣放在一個碗內,攪成雞泥待用。西紅柿洗凈開水滾燙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凈備用。炒鍋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湯,放鹽、料酒燒開後,下豌豆、西紅柿丁,等再次燒開後改小火,把雞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撥成珍珠大圓形小丸子,下入鍋內,再把火開大待湯煮沸,入水澱粉,燒開後將味精、麻油入鍋即成。
[功效] 溫中益氣,補精填髓,清熱除煩。
食物禁忌:
豬肝忌與黃豆、豆腐同食(同食易發痼疾);忌與魚肉同食(同食令人傷神)。
2.雨水養生篇
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在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一個「好」字,不但贊美「雨」,同時也贊美那些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及時雨的人。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歡這樣的「好雨」。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葯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鍾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葯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3.驚蟄養生篇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歷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所謂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歷中,斗指丁時,太陽黃經為345度。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有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主好年景。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並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的氣象規律。由此可知,節氣的轉換對農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積累一定的物候知識,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
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129—公元200年)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曾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性情急噪,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型;性情沉穩,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型。近代著名科學家巴普洛夫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脆弱型等四種類型,與蓋倫的分類基本相當。上述四分法在西方醫學界頗具影響。而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徵,將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雖說中西醫學對人的體質都有分類,但迄今為止,西方醫學對人體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學可對人體體質進行有效的臨床指導和養生康復的實踐。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隨之而異。」朱丹溪的《格致余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老傷者,中氣必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於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這里我要說的是,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採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驚蟄節氣中向大家重點介紹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於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於十五至二十分鍾。這樣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採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鍾,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鍾,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葯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里。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 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總之,無論你屬於何種體質的人,只要堅持有目的的保健養生,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5、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6、清代養生著作有哪些?
清代中醫大多與氣功養生和推拿按摩結合在一起。與醫學養生結合的如曹復庭棟的《老老恆言》,汪昂的《勿葯元詮》,尤乘的《壽世青編》,徐文弼的《壽世傳真》馬齊的《陸地仙經》,潘霓的《內功圖說》,昆嵐編繪的《彩墨導引圖》,汪思著有《壽人經》,方開著《延年九轉法》,李九華的《調氣圭臬圖說》等。
源於道教修煉的氣功著作制有彭定求編《重刊道藏輯要》,汪啟菱編《道統大成》,董德寧編撰《道貫真源》、《修真六書》,陶素耜編撰《道言五種》,傅金銓編撰《證道秘書》、《濟一子道書》,劉一明撰《道書十二種》等,既為道zd家經典,也為氣功養生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