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健康的古詩詞
龜雖壽 東漢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食粥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宋 辛棄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
運動養生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若要身體健,除非天天煉。―――諺語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諺語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皮肉鬆。―――諺語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諺語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聖濟總錄》宋官修
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修真秘要》明王蔡
槍不擦不亮,身不練不壯。―――諺語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氣血養生
氣欲柔而不欲強,欲順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素問玄機原病式》金元 劉完素
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脾胃論》金元 李杲
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精足則血足而發盛。―――《類經》明 張景岳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醫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血證論》清 唐容川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存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疫疹一得》清余師愚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 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2、經典古詩,古詞,古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莊子.養生主》的文言文翻譯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4、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關於教養的古詩詞
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
解讀: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2、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出自:《詩經·大雅·抑》
解讀:原指他人以桃贈我,我以李回之。後喻朋友之間禮尚往來或相互贈答,常用此語。
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自:《國語·周語下》
解讀:學習好的東西,就像攀登高山一樣困難,學習壞的就像山崩一樣容易。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其容易。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解讀:自己不願為之事,何苦為難別人?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尊重別人,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
解讀: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採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6、《莊子.養生主》的文言文翻譯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7、形容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8、古詩文名句
古詩文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3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苟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60.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2.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7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范曄(後漢書?馮異傳))
75.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瓊傳))
77.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 。(范曄《後漢書》)
78.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小已。(曹操《龜雖壽》)
8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8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
83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8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
8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86.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8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88.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93.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94.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閣序〉)
98.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10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l06.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唐?岑參〈逢人京使〉)
l07.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論詩〉)
11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1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16.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117.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119.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20.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弟舍》)
12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杜甫〈蜀相》)
1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12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125.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 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唐?杜甫《茅屋為秋鳳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題詩後〉)
128.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韓愈《原道》)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張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叫天下白。(唐?李賀《致酒行》)
133.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134.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唐?李賀《南園》)
13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
13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139.請君莫奏前朝曲,聽曲新翻楊柳枝。(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
140.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14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14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村絕句》)
147.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
150.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152.天意伶幽草,人間重晚情。(唐?李商隱〈晚情〉)
153.風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156.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盧延讓〈苦吟〉)
157.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貧女》)
159.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160.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唐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161.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164.雪消門外青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宋?歐陽修《春日西湖記謝法曹歌〉)
16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16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17o.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77.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宋?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
180.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8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陸游〈文章〉)
18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188.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南鄉子》)
189.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宋?姜夔《揚州慢))
19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92.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195.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19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梅堯臣《雪梅》)
200.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元?關漢卿《竇娥冤》)
202.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陰。(元?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
204.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元?李開先《寶劍記》)
205.花落水流紅,用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元?王實甫〈西廂記〉)
207.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208.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元?白樸《喜來春》)
209.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題墨梅》)
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明?湯顯祖〈牡丹亭》)
213.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明?劉基《賣柑者言》)
214.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縉對聯)
216.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218.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219.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220.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223.情隨境變,字逐情生。(明?袁宏道《敘小修詩》)
224.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
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明?戚繼光(馬上作))
226.嘗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明代民歌(京師人為嚴嵩語))
228.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施耐庵《水滸傳》)
229.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滸傳》)
23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吳承恩(西遊記))
232.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吳承恩(西遊記))
23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則必智。(蒲松齡《聊齋志異》)
236.隔靴搔癢贊何益,人木三分罵亦精。(清鄭板橋對聯)
240.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清?袁枚(品畫))
244.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清?秋瑾(對酒))
245.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轉回。(清?秋瑾(黃海舟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24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48.魯迅名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心事浩渺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無題》)
249.毛澤東詩詞名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七律?到韶山》)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9、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
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宋·陸游《獨坐閑詠》
老去身猶健,秋來日自長。——宋·陸游《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