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養生對身體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好的睡眠可以使我們一天都精神十足,如果睡眠不足我們的一天都是非常不舒服的,好的睡覺的習慣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健康。
方法/步驟
能眠者可長壽
現在的夜生活是非常豐富的,許多的年輕人都很喜歡熬夜,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身體就會不舒服,感覺渾身無力。
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勞,使腦神經、內分泌、物質代謝、心血管活動、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體組織生長發育和自我修補,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這對養生至關重要。
子時入睡最養陰
建議在每晚亥時(9點~點)休息,子時(11點~1點)入睡。中醫認為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而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
早晨最好5點起床,有助於生發陽氣。如果前一晚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可以在白天增加一個午睡。
身睡如弓效果好
睡覺也是有方法的,好的睡覺的姿勢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好的享受,不好的睡覺姿勢可以使我們很累。
「睡如弓」能夠減少地心對人體的作用力,讓人感覺輕松舒適。由於人體的心臟多在身體左側,向右側卧可以減輕心臟承受的壓力。
睡覺時愛打鼾的人也適合弓形睡姿,因為打鼾時容易出現呼吸暫停,如果採用仰卧的姿勢,小舌頭會後墜,很容易引起氣道塌陷,從而導致氣道流通不暢,加重打鼾症狀。
卧室小能聚陽氣
在選擇居住房屋的朝向時,應盡量挑選南向的房屋居住,房屋的陽光不被前方樓宇遮擋,盡量避免陰冷潮濕的房間,利於關節健康。另外,對老年人來說,建議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
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因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夜間通風容易把陽氣吹散。建議睡前沖涼,或提前開空調將卧室吹涼,但睡覺時要關上窗子,並穿睡衣。
睡覺方位有講究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即認為春夏屬陽,頭宜朝東卧;秋冬屬陰,頭宜朝西卧,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吃飯太飽睡不好
晚飯吃得過飽,耗氣就多,耗氣就要動氣,會擾動陽氣。晚上陽氣不足,就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食物積存在胃內,郁久就化熱,容易產生胃熱,就會睡不好覺,影響睡眠質量。
END
注意事項
如果幫到了親,請親在評論中給個【好評】;覺得贊,請點左邊【大拇指】以資鼓勵;怕忘記找不到了,可點擊【☆】來收藏,點擊【投票】支持。
更多最新、實用、高效的經驗分享,點擊右上方的【+關注】及時獲取。歡迎直接點擊賬號「bing69231」隨時查看往期相關經驗,收獲更多。
2、都說只要會養生就可以長壽,可為何養生大師59歲就離世了?
養生和長壽沒有必然聯系,並不是說只要堅持養生,就一定可以讓自己長壽,只是說養生對長壽有好處,可以提高自己長壽的概率。養生大師59歲就去世,去世的原因也和養生沒有必然聯系,可能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去世,不能因為養生大師的早逝就斷定養生不能長壽,這種觀點很明顯不夠嚴謹。
養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有很悠久的歷史,也涉及到很多的學科,是多學科的綜合。養生的概念基於道家的思想,它包含身體和精神兩個概念,養生目的就是要達到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狀態。
要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在身體上的表現就是,要經常的參加體育鍛煉,但不是特別激烈的運動,而是類似於太極這種比較柔和的運動,運動量適中。心理上的表現則是通過琴棋書畫的熏陶,讓人有一個開闊的胸襟,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
通過對養生概念的解釋,可以發現養生是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止是單純的身體活動,還蘊含著很多哲學思想,因此養生的更多是中老年人,只有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才可以理解養生的內涵,他們對長壽也更加渴望。
當然現在的養生已經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特權,年輕人也可以開始學習養生,不過年輕人追求的不是日後的長壽,而是現在身體上的健康,通過養生,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投入到工作中去。
3、一天之中如何養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於身體的各種生理需要,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順利安康地度過一年四季。在一天之中也是這樣,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事,「因天之序」。
子時:膽經當令
我們現在用的是小時的概念,在古代用的是時辰,相當於現在當的兩個小時。子時是指夜裡11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值班的意思。
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後,8、9點鍾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裡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裡找點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的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系,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
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丑時:肝經當令
丑時是指凌晨1點到3點,這個時候是肝經當令。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則你的肝就養不起來。
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而這個時候叫丑時,丑時是什麼樣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這個時候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1點到3點要睡好。 寅時:肺經當令
寅時是指凌晨3點到5點,肺經當令。這個時間是人從靜變為動的開始,是轉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
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鍛煉,有心臟病的人一定要晚點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張早上鍛煉。晚上是一片陰霾之氣,你可以活躍一下。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你就順其生發好了。 卯時:大腸經當令
卯時是指早晨5點到7點,這個時候是大腸經當令。這個時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門開了,五點醒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代表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足了才有大便。 辰時:胃經當令
辰時是指早晨7點到9點,這個時候是胃經當令。胃經是人體正面很長的一條經脈,胃疼是胃經的問題,其實膝蓋疼也是胃病,腳面疼也是屬於胃經病,這些地方都是胃經循行路線。
這時候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所以說吃早飯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早飯吃多了是不會發胖的。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飯就如同「春雨貴如油」一樣金貴。 巳時:脾經當令
巳時是指上午9點到11點,這個時候是脾經當令。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我們的胃就像一口鍋,吃了飯怎麼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裡的東西一點點消化掉。
脾是什麼呢?脾字的右邊是一個卑,就像古代的一個燒火的丫頭,在旁邊加點柴,扇點風什麼的。在五臟六腑里,脾就像個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們五臟六腑這個大宅門就都不舒服了,就會得所謂的富貴病,比如說糖尿病什麼的。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濕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午時:心經當令
午時是指中午11點到13點,這個時候是心經當令。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點。
對於普通人來說,睡子午覺最為重要,夜裡11點睡覺和中午吃完飯以後睡覺,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因為天地之氣在這個時間段轉換,轉換的時候我們別攪動它,你沒那麼大的能量去干擾天地之氣,那麼怎麼辦呢?歇著,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時候一定要睡一會兒,對身體有好處。 未時:小腸經當令
未時是指下午13點到15點,這個時候是小腸經當令。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
心和小腸相表裡。表就是陽,里就是陰。陽出了問題,陰也會出問題,反之同樣。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兩點多鍾就會胸悶心慌,可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麼問題。因為小腸屬於陽,是外邊。外邊敏感的地方出了問題,里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 申時:膀胱經當令
申時是指下午15點到17點,這個時候是膀胱經當令。膀胱經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
比如說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是陽虛,是太陽經虛的相。後腦疼也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記憶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經有關的,主要是陽氣上不來,上面的氣血不夠,所以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的現象。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陽虛的毛病。 酉時:腎經當令
酉時是指17點到19點,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腎主藏精。什麼是精?人的精,就像家裡的「錢」,什麼都可以買,什麼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裡出現問題,「精」就會變成它或幫助它。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當你需要什麼的時候,把精調出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比如你缺紅細胞,精就會變現出紅細胞。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元氣藏於腎,元氣是我們天生帶來的,也就是所謂「人活一口氣」。這個元氣藏在哪裡?它藏於腎。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而身體自有一套系統,經脈要是不通暢的話,吃多少補品都沒用,補不進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腎精足的一個表現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會志向不高遠,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遠。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腎精。 戌時:心包經當令
戌時是指晚上19點到21點,這個時候是心包經當令。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人應在這時准備入睡或進入淺睡眠狀態。
心是不受邪的,那麼誰來受邪呢?心包來受邪。很多人出現心臟的毛病都可以歸納為心包經的病。如果你心臟跳得特別厲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後毛病就沿著心包經一直走下去。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從臟走到腑,所以當你懂得經脈就可以治療這類病。
心包經又主喜樂。所以人體在這個時候應該去有些娛樂。 亥時:三焦經當令
亥時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這個時候是三焦經當令。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
亥時的屬相是豬,豬吃飽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時我們就要休息了,讓身體和靈魂都沉浸在溫暖的黑暗中,讓生命和身體在休息中得以輪回。
4、什麼叫做養生啊~~
5、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6、中國十大養生補品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曾做過長生不老的美夢,並找尋各種「靈丹妙葯」來健補身體。有些並沒有益處,還危害身體,有的則確有良效,並流傳至今。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中國宮廷十大補品,分別是五色葯石、寒食散、大葯、石蛙、海參、魚翅、熊掌、燕窩、鹿茸、人參。
1、五色葯石
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身邊曾啟用眾多方士為其煉丹,自秦漢以來也有眾多達官顯貴效仿,對「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趨之若鶩。那麼當時所謂的靈丹都是些什麼呢,有紫水晶、硫黃、雄黃、褚石和綠松石等五種礦物質,它們被視為「五石之精」,又稱「五石人參」,通稱「五色葯石」。這些「大補品」其實是大毒葯,大多不同程度地含有毒物質,少量服用問題不大,有時還有益處,但長期服用會對身體有極大危害,明代皇帝明光宗便是亡於濫服丹葯。
2、寒食散
魏晉南北朝時,以葯石為基本成分的寒食散在皇宮與富人間流行。據東晉人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所記,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等五味葯物製成。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特別喜好寒食散。服食寒食散後身體發熱,正合放浪形骸、偏好聲色、追求刺激的魏晉人的胃口。這種保健品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服後心中煩躁,如火燒身,因此服食它是有嚴格講究的:必須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
3、大葯
隋唐時期,皇室貴族們迷信補品,煉丹手法花樣翻新,保健補品種類豐富。有的用豬牙和十一月採的皂莢,燒煉取灰霜,製成名叫「莢天生牙」的保健葯品。甚至連大小便都曾被唐人拿來煉制補品。這些丹葯,唐人俗稱為「大葯」。許多官員、文人成為唐朝保健品市場的消費主力,有的人直接自己動手采煉補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來大批煉丹道士進駐宮中,煉制長生大葯。
4、石蛙
石蛙自古以來便是滋補佳品,據史料記載,曾被興譽為「葯用化瘡,食之長壽」。它是古代皇宮御筵中的名貴山珍,也是士大夫階層餐桌上的彌珍野味和饋贈佳品。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餚,足以彰顯主人的闊氣,賓客也以此為榮幸,被贊為「難得一嘗石蛙宴」。石蛙肉味鮮美,中醫認為石蛙的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腎經,有健脾消積、滋補強壯的功效,由此廣為宮中那些皇室宗親所青睞。
7、道家的貴生、養生、樂生是什麼意思
貴生,指宣揚道家子華子學派以生命最為貴重的思想。樂生,指以生為樂。
養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7)天生養生擴展資料
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版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權一定的養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