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養生
天隱子養生書
序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庄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章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反為仙所迷者,有矣;學氣反為氣所病者,有矣)。
漸門章
《易》有漸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漸有五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一本作: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一本此處有「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實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一本此處有「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一本無「是」〗道家之〖一本無「之」〗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故〖一本無「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一本作「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一本作: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一本作: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有〖一本作: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一本作: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牎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入於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佛化身不墮諸數皆一性)。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於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禎誦天隱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隱子出焉,授之以口訣。其要在存想篇「歸根復命、成性眾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復則長命,故曰歸根復命。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眾妙。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於外,寐即行於內,寤寐內外,相養和平。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復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於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脈,入於泥丸。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復漱咽。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於兩脅下,接腰脅骨傍。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法起於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倘三百六十日內,運自己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於常時矣。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2、道家流傳下來的房中術真的可以養生嗎?
房中術,即性的技術,其實質為兩性性生活的修為,它是中國古代一門口口相傳的奇特秘術,具有某種神秘色彩,更由於世俗倫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的束縛,使「房中」這個在古代本來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層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誤解抨擊,無論做學問還是搞養生的人,都諱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這種諱莫如深、避之如蠍的做法,使有關房中術的資料長期埋沒在古代典籍或國人的口頭流傳之中,令人難取真經,甚至產生出種種誤解,致使這一領域至今還極為封閉,一般人難以了解房中術的真面目,更遠遠說不上被現代人正確認識和利用。
其實,只要我們排除房中術中某些巫術因素,房中術便沒有什麼神秘可言。我國當代權威性最高的新版《辭海》是這樣寫道:房中術,古代方士所說房中節欲、養生保氣之術。」一語道破了房中術的本質,說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為課題的。人類不可能根本斷絕性行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專於其術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藝而言,即以術名。人類兩性的修為本不可忽視,更不應該受到輕蔑。懂不懂房中的修為與保養,不僅關繫到性生活是否和諧美滿,而且還關繫到人類天賦的壽命。而房中術的中心之點正是探討人應該如何在性生活中養生保氣,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幾乎和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性科學(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說它是「准性科學」與「前性科學」。從現有文獻上看來西方性科學(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國科學家克拉夫特·埃賓在1886年發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還不到兩個世紀;而在我國,最早研究男女閨房性生活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房中術實際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學,是我們的祖先在人類性醫學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跡。
在中國,對房中術研究最多的首數道家。道教從一開始就與房中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前所述,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早期受方士影響,「採取玄、素」之道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傳說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為房中術的代稱。據資料記載,道家修行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秦漢時期已成為四門方技之一,《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種,一曰醫院、二曰經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實際上,房中術最初 乃神仙家創造的一種方術,它以講求房中節欲,還精補腦及男女衛生指要等為主旨,本是戰國神仙術三流派之一,張陵創立的五斗米教承襲了此術,後東晉的葛洪也以此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術之一,予以重視。據葛洪說,修煉房中之法的共有「十餘家」,術雖各有所法,但均以「還精補腦」為其要務。飲食男女乃為人之大欲,道家修煉如果不注重這兩個方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斷難成功的,至於房中秘術,「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所以,葛洪這樣說: 夫天生萬物,惟人最貴。人之所上,莫過房欲,法天象地,規陰矩陽,悟其理者,則養性延齡,慢其真者,則傷神天壽。至於玄女之法,傳之萬古,都具其梗概,仍未盡其機微。余每覽其條,思補其闕,綜習舊儀,纂此新經,雖不窮其純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捲之形,偃伏開張之勢,側背前卻之法,出入深淺之規,並會二儀之理,俱合五行之數,其導者,則得保壽命,其危者,則陷於危亡,既有利於凡人,豈無傳於萬葉。
如此,葛洪更進一步闡明了他研究房中術的目的,是在於思補古代房中家之缺遺,使人人的壽命得以長保。不過,對於房中術的作用,在歷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噓得神乎其神,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說:
或曰:「聞房中之事,能盡其道者,可單行致神仙,並可以移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書妖妄過差之言,由於好事者增加潤色,至今失實。或亦奸偽造作,虛妄以欺誑世人,隱藏端緒,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規世利耳。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其理自有極,安能致神汕而卻禍致福乎?」
葛洪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房中術的作用。認為房中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恥笑了那些把房中術看成無所不能的巫術,企望以房中術「單行致神仙」、「消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的種種妄想,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上那些「欺誑世人」,靠房中術謀私利的江湖騙子。葛洪的話,辯證地指出了房中術的作用與限度,說明他的確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術,作為道家養生術之一,成為道家功理功法類養生修為的專有名詞,又被稱為「男女合氣之術」或「黃赤之道」。在長期流行過程中,房中術有其不斷發展壯大的高峰時期,產生過許多房中家和房中醫學專著,並形成一套極為隱秘、系統、完善的男女雙修術。它不僅能滿足性的需要,還能延年益壽,驅病強身。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認為,道教房中術承認男女地位平等,承認婦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認為健康長壽需要兩性合作,不受禁慾主義和階級偏見的約束。這些都顯示了道教與儒家、佛教的特異之處,因此,道家的生理學縱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對待男女、宇宙的態變方面,比家長統治嚴厲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狀態)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對它來說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誘惑)都要恰當得多。
單就房中修為的形式和內容而言,其要點無外乎順天地陰陽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術還精以補腦,或避忌衛生以益壽,用葛洪的話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抱朴子·釋滯》)考察歷來房中所傳之秘法,有關房中術的修為內容,大致歸納為以下八個方面:
①采抽鉛精:即女子順采「白鉛」,男子逆采「紅鉛」之法.此法歷來視為非道,視為下乘,因為後天采練於氣功修為是無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為房中術的先天修為,為上乘上雙修功法,「元真」是指陰陽交感後所產生的形神真一之氣。此氣為二五之妙合,至靈至微,一方採得,雙方羅通。故謂之「雙修」,又謂之「真采」。
③樂氣通脈:此為房中術的基礎修為。屬雙修中的單修術,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時的樂感之氣以自通脈絡。一般先通中脈,次通任督,即道教秘傳「乾坤固天法」。
④樂氣開竅:此即采感之氣以自開關竅,關竅有一門、三關、九竅、十八戶等等。
⑤采陰補陽:道家以男子屬陰身,內含真陽;女子為陽體,內含真陰。交感之時,樂感沖開女子樂脈,地脈開張。男子天脈開張,陰陽樂氣相交,男得之謂之采陰補陽,女得之謂之采陽補陰。
⑥還精補腦:交感時,男女各引樂感循沖脈歸元,交感之精逆行歸腦,即謂之還精補腦。
⑦樂氣治病:引交感時之樂氣,培補真元,延年益壽,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樂定:藉交感之樂入於定境之中,形同撣樂,但此境非先閉絕精路及入於禪樂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為,令人讀來一定似懂非懂,難以知其「真訣」,仗此一錄,姑作參考。更進一步對房中術修為功法的研究,還有待於醫學家們的努力,今人萬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誤傷了身體
3、道教打坐屁股下墊什麼?
蒲團。
4、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5、美國流行曬屁股養生法,為什麼稱靈感來自中國?
眾所周知,外國人喜歡曬太陽,在無事可做的時候進行「日光浴」。
然而,最近,一些外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日光浴方法,「菊花日光浴」.顧名思義,這是最新的保健方法。據說菊花每天暴露在陽光下30秒相當於穿上衣服,在陽光下曬一整天。「樹木是神聖的避難所。知道如何與他們交談和傾聽他們的人能夠掌握真相。」
因此,你有沒有看到,只有從事這些神秘的「玄學大師」,你才能發明像「菊花日光浴」這樣神秘的東西。
好吧,讓我們言歸正傳。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更好的睡眠、每天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自我。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跟著她去做,確保每天身體健康和食物美味。
為什麼說這是一股來自東方(即中國)道教的神秘力量,在道教的解釋中,女性生殖器也被稱為會陰,這是「生死之門」,而你(女性)無論曬屁股,這也是你能量進出的大門.
所以你看,當你遇到這樣神秘的事情時,人們會從東方移出神秘的力量。那麼,道教曾經說過這句話嗎?來吧,博學的編輯(只在專業領域)告訴你有。
道教經典《道德經·第六章》有這樣一段話:「神仙穀神是一個神秘的女人。神秘之門是天地之根。」「女性」一詞字面意思是女性生殖器。那麼這句話的直譯是「女性生殖器,可以說是天地的基礎.然而,你們這些小朋友在學校學這些古詩時,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古詩不可能是字面上的!(否則,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就不用受那麼苦了!)
6、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7、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8、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道教的主張嗎?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道教用語,作為道教修持:內丹、養生、武術;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煉」、「修持」或「養生」。
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9、道教養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