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知道怎麼中醫預防感冒
你好,首先,感冒分為風熱感冒與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屬於陽明經症,一般在感冒前會有前兆,通常先便秘一兩天,嗓子疼一兩天,之後就華麗麗的感冒了,通常舌苔是黃色的,鼻涕和痰為黃色。由於我體質比較敏感,很容易得蕁麻疹,所以很少吃葯,一般我確定了是風熱感冒後會選擇刮痧,瀉火,蔥姜蒜等熱性的食物及配料是不吃的,熬些綠豆湯,泡些菊花茶等涼性的東西,多開窗通風,風熱感冒在西醫上一般屬於流行性病毒感冒,我感冒後會選擇在屋子裡熬醋殺菌,不過那個味兒確實不太好聞,太酸了嘿嘿,一般兩三天三四天就差不多會過去的。
風寒感冒我的理解是受寒了受涼了引起的感冒,具體定義或者症狀啥我也都不說了(百度風寒感冒都有),我的辦法是選擇拔罐除寒,晚上熬姜湯水喝並用姜湯水泡腳,泡到出汗捂著被子睡一覺起來會好很多,還有,要多吃些熱性的,像蔥姜蒜胡椒這類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吃了,不管風熱風寒飲食都要清淡規律,不能太油膩。當然這都是感覺受涼或者感冒不太嚴重的我的辦法,如果是嚴重感冒的話建議還是去西醫問診吃葯,畢竟西醫主治急性,中醫慢性調理。
大部分的疾病預防的話,無非是經常多鍛煉增強體質,天冷注意加衣,多開窗透氣,勤洗手洗臉多用熱水泡腳,嗯對了,一天春秋冬季節我每天都會堅持用溫水泡腳到微微出汗,用水桶盛水,水漫過小腿肚,這樣很不錯,增加血液循環,補陽氣使身體內的寒濕及時排出,再配合食補補足血液,身體棒棒的。這些只是我平時自己摸索對自己做的事情,不能保證一定適用你,你可以多了解些中醫養生類的知識,然後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祝你健健康康到永遠噢!
2、宣傳噱頭:疫情之下的花式健康車 理性很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有網友調侃稱,新型冠狀病毒是今年當之無愧的帶貨王,無論是口罩亦或雙黃連口服液,一夜之間全部脫銷。在汽車圈內,眾多車企也針對此次疫情推出健康車,但這種宣傳似乎並不被消費者看好。
國內第一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提出防病毒車的車企,要從吉利說起。
2月4日,吉利宣布鑒於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將研發具備病毒防範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車」,前期投入3.7億元,用於投資研發國內首個真正N95口罩過濾標準的車載凈化系統。力爭在20天內完成研發,30天內實現量產。通過開發IAPS智能空氣凈化系統(Intelligent Air Purification System),實現對細菌和病毒進入車內的有效阻隔和過濾。
隨後,一份關於國家首批「CN95」認證車輛名單被曝出,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從資料中我們得知,認證車輛是由中汽研華誠認證中心向外公布的,而是這家機構是國內目前唯一具有「車規級CN95空濾」認證資格的權威機構,也是國家認監委指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
根據中汽研華誠認證中心發布的認證標准,滿足以下三個要求的車載空調濾芯才能被稱為「車規級CN95空濾」:第一,要滿足汽車行業空調系統過濾器標準的粉塵過濾要求;第二,在288m3/h風量下對0.3um顆粒物過濾效率達到95%以上;第三,要對肺結核、流感嗜血桿菌、釀膿鏈球菌等的殺菌率達到99.99%。
至於CN95認證的空濾能否可以隔離新型冠狀病毒,從目前掌握的技術來看,還沒有相關論證可以證明CN95空濾可過濾病毒。
需要補充的是,CN95空濾的工作原理是降低病毒通過空氣循環系統進入車內的可能性,而當前空調濾芯有普通濾紙型濾芯、活性炭濾芯、HEPA濾芯等,這些空濾可以做到隔絕PM2.5細顆粒物進入車內,對於顆粒更小的病毒,並不能起到防護效果。
除了CN95認證車以外,廣汽新能源提出的中葯保健汽車」也遭到各方質疑。
近日,廣汽新能源官方宣布旗下純電動汽車Aion LX近期將配備車載中葯香氛保健功能,成為「全球首款融合中醫葯理的健康車」。
廣汽新能源官方稱,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中醫中葯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通過中醫葯理香氛系統推出這款保健車,可以為人們在車內打造健康的呼吸環境,並提高人體免疫力。
關於車載中葯香氛保健技術,外界褒貶不一。
有消費車認為,「保健車」不過是車企搶占熱點話題的手段,中葯香氛提升免疫力還是比較扯的。還有部分網友表示支持車企創新,相信中醫葯理。
事實上,對於當下年輕消費者而言,談養生談中醫似乎並不具備吸引力,在廣汽新能源官方微博評論區,小編發現例如「左手科技,右手愚昧。」「有點腦子」的評論,可見用中葯做噱頭似乎已經令部分消費者產生反感。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車企試圖結合疫情,以健康為重心不斷研製健康車,衍生諸如病毒車、中葯保健車等車型這種想法是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在宣傳過程中,一定要理性告知消費者,倘若以疫情為噱頭,誇大宣傳,放大療效,恐怕會適得其反。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3、中醫養生館加盟10大品牌排行榜?
不知從何時起,在健康養生產業,也開始興起各種排行榜的評選,特別是養生館加盟行業,養生館加盟行業十大知名品牌排行榜、中醫養生館加盟行業消費者抄滿意十大品牌排行榜、養生會所加盟行業十大品牌排行榜知等等,不一而足,讓廣大消費者和投資者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哪個是權威的,到底該不該相信這些所謂的排行榜。我覺得排行榜是能作為參考來看待,一些養生品牌一直以來從未參與過此道類排行榜的評選,也從未在榜中列名。但是,強者恆強,憑借自身的品牌知名度、產品質量、服務品質和人才素質,陳.農.夫葯膳依然一直居於行業的領先地位,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4、為何這么多人不想發展中醫,中醫究竟動了誰的乳酪?
誰的乳酪並不重要,關鍵看療效,各醫各術各不同,啥能混沌無休止,他走他的陽關道,你走你的獨木橋,拿真本事吃飯
5、所謂的有名中醫真的有用嗎?
中醫好處真不大,若從個人的得失權衡利弊來講。若說經濟效益更不大。當你花費十年八年的光陰學好時,你就會發現願來的選擇是蠢的。尤其是通過自學去學時,那就更會有一種悔不當初的感覺。因為,哪怕你認為學成,你也公開不了行醫。
就算勉為其難做了,你也沒什麼大的收益。從收入來講,甚至比不上做個工廠技術工種的工人。若如你科班出身而到醫院上班,對比起西醫生,也有一種「蚊與牛比」的感覺。若講到你去開間葯店吧,十行九檔里算你獨占鰲頭了,也比別人賺不了多少。總之,辛辛苦苦而得的報酬,會讓你大失所望,會讓你離心中的成功人士的距離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會連個開理發店的剃頭匠也比不上。
於此,例子很多,舉不勝舉。一句話,學中醫,除非你將來不靠它而活,而想作為還心願的話,那就學吧。否側,學中醫是現今社會最低劣的學業。最沒有收入保證的工種。就算它不令你家徒四壁也大致相近。這不是嚇你的。
況且,你這個題主的出發點並不是高雅的話,而只是認為能有效,能有利可圖就想去學,望將來學成會大富大貴的,那麼,我就勸你千萬別想。它將會無情地擊碎你這個巴望。也因為,從各方面來看,你都不是個學中醫之人。具備不了學中醫的條件。最好你問一問自已,你骨子裡有沒有三心兩意。
而如今更多的是假·中醫,他們打著中醫的旗號,利用人們對西醫的不信任,獲得自身利益。他們吹噓中醫能治百病,又罵西醫只為了錢(迎合當前輿論導向)。很多老年人就相信了,從此成為中醫粉。
而假·中醫吹噓的言語騙不了有點判斷力的人,於是便出現了反對的人,這些人只是反對假·中醫的不實言論,卻被說成了中醫黑。於是在互相的謾罵中,假·中醫成功的搞臭了中醫的名聲,就如同幾個收紅包,不負責任的一個搞臭了整個醫生群體一樣。
對於那些無腦中醫粉,那些說「我中醫吃幾副葯就治好腦淤血,治好癌症,治好艾滋,治好各種各樣疾病,省事又省錢,你們西醫一點用也沒有,除了坑錢啥也不會」的人。我想說西醫沒用,沒有西醫你怎麼知道自己腦淤血,艾滋,癌症自己得了什麼病!
所以啊,中醫或許有好的地方,但它需要有人去研究。任何事物就靠著以前留下來的方法而自己不去創新是肯定要被時代淘汰的。
6、論述題,全面回答來… 1.如何理解中醫是哲學的? 2.中醫學的醫學模式有什麼特點? 3.中醫養生的
在很多國人的樸素認識中,都認為中華民族繁衍至今是因為有中醫的庇護。然而,這卻是錯誤的認識,人類的繁衍不是任何醫學的成就,而是生物的本能和進
化的結果,中華民族也不例外。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種的自然使命,任何生命個體的壽命都是有限的, 物種延續的根本方式只能是繁衍。
鼠是哺乳
動物中繁殖速度最快的物種,有些種類的鼠一年可生育7、8次,每次可生育10幾只。而幼鼠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生育只需一個月左右,一對鼠一年後就可繁殖出一
個數量龐大的群體。當然,不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夠成活,氣候的變化、天敵的捕食、食物的匱乏以及疾病都會大大減少個體數量。鼠正是面對這樣的嚴酷環境,進化
出了快速的繁殖能力。
魚類往往可以一次產出成百上千枚卵,是以數量取勝的典範。其它如蟑螂、水虱、各種微生物等,都有著強大的繁殖能力。可以說,地球上現存的物種都進化出了適應所處環境的繁殖能力,所以這些物種才歷經了千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漫長歷程得以延續至今。
當
然,在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物種滅絕了。除了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的以外,氣候變化、地質災變、人類活動等是主要影響因素。比如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的恐龍於
6500年前滅絕了,今天的人們只能通過化石來領略昔日地球霸主的雄姿。疾病從來都不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即便是烈性傳染病也很難使一個物種徹底消失。
生物的繁衍是自然法則賦予的本能,物種的延續不依賴任何醫學,除了人類,其它物種也不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術。沒有醫學,地球上依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
性。
人類無疑是進化最成功的物種,雖然人類的生殖能力不算強大,但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其它物種所無法比擬的。既然有那麼多物種不會因疾病滅絕,作為地球統治者的人類自然也不會被疾病消滅。
人
類的祖先類人猿生活在數百萬年前,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是沒有醫學的。大約距今二十萬年前,人類從非洲開始向全球擴散。數萬年前,人類到達中國這片土地,並開
始了世世代代的繁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各民族都還沒有產生醫學。即便是最悠久的美索不達米亞古醫學也不過只有數千年歷史。中華民族直至距今2000年
左右才出現了醫學的萌芽,可見,中華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樣,都不是依賴醫學才得以繁衍的。假設沒有中醫,中華民族也不會滅絕。
也有人認為,中
華民族人口眾多、數量龐大是中醫的功勞。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一個種群的數量是否龐大,要參照其所佔有環境空間的大小。中華民族雖然人口眾多,但因為
幅員遼闊,人口密度並不是很高。以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而論,中國為139,英國為256,印度為362,巴林為1827。這不能說明巴林的傳統醫學
就是最領先的。人口密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產技術、傳統文化等等。物種本身的因素主要是生殖能力和平均壽命,眾所周知,不論是
各民族的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都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類的生殖能力,醫學能改變的只有平均壽命。
早期人類的平均壽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決定的,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困擾人類的食物短缺問題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緩解。經過數千年的努力,人類平均壽命從不足20歲達到了35歲左右。雖然不同地區實現這
一目標有先有後,但其過程是基本一致的。中國人平均壽命的提高也得益於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如土豆、薯類、玉米的引進使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高,因飢餓所導
致的死亡大為減少。平均壽命的提高使人口數量得以顯著增加。
初步解決了食物問題以後,疾病就成為決定人類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會經濟問題退
居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構成中佔有大部分比例,戰勝疾病成為人類面臨的更加棘手的問題。經過數千年的努力,西方傳統醫學逐漸發展成現代醫學,大大
降低了人類的死亡率並顯著延長了平均壽命,20世紀抗生素的發明以後,發達國家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0 歲左右。
然而在對抗疾病的努力
中,中醫沒有做出貢獻。據歷史資料記載及學者考證,中國人歷代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約為20歲、兩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
清代33歲、民國35歲。中國人平均壽命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過高和死亡年齡過低,在自然衰老導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疾病過早死亡。
據
金陵大學1929~1931年的調查資料,部分農村人口死亡率為28‰,嬰兒死亡率為156‰,平均壽命為34~35歲。1988年全國生育節育回顧性抽
樣調查資料顯示,1944~1949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201‰,平均壽命為39歲左右。匯總數據後一般認為,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人口的死亡率約為
20~25‰,嬰兒的死亡率高達200‰左右,平均壽命不到40歲,是當時世界上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
有人認為這一時期中國人口死亡率較高
是因為戰爭和飢荒,但統計學資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據哈爾濱醫科大學趙錦輝查閱的「關東州地區」生命統計資料,該地區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數
占總死亡人數的90%以上,1938年這一數據也超過80%,嬰兒死亡率平均超過150‰,其它地區的統計資料也證明了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
戰爭或飢荒爆發的年份,戰死或餓死也不是人口死因構成的主要因素。
統計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的死因主要是傳染病,其次為慢性
病。傳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與社會經濟因素沒有直接關系。現有的統計資料均證明了這一時期中國人的死亡率與戰爭和飢荒沒有直接對應關系。此外,皇室成
員與達官顯貴並不存在戰爭與災禍的風險,他們的死亡率與平均壽命與平民並無明顯區別。例如清朝歷代皇帝共生育了近200名子女,平均壽命僅為30歲左右。
皇室成員享受著最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不可能因飢餓或天災人禍死亡,基本上都是死於疾病。而擁有最佳醫療服務的皇子皇女們並沒有得益於中醫的護佑。
瘟
疫是人類遇到的重大困難,在現代醫學產生和發展之前,各種傳染性疾病時常肆虐,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據史料記載,自東漢末年始,瘟疫爆發並肆虐於中國。
爆發頻率為有史以來罕見,最凶險的狀態持續了十餘年之久。《五行志注引》雲:「民多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心焦,以為至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
論》的序言中寫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連醫聖家族都是這樣的慘狀,可見瘟疫的
兇猛和中醫的無能。由此導致的民不聊生和社會動盪也是漢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此後直至民國時期,傳染病反復在中國爆發流行,在2000年左右的時間里,中醫
對瘟疫一直束手無策。
中醫對傳染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基本上一無所知。在秦朝之前,中醫認為傳染病是鬼神作祟,多以儺(驅鬼的儀式)
來應對;到了漢朝,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認為瘟疫是因氣候不正產生瘴氣所致,提出了「六氣致病說」,即陰、陽、風、雨、晦、明,把病因歸結為氣候的變化;
宋代以後又產生了胎毒之說,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胎毒。
當然不能過於苛求古人,古人不知道還有微生物這樣一類生物,更不知道致病微生物才是傳
染病的病因。所以古人只能對傳染病進行猜測和想像,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也是必然的。中醫始終沒有認識到微生物,不知道病原體、傳染源和傳染途徑。陪伴了中
國人2000年的中醫,在治療和預防傳染病方面完全處於胡思亂想、一無所能的狀態, 這是歷史事實。
在現代醫學傳入之前,中華民族的健康只
能聽天由命。隨著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在中國的傳播,很多中國人的生命才得以挽救。例如1910年在東北地區爆發的鼠疫,流行初期以極為迅猛的速度在東三省
傳播。畢業於劍橋大學醫學院的伍連德受命承擔了控制疫情的任務,運用現代醫學的知識,採取火化屍體、大面積環境消毒、隔離患者等有效措施,切斷了傳染途
徑,在短時間內迅速遏制了這場無比凶險的疫情。而當時著名的老中醫以中醫理論和方法治療的患者則全部死亡,老中醫自己也未能倖免,家屬甚至將其拋屍街頭。
天
花的防治是一個極為慘痛的教訓,充分暴露了打著傳統和國粹旗號的中醫界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惡。18世紀末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的牛痘法預防天花取得了令人
震驚的效果,1805年牛痘法自澳門傳入中國內地,顯示出極佳的效果並逐漸受到人們的認可。牛痘法簡單易行、百試百驗,這大大影響了中醫的可信度和利益,
如把脈開方、種人痘、治瘢痕、葯鋪等利益群體。
中醫界把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口號拋到九霄雲外,堅持宣揚天花源自胎毒,頑固地以陰陽五行等
歪理加以胡亂解釋,宣稱牛痘法不過是將胎毒引出而已。部分中醫葯從業者更是極力毀謗牛痘法,恐嚇民眾,甚至故意散布種牛痘必然重出天花的謊言,導致大量愚
昧民眾放棄種牛痘從而染上天花死亡。中醫對現代醫學的肆意曲解和造謠,嚴重遲滯了牛痘法的推廣,在此後長達150年的時間里天花仍然是中國人生命中的魔
咒。中醫界置民眾健康於不顧,暴露出為一己私利的不仁與歹毒,其無恥和殘忍與當今的中醫騙子如出一轍。中國人失去了迅速消滅天花的機會,中醫騙子得以在萬
眾屍骨上繼續大發橫財。
反觀日本,迅速認識到牛痘法的絕佳效果並加以普及,並由此萌發了堅決否定漢方醫(即中醫)的理性思考。而中國卻花費
了150年左右的漫長時間,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其根源僅僅是中醫界的行業利益,可見中醫騙子的無恥與民眾的愚昧已經達到了多麼駭人的地步。回顧這一段
諱莫至深的歷史雖然是慘痛的,但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當不得不在科學與傳統、生命與利益之間做出抉擇時,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仁愛美德究竟在哪裡?
20
世紀50年代初,政府大力開展了防治疾病、普及科學知識的工作。在控制和消滅天花的過程中,全國統一採取了牛痘法,摒棄了中醫的胎毒理論和數不清的偏方、
秘方。僅僅用了10年時間,至1960年中國已沒有發生自然傳染的天花病例。但1963~1964年因中醫接種人痘,天花在山西、內蒙古再次爆發,直至
1966年才最終消滅。
自1950年開始推廣以消毒滅菌為主要原則的新法接生,困擾了中國人數千年的生育危險終於得到了解除。產褥熱發病率
急劇降低,產婦死亡率大大下降;新生兒因感染導致的死亡迅速減少,嬰兒死亡率從原來的200‰逐年下降,1958年為80.8‰,70年代為47‰,80
年代為34‰,2005年為19‰。簡單的消毒措施挽救了難以計數的生命,這是科學賜予中國人的恩典。而數千年來中醫都認為因生育所致的疾病是由於「風」
的緣故,以至於今天還有坐月子緊閉門窗等一系列陋習。
隨著現代醫學的普及,中國人的死亡率連年顯著下降。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顯著增長,1957年達到57歲,1973年為63.6歲,1981年為67.90歲,2005年達73歲。
中
國人生命質量的迅速改善完全是科學帶來的福祉,政府面對嚴峻的局面採取了堅決的科學措施,沒有讓中醫界在這些緊要問題上胡亂糾纏。在這些立竿見影、迅速顯
效的事實面前,中醫界灰頭土臉、啞口無言,只好退守到慢性病和疑難雜症的領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中醫界面對急性傳染病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必須要警
惕的是,近年來有中醫界人士宣稱中醫葯可以預防和治療SARS,甚至治療艾滋病。這不過是上世紀中醫界在天花問題上謀財害命的拙劣翻版,這種惡毒和殘忍的
行為必須堅決予以駁斥和制止。
回溯中國20世紀的歷史,人口死亡率和平均壽命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的生命質
量得以迅速改善。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社會經濟因素以外,更加直接和顯效迅速的是現代醫學的廣泛普及和先進醫學成果的應用。中國人因為分享了人類的科學成
果,平均壽命在短短幾十年間提高了一倍,而上一次平均壽命翻倍(18~35歲)則用了約3000年的時間。而中醫在數千年中一直未能顯示出戰勝疾病的作
用,至今也沒有令人信服的、可以推廣的治療方法。如果沒有現代醫學,中華民族仍然會在中醫的愚弄中掙扎於一百年前的悲慘境地。回顧不算遙遠的歷史,難道不
應該向科學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嗎?每一個誠實的、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否認,科學賜予了中國人恩典,是科學守護了中國人的生命。
7、誰知道中葯預防瘟疫可行嗎--從中醫角度談瘟疫的預防
有人初步估算,SARS給全球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除此之外,對人類因精神恐慌造成的損傷更是不易估量。如今,瘟疫過後,痛定思痛,在下一次類似SARS的瘟疫侵犯我們之前,中醫應該做些什麼,中醫葯應該在預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我們從中醫文獻中尋找預防的理論依據。人體發病的關鍵,取決於機體抗病邪的能力,《內經》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1]。 著名溫病學家吳又可也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2]。他還說:「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2]當人體寒溫失調,起居失常,飲食不節,正氣受損,衛外能力下降時,風熱病邪可乘虛侵入機體,導致本病發生。除此之外,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氣候變化有正常變化,也有反常變化。如果春季應溫反熱,氣溫上升較快較早,起伏變化較大,這種反常的氣候變化就容易引起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觀測氣候變化規律與疾病的關系,以防患於未然。這些記述並非迷信或占卜之辭,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體思想指導下,對氣候變化和疾病相關性長期觀測、追蹤的歸納總結,其目的在於有備無患。對瘟疫的預防,《內經》提出了安正避邪的總原則。一方面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一為大家所熟知的原則;另一方面還強調必須遵守「避其毒氣,天牝從來」[1]這一被忽視的避邪原則。「天牝」,指鼻孔,就是說,一定要避免從呼吸道傳染「毒氣」。
由上述理論,我們可以看到,沒有厲氣,即無傳染源存在的時候,人們無需祛邪,只需扶正。未毒先解,把治療葯當成預防葯使用的作法是不正確的。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我國有人把一些清熱解毒中葯,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之類當成預防流感、上感之類病的葯物,孰不知「是葯三分毒」! 中葯是 「聚毒葯以供醫事」,以葯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對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葯,勢必損傷正氣,如補氣葯吃多了上火,清熱解毒葯吃多了腹瀉,與預防發病的初衷南轅北轍。如同抗生素一樣,沒有人會好好的服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現若出現病未預防,又變生他病,是葯之過,方之過,抑或是人之過?所以,筆者認為,健康人無需服用中葯預防。預防涉及社會、生活、心理、衛生習慣、道德等多方面有關因素,要想正氣充沛,完全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到,如中醫養生之道就提倡:①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善於運動而提高體質;②飲食有節,合理飲食為要;③精神內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懼、焦慮,心靜神安,為健康長壽之要。 一旦瘟疫降臨,陸續出現了感染者,那麼易感人群在盡量「避其毒氣」的基礎上,就要考慮葯物預防了。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選用同一葯方呢?按照中醫理論及歷代中醫名家經驗,最好聽取中醫師的建議,按照各人體質的偏勝偏衰,辨證用葯糾偏,如陰虛則滋陰,陽虛則扶陽,氣虛則補氣,血虛則養血,偏寒者需溫,偏熱者需清,偏濕者宜淡滲分泄,關鍵在於調理體內的氣血、陰陽、寒熱,達到內環境的相對平衡,並保持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協調一致,以達到「陰平陽秘」,邪不可乾的狀態。 雖然扶正祛邪最好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因為用一個或數個處方,去預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時間,尤其是不同體質人群的發病,失去了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療原則。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中醫學的辨證施治是一大優勢,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如六七十年代腺病毒肺炎、麻疹肺炎一度流行,蒲輔周老先生到兒童醫院治療腺病毒肺炎,效果極好[3]。可是因為蒲老的那一套經驗辨證施治變化莫測,二十幾個方子、五六個原則,不好掌握,難於推廣。而兒童醫院王鵬飛的方子就八味葯,相對固定,效果也不錯,最終得以推廣[4]。況且疫情一旦來襲,時間就是生命,根據疫病發病特點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狀,來追求治療的針對性是可行的。其實這個觀點古而有之,吳又可在《瘟疫論》中說:「然則何以知其為疫?蓋脈證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纖悉相同,至於用葯、取效,毫無差別」[2]。因此要重視「辨病論治」、專病專方。吳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葯之到病已,不煩君臣佐使品位加減之勞矣。」「北方天氣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5]。由此推之,疫病初起時期,對易感人群的保護也是爭分奪秒地緊張,這時,每一地域針對性地使用同一方葯預防是可能的,當然,在治病救人的緊要關頭,討論應該用一條方或多條方葯是無謂的,因為沒有科學實驗證據證明怎樣運用中葯更為合理有效,只要不犯「虛虛實實」的錯誤,均可一試。在沒有傳染病的「和平年代」,我們應著眼於提高免疫功能,同時要有流行病學的科研數據來支持。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建議聯合疾病控制中心在小區方面做一些研究。比如針對流行性感冒這種常見的傳染病,中醫葯界應該做葯物篩選研究,這些篩選可與中醫理論思路結合起來,如對清熱解毒方葯或芳香化濁方葯這些不同種類的葯方做一些系統研究,不僅為預防流感,對今後開發中葯新葯也有幫助。 在SARS在香港肆虐期間,我們中醫葯研究所就依據人們共同面對的SARS的性質、病因病機,以及人們共同生活的地域的特點,擬定易感人群適用的千人一方---抗毒補肺湯,由桑菊飲合玉屏風散,即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生甘草、蘆根、黃芪、防風,再加上現代葯理證實有抗病毒作用的大青葉和黃芩組成,共12味。本方葯派給直接與SARS患者接觸的高風險的醫護人員服用,經觀察,似有預防作用(另文發表)。從中醫理論角度來分析,根據SARS的臨床表現,該病應歸於中醫「溫病」范疇,綜觀全方,桑菊飲用於溫病初起,辛涼解表,而玉屏風散主要用於氣虛症,補肺益脾,固表止汗,而黃芩與大青葉為苦寒之品,用於此方,是基於現代葯理證明其有抗病毒作用。所以,整體而言,本方偏寒,主要有清熱解毒作用,兼顧正氣,用於此,並無大過,但若吹毛求疵,進一步分析,甘溫益氣之品及清熱解毒葯的應用,從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講,實無可厚非,但從中醫理論來看,造成SARS流行的是濕熱疫毒,病性本身屬熱、屬實,初起病位在表,根據中醫「在衛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療原則,理應因勢利導、輕清宣透伏邪為是,即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扶正亦應以清養肺氣為主,而甘溫補益之品恐有助熱生火之弊,而大隊清熱解毒葯的應用也可能有「葯過病所」、苦寒傷胃之嫌,加之香港地處中國南部,氣候炎熱潮濕,生活在此的人群體質具有熱、濕的共性,中醫主張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所以處方時應兼顧南方人「濕邪內伏」的體質。日後若有需要擬定抗毒補肺湯2號,應加強輕清宣透之品,減少苦寒清熱之劑,同時加入祛濕之葯,如選用生黃芪、白術、防風、荊芥、厚朴、扁豆、薄荷、香薷、生甘草。並期望能運用科學嚴謹的臨床實驗來觀察其結果,確認有效之後,推向社會。事實上,我中心正在進行一項針對老人院人員,觀察抗毒補肺湯預防流感功效的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在當今中、西醫並存的社會中,我們再來探討中醫「治未病」與現代醫學預防之間的異同。我們知道,預防傳染病的三大原則是: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從這個角度而言,中、西醫之間是存在許多共性的。比如前文所提 「避其毒氣,天牝從來」的認識,這與現代醫學所提倡的戴口罩、穿隔離衣是一個道理。中醫還提倡 「兄發病而使弟他居」, 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隔離也是一致的。在傳染源的認識上,中醫認為傳染病是由於「疫氣」所致,而這個疫氣包括現代醫學所認識的各種病原體。在一種新的傳染病發生初期,無論中、西醫對其認識總是不足的,只不過中醫的特點在於辨證,即根據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斗爭所表現的證候進行治療,而不是把著力點放在對病原體的認識上,換句話說,任何疾病,只要你有臨床表現,中醫就可以據此拿出一套治療方案。盡管與西醫尋找病原、直接對抗的方式不同,而且這種暗箱取物的方式在今天看來頗有些玄機,但在過往中醫防治瘟疫歷史當中,已體現了其有效性。 「無論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當新的傳染病發生,無論中醫西醫,都當放下異議,發揚自身優勢,如中醫對症狀進行分析,辨證擬定普遍適用的一種或幾種方葯,西醫則追查分辨病原體,研製針對性強的疫苗。同時,總結本次傳染病特點,教育民眾如何保護自己,如切斷傳播途徑,包括隔離傳染源即隔離疑似病人或確診病人,戴口罩,勤洗手,防治病毒從口鼻侵入人體; 如改變易感環境,使空氣流暢,可防止病毒的聚集,這些都會減少感染的機會。 總之,在西醫尋找病原、研製疫苗及有效治療葯物尚需一段過程的情況下,中醫「以不變應萬變」的特點,可能會顯示出更多的靈活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運用中醫理論做指導,積極探討各種可能的預防方式則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以上是筆者對於預防類似SARS疾病的一些認識,正確與否還和待於今後進一步通過實踐去驗證與完善。 在瘟疫盛行之際,要求中醫給居民個別處方預防疾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要參與防疫,實在必須實行層次廣泛和一般性的人力須求實際的措施。傳統中的使用芳草,辟其邪氣,刺激機體正氣的方法,在中國和西方社會都有記載。如香袋的使用,《瘟疫萃言》有言「醒頭草佩帶身邊,名為避瘟方」;《松峰說疫》也提到「取尾松懸掛屋檐」以預防瘟疫。莫論其實際效用,起碼在疫情當中,不失為一種提高廣大市民警惕,積極參與防疫的群眾活動,既不構成害處,同時令群眾團結一致。 在「抗毒補肺湯」設計的過程中,中醫專家的意見紛紜,有極具保留者,亦有寬容之見,認為只要排除極寒極熱,難以保證極端反應,或可衡量疫情之急需,容忍忽視辯證論治的大原則,把統一性凌駕多樣性,實在屬於實事求是的做法。其實,坊間對中葯預防,廣泛存在「先服食,後擔心效能」的心態,以至成葯充積。「抗毒補肺湯」不過是試圖在混沌之中,謀求一些共識,祈望透過嚴肅的探討研究精神,去獲得客觀數據,支持從中葯治療溫病的歷史,推廣到時代需要而已。在不斷的實踐當中,我們懇切期望得到各位前輩的指導和意見。參考文獻:
1.程士德. 內經講義.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2.宋乃光.溫病學.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0
3.施仁潮. 直接全面介入SARS 防治 中醫中葯大有用武之地--中醫葯專家為SARS 防治獻計獻策. 浙江中醫雜志.2003;(7):277-279
4.李連達.專家論治非典.天津中醫葯.2003;20(3):1005.鄭洪新. 周學海醫學全書. 北京市 :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 1999 作者:汪幗斌 張浪 梁秉中(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葯研究所)
8、中醫能不能相信
中國是醫葯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何以為證?「中醫」一說,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醫」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有了「中醫」一詞,那時西醫還不成系統,更沒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中國是在西漢以後又過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漢人連西醫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為區別「西醫」,而稱中國的醫學醫術為「中醫」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當然,今日「中醫」一詞指中國的醫學,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會明白大夫為何常說滋陰、補陽、調理……
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醫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葯衛生的內容,形成了醫學的雛形。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現端倪,趨於專業化。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葯學在脈學、針灸學、葯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兩宋是中醫葯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的重視在醫葯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進了醫葯衛主之進步。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葯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葯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葯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於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於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餘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中國醫學史無論對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研究,還是對近現代醫學的研究,或是與各種不同體系醫學的比較研究,對醫、教、研和衛生管理等工作及學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蓋面廣,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久遠博大,不是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
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會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於《易經》、風水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後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葯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這四元素和五行,顯示出了這時期東西方醫學的概念距離還不是很遠。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
西醫和中醫呢它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在現在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鹼中毒,一到酸鹼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鹼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鹼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鹼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鹼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2006年2月中國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申請項目。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在與疾病做斗爭的漫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原創性學科名列其中。根據規定,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處於瀕危狀態,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是否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是最關鍵的一條……
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人類生理、心理、行為、外界物理運動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論。其世界觀是深刻的、本質的;其人生觀是超越生死的;起方法論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9、中醫有什麼奧妙之處?
把所有的數學都當成數字去對待,然後好好琢磨琢磨數字,自然就感興趣了,鍛煉鍛煉自己的思維,自然就很容易理解現在所學的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