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贊美中醫的句子
1.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葯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中醫葯能生生不息數千年,至今還能夠存在並不斷發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有效。中醫葯能受到廣大患者歡迎,也是因為其臨床有效。
2. 外國人對中國的「食文化」贊嘆不已,驚嘆中國人精湛的廚房十八般武藝,卻不可浪費時間學習。對於中醫學,老外瞪大眼睛,翹起大拇指:中醫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細細銀針輕輕一紮,腰酸背痛無影無蹤;司空見慣的莖葉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釅釅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醫學的經驗,除了拜師以外,認真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古典,本是在師徒相授時的教材,最適合於在臨床上講和學。因為,很多講的是「所當然」,講的是「是什麼」,所以,在臨床上抓實例,識證認方,尤為適宜。經驗性強,也使中醫學變得內容十分豐富。各家的學說,各家的經驗,有的用葯峻重,有的處方平正,有的擅用寒涼,有的則擅用溫熱。這無疑給中醫學平添了幾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葯學的歷史可知,「世間百草皆入葯」,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產物。這在《史記》中可以找到證明:「神農氏嘗百草,始有醫葯。」神農氏生活的時代大約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農耕時代,雖然神農氏究竟是為了尋食還是尋葯而嘗百草這一點仍有疑問,但它都生動地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對自然的認識基礎上的。因此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伏羲被後世共尊為中華醫葯始祖。
5. 近幾十年來,中醫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發展迅猛。從某種角度看,這顯示了傳統醫學與佔主流的西方醫學的一次互補,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實際上,中醫與西醫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幾百年了;奇妙的是,我們這一歷史中,始終可以感覺到隱含在中醫里的那種柔和似水的力量。
6. 傳統文化裡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7.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其沉靜、智慧的目光,純凈入定,全神貫注,病人宛如接受長者的愛撫,葯理與哲理潛移而至,心靈欣然感應。葯物可以驅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療心。中醫將哲理葯理融匯貫通,既醫形體更療精神,可謂標本同治。
8. 據最新的一次調研表明,中醫葯在德國發展很快,54%的德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曾用過草葯,95%的德國人聽說過草葯,50%年齡在20—30歲的人曾受其醫生推薦而使用過草葯。10年前英國各地的中醫診所還在800家左右,今天這一數字至少達到2000家。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都設立了一個專門從事中醫研究的機構。從以上不難看出西方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認識到中醫的療效,在西醫占據主流的發達國家,神奇的中醫必將帶來醫學新的一場革命。
9. 據美國《僑報》報道,中國傳統醫術針灸正逐步受到美國軍方的重視。美國陸軍醫療司令部高薪招聘中醫針灸師為官兵解除病痛,同時針灸也被納入了陸軍跨學科疼痛研究的范疇。此次招聘的針灸師共有4名,被錄用的針灸師將在美軍基地為官兵提供針灸治療服務,同時參與軍方有關跨學科疼痛治療的研究工作。軍方公開招聘中醫師進入聯邦公務員體系尚屬首次。這則招聘啟事刊出後,一時間引起了華人世界的極大關注。
10. 中醫博大淳厚的情義常常令人感動。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篇,開宗明義提倡為醫者必須要有醫德,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而論述大醫修養的兩個方面:精與誠。精,指專業熟練;誠,指品德高尚。提出為醫者必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每次誦讀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11. 中醫葯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溶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葯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長的,中醫葯學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能夠自然地得以普及。
12. 讓我來歌頌你,我的中醫。你用低調的華彩彰顯著永恆不變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麗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神奇。你的仁愛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響徹四海諸地。我們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異。為了共同的信仰,為了不朽的神奇。我們把青春獻給了你,我們把熱情獻給了你。厚德博學,繼承創新。杏林載譽瀋水之陽,葯院飄香遼東之濱。一校三區四院,南葯北醫創神奇。今日苦讀為中醫,明日必將懸壺濟世,譽滿杏林。
13.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慾。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於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14. 讀《詩經》、《離騷》常常折服於古人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讀《老子》、《莊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懾。及至接觸中醫學,讀《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其文言精闢,哲理深奧,處處閃爍著醫學與自然的渾然一體,仁慈博愛,持重至誠;在語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 神秘的東方國度,古老的東方傳說,千年歲月的砥礪,萬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國醫。讓我來歌頌你,我的中醫。你用仁心仁術撫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醫德帶來了康復的福音。你的精髓,廣為傳誦。你的經典,終生銘記。草長鶯飛,奇葩綻放百草園。鳶飛魚躍,龍騰虎嘯杏林院。
16. 中醫強調辯證施治,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症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葯」。
17. 《本草綱目》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盡的中華醫葯學知識寶庫,素享「醫學之淵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譽。其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如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以及歷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說是一部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直以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雄姿獨佔中國古代葯學之鰲頭,成為中國古代葯學史上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巨著,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成為歷代醫者和讀書人孜孜以求的必修書。
18. 認識中醫學是從認識中醫師開始。說起中醫師許多人會聯想到神閑氣定、鶴發童顏、道風仙骨,中醫師大都長壽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為中醫符合自然之道、養生之道。中醫的許多思想現在看來依然是前沿的,許多治療手段和方法現代科學依然不能破解。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以養生保健為先,兩千年前就形成的養生觀與興起於二十世紀末的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不謀而合。
19. 中醫學最初始於原始社會的神農氏嘗百草,到戰國時代已很先進。扁鵲創造瞭望、聞、問、切的中醫四步診脈法。東漢末年的華佗擅長外科手術,有膽量用外科手術治療曹操的偏頭痛,至於為關雲長刮骨療劍毒,那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一批先賢將中醫學從一個高峰推向另一個高峰,給中國燦爛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筆。
20. 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明白寫著,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還有四總穴歌:「面口合谷收、頭頂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應部為的病痛即可針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醫扁鵲用針灸治好國太子的「屍厥」,讓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則幾乎家喻戶曉。幾千年的醫療實踐證明,針灸可以治療300多種疾病,對100多種疾病療效較好。
21. 中醫幾千年的發展史,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跡,一個是歷史的奇跡,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跡,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麼?我們說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斗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2. 中醫學是以關注病人的生存質量為出發點,從望、聞、問、切等四診信息的收集到臨床療效的評價無不基於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體現出祖國醫學是把病人當作「人」而不是「病」來進行臨床診治的。
2、關於健康的句子大全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兒女是父母最大的驕傲,
和諧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體健康方能長命百歲,
相敬如賓方能舉案齊眉。
紫燕繞梁方能其樂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門庭生輝。
3、激勵人養生的句子
1,天下只有養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葯。
2,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
3,早睡早起,方能養生!
4,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生孰為先,養心須樂觀來。
5,體弱病欺人,體強人欺病。
6,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
7,順其自然,量力而行。善待自己,無愧於心。隨遇而安,自成天趣。信馬源由韁,快樂安康。
8,長壽健康。大徹大悟。
9,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
10,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鑽石比較,黃金和鑽石是無用的廢物。
11,智者要事業不忘健康,愚者只顧趕路而不顧一切。
12,健康不是身體狀況的問題,而是精神狀況的問題。
13,「四不」益壽又延年:不急不惱百zd年不老,不懶不讒益壽延年。
14,健康是最好的天賦,知足為最大的財富,信任為最佳的品德。
4、關於按摩的句子
人之根本始於足下,人之所困累於氣神。 養生足療健臟康腑、身心放鬆懼精氣神。
5、泡腳養生怎寫說說?
泰式邦養生堂有一句很好的句子。好人感恩,好品養生。我覺得可以給你借鑒參考。
6、關於足療的好句子有哪些?
上病下治,健腦按腳;內百病外治,養心護腳
人之根本始於足下,人之所困累於氣神。養生足療健度臟康腑、身心放鬆懼精氣神。知
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滋潤臟腑。秋天洗腳,除濕健胃;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熱水洗腳,勝吃補葯。
行萬里路,給道腳一個休息的時間
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洗一足而動全身。
腳是人體的根中之根。
肚腹三里留,一天一針足三里,當吃一隻老母雞。
要想身體版健,三里常不幹。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
人老腳先衰,樹老根先竭。
腳小乾坤大,權一足察天下。
天天吃補葯,不如來洗腳。
7、腳部養生的說說
1、 拳頭敲擊
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拳頭敲擊腳底,可以打消一天的疲勞。通過敲擊給腳底以恰當的刺激,增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可使內臟功效得以加強,盡快恢復精神。
准確的敲擊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腳放在另一側腿的膝蓋上,這樣比擬輕易敲擊。每隻腳分辨敲100次左右,不可用力過度。
2、 雙腳晃動
如果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將就會產生內臟失調的現象,呈現諸如頭痛、食慾不振等亞健康徵兆,簡略的腳部刺激便可增進血液循環。
面對這種情況,可以仰卧在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後像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旋轉,只要連續5~6分鍾,全身血液循環就會得到改良。此法還可以使腿肚和膝蓋內側的肌肉得到伸展,徹底打消腿部疲勞。
另外,如果冬天怕冷的人假如在就寢前施行此法,就會覺得全身暖和,有助於改良睡眠。
3、赤腳行走
此法的最大長處是使腳掌心獲得錘煉的機遇。腳掌心是堅持人體平衡的主要部位,大凡身材健康的人都具有硬朗的腳掌心。所以行走時盡可能讓腳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嘗試走走卵石路,讓5個腳趾不粘在一起,能夠自由地分別和活動,是赤腳行走的一大長處,特殊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間留有間隙,可使步履變得輕鬆起來。為了促進身體健康,在家應當盡可能讓雙腳從鞋襪中解放出來,履行赤腳行走。
4、 腳底浴光
日光浴是促進身材健康的自然療法讓有第二心臟之稱的腳底接收日光浴,可以獲自得想不到的保健後果太陽中的紫外線刺激腳底,可增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加強內臟器官的功效,使身材硬朗起來凡是履行腳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所以氣象晴好時,可以在室外讓陽光直接照耀腳底20~30分鍾。但是,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因為大部分紫外線會被玻璃所接收。
5、 腳底摩擦
由於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心事重重或者焦躁不安,經常躺在床上睡不著覺,輾轉反側,睜著眼睛到天亮。其實,由於腳底離心臟最遠,末梢血液循環不暢時,雙腳怕冷,也輕易患失眠症。
所以失眠時可以讓雙腳合攏起來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環暢通,待腳部覺得溫熱,便可以在短時光內酣然進睡。
方式是:仰卧在床上,舉起雙腳,然後用勁相互摩擦,假如雙手也同時進行摩擦則後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腳部就會感到暖和,睡意也就來臨了。
8、春天到了,說說養生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春季養生,必須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要求注意維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1)起居調養:在春天的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漸趨於表,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反覺睏倦,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夜卧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應春天生長之氣。
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邪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去掉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升,穿衣時要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於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陽氣升發太過。這是古人養生經驗之談。
(2)飲食攝養:四時飲食調養,常依據食物的五味及季節不同來進行調配。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辛甘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於護陽,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漾之氣升發太過而克脾土,不利於健康。春季飲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要食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3)精神養生: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才能使精神內守。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過度季節,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病。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蔬泄,喜條暢而惡抑鬱。春三月是升發季節,萬物始生,此時情智宜內守,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思想形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使情智通達。
歷代養生學家都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立、鳥語花香的時刻,人們更應該去登山賞花、踏青問柳、臨溪戲水、行歌舞風,以利春陽萌生勃發。
(4)運動護養:冬令嚴寒,人體代謝低下,藏精多於化氣,陽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想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5)保健防病:春天到來,天氣轉暖,致病的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腦膜炎、猩紅、肺炎等傳染病最容易發生。此外,春天百花爭艷,花粉隨風飄揚,過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發病。其預防方法主要是堅持身體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其次要講究衛生,消除病蟲害以杜絕病源,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多開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