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如何養生修心

如何養生修心

發布時間:2020-07-15 05:56:13

1、人怎樣去自我修心修行養身呢?

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庄嚴,然後御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甘鬲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乾隆大藏經《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乾隆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如是清凈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2、如何才能修心養性?

3、人應該怎樣做到養身修心?

你問百了個天大的問題,養身修心在儒釋道三教中稱性命雙修。都是很度系統,很科學,要理論有理論,知要實踐有實踐的。限於篇幅,簡單闡述,修心道是心性修持,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練性,佛家講明心見性回。養身是命答功修持,儒家講,我太多嘴了。

4、如何修心 修性 修身?

1、心善: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心理穩定、平衡,遠離抑鬱、神經衰弱等困擾,人就會健康長壽。

2、心寬:人心寬,不僅意味著對外在世界的承擔和容納,而且意味著內在世界的開放,寬厚多恕的對人對事,是健康品質和高尚素質的體現,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佳療方。

3、心正:「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穩。相反,貪心太大,私慾無邊,整天讓它牽著鼻子走,使你迷惘、狂妄、喪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煩惱、憂慮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一些疾病。

4、心靜:內心的平靜,是心靈深處的恬然、安謐、舒適和自在。心靜並非什麼都不想,而是「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的一種精神境界。在繁忙浮躁和充滿誘惑的塵世紛擾下,做到「恬然不動其心」,就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4)如何養生修心擴展資料

修身養性的內涵:

1、戒生氣

古人雲:「氣大傷身。」生氣是人類負面情緒中的一種,一個人如果經常生氣,就會使身心受到損害。尤其對肝臟損傷嚴重,實際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一個人,要努力豐富自己,自強而後崛起。

3、戒嫉妒

與其將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一些實事,提高自己便於更有競爭力。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對我們的人生之路毫無幫助,反而會成為一塊在關鍵時刻讓你跌倒的絆腳石。

5、戒誘惑

我們要力戒權力、金錢、美色等各種誘惑,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加強個人修養,提高道德品質,同時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態。

6、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5、修心的方法

一、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二、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三、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精神樂觀,積德行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四、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與如何養生修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