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季養生訣竅3不吃、3不做、5相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
許多古老的諺語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一定有一些科學原因,而且已經被人們證明了。因此,他們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傳承。秋天,天氣溫度逐漸變冷,許多季節性疾病開始模糊地縈繞在心頭。至於秋天保持健康,有這樣一句諺語:「三不吃,四不做,五相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這個秋季健康提示的意義。
首先,堅持「三不吃。第一,不吃涼的、涼陰的食物。秋天過後,南方潮濕,北方乾燥,而且往往寒冷,人體逐漸有水分。一些自然界寒冷的食物應該盡可能多吃或不吃,腸胃不好的人應該盡可能避免吃,如西瓜等。 第二,不要吃辛辣、容易刺激的食物。雖然秋季氣溫相對較低,但也是朝著乾燥的方向發展,應特別注意避免過熱。容易過熱的熱食物,如生薑、花椒、花生等不能再吃了。第三不吃油膩、高脂肪的東西。有一個詞叫做「秋胖」,意思是當人們在這個秋天情緒高漲的時候,他們的食慾將不可避免地上升,在秋天,容易肥胖的人必須克制自己。
其次,我們必須「四不」。第一,不要劇烈運動。激烈的運動給人們帶來很多汗水。在乾燥寒冷的天氣里,冷和熱相交。對弱者來說,感冒發燒更容易。 第二,不要洗冷水澡。隨著溫度的降低,洗冷水澡到了他們年老時,風濕病和關節炎就會一個接一個地來。第三不熬夜,使工作和休息紊亂,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總是健康的基礎。充足的睡眠也能保證人們最低的精神面貌和人體的適度新陳代謝。 第四,沒有必要為「秋天」而悲傷。一方面,持續的悲傷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另一方面,當氣候變冷時,身體會減慢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也會減慢,身體毒素的積累會比以前更多,人們也會有悲傷的情緒,有意識地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最後,始終是「五個同伴」 第一,保持適度的鍛煉。當秋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脂肪堆積時,有必要保持適當和穩定的運動量。與此同時,有必要注意適度,不要過於緊張。第二,繼續閱讀和學習。身體的運動保持熱量,大腦的運動不能落後。適量的大腦思維可以緩解運動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緊張的神經,也可以給大腦思維鍛煉,從而使思維更加開放和靈活。 第三,最好有好的茶和水。 無論是下午還是清晨,鍛煉後還是休息後,讀一本好書,這時,如果你加一杯好茶來取暖。第四,笑相伴,每天保持一個開心的心情。第五,友相伴,和好友常聚聚常聯系,有個好的人際交往讓生活更舒心。
2、古代房中術,房中養生術都有那些
素女經 彭祖房中術
彭祖歷三個朝代,至多歲,尚手腳輕便,依然年輕。據傳,概括彭祖的養生之術,主要為三個方面:即氣功術,營養術,房中術。氣功為今人養生及治病的一種方法,黃帝內經雲「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此之謂也。氣運丹田,使九竅、五臟、四肢甚至毛發,都能感到氣在運行。後人的吐故納新就是從氣功中來。從《史記·世本·帝系》、《山海經》以及劉向的《列仙傳》的記載,可以知道,彭祖名錢鏗,他是顓頊帝的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個兒子,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孫,歷經夏商周,夏時曾率兵攻打徐州,並封官於斯,號彭城。商時為守藏史(守藏史如今之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管理書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年),官祿至商大夫,周為柱下史(柱下史是宮廷記錄官員)。後來彭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他隱居武夷山修煉,晚年回到蜀地,住在彭山象耳山中,後移居到今天的彭祖山,他對所處的社會和自然環境、衣、食、住、行、運動、葯物等進行不斷調整,從而總結出一套自成體系的長生理論與技法,他經常雲游四方,將長壽之道廣為傳授,便民間百姓大受裨益,而彭祖本人活了八百餘歲 川豐房中養生宣
3、養生術的概念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4、關於劉純的養生法是不是真的
這個很不好說啊,那要看你百指的養生要達到什麼程度了。
他的養生理論大部分都是有用的,個別沒有去證實,或我孤陋寡聞不敢確定!
三分治七分養在現代醫學中是行不通的,因度為現在的醫學技術比那時候高多了。但小病還是建議三分治七分養。。有句古話,是葯問三分毒。。何況現在的西葯都有四分毒了!!自己抗抗多身體的抵抗,免疫能力的提高都有好處!
至於你說的血管瘤那要按他的慢慢養,估計耗些日子答病情都惡化了!
我說這些不是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不好,只是就事論事,養確實是好事,只是有的病不下猛葯是不行的。就像有些病不開刀治療,光養也沒啥用!
個人建議(大病就版早早治療,小病抗抗沒關系,平時多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還有很多食療也可以多看看,吃權吃養養補補身體也沒啥壞處!)
5、古代養生術的種類有多少種?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上古西周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
6、道家流傳下來的房中術真的可以養生嗎?
房中術,即性的技術,其實質為兩性性生活的修為,它是中國古代一門口口相傳的奇特秘術,具有某種神秘色彩,更由於世俗倫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的束縛,使「房中」這個在古代本來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層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誤解抨擊,無論做學問還是搞養生的人,都諱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這種諱莫如深、避之如蠍的做法,使有關房中術的資料長期埋沒在古代典籍或國人的口頭流傳之中,令人難取真經,甚至產生出種種誤解,致使這一領域至今還極為封閉,一般人難以了解房中術的真面目,更遠遠說不上被現代人正確認識和利用。
其實,只要我們排除房中術中某些巫術因素,房中術便沒有什麼神秘可言。我國當代權威性最高的新版《辭海》是這樣寫道:房中術,古代方士所說房中節欲、養生保氣之術。」一語道破了房中術的本質,說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為課題的。人類不可能根本斷絕性行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專於其術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藝而言,即以術名。人類兩性的修為本不可忽視,更不應該受到輕蔑。懂不懂房中的修為與保養,不僅關繫到性生活是否和諧美滿,而且還關繫到人類天賦的壽命。而房中術的中心之點正是探討人應該如何在性生活中養生保氣,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幾乎和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性科學(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說它是「准性科學」與「前性科學」。從現有文獻上看來西方性科學(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國科學家克拉夫特·埃賓在1886年發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還不到兩個世紀;而在我國,最早研究男女閨房性生活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房中術實際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學,是我們的祖先在人類性醫學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跡。
在中國,對房中術研究最多的首數道家。道教從一開始就與房中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前所述,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早期受方士影響,「採取玄、素」之道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傳說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為房中術的代稱。據資料記載,道家修行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秦漢時期已成為四門方技之一,《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種,一曰醫院、二曰經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實際上,房中術最初 乃神仙家創造的一種方術,它以講求房中節欲,還精補腦及男女衛生指要等為主旨,本是戰國神仙術三流派之一,張陵創立的五斗米教承襲了此術,後東晉的葛洪也以此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術之一,予以重視。據葛洪說,修煉房中之法的共有「十餘家」,術雖各有所法,但均以「還精補腦」為其要務。飲食男女乃為人之大欲,道家修煉如果不注重這兩個方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斷難成功的,至於房中秘術,「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所以,葛洪這樣說: 夫天生萬物,惟人最貴。人之所上,莫過房欲,法天象地,規陰矩陽,悟其理者,則養性延齡,慢其真者,則傷神天壽。至於玄女之法,傳之萬古,都具其梗概,仍未盡其機微。余每覽其條,思補其闕,綜習舊儀,纂此新經,雖不窮其純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捲之形,偃伏開張之勢,側背前卻之法,出入深淺之規,並會二儀之理,俱合五行之數,其導者,則得保壽命,其危者,則陷於危亡,既有利於凡人,豈無傳於萬葉。
如此,葛洪更進一步闡明了他研究房中術的目的,是在於思補古代房中家之缺遺,使人人的壽命得以長保。不過,對於房中術的作用,在歷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噓得神乎其神,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說:
或曰:「聞房中之事,能盡其道者,可單行致神仙,並可以移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書妖妄過差之言,由於好事者增加潤色,至今失實。或亦奸偽造作,虛妄以欺誑世人,隱藏端緒,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規世利耳。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其理自有極,安能致神汕而卻禍致福乎?」
葛洪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房中術的作用。認為房中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恥笑了那些把房中術看成無所不能的巫術,企望以房中術「單行致神仙」、「消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的種種妄想,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上那些「欺誑世人」,靠房中術謀私利的江湖騙子。葛洪的話,辯證地指出了房中術的作用與限度,說明他的確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術,作為道家養生術之一,成為道家功理功法類養生修為的專有名詞,又被稱為「男女合氣之術」或「黃赤之道」。在長期流行過程中,房中術有其不斷發展壯大的高峰時期,產生過許多房中家和房中醫學專著,並形成一套極為隱秘、系統、完善的男女雙修術。它不僅能滿足性的需要,還能延年益壽,驅病強身。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認為,道教房中術承認男女地位平等,承認婦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認為健康長壽需要兩性合作,不受禁慾主義和階級偏見的約束。這些都顯示了道教與儒家、佛教的特異之處,因此,道家的生理學縱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對待男女、宇宙的態變方面,比家長統治嚴厲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狀態)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對它來說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誘惑)都要恰當得多。
單就房中修為的形式和內容而言,其要點無外乎順天地陰陽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術還精以補腦,或避忌衛生以益壽,用葛洪的話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抱朴子·釋滯》)考察歷來房中所傳之秘法,有關房中術的修為內容,大致歸納為以下八個方面:
①采抽鉛精:即女子順采「白鉛」,男子逆采「紅鉛」之法.此法歷來視為非道,視為下乘,因為後天采練於氣功修為是無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為房中術的先天修為,為上乘上雙修功法,「元真」是指陰陽交感後所產生的形神真一之氣。此氣為二五之妙合,至靈至微,一方採得,雙方羅通。故謂之「雙修」,又謂之「真采」。
③樂氣通脈:此為房中術的基礎修為。屬雙修中的單修術,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時的樂感之氣以自通脈絡。一般先通中脈,次通任督,即道教秘傳「乾坤固天法」。
④樂氣開竅:此即采感之氣以自開關竅,關竅有一門、三關、九竅、十八戶等等。
⑤采陰補陽:道家以男子屬陰身,內含真陽;女子為陽體,內含真陰。交感之時,樂感沖開女子樂脈,地脈開張。男子天脈開張,陰陽樂氣相交,男得之謂之采陰補陽,女得之謂之采陽補陰。
⑥還精補腦:交感時,男女各引樂感循沖脈歸元,交感之精逆行歸腦,即謂之還精補腦。
⑦樂氣治病:引交感時之樂氣,培補真元,延年益壽,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樂定:藉交感之樂入於定境之中,形同撣樂,但此境非先閉絕精路及入於禪樂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為,令人讀來一定似懂非懂,難以知其「真訣」,仗此一錄,姑作參考。更進一步對房中術修為功法的研究,還有待於醫學家們的努力,今人萬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誤傷了身體
7、絡活堂的「三激活」養生術是什麼意思啊?
激活細胞,激發潛力。脈動。
8、聽說道家養生術`調形'是怎麼回事?
「三調」是養生習練的基夲要求,我理解你說的「調形」實際就是「調姿」,就是習練時的姿態與動作。比如五禽戲就是模仿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編的養生習練術。還有像打坐,是自然盤坐,還是難度較高的雙盤,都屬於調姿。靜坐倒不一定是坐著的,還可以側躺著習練,所謂卧佛。瑜伽則更有豐富的功作訓練。
比較難的雙盤
相對調姿,另二調是:「調息內」和「調心」了。
調息很好理解,怎麼呼吸。調心是道家的核心了,就是通過一些方法來訓練身心,使精神虛靜,從而體證人體自身的奧秘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調動人體自我的修復能力(比如中醫的經絡學說容),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
9、「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9)三不養生術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10、求長生不老之術!
中華民族奇術失傳很多,「長生術」更是神奇,但世間相信有此術的人並沒有多少了,究其原因就是一想到長生術,就會想到秦始皇被騙,徐福東渡尋仙的故事,受這個事件的影響,之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相信長生就等於愚蠢,在人們心中驀然形成,就會被很多人恥笑的,所以相信的人越來越少,被一個騙子,影響了一個學術,真是可惜呀,但是從很多遠古石刻中、近代大德的著作中都有養生延壽的記載,越感神秘越是激發本人默語習識,剝掉神秘、剝掉玄冥思想後,看清楚了它的本質,字字入心,語語在理,感嘆上祖佑蔭;給我民族大術,此術不是不死,只是延長壽命的一種手段,從遠古《黃帝內經》近代的道界大德陳櫻寧撰寫的《靜功療養法》和很多古人的養生札記都可以找到延長生命地方法,就是因為方法很容易掌握實習,又有很多修習羞秘的條件,所以掌握的人就要給他包裝了又包裝,起初的出發點只是教人們從中細悟得明章,不至於不珍惜和不尊用,你包裝完了,我學習,我學通了,在包裝,就這樣歷經千把年,這個方法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孫思邈更是別出一格,把養生的方法引到了另一個領域,醫學,這樣一搞離道家養生的真實方法就更遠了,據傳孫道長壽終170歲,通曉了這套養生程序,又不敢說的太簡單,就上葯理上扯,結果是這丹那葯的,使後面悟道的人走入歧途,也禍害了不少相信仙丹秘葯的一些人,越是這樣,這套養生延壽之術徹底的被否定了,說心裡話也怪不了孫思邈道長,他自認為;人人統知是葯三分毒的常理,不想後生頓昏不化,自食其果;用開悟之心,再去古書記扎中尋找,突然明朗,將其中養生所學,供天下人領悟!
《養生延命》敬軒子
養生延壽瞾悅暢;雌雄相分各不常,
天生於首識於目;地生田下情慾漾,
風雷至雨有規季;甘露潤物生機昌,
吐納之道有真理;存有本基心擁篁;
螌意固志命久遠,小乘一百全在上;
中乘三百不是最;大乘五百歲時光。
道家養生之學,主要目的就是延長人的壽命,有好多的欺世盜名之學,混淆糟蹋了這門學科,道家延年延壽,早被我們的先人總結出論點,只是沒有一個全面的概論總結,本人不才通過博聯社這個窗口抒發20年間總結的延壽理論,有一部分也通過了實踐的應正,姑且在此談論心得,能給博友啟發和相互的促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也應於奠基道家的理論學說為此。
文章提綱分類:
《養元術》《固元術》《生元術》《吐納術》《預測術》
《養元術》
上古養元記載最早於《內經》,看懂內經的人不是很多,只能說讀懂,養元,先要知道什麼是元,人的生命就像一部汽車,元就是汽油,使生命有活力的唯一要素,元也不簡單的是一個單獨的元,而是有五種不同的元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從道學理解的角度分類:金元為血脈、木元為肉膚、水元為食胃、火元為神意、土元為骨發,知道了元是什麼,如何保養這個身體的元就是一個方法了。火元生金元,也就是通過情緒的培養和調整,使身體的的血脈達到最佳的狀態,這個狀態要通過道家技術訓練達到(玄心意移術),水元生木元,也就是通過飲食上的調整,達到減緩肉膚衰老速度的目的(養生五穀術),四象歸坤生土元,掌握了如何利用和訓練身體的每個功能器官,也就是土元之術,達到發鍵、齒堅、骨硬,調整好五元,也就是延長生命的基礎,也是道家常講的「本基」有了好的身體基礎條件,和訓練的方法,再去攀登生命的太極。
《固元術》 養元不固,天罡不生,蓄養胃瓮,固元為物,固元需要外固和內固兩種手段實現,陰陽固元的手段是不一樣的,天乾固元,外固:需要納氣、提虛元精囊而生,寒水靜心、潔好。內固需要,神遊、自控集磨,媾術日生,激發而退;意消而進,蓄意有元勿漏,束發不慰;初冠禁頻;而立七三;不惑四六;知命八二;順耳九一;中壽贏固;上壽極達。地坤固元,外固:清心不思,多念急求,泱泱可成大順,唉春多多,坤元之固多有陽慰,自不成道固;陰型可生陽元,私密百穴尋根,勿達繼濤,多獻陰水為大固;陰水不足損夀,陰水盈不得循環為毒,久毒損夀,切功不達;學習好理解好固元,有利於人自身的健康,也是建立本基的基礎方法。
《生元術》
延命表層理解玄術,而實求解明後,理術真技不假,生元是三法根基,不生固養無物,如何生,多羞策明德不勇示人,固不得普傳受益萬眾,陽生元,須調節心境而生,多觀美而生欲、多取美而養,多調心境不虧而固,小乘大法則,陰生元,多為靜雅之生,心欲不得而生,得求不徹而損,徹到養,陽調而歡為大固;生元本基多多謬呵,陽窺觀、竊得、失瀉大損,陰情困、縱取、紊媾不徹大損。揚術必得其化尊,不化枉論者死!
《吐納術》
此術呼吸調整之法,心靜氣平體內污費清空,姿勢百變不礙,吸納取身體實況,巧妙變通可行,方法有兩種:1、吸入蠶吐,進入燈芯燃油,2、吸入濤唾,吐如洪奔;此間必有心境相隨,不可枉變,心脈游神;迂見久為上乘,循序漸進,小通如體;中通入指,大通如發。全體如嬰,鬆散如雲;外靜內動,此法成。
《預測術》
此術為心術,誡命全元,侃知只需,動其易得,可知預言百靈不謬,四季求事;各有不同,百業不可同論,陰陽大綱相似,人間五味皆有,小調玄瓮語言湯羹,為其走心脈而強;大贊神奇之術,體變當當,意有雲雲,道家衣米之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