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放風箏養生

放風箏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5 10:43:41

1、放風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每逢春季來臨,草長鶯飛,在郊外總有不少人放風箏。放風箏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運動,它既能鍛煉身體,又是一種極佳的養生之道。

將放風箏作為一種康復療法,古已有之,史書《續博物志》上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明媚的春光,舒展筋骨.

讓身體隨放飛的風箏不停地移動以活動四肢百骸,使冬天久居室內氣血積郁、內熱較大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可獲得消除積熱、祛病健身的功效。

同時,放風箏時,雙眼極目藍天,遠望風箏千姿百態的飛行動作,還可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對改善視力、預防近視有較好的效果。

放風箏時,要動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各個部位,使全身都能夠得到鍛煉,譬如當風箏上升、傾斜時,就需要奔跑、拉線、左右擺動等肢體活動。

此外,放風箏還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當放飛者全神貫注地放風箏時,大腦高度集中,心無雜念,胸中的種種憂愁自然也會消散於萬里晴空中。

據報載,近年來國外有些醫院、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抑鬱症、神經衰弱、過度疲勞、視力減退、健忘失眠等症,均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2、春季養生法則

都不知道你說的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先給你中老年的吧! (一)老人春季養生五忌一、忌睡眠過多 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懶覺的習慣。中醫認為「久卧傷氣」。因為久卧會造成新陳代謝下降,營養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僵硬不舒,身體虧損虛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一般每天睡足八小時就夠了。

二、忌懶於活動 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健身活動的大好時光。常到戶外活動,可以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盪滌體內污氣,增強心、肺功能,可以舒適地沐浴和煦陽光,殺死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三、忌衣著不當 春天氣候多變,忽寒忽暖。因此,老年人不要過早脫棉衣,而應適當「捂」一段時間,以便身體各個器官能夠適應。這樣可以防止受涼感冒,從而免除誘發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的危險。

四、忌生冷食品 在春天老年人宜多吃些富有營養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盡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腸引起疾病。胃寒者早晚喝點薑糖水,有禦寒暖胃和防止感冒的雙重作用。

五、忌四處串門 春天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老年人由於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間,老年人不要頻繁出入商場、影劇院等人多的公共場所。每天吃幾瓣生大蒜或在室內熏蒸食醋,均有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良效。(二)春季養生「三不」原則中醫認為,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利用春季,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際,採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以此為依據總結出的中老年人春季養身「三不」原則,希望能給廣大會員讀者一些啟發。一、不「酸」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葯、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二、不「靜」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人體應該藉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在「動」,切忌「靜」。老年人應該積極到室外鍛煉,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大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但老人春練不要太早,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易患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鍛煉。另外,春練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對緩慢,體溫偏低,在鍛煉前應喝些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老年人晨起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鍛煉前應先輕柔的活動軀體關節,防止應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三、不「怒」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因為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郁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三)正確的養生之道一、節飲食養肺生津老年人由於五臟衰弱,腸胃薄弱,如果飲食生冷無節,飢飽無常,勢必傷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應少吃多餐,多食熟軟開胃易消化之物。二、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風蕭瑟,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可適當選擇琴棋書畫、養花種草、玩物賞鳥等文化娛樂活動,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安度晚年。三、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秋季溫差變化較大,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較易患感冒、肺炎、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有條件的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甚至冷水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四、警惕秋季易發病秋季的特殊氣候特點,極易發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發作、胃病、風濕病、哮喘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應結合自己體質情況重點防範,積極控制原發疾病,警惕秋季易發病的發生。五、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秋天的氣候轉涼,是室外運動的好時機,老年人可根據個人的愛好和興趣,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練拳、打球、郊遊等。

3、開春如何養生?

初春養生方法
春捂
捂好背、腹、腳。初春時節,氣溫如果升幅不大就盡量少脫衣。得知冷空氣即將到來,就提前增添衣物。春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此外,有句俗語叫「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做好足部保暖才能使身體真正地暖和起來。
養胃
少酸增甜多喝粥。中醫養生學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故飲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較為合適,比如山葯、百合、木耳等。而中醫認為,粥類飲食最養脾胃,如果平時感覺胃脘隱痛,食慾不太好,容易口乾咽燥,甚至形體消瘦、舌紅少苔,那麼不妨吃些山葯百合大棗粥。山葯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有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如果因心情不好而引發胃部不適,建議吃些木耳炒肉片。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護肝
晨起伸伸懶腰。春在五行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一定要重視護肝。除了遠離煙酒,注意飲食之外,最簡單的就是伸懶腰。人體睏乏的時候,氣血循環緩慢,這時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的作用。伸懶腰後,血液循環加快,能激發肝臟機能,從而達到對肝臟的保健效果。
養肝護肝三大穴位
1、大敦
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它的位置在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
這個穴位,可以使用指甲掐按,也可以用火柴頭、牙簽頭點按,能夠起到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2、行間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趾縫紋的上端。
它是肝經上的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
3、太沖
尋找太沖穴的方法,可以順著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骨頭縫隙向上循按,兩個骨頭的交匯處,就是太沖穴啦。
太沖穴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郁結的氣最大限度地沖出去。
按揉方法就是仔細找到最痛的點,然後從太沖向行間方向推揉,就可以有助於將肝火基本上發泄出去了。
春季養生吃的好
3.1、春季吃蔥可補維C
蔥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蔥還含有蔥蒜辣素,有較強的殺菌之作用。
3.2、春季殺菌可吃大蒜
大蒜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據最新研究發現,大蒜還具有一定補腦作用,富含維生素B1能抵制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
3.3、春季補鐵吃萵筍
萵筍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以鐵含量較豐富。萵筍葉的營養成分高於萵筍,其中胡蘿卜素高100多倍,維生素C高15倍,因此,不宜拋棄哦。
3.4、健脾益氣要吃山葯
山葯尤宜於春季食用,它營養豐富,具有健脾益氣,可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可以補腎益精,可增強人體抵抗力。

4、放風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每逢春季來臨,草長鶯飛,在郊外總有不少人放風箏。放風箏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運動,它既能鍛煉身體,又是一種極佳的養生之道。

將放風箏作為一種康復療法,古已有之,史書《續博物志》上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明媚的春光,舒展筋骨.

讓身體隨放飛的風箏不停地移動以活動四肢百骸,使冬天久居室內氣血積郁、內熱較大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可獲得消除積熱、祛病健身的功效。

同時,放風箏時,雙眼極目藍天,遠望風箏千姿百態的飛行動作,還可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對改善視力、預防近視有較好的效果。

放風箏時,要動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各個部位,使全身都能夠得到鍛煉,譬如當風箏上升、傾斜時,就需要奔跑、拉線、左右擺動等肢體活動。

此外,放風箏還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當放飛者全神貫注地放風箏時,大腦高度集中,心無雜念,胸中的種種憂愁自然也會消散於萬里晴空中。

據報載,近年來國外有些醫院、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抑鬱症、神經衰弱、過度疲勞、視力減退、健忘失眠等症,均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5、春季可以怎樣養生?

6、清明去踏青為何要放風箏?

清明去踏青,最好帶風箏。放風箏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同時又是一個好的養生方法。放風箏能使人忘記煩惱與壓力,用一條線牽住遠飛的風箏,有一種「一線握在手,天高任鳥飛」的愉悅心情,使氣血調和、心曠神怡。放風箏需要技巧,是一項很好的健腦運動。

放風箏能促進機體的代謝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消除體內積熱,達到強身健體、運動養生的目的。放風箏的同時,人們在尋覓追逐飛鳥和風箏的過程中,要調節視野、變換焦距,對消除眼疲勞大有好處,學生和一天到晚都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們更適合放風箏。放風箏時眼睛專注凝視,這種向上看遠處某一定點的特性,可促使眼睫狀肌放鬆休息,從而預防、治療近視眼。

放風箏最好到郊外,城區空間狹小,車輛多,稍不注意可現意外。有關節疾病特別是腰椎關節疾病的人,不適合放風箏。另外,過敏體質的人尤其對花粉過敏的人,千萬別到草地、鮮花盛開的地方放風箏,以免身體沒鍛煉成,過敏舊疾倒犯了。

7、什麼地方最適合養生?

九江廬山附近老人身體強健的主要原因:風水極佳,養生妙招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大地充滿了生機。然而,早春天氣變化多端,是百病萌發的季節。因此,人們必須注意養生保健。 
 一、著裝適宜防受涼春天乍寒乍暖,氣候變化無常,加之人體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容易感受外邪,引起疾病。因此,天氣稍熱也不宜急於脫掉衣服,以防外邪侵襲,減少疾病的發生。初春養生應適當.「春捂」 保健專家認為,初春順應自然規律,適當「春捂」,調整起居飲食並增加戶外運動,少去公共場所,能起到很好的養生防病效果。 專家介紹,民間歷來有「春捂」的說法,從中醫理論講,「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春捂」易讓人忽視的是腿和腳,其實人體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較差,易遭風寒侵襲,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後傷肺,易引發感冒、哮喘等疾病。 二、萬物復甦防瘟疫 冬去春來,陽氣升發,往往會引起舊病復發和各種病毒、細菌的傳播,如流感、流腦、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所以,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注意防寒和身體鍛煉,以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要做到: (1).保持生活、工作環境的空氣流通,定時打開門窗換氣。 (2).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 (3).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並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個人營養和適當休息,增強免疫能力,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 (4).發現感冒、發燒、咳嗽等病狀及時上醫院看病。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只要注意預防、及時治療,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三、適當增加活動量 春天,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經過冬三月的收藏季節,人們應多做戶外活動,到山清水秀的郊外春遊,能使人心情舒暢,心胸開闊,對健康十分有利。專家提醒,春季鍛煉要多去戶外,但早春時節,身體各器官功能還處在較低水平,此時不宜進行激烈、長時間運動。一些節奏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戶外活動更適於早春,如慢跑、步行、放風箏等。鍛煉結束後要立即擦乾汗液,以防著涼。 春季運動要有度 春天的運動和其他季節不同,需要走進大自然,從舒緩的運動開始,重在養護。 散步的時候最好選在日出之後或日落之時,不拘於形式,不要太快,順其自然、不疲勞就好。邊散步邊做深呼吸,能振奮精神、興奮大腦,使下肢矯健有力,特別適合體質比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輕人。 慢跑是春天最普遍而實用的運動,對於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 四、飲食調養更重要 中醫文獻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以免傷脾胃。所以人們的飲食宜甘甜少酸。老人、小孩尤宜多吃易消化食品,以利健康。 專家建議多食韭菜和菠菜 春季是肝旺之時,要少食葷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

廬山人文紀念園願景:聚財納福保平,紀念盡孝傳承揚文化

8、養生吃什麼好

飲食養生就要提到蔬菜來養生,蔬菜有果類蔬菜,有葉類蔬菜等,西紅柿就是人們常吃的蔬菜,有炒著吃,有生拌糖吃。喜西紅柿有豐富維生自素對人體健康有好處。

飲食養生還要有主食,米飯要做的熟爛,這樣人們在吃米飯的時候就要是容易消化的熟爛的米飯。

大米是人們經常吃的主食,大米含糖量多,在和蔬菜百配菜吃的時候就很有營養價值。

花生是果類蔬菜,生長在泥土中,吃花生要剝殼來度吃花生仁,有炒花生仁,也有將花生煮熟後剝殼來吃。常吃花生對身體虛弱的人有恢復肌能的作用。

雞蛋是孩子每天都要吃的,雞蛋有營養價值非常高,所以,孩子在成長中離不開雞蛋,但老人要每一周問吃三次雞蛋為好。

養生吃什麼最好,都是根據身體的需要來調節飲食,所以說,飲食養生是多方答位的,按照需要來選擇。

9、春季如何正確的養生

與放風箏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