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康養生產力

康養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0-07-14 21:22:50

1、我們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符合世情國情農情的農村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初步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行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突破單一的農村集體所有制,實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取消統購統銷制度,穩步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強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確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努力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
(二)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動力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農業機械化獲得長足發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比達到40%。這標志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以機械作業為主、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的根本性轉變。我國依靠雜交水稻等重大農業技術創新,創造了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佔世界約20%人口吃飯問題的奇跡。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17年,我國糧食產量由6095億斤增加至12358億斤,成功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做到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繼2013年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後每年均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全國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主要經濟作物保持較高產量水平,成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四)農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進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結構,大力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推動了主體多元化、產業專業化、業態多樣化。三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業布局結構。第一產業即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7.9%;不斷調優農業產業結構,2017年在農村三次產業增加值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3.5%、51.7%和14.9%。
(五)農民生活水平巨大提升。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 134元增加到 2015年的10772元,年均增長率7.28%。農村反貧困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按照現行農村扶貧標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7.7億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的3.1%,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升,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29.3%。
(六)農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2000年實現農村教育「兩基」目標、逐步向「兩全」階段邁進,農村人口素質明顯提高;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輕裝上陣,社會和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展開,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五位一體」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2、為什麼現在有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樣呢?

一些偏遠落後的農村特別是山區,一些村莊就剩下了老人和年幼的兒童,年輕人幾乎看不到,盡管江浙一帶的農村小洋樓比比皆是,也是如此。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也就是大家說的農村空心化現象。而且,這些空心村,產業空殼、文化空洞、土地荒蕪。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熱鬧起來,為了團聚子女回家看看,春節幾天大量返鄉就是春運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空心村,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從大的方面講,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農業上表現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不健全。


從條件上看,城市有很好醫療、教學、生存環境和娛樂場所,這些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城市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年輕人考大學報考大城市的多,畢業後基本不回家鄉就業,而且會在工作的地方紮根,在外面呆久了也都不願意回來了。盡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亞歷山大,上大學以及打工的都不願意回去。聽說,現在就連村支書和村委會都並不一定住在村裡。現在的農村收入比較低,生活環境也比較差,有些農村年輕人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在城裡一個月的工資高。不上大學的一些農村的女孩,就是俞敏洪說的那個意思,結婚的首要條件必須在城市裡買房買車,到城市裡結婚過自己的小日子。 

 

從社會發展看:我們國家由大農村向小農村轉變,由落後的農村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鼓勵農民到城市裡買房居住成為市民。記得我92年去美國,看到高速公路、超市等等,和我們差距太大了。那時,北京人、上海人都想出國,甚至叛逃、偷渡。為什麼北京人願意到美國甚至到中部的一個小城去,不就是差別嗎。現在,留學生都願意回國幹事創業,原因是中國發展了,高鐵、外賣比美國方便。

農村的老年人一部分不情願地進城給子女看孩子,其它的只能打發時間天天曬太陽玩。城裡的老人,想著找個山青水秀美輪美奐的地方養老,目前還沒有,個別的去三亞過幾個月的候鳥生

活。我過去說過,窮人進城,富人進山是個趨勢。沒有污染的虛擬經濟,受到大城市的歡迎,一些傳統的有污染實體經濟遷往了農村。


其實這都是過程,從發展的眼光看是好事。最多再用一個40年,問題導向,迎難而上、埋頭苦幹、開拓進取,科學把握城鄉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想乾的事都能實現。我是這樣考慮的:


引導願意進城的人進城。特別是發展特大的城市群。在珠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建成三個世界一流的特大城市群。不要怕大,一個億以上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每個達到10萬億是可以達到的。


鼓勵願意種糧的人去種好糧食。多一些農場主,成為職業農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規模化糧食生產和經營體系,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我們生存之本。


統一修復好農村的環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自然修復。一些空心村逐步變成無人區,不要再建新房子了。幾年就可恢復森林植被,就可逐步恢復原始林,讓給老虎、大象、狼、麻雀、蝴蝶等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存,給它們一個樂園。

分流老人到風景好的地方養老。在環境好的農村改造建設一些康養小城,要大一些,應該能容納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建設一些休閑觀光園、森林人家、特色森林小鎮等,對於國人旅遊來說,綠色自然資源可以開發旅遊,農村變成景點。


我想,空心鄉即將出現。若干年之後,空心縣也會產生。梅州、運城、定西、阜新、普洱、忻州、固原、臨滄、河池、平涼等地級市如果發展慢了定會有空心的。說不定鄭州、長春、合肥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空心的大城市?

3、農業「新六產」是指?

新六產即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為兩份收入、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三倍收益,綜合起來是六份收入,產生乘數效益。

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山東正以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新六產」,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將第一產業的農產品進行二產加工,由原本一份收入增值為兩份,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三倍收益,最終獲得六份收入。

「新六產」的本質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它拉長農民增收鏈,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 。

(3)康養生產力擴展資料:

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

因為按行業分類,農林水產業屬於第一產業,加工製造業則是第二產業,銷售、服務等為第三產業。「1+2+3」等於6,「1×2×3」也等於6。

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

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4、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區別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庄園經濟。庄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園。典型的庄園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庄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關系:

1、庄園生產者主要是農奴,此外還有自由佃戶、僱工和奴僕等。農奴除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還須無償地為領主耕種自營地。農奴大部分時間要為領主勞動,一般每周3—4天,農忙時增加。農忙時必須優先完成領主自營地的耕作義務。這就是所謂的勞役地租。庄園法庭每年召開數次,主要審理農奴與封建主之間的糾紛,以保護領主的利益。

2、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塊,由原來的奴隸或隸農獨立經營,但他們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納租服役,而保留下來的羅馬大地主,也改用交納地租的自由佃農和依附佃農來耕種。平民在戰亂中無奈的選擇也促進了西歐庄園制的發展。

3、半自由民,其地位介於農奴和奴隸之間,份地世襲使用。庄園主對各種依附農民有不同的人身奴役及司法權力,可以利用庄園法庭(一般由總管主持)審判農民並收取罰金,也可以根據本庄園的習慣向農民徵收各種實物及貨幣等,這些成為庄園主收入的重要來源。

(4)康養生產力擴展資料:

1、封建庄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庄園內的一切生產都是為了供應領主消費和依附農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園不能生產的如鹽、鐵等,才從行商手中購取。 庄園經濟的興盛時期約在9~13世紀。它的形成大約和生產力低下有關。

2、12和13世紀,由於生產力發展以及商品貨幣關系的影響,已不斷發生庄園自營地縮減、勞役地租改為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等現象。但也有不少地方,特別是大修道院所屬庄園反而擴大自營地,加強勞役地租剝削。14世紀起西歐經濟變化劇烈,庄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取得人身自由,勞役制庄園趨向瓦解。

與康養生產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