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葛洪曰

養生 葛洪曰

發布時間:2020-07-15 13:54:00

1、和養生有關的詞語

修身養性
編輯
修身養性,修身:使身體健知康;養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出處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道「貧道本是南陽一內耕夫,豈管塵世之事 只可修身養性,貧道去不的也。」
中文名
修身養性
拼 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用 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釋 義
使身容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2、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3、屍解是什麼意思

屍解

--------------------------------------------------------------------------------

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
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雲:「屍解者,言將登仙,假
托為屍以解化也。」①《無上秘要》卷八十七雲:「夫屍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
也,軀質之遁變也。」②故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
後飛升成於真仙。」③但《洞真藏景靈形神經》又雲:「屍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
頭斷已死,乃從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形去者;
有發既脫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僅留骨或衣者,皆稱屍解。
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仙苑編珠》卷下載:「倩平者,沛人也。漢高衛卒也。
得道,至光武時,不老,後托形屍,假百餘年卻還鄉里。」⑤《抱朴子內篇·論仙》引
《漢禁中起居注》稱:李少君病死,「久之,(漢武)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
焉。」葛洪曰:「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
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今少君必屍解者也。」又稱費長房、李意期「皆屍解者也」。
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屍解之說。《無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錄形神經》
《洞章瓊文帝章經》《洞真太上隱書經》《洞真八素真經》《真跡經》等,即出於南北
朝,書中多論屍解術。《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萬振傳》稱萬振「龍朔元年屍
解於京師,數日啟棺,惟有一劍一杖而已。」⑦道教發展出許多所謂「屍解之方」。
《雲笈七簽》卷八十五《太一守屍》稱:「夫解化之道,其有萬途。……或坐死空谷,
或立化幽岩,或髻發但存,或衣結不解,乃至水火盪煉,經千載而復生,兵杖傷殘,斷
四肢而猶活。」⑧同卷《太極真人遺帶散》稱:「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
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據《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簽》卷
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載,即有屍解法十種以上,較著者有:
(一)火解。《無上秘要·屍解品》雲:「以葯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
火解。」《雲笈七簽》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也稱:「以錄形靈丸塗火
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AB(二)水解。《道跡靈仙記》說:「段季正,
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又稱:「王進賢者,琅琊
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黃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時遇嵩山女仙韓西華出遊,……
救而度之,外示沉沒,內實密濟矣。」
(三)兵解。《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簽》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
上經敘》皆稱:「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
謂之兵解。」
《雲笈七簽》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稱,隴西安陽人王嘉及二弟子為姚所殺。姚萇
「先使人隴右,逢嘉將兩弟子,計已千餘里,正是誅嘉日也。嘉使書與萇,萇令發嘉及
二弟子棺,並無屍,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雲笈七簽》卷八十四引《赤書玉訣》雲:
「當取靈山陽向之竹,令長七尺有節,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書黑帝符
著下第二節中,白帝符第三節中,次黃帝符第四節中,次赤帝符第五節中,次青帝符第
六節中。空上一節以通天,空下一節以立地。蠟封上節,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蠟封下
節,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絳文作韜,長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隨……當叩齒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
共衛杖左右。微祝曰:『太陽之山,元始上精;開天張地,甘竹通靈。……』畢,引五
方氣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謹不慢,神真見形,杖則載人空行。
若欲屍解,杖則代形,倏歘之間,已成真人。」此即所謂「屍解神杖法」。
(五)劍解。《雲笈七簽》卷八十四《屍解次第事跡法度》講「修劍屍解之道」,
即「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卧。又以津和飛精作丸如大豆,
於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緣,拭之於劍鐶,密呼劍名字。祝曰:『良非
子干,今以曲晨飛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無泄露。……』祝畢,因閉目咽氣九十息。
畢,開目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卧之前,於是上馬,顧見所抱劍已變成我之死屍在彼
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屍解法、太一守屍法、太極化遯法、鮑靚屍解法、太陰煉形、水火盪
煉屍形、陰陽六甲煉形質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稱:白日去謂之上屍解,夜半去謂之
下屍解,向曉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但後世道教認為,總的說來,屍解為成仙
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敘》雲:
「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
托象,蛇蛻蟬飛。然而沖天者為優,屍解者為劣。」
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
「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
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註:
① 《後漢書》第10冊2751頁,中華書局,1965年
②③④⑤⑦⑧⑨ 《道藏》第25冊245頁,第5冊77頁,第25冊246頁,第11冊40頁,
第5冊279頁,第22冊597頁,59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988年
⑥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19~20頁,中華書局,1985年AB此處及下述屍
解法,皆出《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簽》卷八十四至八十六,分別見《道藏》
第25冊245~248頁和第22冊第593~608頁。

4、關於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copy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百。―――《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度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知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道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5、寧靜致遠這四個字的繁體字怎麼寫

寧靜致遠繁體字寫法:寧靜致遠。



(5)養生 葛洪曰擴展資料:


寧靜致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出自《淮南子:主術訓》。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 [1]  ,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標准字。


日常生活中若需要直接輸入繁體字,可以使用如下工具直接輸入,不需要通過轉換工具。


1、拼音加加


2、智能五筆


3、微軟拼音輸入法3.0


4、速成輸入法


5、倉頡輸入法


6、Google粵拼輸入法


7、注音輸入法


8、QQ拼音輸入法(需在設置中調整)


9、搜狗拼音輸入法(需在設置中調整)

6、中國最具有深意的成語有哪些?

為人師表、萬世師表、奉為楷模、垂範百世、軌物范世。

一、為人師表

白話釋義: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百葯

出處:《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

翻譯:楊情看重他的德業;認為人的老師

二、萬世師表

白話釋義: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朝代:西晉

作者:陳壽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昔仲尼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翻譯:從前孔子聖人的才能,懷著帝王的武器,……可以說是舉世聞名的大聖人,億萬年的表率的人了

三、奉為楷模

白話釋義:楷:法式;模:模範。把某種事物當作榜樣。

朝代:近代

作者:魯迅

出處:《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聽說剛勇的拳師,決不再打那倒地的敵手,這實足使我們奉為楷模。」

翻譯:聽著剛勇的拳師,決不能再打那倒地的對手,這是足以讓我們奉為楷模

四、垂範百世

白話釋義:垂:流傳。范:典範。指光輝榜樣或偉大精神永遠流傳。

朝代:宋

作者:陸游

出處:·《跋李庄簡公家書》:「雖徙海表,氣不少衰,丁寧訓戒之語,皆足垂範百世。」

翻譯:雖然流放海外,氣不減弱,囑咐訓誡的話,都足以垂範百代

五、軌物范世

白話釋義: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

朝代:北齊

作者:顏之推

出處:·《顏氏家訓·序致》:「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

翻譯:我現在又是這樣的,不敢規范社會

7、松石的說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編纂的四書五經中的《尚書·禹貢》曾記載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鉛松怪石」,並被列為貢品。據後人考證,所謂「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這種怪石極有可能是松化石,這也可以在明代大學士閻士選《松石記》的記載中可以得到印證。他在《松石記》中詳細記述了古青州一帶,東海大竹島中有松化石。清代大學士劉統勛曾在古青州青島即墨馬山採集到松化石,並賦詩記事。因此《尚書·禹貢》所載青州「鉛松怪石」,可能是有史以來「松石」見諸文獻最早的記載。松石等怪石作為貢品的傳統也一直沿襲到唐宋元明清,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如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史載:「夫余國(古扶余國,地處今松花江流域)貢松風石,方一丈,瑩徹如玉,其紋樹形,若古松。」如清乾隆題松化石御制詩雲:「康干雖歲貢,遜此一峰全。」並注雲:《六帖》回紇有康干河,斷松化為石。今哈密每歲貢木變石,然長不逾尺。這些都對松石作為貢品的傳統作了詳細記載。
及至東晉,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叫葛洪,他在研究長生不老葯時,注意並研究了一種叫石芝的木化石,並做了相關的記載。葛洪(284-344),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人,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主要有《抱朴子》、《肘後救卒方》、《金匱葯方》等著作行世。為華夏十大名醫。因年代久遠,這些著述只能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找到一些線索,據《本草綱目·金石部》新增葯物品種的考釋,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條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尺許,光明而味辛。」李時珍曰:「貴州普定分司署內有假山,山間有樹,樹干枝條皆石,而中有葉如榴,裊裊茂翠,開花似桂微黃。嘉靖丁巳,僉事焦希程賦詩紀之,以比康干斷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時珍按圖及抱朴子之說,此乃石桂芝也。海邊有石梅,枝幹橫斜,石柏,葉如側柏,亦是石桂之類雲。」據上述石桂、石梅、石柏等形態特徵考證,石芝顯然是木化石。其葯用價值,李時珍未作闡述,僅在其主治項下引葛洪曰:「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由此可見,石芝作為木化石早在東晉醫學家葛洪的著述中已有記載。
遠古人們,對自然現象不可能作出科學解釋,故爾把自然現象看作至高無上的神靈,從而神化自然,對頑石的產生和來歷,自然也作了神化。認為「山者,氣之苞,所以藏精含雲,故觸石而出」,即有「雲根」之說;認為「負土而出,結而為石」,有「土結」之說;也有的認為「石者,落星也。」有「落星」、「雨星」之說;而松石,則往往認為由松化而成,即所謂「石者何,松之所化也。」(唐·陸龜蒙《二遺詩》序)。「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宋·車若水《東花園石松記》)。有「松變」、「木變」、「柏變」之說。據考查,大約在唐宋時期,松石已被蒙上一層神奇的面紗,賦予神異玄怪色彩,並流傳著不少關於松化為石的神話傳說。
古代拔野古康干河投松化石,是一則流傳最早、最廣的傳說。據北宋歐陽修、宋祁主持編纂《新唐書》記載:「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或為拔曳古,漫散磧北,地千里,直仆骨東,鄰於靺鞨。……有川曰康干河,斷松投之,三年輒化為石,色蒼致,然節理猶在,世謂康干石者。」古代「投松化石」和以「康干」指代松石皆源於此典。拔野固,北方鐵勒諸部之一,在克魯倫、海拉爾兩河北境,地近黑龍江。神秘的康干河從此成為中國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發源地。
在浙江永康,松化石自唐朝起就聞名於世。據歷代《永康縣志》「古跡」、「寺觀」、「仙釋」等篇目記載,相傳此地有千年老松,欲化龍升天。唐建中六年八月十五日,著名道士馬自然自桐霍山回永康城外延真觀,指著庭前古松曰:「此松已三千年矣,不能化龍,當化為石。」言畢,頓時風雷大作,古松震作數段,皆成石。忽有一石拔地而起,高六七尺,大逾合圍,隱隱有松鱗,以手觸之,石磊磊有聲,有意推之,石乃牢不可動。宋嘉泰間,於旁立亭,名曰松石館,後屢廢屢建,成 「永成八景」之一,稱為「松石招雲」。清王喆山《松化石》詩雲:「前身夭矯似龍形,一作雲根喚不醒。應有仙人來指汝,化為靈物上青冥。」古代「指松化石」 和「降龍木」的典故就出於此。浙江永康由此成為中國松石文化在南方的重要發源地。
還有一則關於岳飛「精忠柏」的傳說,更具人文意義。在杭州岳王廟,忠烈祠西南有一依牆而築的「精忠柏亭」,亭內陳列八段木化石,此即傳說中的「精忠柏」。相傳,南宋大理寺監獄內風波亭畔有一棵古柏,在岳飛蒙冤遇難之日突然天地不平,木化為石,堅如鐵石,僵立不仆。人們認為這是岳飛「盡忠報國」精神和賢貞不屈民族氣節的象徵,故稱之為「精忠柏」。傳說,這棵古柏後來毀於兵火。清同治年間,司獄吳廷康在南宋大理寺獄址附近土中挖掘到幾段已毀的精忠柏,將它們搬到眾安橋岳廟,壘土為台,置精忠柏於其上,並親繪精忠柏圖,立碑紀異。1922年,浙江布政使王豐鎬將這幾棵精忠柏從眾安橋岳廟移到岳王廟今址,並建精忠柏亭。千百年來,人們崇敬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以此來紀念岳飛。「精忠柏」的傳說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
松化為石 來歷非凡
「投松化石」、「指松化石」、「精忠柏顯靈化石」果真是唐宋遺物嗎,事實並非如此。從科學角度講,這些化石是一種屬於松柏科古植物化石,在古生物學上稱為 「硅化木」,論其歷史,比起唐宋至今的千百年還遙遠得多,至少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由於地殼運動,原始森林迅速被泥沙碎石埋沒,在地層的壓力和地熱的影響下,樹木就發生了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當濃度較高的二氧化硅溶液滲入樹木時,與樹木內的含碳物質產生置換作用,就形成了木紋年輪清晰的硅化木。硅化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廣泛的分布,如中國浙江新昌、北京延慶、新疆奇台等地就有大量賦存。這些硅化木是整個地質史、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是不可再生的遠古瑰寶。
在唐宋時期,人們對宛如現生的硅化木無法解釋其來歷,加上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忠臣、仙釋的敬重,編出一些引人入勝的傳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實,據考查,在我國古代學者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注意並研究硅化木了,在古代文獻中已有關於硅化木的記載。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古植物的創始,應歸功於中國人,中國人早在公元三世紀就已知道松樹的石化現象。」
如前所述,東晉醫學家葛洪,他在《抱朴子》中關於對「石芝」的研究,可見其當時已注意到像桂樹一樣的硅化木了,而且已對「石芝」的葯用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可以稱為世界上最早研究硅化木的人。
唐末學者杜光庭(850-933年),在其《錄異記》中提到:「婺州(今金華)永康山亭中有枯松樹,因斷之,誤墜水中化為石。取未化者試於水,隨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幹及皮與松無異,但堅硬。有化者數斷相兼,留之以放異物焉。」他不僅描述了永康松化石的外貌特徵,還探討了松化石的成因,認為與水有關。
到了宋代,北宋科學家沈括(1030-1090年),在《夢溪筆談》中就多次提到過各種礦物晶體、化石和隕石,「化石」一詞也是由此而來,他甚至科學地解釋了化石的來源,這比歐洲要早400餘年。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篇中對延州(今陝西延安)竹化石有一段具體描述:「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干相連,悉化為石。」並與婺州金華山松石作了比較研究。像沈括在文中所描述的硅化木的情景,如今在陝西延安附近地區仍有新的發現。
南宋學者車若水,在為丞相王爚撰寫的《東花園石松記》中,對浙江新昌的硅化木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唐書載,拔野古國有康干河,投松三千年化為石。陸魯望以為東陽有焉。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越,接東陽也,修齋公(王爚)愛松且愛石,聞數里土人有石甚奇,惟為牆,購之。土人曰:『不能壞牆,其地橫直滿谷也。 』往驗之,大有十圍,長有五尋,重百鈞,取而歸之東園。」可見當時新昌地區硅化木儲量之豐。
據北宋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福建蒲田「壺山有柏木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是堅木,蔡君謨見而異焉,因運置私第。」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其《徐霞客游記》卷十一下中,記敘了雲南永昌府水簾洞的另一種木化石:「崖間有懸於虯枝,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結膚為石,蓋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他對這種硅化木的成因作了比較合乎科學道理的觀察和記述。
元代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也有松化石的記載:沈存中(沈括)雲:「婺山金華有松石。」陸龜蒙《笠澤叢書》:「松石為琴薦。」姜特立《松石歌》:「壺山柏木不足道,康干節理由人為。」註:「壺山有柏,半化為石,余是堅木。回紇康干河有松,人斫之投水中,三年化為石,節理皆松也。」
到清代,關於松化石的記述與認識更為清晰。京師的松化石多來自東北和山東,因此當時松石鑒賞風尚主要流行於北方各地(見姚元之《竹葉亭雜記》)。

8、屍解和兵解是什麼意思

你好!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雲:「屍解者,言將登仙,假託為屍以解化也。」①《無上秘要》卷八十七雲:「夫屍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也,軀質之遁變也。」②故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岩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③但《洞真藏景靈形神經》又雲:「屍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發既脫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僅留骨或衣者,皆稱屍解。
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仙苑編珠》卷下載:「倩平者,沛人也。漢高衛卒也。得道,至光武時,不老,後托形屍,假百餘年卻還鄉里。」⑤《抱朴子內篇·論仙》引《漢禁中起居注》稱:李少君病死,「久之,(漢武)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今少君必屍解者也。」又稱費長房、李意期「皆屍解者也」。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屍解之說。《無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錄形神經》
《洞章瓊文帝章經》《洞真太上隱書經》《洞真八素真經》《真跡經》等,即出於南北朝,書中多論屍解術。《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萬振傳》稱萬振「龍朔元年屍解於京師,數日啟棺,惟有一劍一杖而已。」⑦道教發展出許多所謂「屍解之方」。
《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屍》稱:「夫解化之道,其有萬途。……或坐死空谷,
或立化幽岩,或髻發但存,或衣結不解,乃至水火盪煉,經千載而復生,兵杖傷殘,斷四肢而猶活。」⑧同卷《太極真人遺帶散》稱:「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據《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載,即有屍解法十種以上,較著者有:
(一)火解。《無上秘要·屍解品》雲:「以葯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也稱:「以錄形靈丸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
(二)水解。《道跡靈仙記》說:「段季正,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又稱:「王進賢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黃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時遇嵩山女仙韓西華出遊,…救而度之,外示沉沒,內實密濟矣。」
(三)兵解。《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皆稱:「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
《雲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稱,隴西安陽人王嘉及二弟子為姚所殺。姚萇「先使人隴右,逢嘉將兩弟子,計已千餘里,正是誅嘉日也。嘉使書與萇,萇令發嘉及二弟子棺,並無屍,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雲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書玉訣》雲:
「當取靈山陽向之竹,令長七尺有節,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書黑帝符著下第二節中,白帝符第三節中,次黃帝符第四節中,次赤帝符第五節中,次青帝符第六節中。空上一節以通天,空下一節以立地。蠟封上節,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蠟封下節,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絳文作韜,長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隨……當叩齒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衛杖左右。微祝曰:『太陽之山,元始上精;開天張地,甘竹通靈。……』畢,引五方氣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謹不慢,神真見形,杖則載人空行。若欲屍解,杖則代形,倏歘之間,已成真人。」此即所謂「屍解神杖法」。
(五)劍解。《雲笈七籤》卷八十四《屍解次第事跡法度》講「修劍屍解之道」,即「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卧。又以津和飛精作丸如大豆,於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緣,拭之於劍鐶,密呼劍名字。祝曰:『良非子干,今以曲晨飛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無泄露。……』祝畢,因閉目咽氣九十息。畢,開目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卧之前,於是上馬,顧見所抱劍已變成我之死屍在彼中也。」另外尚有太清屍解法、太一守屍法、太極化遯法、鮑靚屍解法、太陰煉形、水火盪煉屍形、陰陽六甲煉形質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稱:白日去謂之上屍解,夜半去謂之下屍解,向曉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但後世道教認為,總的說來,屍解為成仙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敘》雲:「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蛻蟬飛。然而沖天者為優,屍解者為劣。」
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9、寧靜致遠是出自諸葛亮嗎

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很出名,但這個說法去不是他最早用的,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

與養生 葛洪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