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是如何養生的
老年人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在慢慢的下降,所以最好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為了讓老人安度晚年,健康的身體必不可少。看看讓老人健康又長壽的養心原則。
老年人將健康作為晚年生活所追求的目標,而健康來自持之以恆的體育鍛煉和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信念、心態的好壞左右著人體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心態就是劑靈丹妙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重於身體健康。要愁愁常在,要樂樂常來,切莫斤斤計較,自尋煩惱,只有熱愛生活,才能身心俱健,延年益壽。
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詼諧幽默,豁達樂觀。20世紀50年代末的反右運動中,他因《草木篇》被打成大右派,押送回老家金堂縣勞動改造。文革中又被戴上牛鬼蛇神、人民的敵人的帽子,連續被勞動改造20年。可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恬靜從容,笑看人生。如今已奔八旬的流沙河,兩鬢如霜,雙眼睿智深邃,神態灑脫超然,做事手腳利落,行走健步如飛。問其養生秘訣,答曰:養心。
一次,見到流沙河先生,問先生近來可好?他說,身體尚佳,無大病,不飲酒,煙已戒十年。
閱歷的滄桑,歲月的剝蝕,對於先生來說,已如遙遙一曲《漁樵問答》,喧囂濾盡,只剩下如水的寧靜。先生是修身養性之人,他深知,平靜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實目的。
先生自言信奉老莊,注重心理調適,稱養生主要是指養人的靈魂和精神,也就是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養心原則科學飲食,適當運動
先生愛美食,對家鄉菜餚更是偏愛有加,對成都一川菜館所題的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銓,百姓所贊揚,物美價且廉以及白肉拌蒜泥,腰花炒豬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為鮮。雞丁說宮保,豆腐說淮南,鍋巴燴肉片,炸響滿堂歡大加推崇。有朋自遠方來,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等來訪,便以燒餅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於是主客盡歡。
事實上,先生注重營養平衡,科學合理,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在《Y先生語錄》中,先生寫道:春天的苕菜,還有香椿拌嫩胡豆喲,夏天的涼粉,還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喲,秋天的泡海椒,還有干煸狗爪豆喲,冬天的泡青菜,還有豆豉熬臘肉喲。引得讀者口水長流。
另外,玉米粥、芝麻醬、酸奶是他每日不可缺少的養生三寶。多年來,每日起床先生便自做他本人獨創的芝麻玉米湯。其操作方法是:取玉米面、蕎麥面各半,做粥,盛碗,然後在碗內放芝麻醬、黨參蜜各一羹匙,攪勻,食用。
吃過早飯,先生都要到戶外走一走,活動活動,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養心箴言虛室生白
先生認為,精神的減負,是養心的真正內容。他常告誡自己:不要攀比,不要好勝,更不要貪多。
虛室生白是他常寫的四個字,而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空房子裡面充滿陽光。他把人的心比喻成一間房子,如果房子里塞滿了各種傢具,光線就暗了。人的心也是,若塞滿了各種要求、各種慾念、各種願望、各種仇恨、各種紛爭,人的心也就暗下來了。因此,每個人不僅要經常清除自己心裡的雜物,更要對外來的誘惑勇敢地說不。
所以,先生的《退休賦》雲:感人生之短暫,萬事雲煙散矣。知宇宙之浩渺,一己得失忘之。
健康來自持久的鍛煉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信念、心態的好壞左右著人體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心態就是劑靈丹妙葯。先生說老年人心理健康重於身體健康。要愁愁常在,要樂樂常來,切莫斤斤計較,自尋煩惱,只有熱愛生活,才能身心俱健,延年益壽。
2、怎樣活過百歲延年益壽的養生習慣
最好的養生復之道就是:
1.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充足睡眠,少油少鹽的餐飲,晨練。。。。)
2.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樂觀積極
3.業余時間適當的享受(例:桑拿,拔罐,溫泉。。制。)
4.生病了,若不用必須吃葯,盡量不要吃葯(例:感冒了,多喝些水,出些汗就好了。。。。)
養生在於平日的細節,不是吃一頓補葯就ok的,還有,補葯也得慎重使用。
3、求養生膚語全文,最好有全文注釋
天地以氣生人,故人一日一時未嘗能離乎氣。魚之在水,兩腮翕動,無有停時。人在宇宙間,兩鼻翕張,亦無有停時。所以統轄造化之氣,人賴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為此也。人生賓士勞頓,氣因之驟矣。驟則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內者愈虛。所以死期將至。惟至人觀天道,執天行,抱神以靜,氣氣歸臍。壽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衛生之術,雲:但有四句偈,須是在處受持。偈雲: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郭信用其言,知自護愛,康健倍常,年幾百歲。
皆由善攝元氣所致。天氣常清,天色常明。更無一物撓亂,所以長久。今人所見雲氣倏忽變現起滅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無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慾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擾,豈能長久?誠能至清至明如天地,豈得不如天地之不毀乎?青天歌雲:青天忽起浮雲障,雲起縱橫遮萬象。養生者辨之。
觸事而感生,善應而勞生,此皆致老之理也。莊子稱: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余以為此即養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棟下宇之求,飢食渴飲之資,故不得不與民角利。日夜憂勞其心,無有頃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飲,則於世無求;不與民同利,則於物無競。無求無競,雖欲不壽,得乎?古人謂之卻老。卻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談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談也。不能絕色,不必談道。不能絕世,不必談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絕色,則為滲漏之軀,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絕世,則為合塵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隱在市廛為證,此則禪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為解,徒使退墮耳。
衛生歌雲: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諒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羨艷悲壯、激切、鼓動、賓士、跳躍、翔舞、謳歌、叫嘯之類,凡激於人我而發者,夫熟非火之所以為哉?木與木相鑽而火生,人與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損,懲其忿而窒其欲,則五氣自平,六脈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賢愚在德,肥瘦在母,壽夭在父。血盛則肌肥,精足則神壯,神和則德全。此聞之汪弄丸,雲以此見天之賦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養和全德,此則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權德輿文雲:舟有溺,騎有墜,寢有魘,飲有醉,食有 ,行有饜。其甚則皆可以致斃,無非危機。嗚呼,豈獨在於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飲食、衽席、輿馬、燕寢之間。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於危耳。
學道之士,須識吾之一身從太虛中而來。既從太虛中而來,則此身初亦無有,豈應執著之以為己物?故此身之靈明,主人必使不著於有,不著於無,一如太虛之無物以擾之。然後本體之心方得清靜合虛,靈覺常圓。而一切繁華,一切繫纍不能奪矣。繁華、繫纍不能奪,則俗心日退,真心日進。退得一分俗心,自能進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者是也。心自太虛,則身還太虛。所謂仙,所謂佛,何俟多談。
周萊峰以養生術請錢午江,曰:不過履和適順而已。履和,則不傷和;適順,則不違順。夫天地之氣,至和大順。盡之人身,小天地也,豈不可仿天地之長年乎?萊峰刻石臨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終其身。先輩之重箴言如此!
陰陽本不相對,待造化之生物也。陽入於陰,陰留陽而不得飛,則生;陽出於陰,陽罔顧陰而不能留,則死。是死生俱系於陽,固與陰不相關也。仙家謂:一分陽氣,不盡不死;一分陰氣,不盡不仙。
然則陰陽豈可對待言哉?雖然,陽之所在,不獨生死系之,即諸物之靈蠢亦系之。人,陽氣在上,故耳目聰明,於物最靈。鳥獸,陽氣與陰氣混淆,故蠢。草木,陽氣在根,故尤蠢。以此為言,則人之陽氣安可不寶?耳聾目 ,陽將散矣。是以君子先時竟竟,惟陽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燮五臟,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體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愛者,謂其神之去也。然則人之所愛,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養,顧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聲神去,好色神去。
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去,人莫之惜顧,神絕乃獨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人之致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絕而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古仙雲:元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翁嫗返童孩。噫,其誠通天地之生機也夫。
高南州雲:陰陽交合,造化之妙,無可倫比。因述一術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時,俟月色正中,以方諸取月華水盈缸。俟來年五月五日午時,以陽燧置缸上。須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騰翻湧而起。
頃之,水盡涸矣。觀其葯候,以為服食。此丹家煉神水法也。服食雖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窺造化交合之妙。
卻病之術,有行功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守之工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之工夫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
此四法可為治病快捷方式,勝服草木金石之葯遠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書雲:有妻子者,則為妻子所累;有富貴者,則為富貴所累。道不可行也。審如是,必棄妻孥、捐富貴而後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於累妻孥;富貴不絕道,絕在於累富貴。
蓋妻孥、富貴,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嘗二女裸矣,亦嘗受堯禪矣。不為許由之逃務光之辭,而竟無傷於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論修真有難易曰:吾輩破漏之軀,與童真修煉自別緣。童貞原是干體,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離者。比欲修純干,止用得一段純陽工夫耳。若吾輩,必補離成干,然後更著工夫,所以難也。此論甚合元理。
《續仙傳》有賣葯翁嘗呼曰:有錢不買葯吃,盡作土饅頭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為土饅頭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與?但葯有數種,苦不能辨。有靈葯可以益壽延年,有至葯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葯可以回陽換骨。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雖然遲速,末後一著土饅頭如故。
許道人雲:人心貴澄靜。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則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則性命在我掌握,長生可冀矣。何者?魂強魄弱故也。又問:何如用工。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二語盡矣。
陸元鶴談養生之旨曰:不過藏神於淵,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談,予唯其語。夫神之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恆留於身,其中炯然。則精氣歸真,神化自現。古仙雲:氣是添年葯,心為使氣神。若能神氣住,便是得仙人。所謂神氣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稱仙真為神仙,以其所煉在神也。
鄭龍門見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發,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餘日矣。其二則未暇為日色所曝,遂萎謝。且曰:此可以悟養生若如此花,天豈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誠悟此理,則自不置其身於傷生之境。嵇中散一溉後枯之說可信。
壯年嗜欲,一時不見,久之漸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費,一時不見,久之漸至貧窮。自然之理。人聽見在旦暮,故不悟耳。推此以觀,凡讀書史、作文本養生作家,取效亦復如是。弗謂無功,久之自然見效。
偶遇方僧,談終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歲者。日常掘食黃精、蒼白術諸葯草以充食,又有服餌茯苓者。其法:山中大松樹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數尺,斷樹命根,以大瓮盛蜜與新茯苓放樹根下。春則蜜氣升於樹顛,冬則蜜復降入瓮。如此三年,方取出地。每日啖如拳大一塊,飲水一甌,不復火食。茯苓既是長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異壽,固宜也。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異常之壽,不亦難乎哉?
俗謂人之雄健者,曰有氣力。以見力與氣元自相通,力從氣而出也。凡叫喊、跳躍、歌嘯、狂舞、奔逸、趨走之類,凡以力從事者,皆能損氣。古之善養生者,呼不出聲,行不揚塵。不恆舞而熊經鳥伸,不長嘯而呼吸元神。殆皆息力以生氣乎。
凡風寒暑濕,在外則為氣,中於人身則為毒,或有發為癰疽、發為瘧痢者,中伏傷生之道,不可不謹。故人之起居室之棲止,須秘密堅固,高朗乾燥。斯無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則益之;精充身中,損則充之。本非有溢而盈也。世人不解斯理,謂汲井不見其損,不知汲頻則地元竭;用精不見其耗,不知用頻則真元疲。是以明於汲井之理者,井養而不窮;明於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養真而未嘗輕事遠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於江,遇風幾覆沒,以是不數游也。余笑曰:閉爾戶,坐爾室,寧獨無江乎哉。夫江之險猶憑舟也,若戶與室之險,在衽與席,在飲與食,寧復有舟可憑哉,奚獨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時而不有,奚獨江也與哉?客曰:吾聞命矣,吾將事遠游。
發本緇也,而何為素?齒本縝也,而何為疏?眸本 也,而何為 ?耳本聰也,而何為 ?手本攫也,而何為疲?足本趨也,而何為痿?肩能負,何為老而痹?身能任,何為病而弱?顏能丹,何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見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則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寶其生;時時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及其偃然卧、溘然冥,然後隨而哀之。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積者,非至人,烏足語此。
上品上葯,神與氣、精。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氣,裕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方。但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故正心誠意為中心柱子,為此。
雖然,猶是初功,須到得心慮俱泯、神識兩忘,方是真人境界。心慮俱泯、神識兩忘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養其神。氣盛神全,自然底於神化。
顧色泉生平好奉道旨。偶夜夢之海上,有二人從逐而行,相謂曰:此君姓顧,篤好學仙。色泉顧而問之,一人高聲曰:仙沒有,無欲即仙。因與同東行,指海中而去。醒而自思疇昔所夢,非仙也邪?余因無欲即仙一語甚近道,志之。
黃可齋言:嘉靖年間至京,遇內膳來自吏部李古沖所,得嘗一臠,味極咸,不可入口。蓋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大抵內膳烹調,五味過濃,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因言: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餘,極強健。問之,雲: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農無外事。此不可解養生哉?可齋亦食淡已十年。丹書雲:食淡精神爽。老子雲:五味令人口爽。以此觀之,五味之用,可無慎哉?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氣喘急,氣出反為天地所盜,得天氣之養者寡。
日常所養,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濃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撫西江,以勞 致衰疾。聞方士言,乃多索民間乳飲。每晨進甌許,無驗。又多索松子取實,日進數盂,代餐飯。半月余,更覺虛疲不可支。得告歸,竟不起。此胡沙岡言。因思物有形質,豈能復化為精氣?況諸香走竄腠理,耗散元精。其不驗,宜矣。夫善養生者,豈徒特葯物已哉?
王陽明詩曰: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昔慧海師,或問修道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時即眠。一切人,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眠食,不得自如。豈得長生邪?嘗舉示二則公案於道友,且問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何?道曰:飢食困眠,猶是欲界;須陽長陰消,至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難制,惟斷乃成。姻家董三岡,性剛果,年六旬,始舉子。既育之日,曰:吾將絕欲延壽,觀此子之成立也。諸姬別館,自此俱異處。壽七十八而終。余聞嚴介溪,因閫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絕欲。至後貴極人臣,果八十五終。寶精之驗如此。
崑山周六觀,蓋 然一儒也。余曾識荊,能詩善畫,作趙體書亦逼真。又好客、好古玩、好聲伎、好鼓琴。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諸好畢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祿。以此見人生所好,自當專一。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損精。其殆與食少事煩者,同一機邪。
張全山官學職,年八十有六,有少容。陳泰嚴談其為人甚可法。官雖小,若以為貴;家雖貧,若以為富。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為眾且壯也,欣然無憂戚之色。且不形之論議,真實作自家事。宜其壽也。因憶全山對徐存齋雲:彼蒼報施,決不差爽。然則全山之得壽,其亦有由致與?
馬見田善談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須發盡黑。李少白不善談元理,行年七十而須發亦黑,有少容。
予嘗以養生術叩見田,曰:不食咸,不飲茶,寶養精、氣、神為主。日坐一室,無所事事。及叩少白,少白無言,但日嬉嬉然,不關心世務,雖患難,無憂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絕足城市。然則二君致壽,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實無異邪?
心動則神疲。凡諸技倆營營與人角勝負者,未有不減年 者也。技倆之中,作詩弈棋,勞神獨甚。周萊峰雲:某之所見,以弈傷生者四人矣。宋豫齋、王連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又雲:孫李泉五更作詩,以勞成疾而卒。陳雨泉雲:王同墟與客弈,忽瞑目,呼之不應則死矣。弈之勞神如此!噫,傷生之事,豈獨在酒色之間已哉。
嘉定陸筠台少病寒證,瘥而不慎,遂病亡陽。稍聞人聲,輒悸欲死。服葯累年無效,陸乃盡除葯餌。日事睡卧,待斃而已。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頗通靈。
門有隸人至,呼曰:隸人至矣。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而數里外之事,率能前知。更年余,乃起,如少壯時,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既病起累月,少 人事,靈知遂昧,不復如其病卧時矣。
與余友善,後得子,號蘭室。
過佘山,遇顧豫齋,與語。豫齋好靜,修築館佘山,彌歲不歸。談內養一訣,止是專氣致柔,如嬰兒作不生計,則長生可冀。若分別爾汝、高下,有敬慢、有愛憎,皆是有生後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養之奧。
內養秘訣,得之未真切,未可輕試,屢有因之而召禍者。曾見謝賓山之徒試內視之訣,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有一蘇友,從方外學閉氣訣於某塔寺,僅半歲,亦病痢下而亡。某士夫,聞一同年病疽發而殞,雲:此必曾學坐功也。詢之果然。以是知遇訣未真,欲益反損。試觀人間煉黃白術,火候少差,鼎爐隨失。況於人身,又非鼎爐可見者比。下工試手者其慎無倚,信哉。
色易溺人,聖人亦不能卒制,止是遠之而已。故曰去讒遠色。遠之自可馴致於絕也。飲食亦易動饕貪,故曰君子遠庖廚也。旨酒則疏,儀狄而絕之。疏之雲者,殆亦遠之義與?因談食色性也之義而漫論及此,不知可測聖賢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謝賓山,別去數年,復來謁。雲:別後過建業,浮彭蠡,之袁南饒廠之間,訪龍虎山遺跡。
年余,逾匡廬,走荊、襄、鄭、衛諸境。已而過河間,徒步真、保,長途以及北都。居三年,復還。寓金焦歲余。訪賢日久,曾無一遇。但只勘得世情熟破。問世情若何?曰:只是要佔便宜,損人利己而已。遇富人則敬,遇貧人則賤。在在皆然。語音不同,其情一如。既而曰:只討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況肯損己利人,何以學道?余聞之悚然。果能人我一如,是謂無我,是謂克己。巍巍聖境,緲不可即。
吾鄉佘山廟塑像甚工。聞寺僧雲:舊有一塑工某姓,來自江西。經歲余,塑諸像。金澤寺像亦其人所塑。成而病,諸侶欲為延醫。工卻之曰:無以為也。吾想像臆度,盡吾神矣,此所以病也。世豈有葯物能復吾神哉?竟死。仙廟諸像今具在,諸剎罕見其比。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頭是。睚 ,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頭是。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紐是。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霸下,平生好重,碑坐獸是。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獅子頭是。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惟龍無好,所以成龍。此可以證無欲即仙之旨。
《龍川紀事》載仙都山道士論養生有內外。精氣,內也,非金石所能堅凝。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欲事內,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內丹成,內丹成則不能死矣。然隱居人間,久之或托屍解而未能變化輕舉,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惟外丹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然內丹未成,內無交之,則服外丹者多死。余謂此論固為唐皇服丹燥渴而發,然以內丹為精氣,則膠於凡軀不知葯自外來之旨;以外丹為金石,則滯於形質而不知從有入無之妙。豈足通元家之奧義邪?
4、八字養生箴言:「蟻食。龜欲。猴行。?? 」還有一個是什麼???
童心
八字養生箴言,與大家分享: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 --------意思是
童心:像兒童那樣無憂無慮。
蟻食:像螞蟻那樣雜食。
龜欲:像烏龜那樣無欲無求以自守。
猴行:像猴子那樣多跳多動。
5、養生書籍
養生書籍排行榜
NO.1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黃帝內經》養生寶藏的古法今用,啟動人體自愈大葯,祛病延年!
仙學泰斗、著名中醫臨床家、針灸大師胡海牙;香港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CEO霍震寰;台灣著名影視明星、身心靈成長導師胡因夢隆重推薦!
內容介紹: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是仙學傳人武國忠最新力作,其提供了最適合中國人的養生方案。獨到的道家醫術,《黃帝內經》養生寶藏的古法今用,任何疾病都可以從《黃帝內經使用手冊》中找到治癒方案,祛病養生。
◎ 靈龜八法——儲備人體原始能量最安全的八個養生大穴,打通人體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八個穴位統治眾病。
◎ 三陽開泰——治病不療心,等於扔黃金。改變人生命運,升騰全身陽氣的心法秘傳。
◎ 改良周公百歲酒——來自仙家不傳六耳的養生驗方,迅速祛除體內濕邪,充足陽氣,堪稱「世間第一回春酒」。
◎ 仙家入手第一招:歷代修煉家都視為珍寶,將養生保命的陽氣固藏在體內的「種陽秘法」。
◎ 抱住健康養生樁——拳道通於仙道,意拳養生不傳之秘。無數患者的體驗證明,這個融武術健身、中醫養生、道家修煉為一體的養生樁,是目前所有調整身心方法中最簡捷、最便利、最安全而且見效最快的一種方法。
◎ 增強孩子的自愈能力,讓孩子聰明健康、茁壯成長的三大玄機。
◎ 4 種讓父母免受求醫無果之苦的法寶,直搗病灶,一招制勝。是您獻給父母的長命護身符。
◎ 5份道家中醫秘而不宣的有效食療養生套餐,讓您有病祛病,無病強身。
NO.2 大話養生
顛覆傳統的「健康」養生觀念,讓飲食為健康投資。人類健康,三分靠吃,七分靠養。養生之道,莫先於食。
健康就像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您的飲食習慣,另一端是您的健康。您對良好的飲食習慣遵循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健康」。只有遵循健康的飲食法則,才能享受健康人生。
營養分正效、負效、增效、減效和無效,吃對了才有效。巴爾扎克說:「有規律的生活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但是你知道嗎?「吃飽喝足身體才健康」、「早餐不吃也無妨」、「吃得好身體才強壯」等這些你深信不疑的飲食箴言,其實都是充滿了片面性的謊言,它正在影響著你的健康。
健康從飲食開始。本書作者歷經數年,收集幾十萬字手稿整理成集,語言通俗易懂,實用性強,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全方位解讀留念和健康的潛在關系,為您指出生活中常見的錯誤飲食觀念、方法及營養搭配,提供正確的飲食養生方案,助您做好自己的健康管家
NO.3 大中醫1:針灸銅人
《大中醫1:針灸銅人》內容簡介:醫乃仁術,濟世活人之本,入大道之門。主人公宋浩在幼時被父親神秘拋棄,跟隨一位老中醫學習醫術,失蹤了近千餘年的絕世奇珍,醫中至——天聖針灸人突然現世,醫道江湖風雲再起……真正的醫道在民間在江湖,宋浩開始游醫天下。古老的文明,古老的醫術,還有那神秘的少數民族醫術……醫門恩怨,情感糾纏。江河草原,大漠雪山。探危歷險,搜異獵奇、盡展人生之幻。說解中醫學,望聞問切、理法方葯…………
NO.4 大中醫2:天醫堂
《大中醫2:天醫堂》講述醫乃仁術,濟世活人之本,入大道之門。主人公宋浩在幼時被父親神秘拋棄,跟隨一位老中醫學習醫術,失蹤了近千餘年的絕世奇珍,醫中至——天聖針灸人突然現世,醫道江湖風雲再起……真正的醫道在民間在江湖,宋浩開始游醫天下。古老的文明,古老的醫術,還有那神秘的少數民族醫術……醫門恩怨,情感糾纏。江河草原,大漠雪山。探危歷險,搜異獵奇、盡展人生之幻。說解中醫學,望聞問切、理法方葯
NO.5 體態決定你的健康
《體態決定你的健康》針對中圍人的不良生活習慣,設計超簡單的脊椎、體態健康檢測,讓你深入了解拊指外翻、足底筋膜炎、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問盤突出等病痛的根源,同時為常見的錯誤體態,包括X形腿、O形腿、駝背、骨盆前傾、功能性長短腳、脊椎側彎等問題,提供迅速有效的復健妙方。每個人都擁有自愈力,只要脊骨平衡,神經傳導順暢,自愈力自然能提升,成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這種方法對於體態、脊椎問題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還能讓人擁有良好的儀態。這些簡單易學,人人都可以動手操作的臼常保養方法,使您有效避免各種惱人的疼痛和疾病,讓您儀表大方、體態優雅、氣質非凡,由內而外地活出自信、美麗與健康!
NO.6 健康來自餐前飯後
從拿起這本書的那一刻起,你就邁出了通往健康生活的第一步。記住,健康的選擇權在你的手中。關注你的飯桌,關注家人的餐前飯後,你和家人將變得更加健康、強壯,也會變得更快樂。餐前飯後的健康細節,是你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吃早餐和接吻一樣,要全心全意地投入。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無論在哪裡用午餐,都能有健康的選擇。
·健康的晚餐不是不吃,而在於控制自己。
NO.7 老偏方
《老偏方》是最實用、最簡便、最特效、最經濟的中醫葯方,億萬人實踐成果。
中國第一本由262人共同口述的祖傳秘方,堪稱中國「第一方」。
到醫院排隊掛號、候診和拿葯,沒有半天時間別想搞定。醫生看病卻只只有五分鍾!如果只是小病,誰會想去醫院呢?小病用偏方自我治療,省錢又健康
NO.8 連醫生都想知道
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本這樣的書,改變生活習慣,從現在開始仍然不晚。
總是相信常識是危險的,健康屬於喜歡思想的人。
醫學不斷地進步,為什麼生病的人仍不斷增加?《連醫生都想知道》告訴你連醫生都想知道的健康知識。
僅僅依靠名醫來解決健康問題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想要健康長壽,就必須注重每天的生活習慣。
網路上獲得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嗎?別讓所謂的健康常識害了你。
泡熱水澡對身體不好嗎?生鮮蔬菜當主食危害健康嗎?人造奶油比奶油更健康嗎?常吃烤焦的食物容易患癌症嗎?吃太熱的食物好嗎?吃魚真的不會發胖嗎?喝大量的水真的能夠變瘦嗎?亂擠青春痘真的會留下痘疤嗎?抽煙會使葯效降低嗎?開冷氣睡覺對身體不好嗎?頭暈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嗎?這些與健康有關的知識,連醫生都想知道。
NO.9 家庭中醫葯養生精華錄1:健康靠自己
《家庭中醫葯養生精華錄1:健康靠自己》以弘揚中醫葯傳統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增進大眾健康為己任,由全國百餘位最權威的中醫葯專家組成的編輯委員會,直接為尋常百姓傳遞真正科學、正確、有效的健康、膳食、家庭用葯等相關知識,以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和收藏價值,深受讀者歡迎。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主力。《家庭中醫葯》雜志15年真情實用版!一個好方,受益終身!再沒有比這更讓這放心了!
唯一一本面向家庭的國家級中醫葯雜志,最適合老百姓日常養生,你不可不知的妙招驗方全記錄!
《家庭中醫葯》雜志是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主辦的中醫葯科普期刊,創刊已15周年。
連續兩次榮獲全國中醫葯科普先進集體獎,獲第二、三屆全國中醫葯優秀期刊二等獎。連續11年被中國期刊協會指定為贈建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刊物,2008年10月被授予「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俱樂部」稱號。
NO.10 瘋狂果蔬
吃水果的謬誤與真相——破譯水果的安全密碼。
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人群,吃水果時有不同的講究。
哪些水果同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揭穿水果美容的甜蜜諾言。
人體最簡單的健康方式
營養專家何鳳娣副教授為您講述果蔬的時尚說法、吃法、做法、用法、並針對不同的人群,全方位地引導者合理地使用水果、蔬養生保障,為您的健康把關。
6、養生榜前十名的書是什麼?
只推薦3本書給你,受益終身。都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1<養生有良方> 馬雲、張紀中、王菲、李亞鵬習練的實用養生術
作 者: 李一
出 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李一道長根據中國道家秘傳的養生原理,結合中醫學原理編撰的健康養生書。作者精選道家養生功法中簡單易學的一部分內容,根據24個節氣的不同氣候特徵和12條正經的特點,提出全新的養生方案和獨特易學好用的調治方法。一、人體亞健康信號。二、道家秘傳四千多年的三大養生功法——樁功、導引術、靜功。三、根據二十四節氣不同特徵精心設計的養生方案。四、十二條正經中重要穴位的簡易按摩方法。五、利用食療、穴位按摩、葯浴等小偏方來養生救命的小竅門。
2 <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 黃帝內經
作 者: 賀娟
出 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你知道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嗎?你知道什麼是春季增辛減酸、溫熱為主,夏季減苦增辛、清淡為主,秋季減辛增酸、滋陰為主,冬季增苦減咸、補陽護陰嗎?你知道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淤血質、氣郁質、特稟質這九大體質該如何通過飲食進行調養嗎?你知道晨起一杯涼開水其實是個誤區嗎?本書將向你一一解答,告訴你飲食與養生的大道大法,指導你如何結合自身體質,辨清四季特點及食物的性味屬性,通過酸甜苦辣咸、溫熱寒涼進行自我調養,讓你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遠離慢性病!
3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張悟本養生講壇)
作 者: 張悟本
出 版: 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書系在張悟本先生在大型系列養生講壇《大國醫道》電視欄目的30集專題講座內容基礎上,編纂而成,即將掀起一場新的中醫知識普及風暴和廚房革命!張悟本先生橫空出世,石破天驚……明確提出,糖尿病、高血壓病人,不必終生服葯!對於多種常見慢性病,張悟本先生從五行五臟角度進行辯證分析,講解通俗易懂,前因後果總結得非常清晰。以飲食調理方案為核心,不用吃葯,就可能輕輕鬆鬆根治幾十種常見慢性病及疑難雜症。讓讀者一看就明、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讓您少去醫院或葯店,避免得大病,少花幾十萬,多活幾十年……不到九十九,誰都不許走! 「醫道,乃養生之道,生活指導。」這是他的至真本意!
(網文)
7、如何正確養生?
8、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9、「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10、人生箴言是什麼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