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春天的季節,我們應該怎麼養生呢?
1. 春天是流感季節的百多發季,要做好保暖工作,在人群多的地度方最好戴口罩。2. 做溫和一點的運動,避免那些強度過大的運動。3. 要注重養肝,早知睡覺比任何養肝的食物也道都要有效果,所以春天避免熬專夜,盡量早睡覺。4. 在春天要做到早起,讓自己精力充沛。5. 春天注意室內通風,換屬換空氣。
2、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養生分別需要注意什麼?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漢高機械
3、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4、春季如何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5、立春時節養生要怎麼做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意味著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應採取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十分重要。
在飲食上應多吃甜食少吃酸食。《千金方》記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春天知肝陽上亢,若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旺盛,應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大蒜道、苘蒿、春筍、荸薺、甘蔗、大棗等,少吃洋蔥、花椒、肉桂、茴香、羊肉、狗肉、貝類海鮮水產品等,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精神上要保持心情舒暢。春季肝陽亢盛,情緒易急躁,因此要做到心胸開闊,心情舒暢。
多運動。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版。
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預示萬物復甦的春天的開始,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此時也是冬夏季風轉換交替的季節,於是就出現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的狀況。俗話說「春天孩兒臉。氣候常多變」,用來形容這個季節再恰當不過了。昨天還是艷陽高照,今天卻得裹著大衣,不少人都被這個季節折騰得不知所措。在江南各地的春權季,降水時間和降水量都有顯著增加。連綿陰雨,溫度低、日照少、濕度大,對人體健康有其不利的一面。
6、春季如何養生?
7、立春時節的養生要訣
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人的身體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開始逐漸陽氣生發,不過,伴隨而來的也許還有身體上的各種疼痛,這個時節,不妨做一下穴位按摩調節,不僅有助於修復身體、緩解疼痛,還能起到祛病防病的效果,一起來試試吧:
一、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五秒,休息三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二、指壓合谷穴
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按摩此穴對於神經性頭痛、失眠和神經衰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三、輕叩百匯和風池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叩壓這個穴位能起明目醒腦的作用。只要感覺疲勞、緊張或者焦慮時可隨時輕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四、艾葉加醋泡腳
足底集結著五大臟腑的經絡,用艾葉加上醋泡腳可以溫通氣血,解郁疏肝。焦慮抑鬱往往是肝氣不疏、氣滯血凝所致,而腳底經絡集結,艾葉的溫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氣血暢通,經絡通暢,從而達到疏肝理氣、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溫水泡20分鍾,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別是多按按太沖穴,即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五、按揉心包經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
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准,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鍾。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鍾。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8、初春時節如何養生?
春季養生,以人體春發陽升保肝健脾養胃飲食為主,又以南北流域氣候不同而各有側重。江南春來早,北國時霜雪。南北寒熱互強互弱相峙對流的大勢,制約人類,應分別對待,順勢而行。那麼春季養生有什麼好的方法呢?晝長夜短了,就必須改變早睡晚起的"冬藏」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規自然。飲食則側重甜而清淡的"以肝補肝"方式,以及多食用芽菜和應季蔬菜。這些耐過寒冬的季節菜,經過漫長的生長周期,自然營養豐富。春季養生,穿衣在"捂」,也要領悟"二八月,亂著衣"的道理,更應漸次減少"大魚大肉」的生活方式,以避乾燥和肝火上升而傷身。畢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江南和"沿河數九看柳」而四季分明的北方的春天有所不同,人們的春季養生習慣也有所不同。但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規律,也是人生的"四道坎"。由此,養生,當從坎坷人生做起!
9、春天如何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僅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天的三個月,可以稱之為是承上啟下吐故納新的時節,此時天地自然的生發之氣都已經萌生,萬物可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時候就應該天黑入夜則睡,日出而早起。不僅如此,還要解開緊束的頭發,寬衣松帶以便讓自己的身體得到舒展,精神也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而得到滋養,此時,只可順著春日陽氣的生發而讓自己胸懷舒暢,切忌不可殺生;相反,要多施予少斂奪,多行賞而少責罰,從而達到一種內外和順的狀況,這就是順應春季時令進行養生的道理。不順反逆的話,則會使肝臟受到損傷,而且還會因為不能供給夏長之氣的不足而在夏季引發身體的寒性病變。
春季身體的調養重在一個「生」字,具體該怎麼樣「生」呢?《黃帝內經》說得很清楚:「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而「以使志生」。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說人們在春天要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順應大自然的生機勃發之機,讓自己的意志、情趣得到生發,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心情更加豁達樂觀。
夏之疾在於春之患,就像上面說的,春天不能供給夏長之氣疾病就會在夏天被引發。同樣的道理,如果在春天得了疾病,那麼,疾患多源於在冬天未能做好「精」的固守,未能在冬天儲藏以供給春天生發所需要的身體能量,在了解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養生之道後,大家就不難發現,這些養生的道理就像一個「救生圈」一樣,對於生命的護衛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組成了生命賴以循環往復的通道。
隨著冬與春的季節更替,陰陽之氣也就近似太極圖一樣,冬寒極而至春暖,陰滿而至陽長。此時,人體的陽氣就在經過冬天後開始「蘇醒」過來了,形成一種向上向外的噴發,那些處於半休眠狀態的身體機能也開始變得活躍,陽氣向外宣發。冬天因為氣溫低身體相對的僵直,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規勸那些活躍分子的時候常說要「冷靜」的原因,因為冷而靜。
春天是個被很多詩人歌頌的季節,小時候學孟浩然的詩句就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有杜甫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更有白居易對春天看似低調的盛贊「人間四月芳菲盡」。是呀,四月芳菲盡,那不說的就是芳菲盡在春三月嗎?春天包含三月六個節氣,在盡享那些「好雨知時節」的喜悅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卻忘記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對我們健康的輕柔提醒,甚至還忘卻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警醒。剪刀不僅是剪出了柳條和細葉,也可能剪卻健康。
春季是一個多風的季節,風是一把健康的雙刃劍,幫助我們促進散熱,促進空氣的流通,讓我們總能在空氣的流動中享受到「流水不腐」般的清新;但另一方面,春季的氣候多變,氣溫高,人感到暖和的時候,氣血趨於體表,而當風速大、人感覺寒冷的時候,又像是逃避轟炸一般流回內臟。在這種來回的「奔波」中,氣血流動的波動性自然加大。這也是很多人納悶的地方,總是感覺寒冷的冬天都扛過來了,春天自然不在話下,只等「瀟灑走一回」,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自然受熱就不均衡,所以來去匆匆的風就形成了。可以說,風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有兩張「臉譜」,或者是綠葉的「信使」,或者是落葉「屠戶」。而後者就是我們很多時候在說的「賊風」。為什麼將之稱為是「賊風」呢?到底竊了什麼,又偷了什麼呢?簡單地說,趁虛而入謂之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這也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道理。所以,對於來犯的邪風最好有一種「惹不起躲得起」的迴避策略。
2010-2-28 09:46 回復
易之期貨
1位粉絲
2樓
邪風可以單獨成為致病的因子,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就是口乾唇裂了,鼻子缺少水分變得乾燥,由於大量水汽的席捲和濕度的減弱,很多的病菌就開始趁虛而入,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許多疾病的流行,都是因為有風充當「幫凶」,所以又有「風者,百病之始也」的說法。具體說來,春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打你健康的主意。
一是傷肺,最為常見的莫過於「傷風感冒」了,因為「傷風」,人體的健康可謂是遭受了一場「掃盪」,從上往下看,頭要痛,鼻子或塞或流鼻涕,咽喉要痛。當然,這些並非是排隊對你進行攻擊,而是分兵合擊同時進攻。從《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來看,頭痛多源於肺部受到了侵襲,風邪在表的原因,當然如果是賊風避之不及,或者汗出當風的話,風邪則會趁虛而入,導致肺氣不宣、衛氣不固、營衛不和等。
二是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風勝則動」的說法,此時,身體多會有一種肢體運動的異常,比如痙攣、抽搐、顫抖等症,最為典型的就是面部神經癱瘓所致的口眼歪斜和抽搐。
春季養生,養心在樂
春為四時之首,既是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的時令,也同樣可以看作是養生的開始,此時,人應該本著「人與大地相應」的基本出發點,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體之陽氣。所以,春季養生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由弱到強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而且還要積極地去倡導一種雅緻舒心的生活。那麼,人們應如何養生,才能使身體更健康呢?
(1) 養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的調攝也應該是順應自然而疏泄通達,心緒豁達,或踏青問柳,或遊山玩水,不僅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有一種融合於大自然的和諧感。除此之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開朗的性格也很重要,一項有關長壽秘訣的調查顯示,結果發現其中96%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的。可以想像,在大自然鳥鳴、泉水叮咚、和煦暖風中的奏鳴下,人融入其中,自然氣血通暢而精神旺盛。
日常生活要安排得豐富多彩。《壽親養老新書》里載有十樂: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清代畫家高桐軒也有「十樂」,即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卧之樂,曝背之樂。可見,在生活中結合自己的情趣愛好,不僅是生活的豐富,還是一種生命的頤養。
(2) 人緣
好人緣,在很多時候被現代的人作為了人力資源來看,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對的,但那樣做往往對應於自己的理想、目標。換句話說,就使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變成了為了一定目的的利用,自然,人際關系的培養也就成為了一種策略,偏離了協調好周圍的人際關系,從而引起愉快情緒、產生安全感、舒適感和被認同感,也就脫離了健康養生的正道。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子傷春,男子悲秋。」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為冬天屬陰,春天屬陽,春從冬來,春天是從陰到陽逐漸生發的階段,這個時候不管性別如何,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心情也都會開始「發動」,所以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傷春」。在古代甚至有一個節日——上巳節,即在「三月三」這一天,男女被認為是可以合法私奔的,男女聚會,談情說愛以免「傷春」。後來演變成「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實際上也是順應一種心情的放飛,是一種治療春三月產生情緒變化的良方。
(3) 知足
人,面對失敗是無可奈何的事,但重視過程,輕視結果卻是可以控制的。對於追求的目標在過程之中盡可能以一種平常心去盡力,在結果的問題上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試想,那些所謂的成功不都是過眼雲煙嗎?那些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不都在演繹著「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人生的悲喜劇嗎?當我們在關注《孫子兵法》,關注《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的時候,是否也該看看古人對於我們「知足常樂」的提醒呢?如《黃帝內經》里所倡導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即不論社會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傾慕,無論吃什麼都感到很滿足,穿什麼也不挑剔,不管社會風氣如何,都能夠處得好。這里不擇、不挑就是一種「大順」的倡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祝福很多人「六六大順」的時候,往往被誤解成了做事要順,其實最大的順在心中,是要「心順」。
2010-2-28 09:46 回復
易之期貨
1位粉絲
3樓
春季養生,養肝在睡
春季養肝重在晚睡而早起,為什麼不是早睡早起呢?
春天屬木,肝屬木。春季養生要注意養肝自是情理之中。那麼,春天養肝應該遵從「夜卧早起」之道,而不是人們常說的早睡早起。說來還是一個「順」字。順的就是春季的生發之氣。因為春天充滿了生發之氣,晝夜的時長發生了變化,白天長而晚上短,所以可以將在白天工作的時間適度延長,而將晚上睡覺的時間適度縮短。聽來或許有點糊塗了,要養生,還要延長工作時間,事實上就是如此。打個比方說吧,水在半罐的時候,搖晃起來對於罐壁的碰撞會產生很大的力量,而在水滿罐的時候,不僅沒有半罐時候的響叮當,而且對於罐壁的碰撞力也會減弱很多,甚至將雞蛋放置其中也不會有什麼破損。
春季萬物生發,我們在對待自己身體的時候,也要像對待新生的事物一樣,扶助其生長而不要傷害它。對於工作時間的適度延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給身體「加滿水」,是一種防止受到春天氣息震盪的一種方法,所以適度的工作時間的延長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保養,是給了身體一個生發的機會。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害到肝臟、肝氣,到了夏天,就會發生寒性的病變,就會使得人們適應夏季盛長的能量不足。這也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來解釋,春天屬木,夏天屬火,木能生火。現在木沒有養好,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會引起寒性的病變。所以,如果前一個季節沒有養好身體,那麼,淤積的病氣就會在下一個季節表現出來。這就是順應春天生發的養「生」之道,因此要早起而晚睡。
當然,我們強調春季養生要順勢而為,以防止體內的陽氣被抑制,氣機不暢,各種邪氣乘虛而入,形成我們熟悉的「上火」,但並非就是沒有一個限度,甚至走上極端,晚上堅持越晚越好,早上越早越好。對於睡眠,要有一個時間上的充分的保證和睡眠規律的基本的遵從。除了適度之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即使在愛美的女孩那裡,早起的時候建議你也不要做形與容上的精心打扮,甚至不需要緊束頭發,就像印象中的「懶大嫂」一樣,可穿著防止著涼的拖鞋「披頭散發」地在庭院散步,只要不嚇著人,只盡管舒緩自己的身體就好,要知道,身體好了自己收益,活在美的贊許中,更要活在屬於自己的健康中。
春季養生,養身在動
動,即運動,如果說運動還很專業,涉及到的范圍很狹小的話,那麼,理解為活動或許更有實用性,因為盡管我們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在專門的場所進行專業的運動,但活動卻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而且活動是必需的,所謂的「人挪活」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春季多做戶外活動,如可以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釣魚、賞花、郊遊等,還可以聞聞花香,聽聽鳥叫,看看野鴨嬉水等。大自然中富含負離子的空氣,同樣對於骨骼的生長發育能起到直接的營養供給的作用。
當然,這並非完全說春季你的鍛煉可以無所顧忌,比如春季霧多,風沙也大,所以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在鍛煉中或鍛煉後,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卧,否則容易引起風濕性腰痛或關節炎;也不要起得太早,或者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煉,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邪」的侵害,塵沙過重則容易嗆風。《黃帝內經》里說「風者,百病之長也」,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常與風邪有關。受「風邪」的侵害較輕者易患傷風感冒,重者可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發作,甚至能使人凍歪嘴,患面神經麻痹、心絞痛等病。所以,一般來說,適宜選擇在太陽將出來時起床鍛煉較好,地點最好是一些較為開闊的樹林和草地等處,有流水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