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養生術的種類有多少種?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上古西周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
2、現代修真指南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現代修真指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現代修真指南
作者:風若弦合
【道家養生功】
更新時間2009-3-19 16:25:13 字數:18793
道家尊老子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楚國苦縣人,是春秋時代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道德經》成為道家著書立說的理論根據。相傳老子傳道於金母,金母傳於白雲,白雲傳於王玄甫。另一說:老子傳於王玄甫。
王玄甫又名王少陽(另一說是李凝陽,即李鐵拐),東華帝君,後稱北五祖之第一祖。漢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傳的功法。遂隱於昆嵛山煙霞洞,修養性命。後傳其道於正陽帝君鍾離權。
鍾離權,復姓鍾離名權,字雲房,又名漢鍾離,咸陽人。全真道尊為正陽帝君,是北五祖之一。後將全套道家養生功法秘訣傳於遼進士劉操即劉海蟾、唐進士呂喦即呂洞賓。
劉海蟾又名劉操,字昭遠,北京宛平縣人,為遼進士。後事燕主劉守光為丞相。遇正陽帝君度化,遂棄官而去,隱於華山、終南山。後將養生功法傳於張伯端。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真人,浙江天台人。自幼聰慧,少中進士。精通三教經典,及醫卜、戰陣、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師事劉海蟾,並得劉海蟾傳授周天火候、大丹秘訣養生功法。為正一派創始人,南五祖的初祖,著有《悟真篇》流傳於世。後將金丹秘訣傳於石泰。
石泰,字得之,號杏林,江蘇常州人。精於醫理,常以醫葯救人,不受其謝,惟願植一杏……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3、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這段話出自哪裡?是浮生六記嗎?
這段話出自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卷六的養生記道。
本書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
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
在中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艷史,或寫權勢禮法淫威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3)呂洞賓養生訣擴展資料
1803年,沈復的妻子病逝;一年後,其父沈稼夫撒手人寰;兩年後,其子逢森又離世。人到中年,忽然喪妻,然後喪父,繼而喪子,要怎樣才能解脫?《養生記道》說:「靜念解脫之法,行將辭家遠去,求赤松子於世外。」照此意,沈復應是求仙問道去了。
這容易讓人想起雜劇《邯鄲道醒悟黃粱夢》。故事說書生呂洞賓在趕考途中入睡,夢中功成名就,卻因受賄賣陣,於是被發配邊關,家破人亡。
一夢醒來,呂洞賓毅然出家,終於成仙得道。這故事流傳得很廣。大約人到一定年歲,經歷了生老病死,自然要尋求解脫之法。在《養生記道》來說,那就是避世求仙罷。
這種想法盡管有些憤世嫉俗,但它最終是要從人世的無窮痛苦中去尋求生的希望。有人說《養生記道》是偽作,並非清人沈復所寫,而是誕生於民國。
其時東北已失,上海已經歷淞滬抗戰,日軍對華北虎視眈眈。在那個時候,和沈復一樣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文人應該不在少數。如此想來,這故事大概確能喚起他們的同情,興許還能夠為他們在極端悲苦的環境中,帶來一絲求生的希望罷。
4、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決是什麼字體
由十四個冷僻字組成的這么一幅儼若天書的聯語,曾使多少遊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為憾。 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幅楹聯從字形、讀音、字義諸方面,作了註解和說明。這個注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這十四個字都是按照道教經義,依六書構字中的會意之法,創造出來的而具有特定含義的字。 比如〔身寶〕字,讀作「玉」。因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其珍貴如玉,因之,以〔身寶〕取形,以「玉」取聲,賦予這個字的具體意義。再如〔身丹〕,即「爐」字。道教認為人身的陰陽交會,可以修煉內丹。所以〔身丹〕字的意義就是:人的本身就是寶貴的煉丹爐。
二、字義的引申及比喻。如〔天水井〕字讀「益」,這個字以「天」、「水」、「井」三部分組成,指人雜念俱消、形神歸一的極靜狀態下,上齶會產生一種津液,因其從上齶而下,比喻為天井之水,又因為這是道家在修煉養真功夫上取得的初步成效,所以引申以「益」字取聲取義。
三、注意體現道家修煉功夫方面的條理和次序。如上聯:〔身寶〕〔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萬〕〔自家水〕,是指:內煉、築基、得葯三個方面及次序過程。而下聯〔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夭水井〕〔在人內〕〔九真〕則指:外行修德、以至見效丹成的次序與過程。以上略舉幾例,說明在注釋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和依據。
這幅聯語刻在古樓觀說經台老子祠大門內《道德經》碑石之側。上聯右上角標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個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餘辭書都無從查考。但根據道士相傅,上聯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葯」,下聯讀作「正道行修益壽丹」,是道家關於養生修煉的聯語。茲按照字的構造,結合道家修養丹法,試作探討釋義如下:
〔身寶〕讀音:玉〔yu〕:玉字是珍貴之意。家有珍貝為寶,天有日、月、星三光為寶,人有精、氣、神三品為寶。相傳老君對修煉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會意身內有寶,珍貴如玉。常人因凡情縈擾,恣情縱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中說「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為人生由於有分外貪求,造成煩惱妄想,不覺輕失珍寶,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寶,恬淡世情,積精累氣,以求長生。
〔身丹〕讀音:爐〔LU〕:爐是冶煉的器具。道家的養生煉丹有兩種:采外葯(草、木、山石、銀、砂),安爐立鼎,以柴薪燒煉者為外丹,而此字是指煉內丹而言。從字的構成應理解為:以人身固有的精、氣、神,經過陰陽交會的作用,就可以煉就養生的真丹。道家《丹經˙悟真篇》鐾肪托吹饋趕勸亞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葯來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煉丹的鼎器,也有煉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關於修養的基本方法。
〔丙火〕讀音:燒(SHAO):按張道忠注釋:一、內、火。一者,坎也,為水也;內者是身內有水、有火也。不燒柴薪,用自己身內水火,自燒煉去頑礦,要其靖正,丹砂燒煉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葯,便得長生不老之術也。這個解釋,與道家修煉丹法經義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時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節到,寒冷至極,在天干為壬癸,在地支為亥子,在卦為坎,在四方為正北。按老君太極圖意,陰極生陽,故曰「冬至一陽生」。四時運行,陰極生陽。水者萬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陰極生陽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時,寢寐靜極,真氣沖動,腎水沸騰,豈不是天一生水么?火者在時令為夏,在四方為正南,在卦為離,在天干為丙丁,在地支為己午,在三光為日,在人身則為心神。故修煉家在天一生水,真氣沖動時,必須立即用心意招攝使其不致泄漏。道家《丹經》提到:火逼金行者,實即心火下降,腎水上騰,陰陽交會成為燒煉之意。
〔木石土〕讀音:煉(LIAN):此字由「木」「石」「土」組成。按道家陰陽五行的說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屬,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經》中說:「木為火之元神,金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質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腎、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變化,只有土屬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說「土能生萬物」。道家《丹經》又稱土為「土釜」、「媒聘」、「黃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來招攝人身內的水火,使之歸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元神、元精)。只有經過這樣的提煉,真氣才能正常運轉。
〔心命〕讀音:延(YAN):延字由「心」、「命」兩字組成。它含有延長壽命的意思。道家認為只有性(心)命雙修才能延年益壽。所以《丹經》中說:「只知修性不知命,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養心神。寧心靜慮,使萬念俱空,心曠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煉精氣,慎房事、戒淫慾,求得精滿氣足。又因為人的心神和精氣有緊密的聯系,如果心神不寧,精氣必然耗損,損之又損,壽命定會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靜神心,固守精氣,這才是延長壽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導的養生之道。
〔千萬〕讀音:年(NIAN)字義:此字是由「千」、「萬」兩字組成。隱含依法修煉能夠達到長壽無極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賦》有「九竊通郁,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sui」之句。《宋書˙樂志三》雲:「今日樂相樂,延年萬sui期」。《莊子˙在宥》載,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講養生之道時說:「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嘗衰」。「千萬」意喻長久,人如能依照老君養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養,就能身強體健,延長壽命。
〔自家水〕讀音:葯(YAO)字義: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這個〔自家水〕就是內丹的元素。道家經典《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自、家、水者,即人體內之精液,為三品上葯之源泉,故道家《丹經˙悟真篇》中又說:「人人本有長生葯,只是迷途枉自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自家水〕(葯)人不分賢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慾過度,以致「葯」源枯竭,多疾壽夭。因此,修煉家把清心寡慾、築基、煉精,作為養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讀音:正(ZHENG)字義:張道忠註:「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並止為正,主者注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為仙之本也」。張道忠的這個解釋,意義還比較隱晦。按此字的組成及含義,與上聯的〔身寶〕字相對仗。上聯的〔身寶〕字是明示人知身內有精、氣、神三寶,固守勿失,下聯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純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與德、內與外對仗意義。「青」,在五行為木,木為青色,在四季為春,在四方為東,屬萬物生氣一方。又春為一sui之首,草木應春而生,枝??青蔥,隱含人循道養生,就能生機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見,〔正青〕字體現了修煉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義。
〔人道寸〕:讀音:道(DAO)字義:此字由「人」、「道」、「寸」組成。「人」指人體。「道」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寸」是小的長度單位,喻「寸心」、「方寸」,即個人的心。整個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離常理,寸步不違天道。上聯的〔身寶〕字喻陰陽交會之理,而〔人道寸〕字則是教人修煉時要順乎人身陰陽之道,使人常處於無邪思、無妄為的清靜狀態。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響,心神躁動,胡思妄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為,氣血循環不軌,陰陽失去調和,心神離鏨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靜心神,革除邪思妄為,循道而行,返樸歸真。
〔人法心〕讀音:行(XING)字義:此字由「人」、「法」、「心」組成。「人」還是指人體。「法」是師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靜經》雲:「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來是清靜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慾牽繞,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寧心澄慮,取法自然清靜之意。修養家把此意稱之為還「本來面目」。又《陰符經》雲:「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觀經》雲:「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為一」。《大洞經》雲:「靜之為性,心在其中矣,動之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道德經》第十九章雲:「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上講的都是絕去私慾,養我常靜常清之心。
〔至成〕讀音:修(XIU)字義:此字由「至」、「成」兩字合成。「至」是達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個字喻有堅持不懈的意思和決心。以上各字已說明人身精、氣、神的珍貴,陰陽交會的至理,心、腎,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誠心修煉,就一定能夠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其意就是收視返聽,經百日即可見修煉之效。
〔天水井〕讀音:益(YI)字義:此字由「水」「天」「井」組成。張道忠註:「〔夭水井〕者添也,滿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長滿不缺為〔夭水井〕也。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無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虛其心,實其腹,便是長生之根本也」。此解釋基本符合老君修煉之法。所謂「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虛極靜篤時,陰陽交會,心平氣和,只覺口內上齶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潤百骸。故《道德經》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呂洞賓《百字碑》中說:「白雲潮頂上,甘露灑須彌」。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在人內〕讀音:壽(SHOU)字義:此字由「在」「人」「內」三字組成。「人」指道家的所謂真身(修養家稱內產嬰兒)。「內」是指人身內的精、氣、神就凝成一種結晶物。故道教《丹經˙參同契》說金丹長成以後的形態是「類如雞子,黑白相扶,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因它類若雞子,所以便叫丹,又因為它長成以後,和嬰兒一樣,所以又叫做「嬰兒」。但這時的丹在人身內,還沒有成熟,似婦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內」,即〔在人內〕字。如果人身內成就此丹,便可長壽在望。
〔九真〕讀音:丹(DAN)字義:此字由「九」、「真」組成。「九」喻煉功長久,「真」是真實之意。此字古字匯中雖無從考據,但含義並不怪異,如泡製中葯就有「九蒸九曬」之說。這和修煉家所說修煉功成時,「九轉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經》中說「三千功滿」。所謂「三千」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這里的「九」不能理解為絕對的九次或九年,確切地說,「九」就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修煉。比如煉金,次數愈多,純度愈高。「煉丹」也必須是久修久煉,真丹才能煉就
5、請專業人士推薦幾部道家修行方法的書 簡單點的 比較容易入門
道教的修煉方法有很多,如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等等,並不清楚你要的是哪一種,但是基本的修行是要有的。
先說必要的基本修行的書籍,這些是入門的基本功,無論何門何派,都要參悟的
1、《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本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范,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這里「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朴子》,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2、《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老子義疏》:《老子義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寫的一部關於道家經典《道德經》的注釋集,作者主要在書中注釋《道德經》中的生僻字詞,並闡述自己讀《道德經》的心得,本書是唐代玄學的經典著述。
4、《莊子》:《莊子》又名《南華經》,《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5、《易經》:《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6、《太平經》:《太平經》的思想基本上保持了老子的觀點。在對萬物的認識方面。繼承先秦兩漢道家元氣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事物都是由「元氣」變化生成的,同時還提出「太陽、太陰、中和」的「三合相通」觀點。在政治和社會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張平均財富。修持上主張反本。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社會道德上提倡「忠孝」。同時,它還進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觀點一。《太平經》內容駁雜,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對黃老道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至於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之類的修行方法,皆是道門秘傳,個中真訣無可奉告,但是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書籍,參悟推演也可修成,只是看你的智慧以及機緣了。這些法決有名師指點最好,因為有些學習到一定境界之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
行氣法,亦稱「服氣」、「食氣」、「煉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其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從而延年益壽。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攝生纂錄·調氣》稱「人在氣中,氣聚即生,氣亡則死」。《太平經》稱「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當食氣」。葛洪也認為「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世傳行氣方法甚多,僅《雲笈七簽》即載有諸家氣法數十種。具體程式不一,原則大致相同。要求行氣時,凝神凈慮,專氣致柔,呼吸吐納,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呼吸輕細;緩,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隔時間長,引氣入鼻中而閉之,陰以心數數,30~50乃至120,方徐徐吐之;深,閉氣時使氣滲進腑肺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稱煉氣既久,可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如嬰兒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氣又輔以導引與按摩。導引,即以力引動肢體,作俯仰屈伸運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於人體之經絡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脈流通,使行氣更見成效。
1、《抱朴子內篇》:《抱朴子內篇》是對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
2、《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書十五章,一至五章為一套完整的服氣法;六至十一章是六個獨立的服氣功法;十二至十四章為服氣注意事項;十五章為服氣胎息訣,是幾種功法的綜合。
3、《服氣精義論》: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所著,是一部論述的道教煉養著作,其中蘊涵了豐富道教煉養思想。記錄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服氣療病」等功法,探討了服氣養生與治病等有關人類自身生命的問題。
導引原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相結合的名為「熊經」「鳥申」的二禽戲。
1、《養性延命錄》:記有華佗「五禽戲」,模仿虎、熊、鹿、猿、鳥等五種鳥獸活動形態,編制出一套導引程式。《正統道藏》所收《太上老君養生訣》亦錄此「五禽戲」,署華佗授廣陵吳普。這套導引術一直流傳下來,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鳳髓》和《萬壽仙書》
2、《抱朴子·雜應》篇記錄過 「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虎據」、「兔驚」等九種導引術勢名稱,但未記錄具體作法。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除記錄幾種按摩術外,對「狼踞鴟顧」、「五禽戲」等幾種導引術勢作了具體記載,並繪制過《導引養生圖》一卷(已佚)
3、《太清導引養生經》:太清導引養生經,道家養生類經典著作。收錄了蛤蟆,魚鱉等行氣法,彭祖谷仙卧引法,閉氣治諸病法。可做養生學的參考資料.
內觀的書籍,市面上留存極少,此為道家修心法門,有以下作用
一、觀心。滌除玄覽能無雌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務外游者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 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列子·仲尼》[1]
二 、內視。《干金要方》雲:「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 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古樂器)。 五色了了分明,勿輟(停)也。」
此類書籍:
1、《太上老君內觀經》
2、《洞玄靈寶定觀經》
3、《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4、《常清靜經》
5、《青華秘文》
存想,又叫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是齋醮科儀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術。存想原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歷藏內視的養生術,用於自身修煉。道教也採用存想,作為修煉的法術,並成為道教法術的大宗。
1、《存思三洞法》
2、《內景經》(即黃庭經)
3、《存神煉氣銘》
服食又名服餌,指服食葯物以養生。道教認為,世間和非世間有某些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
1、《抱朴子》有專篇論服食
2、《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
3、《種芝草法》
4、《黃帝雜子芝菌》
5、《太乙雜子黃冶》
6、《雲笈七簽·方葯部》
辟榖即「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葯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服葯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葯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辟穀沒有專門論述的書籍,只有一些功效的記載,其具體修煉方法唯口傳心授爾。但現在道門打開,有辟穀班辟穀課堂等等,可以由此接觸辟穀
外丹相對內丹而言,又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術等。外丹我並不建議你嘗試,因為外丹術需要有一定的內丹功底作為輔助,外丹之中基本都是重金屬成分,還有很多有「硃砂」,沒有功底的尋常人服用,或者在家居士弄不好配比,是容易出事故的(食物中毒、重金屬中毒等)需要以內丹之功配合才能應用。外丹最經典的書籍就是《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此外還有《抱朴子外篇》等,我就不過多介紹了,你要有興趣可以閱讀,但是千萬不要在沒有指點的情況下服用。
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
內丹術的專著很多,我向你介紹幾本
1、《九轉金丹秘訣》:又名九轉內丹術,屬於道教氣功養生法,由陳朴所創。陳朴,號沖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於鍾離,與呂洞賓同時,著有《陳先生內丹決》。
2、《天仙金丹心法》
3、《靈寶畢法》:五代後漢 鍾離權著作。全名《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又名《鍾離授呂公靈寶畢法》。
4、《陳攖寧仙學精要》(上、下)(現代)
5、《仙學詳述》(現代)
6、《中華道家修煉學(上下)》(現代)
7、《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家修身養性的書,教人清心寡慾,作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為明清扶乩託名呂祖所作與《唱道真言》、《道鄉集》、《大成捷要》、《古書隱樓藏書》為明清道家經典著作的代表《太乙金華宗旨》較少用及鉛汞、龍虎、坎離等名相, 以道教內丹金丹(金華)之修煉為主, 而以儒書、佛書相輔做說明, 文較易懂。
以上這些都是小道純手打的,望採納(雖然回答到後面有些著急了)
6、西安終南山是不是在中國佛教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
佛教道教都有
終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峰位於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台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尹喜草創樓觀後,歷朝於終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築廟祀老子,漢武帝則於說經台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道雲集樓觀,增修殿宇,開創了樓觀道派。
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當了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當時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還有紫雲衍慶樓和景陽樓等,成為古樓觀的中心。以後歷代雖時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 ,一片廢墟。此後,樓觀的中心便轉移到了說經台。新中國成立後,對古樓觀進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說經台為中心的建築群。
說經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台頂。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葯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台的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葯,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癒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瞓來此游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說經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台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台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谷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拐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台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冢方四米,佔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說經台北二里處為宗聖宮遺址。臨觀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9株歷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群眾尊稱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為「系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人們被之為「三鷹柏」。
樓觀台留存有不少珍貴的碑刻,如唐代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載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員半千隸書《唐宗聖觀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書《第一山》、蘇軾行書《游樓觀台題字》;元趙孟瞓隸書「上善池」碑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碑兩通。其字體介於石鼓文和大篆之間,書法勁力蒼古,風格絢麗,近看是字,遠看如花,字字珠璣,如梅花初放,被後人譽為「梅花篆字碑」。兩通碑側各有七個冷僻的字,為一般《字典》所不載,據稱為老君十四字養生訣,其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氣丹」。
古人雲:「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里茸翠,以樓觀為最佳。」終南山樓觀台以其悠久的道教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眾多的文物遺跡,吸引著古往今來的信士遊客。
。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綉畫屏、聳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華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異洞、清池古廟著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大乙山。主要景點有太乙池、風洞、冰洞、翠華廟等。
太乙池為山間湖泊,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環列,池面碧波盪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於峰巔之間,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 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15米,深40米,由兩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內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的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 現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庫,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一景。 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三,翠華廟前皆有廟會。這時,遊人如潮,十分熱鬧。
南五台青翠峭拔,富產葯材,古人稱它為終南神秀之最。山頂有觀音、文殊、清涼、捨身、靈應5峰,俗稱南五台,以觀音台最著名。 寶泉位於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為品茗休憩之佳地。獨松閣亦位於山腰,因閣中有一株古松,故得此名。閣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為覽勝之佳地。 觀音台又稱大台,位於獨松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台視角開闊,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
圭峰山俗稱尖山,包括紫閣、大頂、凌雲、羅漢諸峰,峭麗挺拔,形如圭玉,故稱圭峰山。主要景點為高冠瀑布。瀑布位於圭峰山北坡,落差超過20米,急流飛濺,直下深潭,響聲如雷。唐岑參有詩雲:「岸口懸飛瀑,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這是高冠瀑布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瀑布上游巨石突兀,環繞而成一潭,稱車廂潭。潭清見底,細石如鱗,歷歷可數,為尋幽探奇之佳地。瀑布下游流勢平緩,形成一湖。水面波平如鏡,湖周青山似屏,為嬉戲野營之佳地。
終南山現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地質公園。
終南山人文資源極為豐富。從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來說,終南山自古為仙人修道的聖地,被道教奉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最核心的經典《道德經》源於樓觀台,也正因為如此,終南山成為中國道家和道教思想的發源地,樓觀台成為道教的總祖庭;韓國人金可記修學道教的故地並由此而成為韓國道教祖庭的玄都壇在終南山子午峪;名揚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終南山修道,尤其是鐵拐李、鍾離權、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等,成為終南山最有名的仙人;全真教祖師王重陽長期在終南山修道,創立了流傳至今的全真道,其墓地所在的重陽宮已成為天下公認的全真總祖庭。從目前宗教旅遊最盛行的佛教來說,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終南山,即三論宗祖庭草堂寺、凈土宗祖庭香積寺和悟真寺、華嚴宗祖庭至相寺、華嚴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凈業寺和豐德寺、唯識宗祖庭興教寺;中國最早官方欽定的觀音道場在南五台;最早為最流行的菩薩(觀音)修建的塔猶存聖壽寺;全國規模最大的佛教泥塑群在水陸庵;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出家修道和圓寂後舍利供奉地都在此;被喻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階教的祖庭在百塔寺;隋文帝飭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以及白居易撰寫長恨歌的地方都在南山仙游寺;這里還曾有玄奘翻譯中國最流行的佛教經典《心經》和唐太宗長期居住的皇家宮殿翠微宮;韓國和日本來華求法的很多高僧長期住在終南山;大量威震東方的著名經典譯自終南山;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駐錫於終南山;終南山從古到今佛教寺院眾多,影響深遠。從儒家來說,東漢大儒馬融少時即在終南山師從著名學者摯恂,研習儒家經典,後來在關中傳播儒家思想,常隨弟子達四百多人,著名儒家大師鄭玄也是通過這里的學習而奠定了其在儒家歷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張載在終南山麓聚徒倡儒,成為一代力學大師,為中國儒學思想增添了燦爛的一頁。從民間宗教來說,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宗教活動基地在太興山,成為全國最為奇特的文化景觀,這種幾乎絕跡的宗教在終南山的大規模遺存成為一種文化的活化石,令學界震驚。從民間信仰來說,中國最流行的主財神趙公明的故鄉在周至南山下,他修道獲得成就的地方也在終南山;中國極為流行的葯王信仰對象孫思邈也長期活動在終南山;中國民間最著名的驅鬼逐邪之神鍾馗也為終南修道的終南山人。從基督教來說,全國僅存的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空間遺跡在終南山大秦寺,這里成為現存最早的基督教遺跡;眉縣豹窩村旁的十字山是羅馬教皇認可的東方聖山,被稱為「東方加爾瓦略山」,等同於耶路撒冷的耶穌聖地,每年都有大量天主教朝聖者。從文學來說,終南山更是歷代特別是唐代文人學士巡禮、居住、創作的聖地,留下了極其豐富而影響全國的文學作品,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別墅區就在輞川,其他著名詩人特別是李白、白居易等幾乎都與終南山結下不解之緣。從帝王文化來講,終南山被看作是一條龍脈,最適合帝王居住,終南山與關中的地理形勝也的確有利於歷代帝王建立統御全國的威勢;終南山既是歷代帝王的游獵消遣的內苑,也是很多帝王離宮別管所在的重地;終南山還是許多臣子親近皇上的捷徑。從民俗文化來說,這里是「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成語典故的發生地,其他各種民俗文化也豐富多彩,極具個性魅力。另外,終南山自古多隱士,隱士文化一直名傳天下,至今依然存在著全國最集中的隱修茅棚,特別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在海內外大量發行之後,終南山的當代隱士更成給現代人帶來無盡的遐想。終南山的思想家層出不窮,老子、鳩摩羅什、善導、智儼、義湘、法藏、道宣、澄觀、宗密、圓測、張載,個個璀璨奪目,影響極為深遠;終南山的文學家、藝術家、軍事家、醫學家。終南山的人文資源在這里無法盡情展現。令我們感嘆的是,如此高質而集中的人文資源,國內哪座名山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