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現在的人都特別的注重養生,因為我們的健康意識都提高了,所以我們不管是吃東西還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都趨向於養生,像是吃東西特別的低鹽少油啊,不吃一些垃圾食品,平時沒事的時候還會做一些保健操來強身健體,但是我們要明白養生不等於養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那麼養生與養身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
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認為養身之道就是等於養生之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醫中的養生雖然被理論的稱之為「養生之道」,可是卻是將養生的方法稱之為「養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養生的方法,它們並不是等同的。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養生與養身的區別,原來養生和養身的區別在這里,其實生和身就不一樣,雖然同樣都是養,但是還是有區別的,不管是養什麼,都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和強壯,這才是我們養生和養身的共同的目的。
2、怎麼養身
3、怎麼養生最好?
1/6分步閱讀
順」:養生跟著季節走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里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要養肺、養陰,早卧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
2/6
「靜」:讓心安靜下來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3/6
「修」:修身行善煩惱少《易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獲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4/6
「調」:多做深長呼吸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慾。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養生建議: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吸」的同時,吞咽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5/6
「補」:有補有瀉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中醫講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中醫講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6/6
「固」:固精、固氣、固神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欲。固氣,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五要通過飲食帶來水谷之氣,多喝補血補氣營養粥,裡面加入了黑米、紅米、糯米、小米、赤豆、蕎麥、大黃米、大麥米以及桂圓、紅棗、核桃、 蓮子、葡萄乾等天然有機食品,堅持喝能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養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記牢這個六字訣:順、靜、修、調、補、固,其實養生很簡單!
注意事項
每天拋開煩惱,做事不要拖拉也是很重要的。
4、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5、人到中年,精氣神明顯不足,想從飲食方面或葯物方面進補一下,改補點什麼,怎樣確定呢?
人到中年,機體開始「滑坡」,逐漸出現一系列由盛向衰的生理變化。許多中年人產生一系列生理危機感,由此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但是,營養學家提醒,這種「危機」是可以消除和減輕的;中年後要關注養生保健各個環節,除生活保健與運動鍛煉外,飲食條理亦很重要,不但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平衡,還要重視「食補」環節。營養學家推薦的中年時期需要適量補充的食物有下列數種:
魚類:魚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促進人體蛋白質、酶、激素的合成,構成機體活動和調節的物質基礎;魚還含有磷、硒、鈣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可延緩衰老,防止骨質疏鬆症發生。因此中年期要注意多吃魚,每周至少要有2-3餐魚類及其它水產品(如蝦、蟹)飲食為好。
豆類:大豆含優質蛋白這40%以上,並且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以精氨酸及賴氨酸為多,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原料,大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大豆角甙,可防止氧化脂質生成,延緩衰老並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大豆中的磷可補充腦的需要,鐵、鈣含是豐富,可防止貧血和骨質蔬松。這些對中年人保持健康機體是十分必要。一般而言,大豆及豆製品易於消化吸收,堅持每日適量進食有很大益處。
堅果:堅果中的果實,如核桃仁、松子仁含有豐富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於增強體質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長期服食可延年益壽,中年人可將這些食品做為飯後茶點來吃。
菌類:如香菇、蘑菇、木耳、銀耳等含有多種氨基酸,含30多種脂及維生素B1、A、D等,能夠提高機體抗病毒、抗血栓形成及防止動脈硬化和抗癌的能力,菌類食物還有助於消化功能,對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有所幫助。所以,經常買些菌類食物來吃,對中年人來說是必要的。
藻類:紫菜、海帶等藻類食物,含有藻膠酸、海帶氨酸、鉀、磷、鈣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B2、C、P及多種氨基酸,具有軟化血管、預防冠心病、惱動脈硬化、腫瘤和老年痴獃等作用。藻類食物中還含碘,可預防碘缺乏症,有利於能量代謝。
此外,中年人還應該注意多食水果蔬菜:如大棗、刺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柑橘、葡萄等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有益微量元素,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物質代謝;又如冬瓜、黃瓜、南瓜、胡蘿卜、番茄、大蒜、洋蔥、油菜、芹菜、韭菜、扁豆、豆角、辣椒、生薑、蘆筍、紅薯等也含有豐富維生素、纖維素,有利於消化吸收和防止便秘發生
6、怎麼樣養生比較好
先把五勞七傷背下來。五勞: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七傷: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大飽傷脾、 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
7、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8、養生有什麼好方法?
9、真正的養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