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飲食要遵循哪些規律?
在我國古代養生強調「飲食有節」,即飲食必須定時、適量、有規律。飲食安排的規律性,一般來說,飲食的規律性是按照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安排而定。使攝入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適應人體的消耗,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保證進食與消化過程協調一致,使吃進的食物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俗語說:「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根據一天三餐食物分配比例,早餐應佔全日總熱量的30~35%,午餐應佔全日總熱量的40%,晚餐應佔全日總熱量的25~30%。
無論是對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來說,吃好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影響整天精力的大問題。由於早餐對血糖的多少具有直接影響,特別是影響大腦的能源物質,故勞動中消耗的能量常常通過早餐得到補充,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平時人必須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才會感到全身舒適、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反應敏捷。
飲食時應專心一致,如果在進食時三心二意,一而看書或思考問題,一面飲食,這樣既不能品嘗食物中的滋味,又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論語·鄉黨》中指出:「食不語、寢不言。」《千金翼方》也說:「食勿大吉」。
其次是飲食應「暢情」,古人曾說過,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實際上,良好的情緒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情緒不好常常導致不食,食則不化。所以,現在很多餐廳都有悅耳的音樂伴顧客用餐,以增強食慾。這在古代醫書上亦曾提到。像《壽世保元》中提出:「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
飲食還應細嚼,在進食時應該細嚼緩咽,這是促進消化吸收的重要環節。像《千金要方》上講到,「食當烹嚼」,在《養病庸言》中更詳細地勸說人們「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
《醫說》中則勸誡人們應該「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良嚼令細」。只有這樣才能從飲食中取得營養。但有人吃東西「囫圇吞棗」,「狼吞虎咽」,這種人顯然反映急欲進食的飢餓樣子。
然而,飲食時要注意的問題必須與飯後的保養聯系起來,否則會導致「前功盡棄」。古人十分重視飯後的保養,主要有提倡飯後緩行、飯後摩腹、反對飽食急行。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非常喜歡散步,尤其是飯後的「散步逍遙」、「務令腹空」,使胃中不會因積滯而導致疾病產生。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當然,對於體弱多病、年老體虛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提倡飯後緩行,稍事活動,以促進消化、吸收。在《千金翼方》中指出:「食畢行走踟躕則長生。」《攝養枕中方》中也指出:「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其中均說明飯後緩行對健身有重要意義。
2、飲食與養生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飲食與養生之間的關系:
酸與鹼:食物分為酸性與鹼性,一般糧食類(大米、麵粉、玉米等)、肉類(豬、牛、羊等)、禽類(雞、鴨、鵝等)、水產類(魚、蝦、貝等)、蛋類、花生、核桃、糖類、用穀物釀制的酒等,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紅薯、土豆、海帶、豆類、香菇、黃瓜等,含鉀、鈣、鈉、鎂等元素較多,則屬鹼性食物。酸性與鹼性食物分別會給人體血液和體液帶來酸性或鹼性傾向。在健康狀態下,人的體液一般呈弱鹼性,如攝入太多酸性食物,會影響營養吸收,形成酸性體質,易患疾病;過多進食鹼性食物會使人體液偏鹼,也不利身體健康。日常膳食中應注意兩類食物的適量搭配,力求酸鹼平衡。
寒與熱:食物從中醫角度來說都可入葯,且具寒、涼、溫、熱、平等性質。因體質應以陰陽協調為好,日常飲食應針對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陰陽相調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應注意食物寒溫性。適當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療。如溫性食物有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蘿等則性熱助火;寒性食物有鴨肉、豬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涼性食物則有黑豆、黃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雞蛋、食糖、番茄、紅薯、玉米、蓮藕、蘋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質的合理搭配,保持身體陰陽調和。體質虛寒者不宜多吃溫熱性食物,也應視氣候適當擇性偏食。
精與粗:現代人越來越食而偏精,近年來出現粗食雜食熱。精食通過加工已屬非天然食品,並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損失大量營養物質,容易導致營養不平衡,產生高生活水平下的營養不良。因此,要改變「食不厭精」的不良飲食習慣,主食粗精搭配,保證充足營養。
肥與瘦:過去,人們愛吃肥肉以保證足夠脂肪。生活好了,人們又怕脂肪過多產生脂胖或膽固醇過多,易患上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症等。其實,脂肪在人體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膽固醇為每百克107毫克,遠低於蛋黃、蝦米、魚籽等,但含有維生素A、D,所以應肥瘦兼取。特別是正在發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於生長。人們普遍愛食用植物油,更應適量進食肥肉,使部分動物油發揮調節營養作用。
軟與硬:食物有軟硬之分,飯也有干稀之別。幼兒應多吃硬食,利於牙齒生長;老年人體質衰退多進食軟食以加快營養吸收。腸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乾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誘使病情復發或加重。年輕人常食硬食利於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故生活中可多食軟性食物,保證營養充分吸收。最好軟硬相配而有所側重。
咸與淡:鹽有助於維持人體正常血容量,控制人體細胞內外水分的流通。人體進食鹽分過少會影響健康,但食鹽量過高已被證明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高發病率有聯系。目前人們的食鹽量普遍過高,所以要適當控制食鹽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鹽的量應在5~6克之間,相當於15~35克醬油的含鹽量。
甜與苦:常吃甜食能補氣血,利於解除肌肉緊張,還有解毒作用;但食甜過多會導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膽固醇增加,使身體虛胖。青少年吃糖過多會影響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研究發現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適當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處。
葷與素:葷者,肉食也。葷食過多給現代人帶來許多身體的不適和疾病,如使膽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壓及肥胖症高發等,由此人們特別是國外開始興起「吃素」。確實,葷食過多給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多吃素食會促進酸鹼平衡,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還能養顏美容,但長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會使蛋白質得不到充分供給,人體某些消化功能逐漸衰退,引起物質交換失調,導致記憶力下降、精神萎靡、反應遲鈍,長期蛋白質不足還是消化道腫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議每周一素食或一日葷一日素的飲食方式。
快與慢:社會節奏加快,「快餐」應運而生,大受青睞,但快餐也存在不少問題,化學添加劑較多,營養不全面,衛生條件較差,有違傳統飲食文化及飲食習慣。國外目前已在興起「慢餐」運動,以保護歷史形成的飲食文化為己任,推薦豐富多彩的傳統烹調方式,提倡進餐時細嚼慢咽,以幫助消化,保護胃、胰、膽等器官不受強烈刺激,降低餐後高血糖。
飢與飽:人餓了要進食。現代人生活優越,有人以享口福為首選,大吃大喝引來身體諸多疾病。那麼,人應該吃飽一些還是飢餓一些好呢?《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說: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現代人科學飲食觀應是「凡食之道,無飢無飽」,即不可經常餓極也不可時常飽極。長期飢餓會使人體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毒害中樞神經,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飢飽有度。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人飢一餐或一日還可使人體處於空虛狀態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雜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身體代謝狀況。
3、什麼是飲食養生
4、養生須從飲食起嗎?
《漢書·酈食其傳》說:「民以食為天」,這說明飲食是保證生存不回可缺少的條件。每答個人只要活著就需要進食,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障,「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安民之本,必資於食」。
因此,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人們攝取的飲食,經由脾胃消化吸收,通過臟腑而轉化成人體的氣血精液輸布全身,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中國傳統養生之道,特別注重於飲食。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經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養生,必須從飲食做起,真正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
5、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