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下之化育;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是能夠充分實現自己天性的人;能夠充分實現自己的天性,就能夠充分實現他人的天性;能夠幫助別人充分實現天性就能充分實現萬物的天性;能夠讓萬物充分實現天性,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為物;可以贊助天地化育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並列為三了。
2、怎麼理解唯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
意思應該是天下最正義的人士就能打敗或者是征服天下最邪惡的人。主張,如果你心中有正義,並且堅信,那麼你就可以打敗那些邪惡的人,也就是壞人。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意思應該是腳踏實地,勤奮的人最終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更有成就。所以,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的工作,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最終肯定會有所作為的。 這也許就是我喜歡這句話的原因吧!我相信正義的力量,同時,我也相信腳踏實地和勤奮最終會有回報的。
3、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
出自《禮記•中庸》,原文選段: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文:
次一等真誠的人從細微處人手。細微之處也能達到誠的境界,達到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昭然顯著,昭然顯著就會光輝明亮,光輝明亮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發生變革,發生變革就會感化人們。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
(3)唯天下如養生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思想體系:
《中庸》所論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恆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探討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於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於致中和。
其中提出了「誠明」之論。其認為自然之誠,自然就明,這是天性。人為的使人明白誠,這就是教育。天道人性合而為一,化育相參就是誠。
《中庸》一書並未對「誠」下明確的定義。提出要人們不固守廢棄之事理,要因時而宜,又不要丟掉了基本遵循,即不要失去中庸之道。要包納多元思想,要寬容道不同者。這才是中庸之為大,得到君子胸懷之為廣。
4、關於養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兒女是父母的最大驕傲
和諧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體健康方能長命百歲
相敬如賓方能舉案齊眉
紫燕繞梁方能其樂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門庭生輝
5、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誰能把這句話解釋一下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 。意思應該是天下最正義的人士就能打敗或者是征服天下最邪惡的人。主張,如果你心中有正義,並且堅信,那麼你就可以打敗那些邪惡的人,也就是壞人。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意思應該是腳踏實地,勤奮的人最終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更有成就。所以,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的工作,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最終肯定會有所作為的。這也許就是我喜歡這句話的原因吧!我相信正義的力量,同時,我也相信腳踏實地和勤奮最終會有回報的。
望採納!
6、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 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7、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8、中庸的唯天下至誠那段的意思
意思是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出自——戰國時期子思《中庸》。
(8)唯天下如養生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受儒教祭祀。
9、我國古代的四書是指……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10、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什麼意思
意思是人只有在至誠的狀態才能明白什麼是天命,擁有立足於天下的本領。
出自——戰國時期子思《中庸·第三十二章》。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譯文:只有對天下百姓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範,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這需要什麼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樣誠摯。
他的思慮像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誠呢?
(10)唯天下如養生擴展資料: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准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並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並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中庸》所論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恆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探討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於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於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