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名帖

養生名帖

發布時間:2020-07-14 22:31:13

1、求助:本人自開一男士養生館,快要開張了,前期廣告需要各位大師點解一些比較貼切的廣告語,館名「眾信」

男人,重信用,更要重養生,眾信養生館,您唯一的財富源泉!
(廣告第一:讓男人先引起興趣,最後一句兩個意思:突出健康是人的唯一的財富,第二,養生館才是增加你健康的地方)

2、各位看看送外祖父什麼東西,外祖父生性溫和喜歡書法喜歡養生也喜歡古代文學四書五經。但是吸煙喝酒,送什

文玩核桃,或花梨手串,拿在手裡即保健又養生,

3、關於王羲之<<蘭亭序>>評論 急急急

原文全文:

(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參考資料:http://www.liangge.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41

4、中國國學大講堂都可以學到那些知識在那裡可以學習

北京大學中國國學大講堂董事長高級研修班

第一單元 上課地點:北京大學
主 題:《四書》之《論語》精讀
內 容:《四書》作為儒家重要經典,承襲了從孔子、孟子、荀子到朱熹的儒家道統,教我們如何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使其成為成人成己的必修內容。《論語》作為儒家創始人孔子言論集和代表性經典,有"東方聖經"之稱,在塑建、構造華夏民族的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思想及言論活動中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單元 上課地點:山東曲阜
主 題:《四書》之《論語》精讀
內 容:通過精讀《論語》,逐字解讀,可深刻領會儒家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忠、恕、誠、寬、和、直、正名、利、心性能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為當代企業家修內聖外王之道,以德修心,實現身心合一。
活動課:曲阜--孔府、孔廟、孔林之行,參聖探儒家之源、感悟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

第三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題之一:《四書》之《大學》精讀
內容: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是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作為《四書》之首,是孔子
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
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主題之二: 《四書》之《中庸》精讀
內容:原為《禮記》中的一篇,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闡述人性修養有關哲理的廣博學問,中庸之道,可開啟治天下之門也。

第四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四書》之《孟子》精讀
內容:"亞聖"孟軻言行,作為儒家典籍,其心性論進一步確立儒家地位,以"仁義"思想為核心,對性善與惡、功與利及天、性及浩然之氣有著深刻認識。讀孟子在於能從孟子恢弘浩闊之氣、縱橫雄辯之辭中,體悟和傳承孟子存心養性的思想精神,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與人生。

第五單元 上課地點:北京大學
主 題:《六組壇經》、《金剛經》、《心經》精讀
內容:《壇經》約成書於七世紀末,是唐代佛教禪宗創始人六祖慧能的傳教說法紀錄;經是文字字墨,文字字墨性空,何出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故神通感物,"見性成佛道"。 《金剛經》、《心經》作為佛教的經典,心法之集大成,為一切凡聖悟心之門,是修心的指南,開悟的鑰匙;心法即佛法,見心既見佛,只有修其心,方能行其道。得道者,大徹大悟,超然凡生。

第六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道德經》精讀
內容:《道德經》作為道家最重要的著作,區區五千言,微妙玄達,深不可識;作為中國古文化
中對萬物關系的精準把握和理解,獨特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模糊性和詞語的多意性增加了奇書
的神秘;其來源於生活和萬物,讓人常讀常新,實現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融合。逐字領會揣摩,領
悟何為道、德、無為、虛靜、柔弱、有無,更可領會老子的處世之方、對事物的觀察之法、對欲及知的態度、理想人格與理想社會

第七單元 上課地點: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主 題:《莊子》內七篇精讀
內容: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承襲了孔孟之智慧,老子之無為,而莊子就是莊子,他有道通為一的本領,他以心靈為爐,作為人世間的大冶,熔鑄著整個世界、人生和歷史,其中的內七篇就是《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活動課:漫步嶽麓,探訪"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簡介:嶽麓書院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冠,於唐末五代智睿等二僧始建,宋太祖開寶九年增拓而成,宋真宗御書門額,享有"千年學府"之稱。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二人主持講學期間,學生達千人,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譽,書院又稱"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講學的地方並稱。

第八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周易》精讀
內容:《周易》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群經之首,作為攬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學,作為中國思想的源頭,華夏哲學的鼻祖,六藝之源;把諸子百家的思想演繹為易道,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只有仔細沉潛玩味,才能領悟易道的精神世界,確立新的生存方式。

第九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周易》精讀
內容:《易經》首先作為占卜之書,中國文化中的巫術基因,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哲學理論基礎,子曰:潔靜精微,《易》教也。精讀《周易》,重在領悟它的思維方式,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才之道"思想、"生生之謂易"思想、"變動不居"思想、"唯變所適"思想以及河圖的綜合結構及其靜態配置與動態運作的規律,理解周易智慧中萬物蘊涵的道以及道的變化規律。
活動課:暢游東湖

第十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兵法十三篇精讀
內容:以孫子兵法為藍本,精讀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等十三篇,輔以中國兵史,汲取中國古代兵家戰略思想精華,解析三十六計謀略智慧, 深刻領悟兵家之戰略、謀略、韜略的哲學理念,運用於復雜多變的商業競爭,掌握企業生存發展之本,實現謀略競爭、智慧經營,締造企業常勝。

第十一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中國詩詞品讀、文學鑒賞、書畫鑒賞、文物鑒賞、古樂欣賞
內容:詩詞承載文化,文學開拓視野,書畫陶冶性情,文物折射歷史的厚重,古樂內於悠遠。胸懷的廣博決定了視野的大小,視野的大小限制了事業的空間。企業家讀《水調歌頭》,可感悟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潮流,企業家品《蘭亭序》傳世名帖,可領會藝術的至高境界,體會文化的身心合一。企業家聆聽《高山流水》,可意會自然的磅礴氣勢,陶冶成就大業的性情,疏達胸懷,成就企業家的完美人生,讓有限的生命變得無限和永恆。

第十二單元 上課地點: 北京大學
主 題:五經導讀與史學名著概要
內容: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五經包括了《易經》、《詩經》、《春秋》、《尚書》、《禮記》,導讀之,可領悟中國國學之博大精深。史學名著含《史記》、《左傳》、《漢書》、《資治通鑒》等,導讀之,可以史明鑒,領會歷史長河的變遷與人生變化的意義,汲起深邃的歷史與人生智慧。

四、 證書頒發:
學習期滿經考核合格,頒發《北京大學中國國學大講堂董事長高級研修班》結業證書

五、 招生對象:
全國各行業董事長及董事總經理;行政事業單位、國家機關處級以上幹部;

與養生名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