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民國養生法

民國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7-15 08:24:41

1、國民黨將領孫立人養生

與世無爭

2、民國時期是如何清潔牙齒的

民國時期就有牙刷牙膏和眼線、牙粉了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有些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相同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其製法雖不曉得其詳,但可看出,牙簽那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那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葯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葯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葯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以來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3、俗語:老不泄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養生之道?

老不泄殘精,少不食壯火。年老的時候,體內的機能開始下降,精氣神都已經出現了虧算,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太過於勞累,比如對孩童操心,或者從事體力勞動,畢竟年老體衰,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年老的人就該頤養天年。

少不食壯火,其實是在告誡年輕人,年輕人精力旺盛,自然不需要吃一些補充」陽火「的補品,雖然補品看似非常有用,其實是在影響健康,隨著年齡的增大,這些留下的後遺症就會顯現出來。

這些都是老祖宗的養生之法,司馬遷認為俗語來源於民間,俗語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總結出來的道理,根據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記載,古人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所有古人非常注重養生,根據老祖宗千年的探索,他們的養生法確實非常有用。

古人的養生手段,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古時有句話,半斤對八兩,半斤跟八兩是一樣,而四兩的只有半斤的一半,古人也是借著這句話,表達自己對飛禽的喜愛,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一些天上飛,海里游的,其實這裡面也是包含著養生。

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字面的意思,就是有錢了,就要買大房子居住,但這其實是有違傳統養生,有句話說得好,「人跡罕至之處,陽氣不足,陰氣偏盛」,一個小卧室,長年居住,是會積摟陽氣的。

但一個大房子,沒什麼人的話,就會顯得陰森森的,就是陰氣偏盛。而「窮不行遠路「指的就是長途跋涉,古人認為「久走傷筋",早長途跋涉過程當中,人會受風寒影響,會導致筋骨痹通,溫病等等。因此家中窮,就更加不能長途跋涉。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和對於養生的理解。

4、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國民的養生玄學有哪些?

說到養生玄學,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花式養生」了,這些「花式養生」毫無科學依據,純粹出於某個人一時興起想到的點子,而且具有很廣泛的傳播性。一不小心就莫名其妙傳遍全國,堪稱魔性至極。

有一種養生叫做「石療」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聽說過,據說起源是某一幫中老年養生群體,他們認為太陽是「天地精華」的施與者,而石頭經過太陽無數年的日照,早已經吸收了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所以他們要在三伏天最熱的時候,趴在石頭上,肆意吸收天地靈氣,正面曬完曬反面,進行「光合作用」。

這種奇葩的「外力養生」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因為「石療」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導致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出現紊亂,從而引發水電解質喪失過多,出現「中暑」症狀。

還有一種養生方式,可能我們現在還會偶爾看見到,叫做「靈魂的撞擊」。

啥意思?就是用身體的後背,手臂,胸脯甚至腦袋撞擊樹干,而且用力要適當,撞得酸痛紅腫是最好的。

這種「靈魂沖撞」到底是誰研究出來的咱也不知道,不過說實話,它不僅不養生,反而會損傷我們的內臟和骨頭。

尤其是老年人,因為他們的機體退化比較嚴重,經常有缺鈣,骨質疏鬆等症狀,和堅硬的樹干硬碰硬,一不小心就會咔擦一生,造成骨折,甚至損傷內臟器官的嚴重後果。

5、袁世凱征戰沙場,非常注意養生,但為什麼只活到了50歲?

對於那些戎馬一生的將軍們而言,他們的身體素質當然是鐵打的一般,身體上面的各種機能什麼的也都是元氣滿滿,這些人一般情況下也都是非常的長壽,我國的開國大將們他們活下來的壽命也都通常十分的長久,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另外一個人,他的一生也是在戰場中下來的,但是他的壽命卻只有短暫的57歲,他戎馬一生,對於我國而言,他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當時在最後的死後卻只是復辟影響了自己的聲譽,也算是他一生的總結,他便是北洋新軍的創始人袁世凱。

雖然在當時醫療水平是非常的差的,人們的壽命比著我們現在人來說是有一點低的。但是一個經常出征在外的將軍,很少有人只活了50多歲的,除了那些突然得病或者是死在沙場的人。讓人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的是袁世凱他並沒有不良的習慣,而且他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是非常的注重養生的,可是為什麼他的壽命卻是非常的短呢?畢竟在平時的飲食習慣上以及生活都是非常的規律的,所以他就想是不是這是一個魔咒,如果自己有一天當上了皇帝,就能打破這個魔咒。

這種情況很多人給她家安慰到說,是因為風水的問題,但是這畢竟是一種迷信,而沒有什麼根據,或者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小的巧合,從科學上講,他們家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遺傳病,因此他真正的死因,恐怕與他的生活作息規律有關。根據他奶媽的話來看,他每天一大早起來工作,就會喝一些雞湯或者牛肉湯,然後七點的時候准時會去吃早飯。在半晌的時候,甚至還會吃一些鹿茸。然後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固定的喝一杯參茶,這就是他所謂的養生的生活習慣。

他是非常注重養生的,不僅早上吃的好,中午和晚上他吃的也是不錯,他會吃一些大補的東西,比如海狗腎,人參鹿茸等等,他甚至拿這些非常寶貴的東西當作零食來吃,可以說是非常奢侈的,不僅如此,他還有十個漂亮的妻子,而且每一個妻子都是光鮮艷麗,我們可以想像它夜間的生活到底有多麼豐富,雖然他吃了很多的補品,但是我們都知道任何東西吃得太多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後來這就導致了他身體出現了一些疾病,而且他最後也是因病去世

6、俗語講:老不泄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養生之道?

老不泄殘精,少不食壯火,這句話作如下解釋

1、老不泄殘精

所謂的精包括精神、精氣、精力,如果老人的精力過於集中,或者有太多操勞的事情,身體往往會發出求救的信號。

我同事的爺爺生龍活虎,身體非常的健康,但是最近子女的事太多,已經沒有往日精神。這就是所謂的泄精,當精力被分散之後,老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自然會下滑。

想要改善這個問題,就要積極的應對,正所謂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面對兒女的問題,作為老人,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干涉,這樣才能保持精神、精氣、精力。

除此之外,老人還要減少夫妻生活,當做好以上的這些,就會容光煥發,重返青春,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

2、少不食壯火

少即是是年少、少年、年輕人,所謂的壯火就是使人亢奮的東西。現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在吃的方面,也變得講究起來。

但是年輕人在吃這方面,一定要格外注意,否則難逃這所謂的壯火。人參、冬蟲夏草、阿膠,這些都是大補之物,年輕人盡量少食為妙。

年輕人身體較好,彷彿充滿無窮的能量,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不可過度消耗自己的體力,這體力如果透支,等到老年的時候,病痛都會隨之出現。所以我們還要懂得養生之道,也就是凡事都講求一個度字,不可太過亢奮。

7、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壽命超過百歲,她有什麼獨特的養生秘訣嗎?

當然有獨特的養生秘訣。我們都是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是個專業的養生專家。她的壽命超過百歲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他的養生秘訣。

第一,她愛喝白開水。白開水是非常養人的,可以殺菌排毒,宋美齡喝白開水的習慣,是聽從了一位美國養生專家的意見之後養成的。這位專家說,白開水的營養比任何一種地下水、礦泉水、自來水都要好,沒有一種東西比得上白開水。因為白開水喝得多,她的膚色看起來也很紅潤。

第二,她每天晚上臨睡前都會灌腸。所謂的灌腸,就是用導管自肛門經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以達到通便排氣的治療方法。能刺激腸蠕動,軟化、清除糞便,並有降溫、催產、稀釋腸內毒物、減少吸收,低溫溶液為高熱患者降溫的作用,此外,亦可達到供給葯物、營養、水分等治療目的。

第三,她的飲食習慣是少吃多餐。也就是每頓飯吃的很少,據說宋美齡每頓飯只吃五分飽,每頓飯最多五分鍾。但她每天吃五頓飯。她吃飯主要吃素菜,但必須也要有肉,葷素搭配結合。

最後,宋美齡的心鏡很豁達,心胸寬廣,很少生氣。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心理健康,久而久之,身體也很健康。相反,心胸狹隘,容易生氣的人肺部和胃可能會出問題,嚴重點就可能危及生命。養生做的好,身體就好,壽命就有可能會延長一些。

8、蔣介石活到了八十八歲高齡,是如何養生的?

蔣介石生於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去世,他雖執掌國家大權,但生逢民國亂世,內外交困,身體並不強壯,卻活到了八十多歲高齡,其養生之道確有值得借鑒之處。

一、多喝白開水

蔣介石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喝1杯30?40℃的白開水,這個溫度與人體溫度相似,是「營養水」,能促進腸胃蠕動。然後,還要再喝1杯溫度稍微高一點的白開水,喚醒全身細胞。

外出時,侍衛會准備兩個保溫杯,一杯水30?40℃,另一杯水溫度略高。蔣介石並不等到口渴才飲用,他每隔20分鍾喝1次,每次都是兩杯水交替喝,喝得不多,但很頻繁。

這種喝水方法,是西方流行的「水療法」。原來,有醫生告訴蔣介石夫婦:白開水的好處就是純正,沒有任何對人體有害的雜質,沒有雜質的東西,對人體就是有益的。後來,宋美齡也一直用這種方法保持容顏。

二、節制飲食

蔣介石年輕時酒量不錯,但和宋美齡結婚後,在宋的勸說下,就很少飲酒了。他最愛的食物是雞湯和雞蛋,每天1碗雞湯,1個煎蛋,雷打不動,也從不超標。雞湯溫熱,能補中益氣,還能暖胃,很適合他這種偏瘦體質的人。雞蛋雖然營養豐富,但膽固醇含量高,所以,即使很偏愛,他也從來不多吃。

在飲食上,蔣介石非常懂得節制,經常說「少食多得」,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吃多了造成的,這一點和夫人宋美齡的觀點不謀而合。夫妻兩個人都吃得很少,而且以素食為主,水果蔬菜是餐桌上的必備品。兩個人都非常喜歡吃木瓜,既養胃,又美白。

雖然吃得不多,但為了保證營養均衡,蔣介石提出了「菜色調和」的要求,即餐桌上必須有黑、綠、白、黃、紅5種顏色的食物,這在當時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觀點。

三、散步

散步是蔣介石夫妻兩人的「必修課」。每天吃完飯後,在房前屋後走一走,看看風景,聊聊天,既有助於消化,又能有效緩解壓力。散步的好處數不勝數,雖然現在人人皆知,但在當時,他們能意識到這一點,還是非常難得的。

9、中國古代房中養生秘笈

與民國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