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刺槐營養生長

刺槐營養生長

發布時間:2020-07-15 09:53:49

1、刺槐子如何繁殖

刺槐育苗技術
種子處理
採取分級催芽、分期播種法。第一次用溫水(40℃至50℃)浸種,浸泡24小時。用篩子把已膨脹的種粒,攤在濕席上(上蓋濕潤麻袋),或裝入紗布袋中,放在溫暖處催芽。在催芽期間每天要用溫水淋洗一次,待種子有20%萌芽,即可播種。把剩餘的硬粒種子,用熱水(80℃)湯種。先把種子放在缸內,然後倒入熱水,隨倒隨用木棒攪拌,不超過5分鍾,即倒入冷水,使水溫迅速下降至30℃至40℃,讓其浸泡24小時,篩出或漂出膨脹種粒,進行催芽。剩餘的硬粒種子,再用上述方法進行湯種,直到全部種子膨脹為止。
播種方法
水澆地要制畦條播,畦面凈寬1米,長10米。在浸種的同時,把畦內灌足底水,待土壤鬆散時,耬溝條播。每畝用種子3斤,每畦播4行,溝底要平,蓋土要勻,覆土約2厘米。旱地育苗可用大田式條播,行距25厘米。
間苗
刺槐苗木喜光、分化早,如苗木密度過大,分化更為明顯,所以要及時間苗。第一次間苗在幼苗高3-4cm時進行,幼苗生出2片真葉時,把過密的幼苗拔掉,間苗的原則是:「適時間苗,留優去劣,分布均勻,合理定苗」。同時把拔出來的幼苗及時補栽在缺苗的空隙,以保證每株苗木需要的營養面積,使幼苗茁壯地生長。以後根據苗木生長和密度情況,再進行1-2次間苗。每米長要保留12-15株苗。每667m2留苗約1.2-1.5萬株為宜。

2、洋槐樹(刺槐)的種植及管理,急用希望大家多多幫忙

原產美國東部,別名洋槐,屬蝶形花科植物。刺槐萌櫱性強,生長迅速,根系 發達,具 有根瘤,有一定的抗旱、抗煙、耐鹽鹼、耐沙埋,耐表土高溫的能力,是華北、西北等地區 優良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風固沙和「四旁」綠化樹種,深受群眾歡迎。是白龍江乾旱 河谷地區經營用材林和薪炭林的優良速生樹種,白龍江乾旱河谷地區氣候乾燥,雨量少,冬 春乾旱,晝夜溫差大,本地造林基本上採用裸根苗造林,造林成活率低,2000年我們採用容 器苗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洋槐樹大苗幾月種植成活率最好

原產美國東部,別名洋槐,屬蝶形花科植物。刺槐萌櫱性強,生長迅速,根系 發達,具 有根瘤,有一定的抗旱、抗煙、耐鹽鹼、耐沙埋,耐表土高溫的能力,是華北、西北等地區 優良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風固沙和「四旁」綠化樹種,深受群眾歡迎。是白龍江乾旱 河谷地區經營用材林和薪炭林的優良速生樹種,白龍江乾旱河谷地區氣候乾燥,雨量少,冬 春乾旱,晝夜溫差大,本地造林基本上採用裸根苗造林,造林成活率低,2000年我們採用容 器苗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1 種子處理和播種? 1.1 種子處理?

(1) 浸種 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為了提高發芽率,縮短發芽期,出苗整齊,播種 前必須進行種子處理。用55℃左右的熱水倒入盛種子的容器內,邊倒邊攪,直到不燙手為止 ,浸泡一夜,用篩子撈出已膨脹的種子。餘下的未膨脹的硬種再用85℃左右的水處理1~2次 ,直到絕大多數種子膨脹,如還有很難膨長的硬種子,可用紗布包住置於沸水中10 s中,迅 速提起,然後放在涼水中浸泡一夜。? (2) 催芽 為了使種子發芽齊,出苗快,播種前應進行催芽。將膨脹的種子放於竹 筐內,上 蓋濕毛巾或濕布,置通風向陽或溫暖處,每日清水淘洗種子2次,經5 d左右,當有1/3的種 子裂嘴露白時便可播種。?

1.2 播種? (1) 播種時間 一般在3月份播種,這時氣溫低,有利於種子發芽。?

(2) 播種方法 播種前把裝好營養土的容器淋透水,使土下沉,有的容器營養土多,用棍子 搗個洞,把已催好芽的種子點播於容器內,每個容器內播種3粒。 然後將細綿沙均勻地撒在 容器上面,蓋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宜。?

2 苗期管理? 播種視天氣情況,一般3 d左右澆水一次,以保證出苗,隨著苗木生長階段不同,澆水量也 有區別。苗子出土一個月後,就可以補苗、間苗,一般在補苗後進行間苗,每容器保留一株 ,要及時拔草,做到拔小拔了,以免影響苗木生長。幼苗出齊後每10 d噴灑1%~2%的硫酸亞 鐵溶液防治立枯病,噴40%樂果?0.05%?的溶液防治蚜蟲。?

3 造林? (1) 造林季節 最好選在3月初,樹葉還沒有開始萌動,最遲不宜超過4月份,宜在小雨或雨 後濕潤的陰天栽植。? (2) 造林密度 刺槐的造林密度要比其它闊葉樹種稍大些,因為刺槐成枝杈多 ,干形彎曲, 初植密度適當加大,能促進樹高生長,培養優良干形。株行距一般採用2 m×1 m,每667 m ?2種植330株為宜。? (3) 整地挖穴 在乾旱河谷地區不良土壤氣候條件下,合理的整地方法是改善土壤的水肥、 氣、熱狀況,充分利用降水,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苗木生長 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一般在雨季末至翌年3月整地效果較好。這段時間內土層較濕潤,氣 溫不高,易於整地作業。同時整地後經數月的太陽烤曬,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整地可分為 全墾、帶狀和塊狀3種方法。根據生產實踐,本地採用魚鱗坑整地,魚鱗坑一般長為1~1.5 m,寬0.5~1 m,深30 cm以上。在山坡上橫山等高挖半圓形的坑,先把表土放在一邊,再用 里切外墊的方法,將生土培在下邊,圍成半圓形的土石梗,土埂圍成後,再將挖出的表土填 入坑內,坑面水平或稍向內傾斜。? (4) 栽植 栽植時小心將塑料薄膜袋撕掉,放直,定植復土時應從四周側向壓緊,杜絕垂直 下壓容器苗,以防壓散容器苗中的基質。澆完水後覆蓋地膜,在地膜中間剪7~10 cm長的縫 隙,使苗木通過縫隙直入穴內,植後地膜上覆一層土,厚約2 cm,以避免地膜被風吹走,刮 壞。在進行植苗覆膜過程中,應做到地膜在植穴內形成鍋底形,便於使水流向苗木根部附近 的土壤內。? 4 撫育管理? 刺槐造林後,要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工作,俗話說「三分造七分管」。栽後要及時做好擴穴培 土,抹芽,修枝等工作,每年進行1~2次。如果幼林干形彎曲或生長不良,可在早春進行平 茬,使重生萌條,再在萌條中選健壯者保留一株。

4、大葉速生槐的生長特點及開發價值

大葉速生槐生長速度快,當年根埋苗生長高度可達3米。當溫度在20℃以上、土壤持水量605~70%時,生長最快,平均日增長可達2厘米~3厘米,為普通刺槐生長量的1倍~2倍。
大葉速生槐分櫱力極強,經平薦後成墩成簇生長。當年栽植經2次~3次平薦後,可分櫱8個~15個枝條。一年生長季節北方右刈割3次~4次,南方可刈割4次~6次,當年栽植,當年利用。每畝當年產鮮飼料(鮮莖葉)5000公斤左右,第二年產1萬公斤左右。 大葉速生槐根栽植成活率很高,可達95%以上。用當年生主根、側根作種根直接埋根建飼料基地,成苗率可達90%以上。大葉速生槐萌芽及生根力極繰,一年生主、側根直接埋入大田,當年便可繁出新的植株。大葉速生槐用作青綠飼料的利用時間長,一年栽植,可多年刈割,從每年的4月萌生新葉到11月枯萎落葉,共6個~7個月的青綠飼料利用期。
抗性強
適生地線廣大葉速生槐抗寒、耐旱,在乾旱、沙土、荒坡等地栽植,生長正常。與其他飼料作物相比,在乾旱地區及山地種植,大葉速生槐具有明顯高產耐旱優勢。因此,在這些地區種植大葉速生槐,可以防風固沙,提高地力,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並提供新的飼料來源。 大葉速生槐不結種子,用根繁殖。每年3月~4月栽植,選用一年生大葉槐主、側根作種根,直徑0.5厘米~1.5厘米為宜。春季在大葉速生槐萌芽前,將種根挖出,避免損傷根皮,剪成7厘米~8厘米段,用平埋法將種根栽植於大田或畦床里。建飼料地直接定植,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每畝2200株左右;用苗木繁殖種根株行距60厘×100厘米,每畝1000株左右。
大葉速成生槐栽植後平薦是提高飼料產量的關鍵。栽苗後,沿地面將苗干剪掉,可長出3個~5個分枝,當苗高50厘米~70厘米時,在苗基部平薦,促使再分枝。第二次平薦後可長出8個~15個分枝,促使大葉速生槐墩狀生長。 大葉速生槐的飼用部分是葉和鮮嫩的莖枝,青飼、青貯、曬干製成草粉均可。青飼營養價值最高。每年收割4次~6次,栽植當年可割取2次~3次。用作青飼料,在長到1米左右時收割為好;此時莖葉青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收獲過晚,莖稈變老、營養價值降低,適口性差;收獲過早,產量低,養分少。收獲的鮮莖葉切碎或直接投喂,飼喂量可占日糧的60%以上。鮮莖葉也可曬干制粉,貯藏使用或直接銷售,銷路委好。每3公斤~4公斤鮮莖葉可加工1公斤干葉粉。用槐葉粉飼喂畜禽,在配合飼料中的添加比例分別為:豬 20%~30%、 禽 15%~20%、 魚 30%

5、刺槐有哪些特徵?

(black locust)

學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葉似槐樹,枝條上有托葉刺,故名刺槐。蝶形花科,刺槐屬(該屬約20種,原產北美洲溫帶及亞熱帶,現世界各地都有引種。中國引入3種)。

形態和用途

落葉喬木,樹高25米,胸徑達1.1米。樹皮深縱裂至淺裂。小枝光滑,褐色。無頂芽,柄下芽。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7~19,長1.5~4.5厘米,兩面平滑無毛,對生或近對生,全緣,有小托葉;在總葉柄基部常有大小、軟硬不相等的2托葉刺。總狀花序白色,有香氣,腋生,花序軸細而下垂。莢果扁平,帶狀長橢圓形,長4~10(20)厘米,沿腹縫線有窄翅。種子扁腎形,褐綠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具淡色的斑紋。4~5月開花,莢果7~9月成熟。在中國有兩個栽培變型:①無刺槐〔R.pseudoacacia L.f.inermis(Mirb.)Rehd.〕:樹冠開闊,掃帚形,整齊美觀。枝條硬挺,無刺。②球冠無刺槐〔R.pseudoacacia L.f.umbraculifera(DC.)Rehd.〕:分枝細密,樹冠能自成卵圓形,耐修剪。枝條無刺,或刺很小、很軟。不開花或極少開花,幾無果實。

材質堅重,順紋抗壓強度和抗沖擊強度均很高。耐腐,耐水濕,刨面有光澤,花紋美觀,為樁木、坑木、枕木、農具、車輛、工具把柄、運動器材、地板及海帶養殖等優良用材。枝椏、木材、樹根易燃,火力旺,為上等薪炭材。葉子含多種營養成分,為優良的飼料和肥料。刺槐花是優良蜜源,且含芳香油。樹皮纖維強韌,有光澤,易漂白和染色,供造紙編織、制繩用。刺槐保持水土能力很強,還能改良土壤,增加團粒結構和有機質。

(李建文 許慕農)

地理分布和生物學特性

刺槐原產美國東部的阿伯拉契亞山脈和奧薩克山脈(Appalachian and Ozank Mts.)。在清光緒三至四年(1877~1878),中國駐日使館副使張斯桂寄樹苗給左宗棠栽植於南京。20世紀初,從歐洲(德國)大量引種,在山東青島和膠濟路兩側的丘陵、河灘造林。以後逐步擴展到華東、華北、西北及遼東半島等地。刺槐在中國栽植的北界大致在遼寧的鐵嶺、沈陽,河北的承德、張家口,寧夏的銀川一線;西北至新疆的石河子、奎城、伊寧、阿克蘇、葉城、和田;西達青海的西寧;西南至四川雅安、雲南昆明;南到廣東、廣西;東至遼寧丹東、山東煙台、江蘇省北部沿海及台灣省。即北緯23°~46°、東經81°~124°的廣大區域內都有栽植。在長江以南,多為零星栽植。在北緯32°~37°(沿海可到40°)、東經108°~124°之間的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黃土高原背風溝谷、土石山坡中下部,及山溝、細沙地、輕鹽鹼地、河流兩岸的河漫灘、濱海沙灘和堤壩都是刺槐最適生的地區。栽植區的海拔高度最高極限:甘肅臨洮縣2100米,山西中南部1400米,陝西延安1600米,河北張家口1000米,山東1000米,安徽、江蘇500~700米以下。

刺槐是暖溫帶樹種,適生於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14℃的氣候,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6~9℃,絕對最低氣溫-24~-26℃,河灘、背風溝谷里的刺槐林也能正常生長,但在干瘠的山坡、梁峁等地,樹形低矮,樹干彎曲、多杈。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年平均氣溫6℃以下,絕對最低氣溫超過-26℃的地方,不能長成大樹,地上分年年凍死,年年萌條,呈灌木狀。栽植在風口的刺槐,生長緩慢,且易發生風折、風倒、傾斜或偏冠。刺槐根系發達,吸收面廣,有較強的耐旱力。刺槐對水分很敏感,在黃海、渤海的濱海細沙地,黃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河漫灘、溝谷、渠路邊、堤壩等地表現出速生的特性。干形通直圓滿,一般8~12年即可長成小徑材,15~20年長成中徑材。但不耐澇,死水瀦積1~2天即被澇死,地下水位不足1.0米的地方,爛根率高達45~70%,枯梢嚴重。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沙土、壤土、粘土,甚至多年礦渣堆和頁岩風化的石礫上都能生長,但是在干瘠的中沙地和結構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長緩慢,樹形低矮。在酸性土、鈣質土壤及含鹽量0.3%以下的鹽鹼土都可以正常生長,在疏鬆、濕潤、肥沃的細沙地及壤土地上生長最快。根有根瘤,可把空氣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刺槐喜光性強,不耐庇蔭。樹高速生期大多數出現於2~6年間,少數在6~10年間,最大連年生長量1.5~2.0米。直徑生長的速生期在3~15年,最大連年生長量1.0~3.0厘米。材積速生期出現在12~30年間,最大連年生長量0.00173~0.05093立方米。

(許慕農)

育種

刺槐育種的主要目標是速生和改良干形。刺槐在其原產地及歐洲各國不是主要造林樹種,育種工作較少,但各國林學家早已注意了刺槐種內變異的存在。有記載的優良類型有:①塔形刺槐:側枝直立,樹冠呈尖塔形;②桅桿刺槐:生長快,主幹通直,結種少;③觀賞刺槐。此外,匈牙利選出產蜜多和開花晚的優良類型。中國的刺槐育種自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主要是選擇育種。良好的表現型有「箭桿刺槐」(主幹高大通直)、「石林」等優良無性系,單株材積超過對照30%,已大面積推廣。

(龐金瑄)

造林技術

①采種:要在15~20年以上的健壯樹上采種。莢果赤褐色,果皮乾枯狀即可採集。由於豆莢螟、種子小蜂及種子麥蛾的為害,要提早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種。莢果採集後,攤在地上日曬,碾壓脫粒或脫粒機脫粒,除去果皮、秕粒及雜物,取得純凈種子,裝入袋內干藏。莢果出種率10~20%。種子千粒重21.8克。②育苗:選擇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圃。鹽鹼地要選用含鹽量在0.2%以下,地下水位1.0米以上的地方育苗。不可用蔬菜地作苗圃。結合整地用硫酸亞鐵粉進行土壤消毒。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種子,必須採用多次熱水浸種。先把90~100℃的開水倒入缸中,然後倒入種子,邊倒邊攪動,一直到水不燙手為止,浸泡一晝夜,用黃泥漿水把吸水膨脹的種子漂出來,剩下來未吸水的硬粒用上法繼續浸種,最後剩下的硬粒種子放在細眼鐵篩內,再把鐵篩放入熱水鍋中約10秒鍾,迅速搖動鐵篩,使種子受熱均勻。提起鐵篩把種子倒入涼水中,浸泡一晝夜,絕大多數種子均可吸水膨脹。將吸水膨脹的種子混沙,放在背風向陽的沙坑中或草袋內、缸內(蓋草簾)催芽,每天噴水和攪動1、2次,1/3的種子裂嘴時即可取出播種。春播約在清明前後,春旱嚴重的地方改在雨季播種,鹽鹼地在雨季後期(8月中下旬)播種。寬幅條播(溝寬10厘米,溝深2~3厘米),每公頃用種量37.5~60公斤。也可以起苗後培養根櫱苗及袋接繁殖優良類型。出苗後注意中耕除草,除治種蠅、金龜子、大象?、立枯病、炭疽病。對側枝旺盛的苗木,夏季摘心或打掉部分葉子,以促進苗木根系發育。及時間苗,一般苗木每公頃留12~15萬株,「四旁」植樹大苗每公頃留3~6萬株。③造林:平原地多採用穴狀或帶狀整地,深度0.6~1.0米;山地用窄幅梯田、水平階、水平溝、魚鱗坑和穴狀整地,深度0.4~0.6米;鹽鹼地則修築台田、條田和開溝築壟等整地方法(見造林地整地)。帶干栽植大多在「驚蟄」到「清明」芽苞剛裂開露綠時,苗木越是高大,造林時間越應晚些。截干栽植留干高度1~3厘米,在秋冬季或早春,干不能露出地面,埋土高出根頸2~3厘米,不可太深。栽植後要澆水,否則要將土壤踩實或砸實。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每公頃栽植3300~4950株,中等立地條件的用材林每公頃栽植2490~3300株,立地條件好,集約經營的速生豐產林1665~1995株。刺槐頂芽萌發力弱,每年由側芽抽出壯條代替頂梢,因此稀植的刺槐枝杈多,干形不通直圓滿。幼林保持較大的郁閉度(0.7左右),可培育出優良干形。刺槐是優良的伴生樹種,可與多種楊樹、旱柳、泡桐、白榆、苦楝、麻櫟、臭椿、油松、側柏及紫穗槐等混交。除了在平原地與歐美楊單行混交外,與其他樹種均作帶狀(4~6行)或塊狀混交,如刺槐抑制其他樹種生長,亦可提早採伐或平茬成灌木狀,以庇護地面。④撫育管理:造林後要及時中耕、除草、修枝、疏伐和防治病蟲害。修枝可在秋、冬、早春或麥收前(5月)進行。刺槐林開始疏伐的時間大約在造林後4~6年。在同齡純林中採用下層疏伐方法(見疏伐),在平原地株行距整齊的林分,多採用機械疏伐方法(見疏伐),在異齡萌櫱林及異齡混交林中,採用上層疏伐法或綜合疏伐法(見疏伐)。生產小徑材的林分主伐齡可定在10~15年,中徑材的林分主伐齡可定在20~30年。速生豐產林可定在10~15年主伐。主伐後可進行萌櫱更新,雨季前把根株挖出來,促使根櫱多萌發,苗木生長旺盛。採伐的第二年早春定株,每公頃保留2490~3300株。

主要病蟲害有豆莢螟、刺槐種子小蜂、種子麥蛾、八小皺蝽、大象?、刺槐蚜、刺槐尺蛾、刺槐谷蛾、竄皮蟲、紫紋羽病、刺槐爛皮病等。

(許慕農)

刺槐尺蛾

(李寬勝)

學名:Napocheima robiniae Chu。鱗翅目,尺蛾科。雄蛾體棕褐色,長14~17毫米,翅展33~42毫米;觸角雙櫛狀,軸灰白色,櫛棕色,長約為觸角的1/3;胸、腹部深棕色,具長毛;前翅棕黃色,外線與內線間色更深,形成一彎曲的中帶,前寬後窄,外線外緣間有灰黃線,中室上有一小黑點;後翅灰黃色,中室上有一黑點,點外有兩條灰黑橫線。雌蛾棕褐色,體長13~19毫米,翅退化。(見圖)分布中國陝西。為害刺槐、香椿、臭椿、黃櫨、漆樹、杜仲、銀杏、苦楝、皂莢、白蠟樹、核桃、棗、蘋果等。一年1代,以蛹在土繭內越夏過冬。翌年2月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羽化盛期,4月下旬羽化結束。3月上旬始見卵,產卵期與成蟲發生期基本一致。4月初卵開始孵化,中旬進入盛期,下旬孵化結束。5月中旬幼蟲開始老熟,下樹入土作繭,經30~50天的前蛹期,於7月下旬全部化蛹越夏過冬。成蟲耐寒性強,地表解凍便羽化出土,傍晚到22時外出活動。雄蛾有趨光性。雌蛾羽化後沿樹干爬至樹梢,與雄蛾交配產卵。卵排列成行,堆產於1年生枝梢的陰面。卵期一般10~12天。每雌產卵平均462粒,最多920粒。雌蛾壽命4~5天,雄蛾3~4天。幼蟲共6齡。1~3齡幼蟲食量較小,抗葯力弱;4齡起食量猛增,抗葯力增強,初孵幼蟲有吐絲下垂,隨風擴散的習性。防治方法:設燈誘殺雄蛾;雌蛾臨羽化前,在樹干基部綁塑料薄膜,阻隔雌蛾上樹產卵,並將阻隔帶下面的卵塊於孵化前處理;保護和利用天敵;1~3齡幼蟲期,噴白僵菌等菌劑、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施放煙霧劑。

刺槐尺蛾成蟲

6、刺槐怎麼種植

剌槐種植技術:
在剌槐育苗中,掌握幼苗耐旱、喜光、忌澇的特點,是保證育苗成活的關鍵。
1、灌水。播種後到幼苗出齊以前不能灌水。出苗後,土壤濕度適中時,要及時鬆土中耕,提高地溫,有利發芽。灌水過早,土壤濕度過大,地溫低,容易坐苗或出現黃葉病。在反復中耕鬆土的基礎上,6月初可以灌第1次水,以後在正常情況下每隔20d灌水1次。7月上旬灌水後暫停一段時間.以促進苗木提高木質化程度、增強越冬能力,11月下旬最後灌1次冬水。
2、追肥。當刺槐定苗後,結合第1次灌水進行第1次追肥,施入尿素45~75kg/hm^2,6月底結合灌水追施以氮、磷肥為主的復合肥2次,施肥量為75~195kg/hm^2,8月初停止施肥。最好是冬耕早春耙地,每畝施腐熟的基肥3000斤至5000斤。春季整地應提早,深翻(25厘米以上)、細耙、整平。在整地的同時,每畝用15斤黑礬(硫酸亞鐵)粉拌入5%辛硫磷1斤,再摻入40倍的細土,撒入地中,以進行土壤消毒。
3、鬆土除草。育苗地要在灌水後或雨後及時中耕,經常保持疏鬆無草。
4、防寒越冬。刺槐一至二年生苗易遭秋霜凍及春風乾的危害,致使苗木地上部分乾枯,故一年生苗應在秋後挖出進行秋季造林或越冬假植,第2年春季提供造林。
5、移植培育大苗。培育道路、庭院、城市綠化等需要的大苗,原州區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移植,移植密度主要取決於苗木培育規格和年限.一般四年生移植苗株行距以50cm×100cm為宜。培育苗木年限越長移植的株行距越大。剌槐移植多採用穴植,移植前應剪去地上部分,並將劈裂損傷的根條剪掉。根系長度應保持在20~30cm,苗根蘸漿栽植,栽苗深度應使根頸頂端與地表持平。移植後的苗木要及時進行澆水追肥、鬆土除草、防寒越冬等撫育工作,尤其對平茬苗應做好去梢、抹芽、修枝等工作.選留健壯直立的枝條作為主幹。

7、洋槐蜂蜜食用後對身體有哪些功效、作用與好處

洋槐蜜也稱槐花蜜、刺槐蜜,在所有蜂蜜當中顏色最淺的蜜種,剛采出來的新鮮洋槐蜜顏色呈水白色,在常溫下放一段時間後,顏色逐漸變成淺黃色,呈水白色的洋槐蜜較少,不管是水白色還是淺黃色,其均為透明狀,具有清淡的槐花香味,不易結晶,冬天氣溫低時,偶有結晶也是正常現象。
洋槐蜜的功效:護脾養胃、清熱解毒、排毒清脂、祛皺消斑、養顏正氣、能保持毛細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舒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血管硬化,洋槐蜜較適用於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並用於預防中風。老婆和女兒都喜歡喝苗子蜂情的洋槐蜜,他爸媽在養
蜂。沖蜂蜜水需要用50℃以下的溫水,溫度過高容易破壞洋槐蜜的營養成分。

8、何為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

【分類及別名】蝶形花科,刺槐屬。別名為洋槐。

【地理分布】刺槐原產北美東部。我國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引種,已成為主要造林樹種,栽培范圍很廣。西北黃土高原和華北黃泛平原有集中連片的造林。垂直分布,從渤海、黃海之濱到海拔2100米(甘肅臨洮縣)的黃土高原均廣泛種植,但以華北地區海拔400~1200米的地帶生長最好。

【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為溫帶樹種,在年平均氣溫8~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的地方生長最好,年均氣溫4~7℃,降水量500毫米的地方,梢部常有凍害發生。生長迅速,根系發達,適應性強,耐乾旱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沙土、壤土、粘土和石礫沙壤上均可栽培,在酸性、中性和含鹽量在0.3%以下的鹽鹼土上也能生長。不耐庇蔭,宜在陽坡或半陽坡種植。

【造林技術】造林地選擇:黃土高原塬面、南向溝坡、石質山地選陽坡中下部,土層中等厚度以上的土壤;平原選河流故道和海濱細沙地、帶有壤質夾層的細沙地,以及輕度鹽鹼地(含鹽量0.3%以下)。不宜選過於乾旱、貧瘠、地下水位過高或有積水、迎風口、重度鹽鹼地和粗沙壤地。造林整地:山地用帶狀或穴狀整地,平原地區用全面整地,或帶狀、穴狀整地;鹽鹼地、地下水位過高的造林地修築台田、條田和開溝築壩,排水整地。一般用1年生苗木造林,春季或秋季造林均可,春季以3~4月為宜,秋季以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為宜。在乾旱多風的地區採用截干造林,即在造林前或造林後自根莖以上3~5厘米左右處截去苗干。截干高度一般不超過3米。如不採用截干,無論是春季造林還是秋季造林,枯梢現象都比較明顯。造林密度一般每公頃1500~2000株,薪炭林2500~3000株。營造混交林的效果好於純林。刺槐可與楊樹、白榆、側柏、山杏、柳樹、紫穗槐等樹種混交,以與楊樹、側柏、紫穗槐等樹種的混交效果為好,在土壤比較貧瘠的條件下效果更為明顯。以塊狀混交和帶狀混交較常用。

【經濟價值】作為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和營造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樹種,木材材質優良,用途廣泛,可作礦柱、車船、地板、農具等用材。木材燃燒熱值高,樹枝、樹根燃燒火力旺、時間長,是很好的薪材樹種。花是很好的蜜源,花還可提煉香精和芳香油。葉含豐富的營養,是很好的飼料,葉凋落後對土壤有良好的改良性能。

9、刺槐飼用價值有哪些?

多用其葉及嫩枝,每畝大約可收干葉和嫩枝230kg(只採收實際葉和嫩枝的一半),無論是鮮葉或干葉適口性極好,為各種畜禽所喜食,其干葉粉為調味飼料,亦是配合飼料的組成成分。營養成分不亞於各種優良牧草。刺槐的能量、可消化蛋白質及常量營養成分如表71—1、71—2。

據試驗刺槐葉在全年中以6月上旬採收的粗蛋白質含量最高,可達36%。11月上旬採收的則只有12%。但從刺槐生長習性考慮,摘葉期仍應以8月盛夏期為好,此時生長旺盛,芽的萌發力強,一次摘去葉或嫩枝1/2,對刺槐生長無較大影響。在加強管理的情況下,南方全年可摘葉2—3次。據測定,鮮葉的粗蛋白質消化率為68.4%.干葉為57.9%。刺槐葉中含鞣酸較少,約為0.5%。

刺槐的樹皮、樹葉、花及果實中均有毒,而以樹皮中毒質最多,特別是在秋季毒力最強,有羊採食果實中毒的病例。

表71—1 刺槐葉能量、可消化蛋白質及常量營養成分表

表71—2 刺槐的氨基酸含量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所分析。

種子含油率13.88%,油是制肥皂和油漆的原料;花為優良的蜜源,還可提芳香油。樹皮及葉含鞣酸,樹皮纖維是造紙及人造棉等的原料。

栽培要點

刺槐為淺根樹種,適應性廣,生長旺盛,萌發力極強,利用荒山作飼用栽培,既可增加飼料,又可綠化荒山是一舉數得的大好事。其栽培要點如下。

選地與整地:刺槐生活力頑強,一旦侵入農田很難清除。作飼用栽培,在北方宜選擇地下水位1m左右的規劃作綠化的荒地。在南方應選擇土層較深厚的山溝兩側,或河漫灘上種植。不管南方或北方,播種時可行全翻耕,也可在山上作帶狀種植、或穴植。帶狀種植每帶墾植寬度2—6m,沿等高種植,相間2—6m再墾植一帶。也可挖魚鱗坑,在坑內種植刺槐。生產實踐證明,刺槐混交林生長量大,病蟲害少,因此,在刺槐生長2—3年後,在帶之間種植銀山松、油松及構樹等。這更有利保持水土。

播種:可春播,當氣溫回升到7—8℃時即可播種。刺槐種皮厚而堅硬,硬實率高,播前必需進行處理,用50—60℃的溫水浸泡一晝夜,也可將種子放在開水中浸10秒鍾,迅速取出放在涼水中充分攪拌後,再浸泡一晝夜,這樣既可催芽,又可殺滅病蟲。

刺槐種子千粒重為21.8g,1kg種子約有4.7萬粒。直播每畝用種量2kg左右,苗床育苗,每畝播量4—5kg。

刺槐可用種子直播,也可育苗移栽,還可插根、插條和用根櫱繁殖等。插條法是,選一年生萌條的中下部,剪成20cm長度,可直接扦插在苗床,也可秋季採好埋藏在濕潤沙里,待第二年開春時作插條用。

飼用栽培以摘葉和嫩枝為主,種植密度可大些。

管理:包括中耕除草、施肥、培土等。北方早春化凍時踏穴,可預防凍拔,南方在5月份中耕除草,防止雜草蔓延。結合培土可促進刺槐生長。飼用栽培為了增加摘葉次數,提高產葉量,播種時每畝應施肥1500kg,磷肥20kg作基肥,每次摘葉以後應每畝施尿素10kg作追肥。為了促進刺槐分枝,應在株高1.5—2m時,將地上部離地30—40cm處全部割下來。這次刈割最好在秋季,冬前進行。

葉的採摘與利用:葉是植物營養光合作用的器官,採摘時不可一次全部摘掉,在同一株叢中可輪流採摘,每次摘去1/3—1/2。只有在冬前可把葉全部摘掉,或把地上部全部割掉。採摘時期應在葉尚未枯黃時進行。

刺槐葉含水量低,易於乾燥,可把採下的葉在地上攤平曝曬,1—2日即可曬干,用作冬季飼料。

采種:刺槐要在10—15年以上的大槐樹才能大量結種。要選擇生長迅速、健壯、無病蟲的植株作為采種母株。莢果顏色由綠色變為赤褐色,莢皮變硬呈乾枯狀時即可採收,莢果採集下來後,攤在地上曝曬,用碾壓脫粒或用脫粒機脫粒均可。

刺槐種子害蟲主要有豆莢螟,成蟲產卵盛期可放赤眼蜂滅卵;幼蟲期可用敵敵畏噴撒。另一種害蟲是麥蛾,當成蟲產卵盛期可噴1605。

相近似飼用價值的同屬植物

在我國栽培的兩個變型種:

1.無刺槐(R.pseudoacacia L.f.inermis(Mirb)Rehd.〕樹高3—10m,樹冠帚狀,枝無刺,用作飼用栽培便於摘葉,可見於青島之行道樹。

2.球冠無刺槐(R.pseudoacacia L.f.umbraculifera(DC.)Rehd.)分枝細密而整齊,枝無刺或刺很小而軟。不開花或開花極少,幾乎無果實,多用插根或插條繁殖,可見於青島、武功行道樹。

72.爪哇葛藤

Pueraria phaseoloides(Roxb.)Benth.

(顧榮申)

別名

熱帶葛藤、三裂葉葛藤

10、刺槐的種植要注意哪些

刺槐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8~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的地方生長良好

刺槐的種子處理

浸種: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為了提高發芽率,縮短發芽期,出苗整齊,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處理。用55℃左右的熱水倒入盛種子的容器內,邊倒邊攪,直到不燙手為止,浸泡一夜,用篩子撈出已膨脹的種子。餘下的未膨脹的硬種再用85℃左右的水處理1~2次 ,直到絕大多數種子膨脹,如還有很難膨長的硬種子,可用紗布包住置於沸水中10 s中,迅速提起,然後放在涼水中浸泡一夜。

催芽:為了使種子發芽齊,出苗快,播種前應進行催芽。將膨脹的種子放於竹筐內,上 蓋濕毛巾或濕布,置通風向陽或溫暖處,每日清水淘洗種子2次,經5 d左右,當有1/3的種 子裂嘴露白時便可播種。

播種:一般在3月份播種,這時氣溫低,有利於種子發芽。播種前把裝好營養土的容器淋透水,使土下沉,有的容器營養土多,用棍子 搗個洞,把已催好芽的種子點播於容器內,每個容器內播種3粒。 然後將細綿沙均勻地撒在 容器上面,蓋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宜。

刺槐苗木撫育管理

1.苗期撫育管理當幼苗長到3~4厘米時,間去病弱小苗,將過密的苗疏開,苗長到10~15厘米時,進行定苗。每延長米留苗10株左右,雙行定苗時一定要交錯開。每畝留苗1.2萬株左右。

2.苗出齊後根據墒情要適時適量灌水,全年灌水2~3次。如秋季不起苗,越冬前要灌1次防凍水。在6月上旬可追施1次尿素,每畝10公斤。施肥後要灌1次水。

3.幼苗期立枯病防治噴施0.5%~1%等量式波爾多液或1%~2%硫酸亞鐵,每10天1次。蚜蟲防治用40%樂果800倍液。為了使苗木均衡生長,在7月末對樹苗進行1次割梢。大苗多割,小苗少割,割苗後高度不要低於80厘米。

4.苗木出圃起苗前距地表15~20厘米處割干,然後用「U」形起苗犁起苗,起苗深度以苗木主根不小於18~20厘米為宜。要隨起隨揀隨選苗,當天不能栽植的苗木要及時假植。

刺槐的整形修枝

整形:自然生長情況下,刺槐分枝力強、生長旺盛,往往形成一個廣卵形樹冠,但多數樹干低矮、枝杈過多,形成「小老樹」。整形就是使其樹干通直,應從栽後第1年冬或第2年春就開始修去與主幹競爭的側枝,直到5―8年後樹干高度在6m以上,達到民用材標准。

修枝:修枝的早晚與修枝量要根據造林目的確定。一般造林,應在幼林郁閉後進行修枝;四旁綠化和防護林帶,為了培育較高的樹干,防止遮蔭過大,頭3年內即應適當進行修剪。2年生以下的刺槐主幹較低,一般選留生長旺盛、直立的枝條做為主幹,其餘的枝條依情況不同進行疏除,按冠干比將樹干修到一定高度之後,疏除樹冠上部粗壯的競爭枝、徒長枝、直立枝及部分過密的側枝、下垂枝和枯死枝。

修剪萌條:修枝以後,主幹或主要側枝上的旺長枝,要進行摘心或剪梢;對樹干基部疏枝處和冬打頭的主幹頂端,所萌發的新芽和萌條都應及早剪去。修枝應在夏季進行,以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宜,具有傷口小、癒合快的優點,一般不再萌發大量枝條,有利於幼樹生長。

與刺槐營養生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