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什麼營養是男士養生的主要
你好:進入冬季,尤其要注重護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主藏,陽氣潛藏於體內,所以要注意養生,腎有陰虛和陽虛、氣虛之分,你可以因你的體質而食養;葯補不如食補下面敬請參考自己 調整身體敬請採納氣虛體質佔12.71% 容易患感冒、胃下垂、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經常疲乏無力,這就是氣虛體質。這種人一般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比較膽小,不愛冒險。重點人群:氣虛體質者多分布在西部、東部地區,可能與西部高海拔、低氣壓,以及東北冬季長、春秋氣溫比較低有關。沒有工作的人、學生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容易氣虛。患病傾向:容易感冒,生病後抗病能力弱且難以痊癒,還易患內臟下垂比如胃下垂等。調養方式: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檳榔、空心菜、生蘿卜等。以柔緩運動,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出大汗的運動,忌用猛力和長久憋氣。平時可按摩足三里穴。 陰虛體質佔8.89% 中午要保證午休,如果一個人怕熱,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面頰潮紅或偏 紅,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容易失眠,經常大便干結,那就是陰虛。這種人外向好動,但性情急躁。重點人群:在多風、乾燥、強紫外線輻射的西部地區容易產生這種體質的人。多見於學生及年輕人,這也與他們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物或嗜好煙酒以及生活壓力增加有關。患病傾向:易患咳嗽、乾燥綜合征、甲亢等。調養方式: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在高溫酷暑下工作。宜節制房事。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煉,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等。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不適合洗桑拿。平時宜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可以用練書法、下棋來怡情悅性,用旅遊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防止惱怒。 陽虛體質佔7.9% 主要做好「防寒保暖」 即使再熱的暑天,也不能在空調房間里多待。總是手腳發涼,不敢吃涼的東西。性格多沉靜、內向。這些屬陽虛體質。重點人群:東北地區多見,可能與東北寒燥的天氣有關,女性明顯多於男性。長期偏嗜寒涼食物也會形成這種體質。 患病傾向:水腫、腹瀉等。調養方式:可多吃容易「發」(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夏季避免吹空調電扇。可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自行按摩氣海、足三里、湧泉等穴位,或經常灸足三里、關元,可適當洗桑拿、溫泉浴。多與別人交談,平時多聽一些激揚、高亢、豪邁的音樂。
2、「養身」和「補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是身體健康,根據季節來滋養身體。補身是身體狀況不好,通過葯物或營養物質來改善對應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
3、「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3)補和養生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4、食補與養生有哪些聯系?
人身臟腑有陰陽屬性的不同,人的體質也有差異,在進行食補時要掌握或了解食物的性味,然後根據體質特點進行食補。
中醫食補有「以臟補臟」的理論,人為食用動物身上的某部位或某臟器,可起到補益人體相應部位、相應臟器的作用,如肺虛以肺補之,心虛以心補之,肝虛以肝補之,等等。
根據「以臟補臟」的理論,對於由心虛導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可食用動物心臟以補之,常用的是豬心;肝虛,肝血不足導致的貧血、目疾、肝病可食用豬肝以補之;胃腸疾病可食用豬肚以補之;腎虛腰膝酸痛、小便頻數、遺尿等可食用豬腎以補之;甲狀腺疾病用羊靨治療,均有一定療效。
由於動物內臟膽固醇含量較高,故不宜長期食用,以免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病等。
5、葯補與養生有哪些聯系?
葯補要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辨證,選用相應的葯物補益:
常用滋陰葯:有沙參、天冬、麥冬、玄參、石斛、五竹、百合、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電板、鱉甲;常用中成葯有六昧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助陽葯:有鹿茸、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補骨脂、胡桃、杜仲、菟絲子、韭菜子等;常用中成葯有金匱腎氣丸等。
補氣葯: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葯、自術、甘草、大棗、黃精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生脈散等。
補血葯:有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阿膠、桂圓肉、桑椹子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
心陰虛:常用葯物有天冬、麥冬、玉竹、玄參、生地、丹參、當歸、柏子仁、首烏、枸杞子、龜板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天王補心丹。
心陽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附子、肉桂、黃芪、白術、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參附湯、四逆湯。
心氣虛:常用葯物有黨參、黃芪、茯苓、炙甘草、人參、五味子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四君子湯、養心湯等。
心血虛:常用葯物有當歸、熟地、白芍、桂圓肉、棗仁、柏子仁、胎盤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歸脾湯、硃砂安神丸等。
肺陰虛:常用葯物有麥冬、天冬、生地、沙參、玉竹、黃精、百合、阿膠、天花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
肺氣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紫河車、蛤蚧、胡桃、冬蟲夏草、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六君子湯、人參蛤蚧散等
脾氣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葯、扁豆、薏苡仁、茯苓、大棗、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
脾陽虛:常用葯物有乾薑、附子、益智仁、肉豆蔻、砂仁、白豆菜、川椒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桂附理中湯、附子理中丸等。
肝陰虛:常用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烏、山萸肉、女貞子、旱蓮、枸杞、龜板、黑芝麻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一貫煎、杞菊地黃丸等。
肝血虛:常用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烏、阿膠、紫河車、雞血藤、枸杞子、酸棗仁、川芎、大棗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四物湯、歸芍地黃湯。
腎陰虛:常用葯物有熟地、首烏、生地、枸杞、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天冬、玄參、山萸肉、龜板、鱉甲、紫河車等;常用的中成葯或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知柏地黃丸等。
腎陽虛:常用的葯物有附子、肉桂、鹿茸、仙茅、淫羊藿、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杜仲、海狗腎等;常用的中成葯或方劑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6、養生不補陽等於白補是什麼意思
養生學上講究的是陰陽平衡,這是生命的根本。如果陰陽平衡保持得穩定,那麼我們人體就能夠健康,如果陰陽失衡,身體會走向衰老,變得脆弱。所以要想給自己補充營養養生,一定要陰陽兼顧,保持平衡,不能顧此失彼,結果越來越糟糕
7、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現在的人都特別的注重養生,因為我們的健康意識都提高了,所以我們不管是吃東西還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都趨向於養生,像是吃東西特別的低鹽少油啊,不吃一些垃圾食品,平時沒事的時候還會做一些保健操來強身健體,但是我們要明白養生不等於養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那麼養生與養身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
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認為養身之道就是等於養生之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醫中的養生雖然被理論的稱之為「養生之道」,可是卻是將養生的方法稱之為「養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養生的方法,它們並不是等同的。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養生與養身的區別,原來養生和養身的區別在這里,其實生和身就不一樣,雖然同樣都是養,但是還是有區別的,不管是養什麼,都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和強壯,這才是我們養生和養身的共同的目的。
8、道家損有餘,補不足 與中醫養生的關系
道家損有餘,補不足
我個人的思考:
一般為「天之道,就是多了就減損,不足就增補」。
另外如果從思想悟道來說還可以有另外的說法是「損,(才)有餘;補,(現?)不足」這個也說法也符合老子的思想「虛,空之用」。損就是少,漏,減。所以損了才有空間多餘出來。就是碗是空的才能裝飯杯子是空的才能盛水房屋空的才能住人。這個對思想見解有用,對治病養生同樣有用。運動才能更新發展,氣也是動的運行的才是活的。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則為運行,這也是「天行健」。不少又怎麼能增加?補就是增加補充。主動的增加補充是發現了問題和不足。有沒有被增加補充後發現不足(被動)。老子和莊子都認為悟得越多越發現自己越不明白。能量守衡說明,這里得到了補充別的地方也會有失去。損,有餘(就補);補,不足(就是損)。如此循環構成無限或者成圓。損和補對應「空」和「色」就是「無」和「有」。
道養生還是中醫養生?中醫養生又怎麼分?精,氣,神。、
精,可從食物(食材,葯材)中得。對應的是「地」是「色」是「有」是物質。
氣,目前暫無科學解釋。中醫學上有各種氣,氣功上也有所謂的氣。對應的是「天」是「空」是「無」是非物質。
神,是什麼?我也很難說清。是精神?是神識(不要笑我小說看多)?是意識?是思想?對應的是「人」。是聯系有無,天地的意識。
損是舍,補是取。
食材,葯材。配比中要有取捨,吃喝中也要有取捨。怎麼取捨不能統一而論要因人而宜。這即是中醫的特點也是中醫的缺點。過於博大精深。
損是用,補是積
氣不用就是死氣,反而引起病痛。整天坐著不鍛煉的人容易生病。所以要用要動才氣運循環,循環的耗損就要補積。補積的是新的,才會生生不息。其實最平常最頻繁也是最重要卻最忽略的就是呼吸,呼為損,吸為補。道家養生也注重呼吸。
損是容,補是大
神,不管怎麼解釋。有容乃大。損有餘就是要能容。去掉條框成見才能容不同的見解看法,才不會被自己狹隘思想束縛。神不死,意志堅強,又怎麼會容易老,病,死呢?
****
中醫養生包括什麼?單單食?葯?如果只是這兩樣,無論怎麼配陰陽五行氣節材性,恐怕效果不會太好(我個人認為,不一定對)。
一個人想養生。怎麼吃怎麼補,再正確,不鍛煉不運動也不行。不正確的鍛煉運功(我個人稱之為無氣運動,就是不注重氣息呼吸節奏的鍛煉或只強調力量速度等的鍛煉)也不行。而正確的鍛煉運動沒有容,寬,善,德的修養,精神,思想也無法做到正確的鍛煉。
所以一整套下來,很多也很難一下子理清。希望借這個提問,大家多提見解為中華古老的養生思想完整再現出來。
9、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一、詞義
1、養生:原指抄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2、養身:指的是保養身體,生發活力。
二、特點
1、養生: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襲修神的目的;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2、養身: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按照人的需求進行。
三、涵蓋內容
1、養生:養生學是一百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度學、道學、儒學等等。
2、養身: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