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特點

太極養生特點

發布時間:2020-07-14 16:45:23

1、太極拳的養生機理和練功要領是什麼?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精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故不但用於技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為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常;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這樣看來,以「太極」哲學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1)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但正在於此。

(2)練功要領

l)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於丹田。

3)沉肩墜肘、體松

身體宜放鬆,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墜即是階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滯。體松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4)全身協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只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外動於形,內動於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5)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6)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7)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僨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稱為:(1)起勢;(2)左右野馬分鬃;(3)白鶴亮翅;(4)左右摟膝拗步:(5)手揮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攬雀尾;(9)單鞭;(10)雲手;(11)單鞭;(12)高探馬;(13)右蹬腳;(14)雙峰貫耳;(15)轉身左蹬腳;(16)左下勢獨立;(17)右下勢獨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針;(20)閃通臂;(21)轉身搬攔;(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

2、太極拳的特點是什麼?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都是從松靜開始,架式比較平穩,動作舒展大方,不僵不拘,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由於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煉,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度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象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並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煉,有利於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3、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4、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5、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太極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串著「陰陽」和「虛實」,這在太極拳動作上表現為每個拳式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輕與沉」、「柔與剛」、「慢與快」,並在動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這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原則。太極拳不僅在外形上是獨特的,而且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練太極拳時,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極拳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則是神氣鼓盪運動,也就是說既要練意,又要練氣。這種意氣運動的特點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並統領著太極拳的其他各種特點。此外,練太極拳時全身放長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表現出能柔能剛,且富彈性。它的動態,要求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間。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它的立身與動作,要求中正不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具備了這些條件,太極拳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在體育保健上,不僅能增強運動器官與內臟器官,並能鍛煉和增強意識的指揮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順利地指揮著氣活躍於全身。這樣就既練了氣,也練了意,意氣相互增長與強旺,身體自然強壯。

6、太極拳運動的健身特點及作用

太極拳運動的健身特點:

1、柔和性

太極拳輕鬆柔和,不拘不僵,合乎生理自然。

柔和的活動有利於身體放鬆和呼吸自然,適合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進行鍛煉,不會發生體育性意外。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

2、緩慢性

太極拳運動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這是太極拳運動的重要特點之一,慢才便於掌握要領,慢而不停的動作,運動量才大,一套簡化太極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鍾,陳氏老架一路74式太極拳,可用15-25分鍾,如功夫較深可練半小時或更長的時間。

3、圓活性

太極拳的動作(上肢),是以各種弧形曲線為基礎構成的,練起來靈活自然銜接和順,避免直來直去。動作圓活,不滯不僵,就要以腰為軸,太極拳論中強調腰的動作,謂之「主宰於腰」。所以圓活性在太極拳運動中非常重要。

4、連貫性

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起來好像行雲流水,綿綿不斷,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5、完整性

太極拳運動要求「一動無不動」,而動時又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四肢、軀干)相合,故每打一勢都要有完整性,而從始至終更需要有完整一氣的特點。

太極拳運動的作用:

1、太極拳能夠有效改善老人身體機能。乳腺癌、心衰、骨關節炎或慢阻肺病患者練習太極拳後,體力、平衡能力及體姿均能得到較大提升。

2、練習太極拳後,肌肉力量更強,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對骨關節患者來說,太極拳練習改善了該病導致的身體疼痛、肌肉僵硬,同時縮短了患者坐立時間。

3、在太極拳運動中,因為大腦神經都集中在動作中(意識引導動作),運動神經的興奮性高並且壓倒疾病的神經興奮性。久而久之練習,機體內病神經的興奮性被驅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動范圍逐漸縮小, 太極拳運動除肢體活動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經系統得到鍛煉。

7、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8、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什麼?

一、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二、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三、安全性:

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8)太極養生特點擴展資料: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

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

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9、太極拳運動健身的特點

太極拳,又稱哲拳,哲理化拳派,內家拳。是因為陳王廷在創造此拳時,吸收了中醫的經絡學說,吸收了傳統哲學中的太極哲理(此即所謂「拳起於醫,理成於易」),吸收了《黃庭經》中氣功練法,同時採用了戚繼光三十二式長拳中的二十九式。可見,太極拳融入了道教的練氣方法、中醫治病、養生理論和陰陽哲學。正因如此,太極拳首先具有所有武術都有的技擊功能(即打人功夫),同時又有了更多的內涵。其他武術大多講外練筋骨皮,而太極拳有注重「內練一口氣」;其他武術大多強調速度、力量,「以力降十會」,而太極拳則反其道而行之,講「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運用哲理,以智慧取勝;太極拳貫徹了中醫經典理論《黃帝內經》中強調的「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原則,也就是預防為主的養生思想。在沒有得病之前,積極預防疾病,而不是等有了病才重視,想方設法去治療,這樣不但效果不好,還勞民傷財,使家庭受到牽累,最終不一定能治好,把性命搭上。

所以太極拳的功能不同於一般的武術,更不同於現代體育,注重「內壯」,而不是表面的「外壯」。內壯是追求人體五臟等器官系統的功能強盛,氣血飽滿,經絡暢通,陰陽平衡,這樣人體生命活力就強。外壯是單純追求外在形體的強健,身材魁梧,肌肉發達,而忽視了內在修煉。正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健康。舉個例子,泰拳的實戰技擊的確厲害,和中國武術不相上下。泰拳手把全身練得非常「壯」,打擊力度很大,挨他一腿,不是腿斷就是胳膊折。看起來好象很壯,但只是「外壯」。正是因為只有外壯,沒有內壯,泰拳手壽命都很短,三、四十歲左右。這一點,泰拳和中國內家拳不可同日而語。內家拳如太極拳,不但打人厲害,而且能延年益壽。再說百歲以上壽星看起來,普普通通,沒有粗壯的外形,但「內壯」。

太極拳還是修身養性,求道悟道的手段。體悟人生哲理,調節精神心理,緩解壓力。所以太極拳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信仰。練太極拳在鍛煉形體的同時,還調節精神,平衡心態。在心平氣和,平淡從容,雜念全無,悠然自得的狀態下,戒驕戒躁,鬆散空通,徐徐而動,實際上是全方位的修煉!

總上所述,太極拳具有防身、健身、修身、娛身,醫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太極拳具有的「調心」功能。在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人們的心理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科技發達、交通方便,使人們活動減少,易患「富貴病」。實踐證明,練習太極拳對防治各類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顯著的療效作用。這樣太極拳的這些獨特功能顯得非常適合當今社會的需要,即使外國朋友也越來越多的認識到這一點,中國太極拳師在國外大受歡迎,很多老外到中國來學太極拳,太極拳成了中國的代名詞,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寶重放異彩!

太極拳對人體的生理作用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發現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國是最早應用體育防治疾病的國家。在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漢代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作為健身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這些都說明,體育在防治疾病中有著積極的作用。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呼吸和意識活動。這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活動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將太極拳對人體各主要系統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神經系統的影響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另外,從動作上來說,也是如此。練習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紊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較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它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的調節作用。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趣味的運動,經常練習的人,有這樣一種感覺:練拳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由於情緒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對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說,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它不僅可以活躍各種生理機能,同時能夠使病人脫離病態心理。這對提高治療效果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以上說明,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影響練習太極拳時,隨著機體的運動,加強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了體內的瘀血現象。練習時要求氣沉丹田,由於呼吸的加深,從而提高了心臟營養血管的功能,促進了血液循環,加強了心肌的營養。此外,由於練拳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對預防動脈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經常練習太極拳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膈活動度、肺的通氣功能、二氧化碳的代謝功能都有良好的影響。
三、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影響太極拳具有弧形動作,它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纖維都參加活動,通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及的長度,長年累月,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負有彈性,並增強收縮的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引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應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功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變形等方面的能力,使骨骼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由於練拳時要求不斷地作弧形運動,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受到良好的鍛煉,增強了關節的穩固性、柔韌性和靈活性。
四、對消化系統和體內物質的影響由於神經系統對內臟器官的調節過程,膈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對肝臟、胃腸也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腸、胃、肝、腎隨之發生適當運動,促進了肝內血液循環,提高了胃腸的張力、蠕動、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強了腎上腺系統的分泌功能,改善了體內物質代謝。
因此,經常練太極拳,可以增進食慾,減少便秘現象,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下降。

10、太極的好處是什麼?

與太極養生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