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定義:傳統養生是以我國傳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強健體魄、調養身心為目的的保養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重人貴生思想是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生命整體觀:祖國醫學認為:認得生命包括了「精氣神」三個部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天人合一觀: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非常樸素、辯證的、對立統一的哲學專思想。
經絡理論:經絡不僅是行氣血、調陰陽的通道,而且也是聯系人與自然的要津,它對人體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養屬生的內容: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按摩養生、飲食養生、葯物養生
傳統養生的特點:傳統養生是以人體生命的整體觀為理論基礎,注重從人的整理出發,
2、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福氣多玉石床養生是啥原理?
沒有八大效果那麼神奇,但是對人體確實有一定好處。 1、從葯物學來講,長期使用佩帶寶玉石,可以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寶玉石有不同的作用。據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能產生高強度的光電效應,其衍射力copy能釋放出足以影響人體生物電。 2、調節新陳代謝的巨大能量,寶玉石特殊的光電效應能與人體發生諧振作用,有些寶玉石經過仔細切削打磨後具備聚焦蓄能的功能,白天吸光,夜晚放光。 3、若光點對准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便會產生更為奇特的療效,古代人們使用玉石,主要不是簡單的裝飾,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 4、玉石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范人zd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
4、禪修養生的原理是什麼?
禪修有益於養生,主要是因為來能夠修心。健康離不開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鍛煉身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運動來實現,使得身體健康、強壯,那麼心靈的健康如何實現呢?禪修就是讓我們實現心理健康的一種訓練方法,通過禪修,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和靈敏,能夠對外界的各種干擾做出積極的反應,源使我們的心理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自然有助於養生。
「自在禪修」課程zd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只用兩天時間就可以學會核心的禪修方法和禪修的理論,建議了解
5、養生旅遊的原理有哪些
調節身心 養生是把以前消耗的東西 通過旅遊慢慢恢復調節
平時是通過健康還錢 現在是錢換健康
旅遊者就是通過短暫的旅遊調節 達到自己想要的一個目的
再加上平時在家的鍛煉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蠟療為什麼能養生?紫德堂的養生原理是什麼?
蠟療是一種自然療法,它是利用加溫後的蠟作為傳導體,塗敷於人體不適部位,使病症達到緩解調節作用,是綠色安全的一種療法
7、請教養生之道及其原理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8、玉石養生是什麼原理?
玉是大涼之物,沐元認為,玉並不養生!起碼沒有科學依據!
人養玉是一定的。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