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方術養生

方術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4 17:04:30

1、方術到底是什麼東西?

方 術

在中國的幾大主要宗教中,在實踐方面最為看重的就是道教,由於它的主要追求目標是長生不死,所以就要有很多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些方法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方術。方術的內容是很多的,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辟 谷

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就是不吃食物,包括五穀雜糧,肉蛋蔬菜等東西。這種修煉方法的理論是,日常食物雖然能維持生命,但是會在人體內留下有害的殘渣,從而使人上火,帶來疾病,減少壽命。為了維持生命,道家在進行辟穀時,主要服用一些葯或他們稱為「氣」(即空氣)的東西。

服 食

也稱服餌,就是指服葯,也是一種修煉方法。他們認為,只要靠服食就可以長生,所服的葯就是長生不老之葯。這些葯實際上是一些礦物的混合體,包括丹砂、金、銀、玉等,有時是煉成葯丸,有時是化為液體。

導 引

也稱為道引,是一種養生健身的方法,早在公元前5-3世紀就普及了。它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今天的體操和氣功的運動,被道家作為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道家認為,導引不但可以去病強身、消除疲勞,更重要的是可以除去體內的邪氣,保存正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專門的圖冊來指導。

行 氣

實際就是一種呼吸方法。道教對所謂的氣非常重視,這不僅反映在它的宗教理論中,而且體現在日常實踐中,有時也稱服氣、食氣、吞氣、煉氣等。行氣的方法很多,派別也很多。一般要點是,呼吸時要均勻、緩慢、細長,多吸氣,少出氣。有時也把行氣叫做吐納,意思就是吐出污濁的氣,吸進新鮮的氣。

房中術

在道教追求長生的手段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就是房中術。所謂房中術,就是關於性的藝術,是道家對性衛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總稱。在中國古代,它被道家作為一種長生的手段,而且其內容非常豐富。由於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儒家思想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房中術就一直被看成是淫盪和下流的色情產品。其實,房中術的主流是很健康的。當然,通過這種方法並不能真的成為神仙或長生不死。但是,道教的房中術包含了許多符合現代醫學的內容,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婚姻幸福,可以說是一種健康的性學。

存 想

也叫存思,意思就是在修煉的時候,緊閉雙眼,靜心思考一個特定的對象,直到達到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它的境界。道教認為,存想可以使人預知吉凶,長生成仙。甚至認為,如果修煉的好,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內臟。

煉 丹

所謂丹,就是道家認為吃了能成仙長生的東西,又分為兩種,一是內丹,一是外丹。外丹實際上就是由一些礦物提煉而成的葯丸,一般包括丹砂、水銀、鉛及金銀等物。道家在煉丹時,往往是少數幾個人在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進行。這種方法在公元4-9世紀的中國非常流行 ,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但是,實際上,外丹作為一種化學材料,其毒性是非常大的,不少人因此而死去。外丹術不但是現代化學的先驅,而且為後來醫學以及火葯的發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外丹的危害漸漸為人們所認識,因而後來道家就主要以煉內丹為重,即把自己的身體想像為煉丹用的鼎爐,而把自己的精氣作為葯,來進行修煉。這一方法與現代的氣功類似,但又不完全是。

2、道教或佛教中最會養生神仙是哪個?

佛教追求解脫,不以長壽養生為能。道教講究「長生久視」抄,也就是長壽。道教中最會養生的,要首推彭祖。
《列仙傳》載:"彭祖者,殷大夫也,襲姓篯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壽八百餘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禱請風雨,莫不輒百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祠訖,地即有虎跡雲。後升仙而去。"
莊子這樣敘述彭祖的長壽之道:「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追引之士,度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3、什麼是五花八門的方術?

方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要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古代的方術。

方術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內容非常廣泛的定義,包括符咒、巫醫、神仙術、占候、占星、卜筮、六壬、奇門遁甲、命相、拆字、起課、占夢、扶乩、堪輿、外丹、內丹、養生、服食、辟穀、雜術、氣功等內容。

方術源自原始社會的巫術。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和科學知識有限,人們相信天主宰著一切事物,人間的統治者受命於天,方術的本質是在天命論和有神論支配下的信仰活動。在古人和一些今人的思想中,人的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生死壽天、窮通得失,乃至生育等,無一不受冥冥之中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因而希望通過各種方法來窺知天機、預知命運、取悅鬼神,以祈福禳災,趨吉避凶。

漢代以前,各種方術盛行,在燕、齊沿海地區涌現了大批方士。他們宣稱,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的宮闕都是由黃金和白銀築成的,住著長生的神仙,藏有不死的仙葯。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聽信這些無稽之談,多次派人到渤海去尋找,但回來的人總是說,三神山遙望如雲,船一接近就沉人海底;一旦靠近神山,風就把船吹散了。

秦始皇在海上巡狩,相信方士的鬼話,派韓終等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葯,但是沒有一個人帶著仙葯返回。後來又派徐福造了一艘更大的船,率領五百名童男童女去尋求,結果沒有一個人回來。

漢武帝更迷信神仙方術,嚮往黃帝的成仙登天。在平定閩越國後,曾在皇宮中建造越祝祠,讓越巫為他祈求長生,但均無效果。到漢成帝時,才在匡衡奏請下免去祭祀。後來由於漢哀帝經常生病,為了求福,一年之中祭祀次數竟達三萬七千次!

近現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方術迷信活動開始減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文化教育的廣泛普及,群眾思想認識逐漸提高,特別是年輕人,普遍接受唯物主義理論,大多不相信方術,但在老人中和文化知識相對落後的農村,方術還有一定的市場。

預測術測八字

八字即根據生辰八字與流年干支等推算人生各個階段的吉凶禍福。算命術始於兩漢,經唐代李虛中、宋代徐子平的發展,基本形成體系,並一直流傳至今。

算命先生肩背包裹,穿街過巷,來往鄉間,以招攬生意。問命者須先報出生辰八字,接著算命先生口中念念有詞,以拇指捏食指、中指的關節,按天干、地支、五行、命宮等推算一番,然後說出問卜者一生中的吉凶禍福和驅避災禍方法。

小孩剛出生不久,通常要請人算命,以預測一生命運。如果是小孩的命運五行中缺了哪一種,在給小孩取名時要添補上,如缺「土」,名字中加上「土」字旁,缺「金」加「金」字旁,等等。

訂婚時,也往往把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交給算命先生推算,俗信命相相生者可以結合,相剋者不宜結婚。在城市,算命形式花樣百出。現在有人把生辰八字編成程序,輸入電腦。歷此,人們只要在電腦中輸入自己的生辰八字,電腦就能輸出其人性格、愛好、交遊、事業、婚姻等情況。

有人美其名日「現代算命術」、「計算機算命」。算命術以偽科學的面目出現,頗具欺騙性。

秤命

秤命又叫秤骨算命法,在民間很是盛行。這種方法是對比一個人出生的農歷年、月、日、時,並分別查得他的秤骨分量,加以匯總,便能在秤骨歌訣上找到關於他一生的榮枯斷語。如出生於甲子年的骨重為_兩二錢,正月的為六錢,初一的為五錢,子時的為一兩二錢,把上述4種分量相加,得出自己命運的分量是三兩九錢,按《秤骨歌》規定,三兩九錢條斷語為「此命終身運不通,勞勞作事盡皆空。苦心竭力成家計,到得那時在夢中』』。因為這種算命術簡單易行,有「無師自通」、『『算命不求人』』的說法,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面

相面是根據觀察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手紋、氣色、體態等來推算其吉凶渦福、貧富貴賤及壽天等命數,因是相面容為主,故名。

民間流行相面術。相面者多在人員來往較多的地方設攤,或出入於農村,招攬顧客。擺地攤者往往在攤前擺一些人頭畫像,註明各個部位所象徵的吉凶。有的還以苦命者來相面免費,好命者來相面加倍收費以招攬生意。有些相面者還備有葯水,為人點去凶痣。還有一種由盲人用手觸摸人的頭部骨骼,俗稱「摸骨」,與相面的原理相近。

卜卦

是以卦象推測人生吉凶禍福的算命方法。操此業者多是明眼人,經常在街頭巷尾、集市廟會等處擺地攤,以「文王課」相標榜。他們善於察顏觀色,不論問什麼,都能從你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再結合卦象加以渲染。其中有數事猜中,令人信服;余者則模稜兩可,由人想像。

近年來,卜卦又多起來。一些青年人也學習卜卦,好談《周易》卦爻。不過多出於新奇,把卜卦作為一種消遣游戲。民間還有一種叫「鳥卦」,俗稱「銜鳥命」。卜卦者養一隻黃雀,能按人指令啄取卦簽,卜卦者便以此簽為人解命。

抽簽

簽為竹製長條,上方標有號碼,由數十支竹簽組成一套,放在簽筒中。抽簽者叩頭拜神後,跪捧簽筒,用力搖動,使其中一支彈出,算是抽出簽來,而後根據簽支上的號碼,查對相應簽譜(此譜多以詩歌形式出現,每簽四句,故稱「簽詩」)。簽一般分為上上、上、中、下、下下5等,也有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或上、中、下3等,以上上簽為大吉,下下簽為大凶。上、中簽所佔比例大大超過下簽,一般佔80%以上。由於簽詩的釋詞普遍含混不清,可用多解,故求簽者多能滿意而去。

由於抽簽的儀式相對簡便,自古以來到寺廟中抽簽問卜者甚多。寺廟中有專人為人解簽的廟祝,抽簽者一般要交若干香火錢。

占夢

占夢又叫圓夢、解夢、釋夢等。古人由於不理解為何會做夢,對夢中的許多景象(如與已死去的人接談遊玩、與動物追逐搏鬥以及升空人水等)感到神秘莫測,產生恐懼,覺得夢中的物象或經歷預示著某種吉凶禍福,就請巫師或占夢者占卜所夢的吉凶及其所暗示的內容,占夢便由此而生。

扶乩

扶乩又叫扶鸞、降卜等。常見的扶乩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桃木或竹子製成「人」字形的架子,架子下端綁一把筆或一根木棍。兩人各用一手扶住架子的一端,在撒有沙子或香灰的平面上寫字。另一種把畚箕、飯箕、米篩之類的竹編倒扣過來,上面覆蓋衣服,下面綁一根木棒或一把筆,兩人對面持畚箕在沙盤上寫字,故又稱扶箕。

在民間,扶乩被看做是人類與神靈通聲氣的重要方式,所以多在朔望之夜於乩壇進行。扶乩前,巫師沐浴更衣,焚香獻祭,口中念念有詞;同時要求扶乩者也須整潔虔誠。由於扶乩者或經過專門訓練,或由於神秘的宗教氛圍驅使,其精神高度集中,手臂下意識地顫動,木架子在沙盤上運動,畫出各種痕跡來。巫師宣稱這些似字非字的痕跡即神靈的乩示,經其辨認後,再作一番解釋。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發動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取得顯著成效,扶乩活動幾乎絕跡。

聽卦與聽香

聽卦是指善男信女藏在寺廟後,竊聽行人說話的首句或首音,以作為神明指點或暗示的禍福之音,加以揣摩理解,來確定一年內的禍福吉凶,所以聽卦多在正月上旬。福州有「聽唱曲」的做法,與此相似。

聽香與聽卦相似。善男信女到廟宇向神靈禱告後,通過卜杯來確定到哪裡聽香,再從香爐中拿出一支點燃的香火,悄悄地來到神明指點的某家,以聽到某家人的第一句話當做神明指點的禍福之音,加以揣摩理解,推測吉凶。

長生術辟穀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是道家的一種修行方式,就是不吃食物,包含五穀雜糧、肉蛋蔬菜等東西。這種修行方式的理論是:日常食物雖可以維持生命,但是會在人體內留下有毒的殘渣,從而使人上火,帶來疾病,減少壽命。為了維持生命,道家在進行罐谷時,主要食用一些葯或稱為「氣」的東西。辟穀術起源自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辟穀,也是中國人的古老養生法。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因人體攝人過量的食物後會大大增強消化、轉化等功能的負荷,使腸胃、心肺、肝膽都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影響了健康和壽命。此外在腸胃中存有大量的殘渣、病菌,如這些東西得不到清除,人體就易生病。

服食

也叫服餌,就是指服葯,也是一種修煉方式。道家認為,只要服食就可以長生,所服的葯就是長生不老之葯。這些葯實際上是一些礦物的混合體,包括丹砂、金、銀、玉等,有時是煉成葯丸,有的是化為液體。

導引

也叫做道引,是一種養生健身的方式,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就流行了。它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現在的體操和氣功的運動,被道家作為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道家認為,導引不但可以祛病強身、消除疲勞,更重要的是可以除去體內的邪氣,保存正氣。在實際修煉過程中,還有專門的圖畫來指導。

行氣

實際就是一種呼吸方法,有時也叫服氣、食氣、吞氣、煉氣等。道教對所謂的氣極為重視,這不僅反映在它的宗教理論中,而且也表現在日常實踐中。行氣的方法多樣,派別多樣。要點是,呼吸時須均勻、緩慢、細長,多吸氣,少出氣。有時也把行氣稱為吐納,意思就是呼出污濁的氣,吸進新鮮的氣。

房中術

房中術出現很早,但直至魏普南北朝才基本形成體系,是關於性生活的學問。在道教追求長生的手段中,有一種很重要就是房中術。所謂房中術,就是關於性的藝術;是道家對性衛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統稱。在中國古代,它被道家當做一種長生的手段,而且其內容特別豐富。由於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儒家思想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房中術一直被看成是淫盪和下流的色情產物。其實,房中術的主流是非常健康的。當然,通過這種方法並無法真的成為神仙或長生不死。但是,道教的房中術包含了許多符合現代醫學的內容,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婚姻幸福,可以說是一種健康的性科學。其中講求和諧的性生活,性健康,對避孕和懷孕亦有詳細的論述,還有治療性病的方法。據說其中的糟粕很多,如「多交少泄可延年」等之說。

存想

也叫存思,意思就是在修煉的時候,緊閉雙目,靜心思索一個特定的對象,直到達到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它的境界。道教認為,存想可以使人預知吉凶,長生成仙。甚至認為,如果修煉得好,人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內臟。

煉丹

煉丹術是以煉制長生不老葯為目的的方術,源於秦漢,屬於道教,內容十分龐雜,大致可分為內丹和外丹。內丹是探討人體活力的學問,後來演變為內功,有的演變為現在的氣功。這已被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養生的方式。對於外丹就要慎重了。外丹實際上便是由一些礦物提煉而成的葯丸,大多包括丹砂、水銀、鉛及金銀等物。道家在煉丹時,通常是少數幾個人在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進行。這種方法在4~9世紀的中國非常盛行,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但是,實際上,外丹作為一種化學材料,其毒性是相當大的,不少人因此而死去。外丹術不但是現代化學的先驅,而且為後來醫學以及火葯的發明作出了卓越貢獻。由於外丹的危害漸漸為人們所認知,因而後來道家就主要以煉內丹為重,即把自己的身體想像為煉丹用的爐鼎,而把自己的精氣作為葯,進行修煉。這一方法與現代的氣功相似,但又不盡相同。

符咒

符咒是符篆和咒語的總稱。「符"指用朱筆或墨筆在紙上畫成似字非字的圖畫,道書上稱之為符篆、丹書、墨籙、雲籙、符字等。「咒」是口中誦念的可解或不可解的語句。術者自稱符咒可以驅鬼鎮妖和為人治病。

符篆的種類很多,在民間流傳的有五公符(用於驅逐惡鬼、疫癘、盜賊、負傷等)、五鬼符(紙上畫五個鬼像者,在壽辰或其他祭日焚化)、鎮宅符(貼在梁棟或大門口上方)、平安符(貼在門壁上)、鎮諸怪符、鎮惡夢符、安胎符、催生符、斷瘧符、月令符(按不同日期,有30種)、和合符、離散符等。五公符多不可辨認,故有「鬼畫符"之說。可辨認的公符多帶敕令口氣,常見有「太上老君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等等。『公符可貼,可掛,可隨身攜帶,也可化灰水服食。化灰水服多用於治病壓驚,其他的多用於驅邪鎮魔。公符多由巫師製作,需要符籙時,須到廟宇中燒香禮拜而後求取,要交若干香火錢。

與咒語有關的還有詛咒和賭咒。詛咒是通過念咒語欲使仇人不得安生、生病甚至死亡。客觀上詛咒不可能加害於人,但不少人信以為真。賭咒是發誓的方式之一,民間產生糾紛,難辨是非時,多運用賭咒發誓的方式解決。通常僅是口頭對天立誓,俗稱「對天賭咒」。事件稍嚴重,僅憑口頭賭咒不能滿足要求的,就要到城隍爺或其他被認為最靈驗的神靈面前立誓。更嚴格的要在神像前殺雞立誓。賭咒時多拈香跪拜,表示如果所言虛假,願受神明嚴厲懲罰(如被雷轟電劈、全家死亡、斷子絕孫之類)。

舊時百姓敬畏神明,深恐受神明懲罰,因此不敢輕易賭咒,賭咒時也大多不敢欺瞞神明。官府無法判斷疑案時,也有採用賭咒方式來解決的,因此不免誤判、冤獄。

跳神

跳神者宣稱神靈附體,而做出種種與常人不同的奇怪行為,是愚弄百姓的一種迷信活動。跳神者有男有女,男的俗稱「跳童」、「神漢」;女的俗稱「仙姑」、「神姐"等,起源自女巫。古代跳神活動流行。跳神除了個別有師承關系外,大多是一些對巫術見識較深的人突然宣布神靈附身,像著魔一樣,聲稱可以為人祈福禳災。跳神者家裡一般供奉著神柢,當求神者進屋後,跳神者便燒香禮拜,閉目養神,打哈欠,伸懶腰,打噴嚏,流眼淚,故弄玄虛後,突然躍起,或渾身哆嗦,或搖頭晃腦,或手舞足蹈,宣稱「某某神駕到"或「某某仙姑降臨」,奇聲怪調地又說又唱,又哭又笑,宣稱神靈附體,便代神說法,為人驅邪、治病、釋難解疑、判斷吉凶等。

在古代「仙姑」數量大大超過「跳童」。她們聲稱為人祈福消災,還常為人「問亡"。「問亡」,即女巫以死者的身份與活人對話。各地叫法不同,閩東稱「提亡人」,閩西北稱「問神」或「問仙」,福州稱「勾亡魂"或「討亡人」,莆仙一帶稱「尋亡」,閩南稱「問亡"。人們迷信人死後可生活在陰間。活著的人想知道死去的親人在陰間的生活狀況,可到「仙姑」處問亡。先告以死者姓名、住址、生死年月等,然後「仙姑」

燒香禱告,伏在桌上,口中念念有詞,或用筷子敲打桌子,節奏由慢到快,進入催眠狀態。少頃醒來,兩眼惺忪,宣稱已在陰間找到求問者死去的親人,其魂魄附在「仙姑"之身,與問亡者對話;還可裝出死者聲音語氣,訴說自己在陰間的生活情狀;也會對生者提出預言或忠告;還會要求親人燒寄紙錢,供奉祭品。問亡者常信以為真,而受愚弄。新中國成立後,跳神活動一度銷聲匿跡。20世紀80年代後又死灰復燃,上當受騙者很多。

常為人「問亡"。「問亡」,即女巫以死者的身份與活人對話。各地叫法不同,閩東稱「提亡人」,閩西北稱「問神」或「問仙」,福州稱「勾亡魂"或「討亡人」,莆仙一帶稱「尋亡」,閩南稱「問亡"。人們迷信人死後可生活在陰間。活著的人想知道死去的親人在陰間的生活狀況,可到「仙姑」處問亡。先告以死者姓名、住址、生死年月等,然後「仙姑」

燒香禱告,伏在桌上,口中念念有詞,或用筷子敲打桌子,節奏由慢到快,進入催眠狀態。少頃醒來,兩眼惺忪,宣稱已在陰間找到求問者死去的親人,其魂魄附在「仙姑"之身,與問亡者對話;還可裝出死者聲音語氣,訴說自己在陰間的生活情狀;也會對生者提出預言或忠告;還會要求親人燒寄紙錢,供奉祭品。問亡者常信以為真,而受愚弄。新中國成立後,跳神活動一度銷聲匿跡。20世紀80年代後又死灰復燃,上當受騙者很多。

4、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5、怎麼看在科學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許多老人還像過去帝王迷戀長生不老方術一樣迷戀各種假冒保健品養生術。

現在生活好了,人們注重養生了,老人更想長生不老,錢沒有命重要,病急亂投醫,所以還是會迷戀各種假冒保健品養生術。

6、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7、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8、道教的基本教義和方術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

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穀、行□、房中、仙葯、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庄之書,所講是清凈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凈;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

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一、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 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葯、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禪、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二、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葯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胳、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
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四、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
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
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陰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五、卜
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 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
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斗、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
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9、道家流傳下來的房中術真的可以養生嗎?

房中術,即性的技術,其實質為兩性性生活的修為,它是中國古代一門口口相傳的奇特秘術,具有某種神秘色彩,更由於世俗倫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的束縛,使「房中」這個在古代本來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層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誤解抨擊,無論做學問還是搞養生的人,都諱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這種諱莫如深、避之如蠍的做法,使有關房中術的資料長期埋沒在古代典籍或國人的口頭流傳之中,令人難取真經,甚至產生出種種誤解,致使這一領域至今還極為封閉,一般人難以了解房中術的真面目,更遠遠說不上被現代人正確認識和利用。

其實,只要我們排除房中術中某些巫術因素,房中術便沒有什麼神秘可言。我國當代權威性最高的新版《辭海》是這樣寫道:房中術,古代方士所說房中節欲、養生保氣之術。」一語道破了房中術的本質,說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為課題的。人類不可能根本斷絕性行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專於其術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藝而言,即以術名。人類兩性的修為本不可忽視,更不應該受到輕蔑。懂不懂房中的修為與保養,不僅關繫到性生活是否和諧美滿,而且還關繫到人類天賦的壽命。而房中術的中心之點正是探討人應該如何在性生活中養生保氣,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幾乎和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性科學(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說它是「准性科學」與「前性科學」。從現有文獻上看來西方性科學(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國科學家克拉夫特·埃賓在1886年發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還不到兩個世紀;而在我國,最早研究男女閨房性生活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房中術實際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學,是我們的祖先在人類性醫學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跡。

在中國,對房中術研究最多的首數道家。道教從一開始就與房中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前所述,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早期受方士影響,「採取玄、素」之道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傳說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為房中術的代稱。據資料記載,道家修行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秦漢時期已成為四門方技之一,《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種,一曰醫院、二曰經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實際上,房中術最初 乃神仙家創造的一種方術,它以講求房中節欲,還精補腦及男女衛生指要等為主旨,本是戰國神仙術三流派之一,張陵創立的五斗米教承襲了此術,後東晉的葛洪也以此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術之一,予以重視。據葛洪說,修煉房中之法的共有「十餘家」,術雖各有所法,但均以「還精補腦」為其要務。飲食男女乃為人之大欲,道家修煉如果不注重這兩個方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斷難成功的,至於房中秘術,「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所以,葛洪這樣說: 夫天生萬物,惟人最貴。人之所上,莫過房欲,法天象地,規陰矩陽,悟其理者,則養性延齡,慢其真者,則傷神天壽。至於玄女之法,傳之萬古,都具其梗概,仍未盡其機微。余每覽其條,思補其闕,綜習舊儀,纂此新經,雖不窮其純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捲之形,偃伏開張之勢,側背前卻之法,出入深淺之規,並會二儀之理,俱合五行之數,其導者,則得保壽命,其危者,則陷於危亡,既有利於凡人,豈無傳於萬葉。

如此,葛洪更進一步闡明了他研究房中術的目的,是在於思補古代房中家之缺遺,使人人的壽命得以長保。不過,對於房中術的作用,在歷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噓得神乎其神,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說:

或曰:「聞房中之事,能盡其道者,可單行致神仙,並可以移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書妖妄過差之言,由於好事者增加潤色,至今失實。或亦奸偽造作,虛妄以欺誑世人,隱藏端緒,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規世利耳。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其理自有極,安能致神汕而卻禍致福乎?」

葛洪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房中術的作用。認為房中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恥笑了那些把房中術看成無所不能的巫術,企望以房中術「單行致神仙」、「消災解罪,轉禍為福,居室高遷,商賈倍利」的種種妄想,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上那些「欺誑世人」,靠房中術謀私利的江湖騙子。葛洪的話,辯證地指出了房中術的作用與限度,說明他的確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術,作為道家養生術之一,成為道家功理功法類養生修為的專有名詞,又被稱為「男女合氣之術」或「黃赤之道」。在長期流行過程中,房中術有其不斷發展壯大的高峰時期,產生過許多房中家和房中醫學專著,並形成一套極為隱秘、系統、完善的男女雙修術。它不僅能滿足性的需要,還能延年益壽,驅病強身。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認為,道教房中術承認男女地位平等,承認婦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認為健康長壽需要兩性合作,不受禁慾主義和階級偏見的約束。這些都顯示了道教與儒家、佛教的特異之處,因此,道家的生理學縱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對待男女、宇宙的態變方面,比家長統治嚴厲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狀態)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對它來說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誘惑)都要恰當得多。

單就房中修為的形式和內容而言,其要點無外乎順天地陰陽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術還精以補腦,或避忌衛生以益壽,用葛洪的話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抱朴子·釋滯》)考察歷來房中所傳之秘法,有關房中術的修為內容,大致歸納為以下八個方面:

①采抽鉛精:即女子順采「白鉛」,男子逆采「紅鉛」之法.此法歷來視為非道,視為下乘,因為後天采練於氣功修為是無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為房中術的先天修為,為上乘上雙修功法,「元真」是指陰陽交感後所產生的形神真一之氣。此氣為二五之妙合,至靈至微,一方採得,雙方羅通。故謂之「雙修」,又謂之「真采」。

③樂氣通脈:此為房中術的基礎修為。屬雙修中的單修術,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時的樂感之氣以自通脈絡。一般先通中脈,次通任督,即道教秘傳「乾坤固天法」。

④樂氣開竅:此即采感之氣以自開關竅,關竅有一門、三關、九竅、十八戶等等。

⑤采陰補陽:道家以男子屬陰身,內含真陽;女子為陽體,內含真陰。交感之時,樂感沖開女子樂脈,地脈開張。男子天脈開張,陰陽樂氣相交,男得之謂之采陰補陽,女得之謂之采陽補陰。

⑥還精補腦:交感時,男女各引樂感循沖脈歸元,交感之精逆行歸腦,即謂之還精補腦。

⑦樂氣治病:引交感時之樂氣,培補真元,延年益壽,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樂定:藉交感之樂入於定境之中,形同撣樂,但此境非先閉絕精路及入於禪樂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為,令人讀來一定似懂非懂,難以知其「真訣」,仗此一錄,姑作參考。更進一步對房中術修為功法的研究,還有待於醫學家們的努力,今人萬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誤傷了身體

與方術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