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全年養生要以

全年養生要以

發布時間:2020-07-14 15:24:33

1、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養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麻疹、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2、「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2)全年養生要以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3、養生的原則?

天人合一養生必須遵循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鍾走時,使養生生活化,否則將有悖天人合一養生。

1.順應天地自然原則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使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二十四時氣候的變化,遠離世俗的紛擾,悠遊於天地之間,達於八荒之外,以求自強不息,怯癇增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現代生物鍾學說與「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並使天人合一養生理論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順應人體生物鍾成為天人合一養生的又一原則。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依賴於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現代科學發現: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居然與地殼中的化學元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令人驚奇的是地殼中的元素與人體血液中元素豐度(即含量)的分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人體的生物鍾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就人類養生而言,凡事都應順應生物鍾,這是生物鍾養生的基礎。

3.融入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不能為了養生而養生,刻意行之,而要順乎自然,法於自然。所以要把養生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順應生活的養生原則。如保健養生所用的按摩、針灸之類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容易操作,易於中老年人學習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習慣當中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即便是飲食養生,也不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常見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講究。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與成鹼性食物的平衡;葷與素的平衡;飢與飽的平衡;雜與精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慾的平衡等等。

4、求《莊子·養生主》 原文以及譯文

《莊子·養生主》翻譯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5、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
1、按時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感到十分累之後才會去休息睡覺。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不能再勞累過後才去休息,平時要做到勞逸結合。
過度的疲勞為疾病留下了隱患。而工作一段時間就休息一會,注意勞逸結合,不僅會很快消除疲乏感,還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人體的陰陽氣血也可以得到調整平衡。
2、按時鍛煉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質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輕化趨勢,即青壯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驚人,這些都與他們不鍛煉、吃得過多和喝酒過多有關。所以,青年人應該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每天按時鍛煉,養成習慣,對健康大有裨益。

3、按時喝水
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這時已經遲了,喝水要平時帶著喝,不能再渴的時候再去。經常喝水的人比老不喝水的人患上結石的幾率要小得多。
而且,還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疾病有預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動脈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風病人,以及對水相對需要較多的孕產婦、青少年和嬰兒,更應該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
4、按時體檢
每年的健康查體中,經常發現相當多的嚴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結核、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實,許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覺是很難早發現的,只有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從而早期治療。所以,要定期去醫院體檢。
5、按時如廁
很多人都是當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這樣做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而受到損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糞便和尿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吸收,導致「自家中毒」。因此,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定時解大便可防治便秘,並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病機會,對痔瘡病人也有益處。

6、按時睡覺
晚上不能熬到自己非常困的時候才去睡覺,這樣容易是身體機能退化。要做到按時睡覺,不能熬夜。
7、按時吃飯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時就餐,而是不餓不吃飯。這種做法容易損害胃,也會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因為食物在胃內僅停留四至五小時,人感到飢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時會對胃液進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6、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7、春季的保健養生要以什麼為主?

1.立春時節的保健養生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有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立春時節的物候特徵包括: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衣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時節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而此時,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立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馬上去掉冬天的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更應該審慎,不可驟減衣物。《千金要方》主張春天穿衣服適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也說:「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也就是說春天增減衣服應該保護好腿腳,但是上身衣物可以適當減少以適應暖氣上升的特點。

立春時節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些關系,我們就應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可選用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該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立春時節養生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我國古代稱為「溫熱毒邪」。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在此時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時節的飲食葯膳應以「生補」為主,適宜的膳食有首烏肝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有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2.雨水時節的保健養生雨水節氣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正是調養的好時機。調養首先應當「調養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補益氣血,克化生物,營造血液的功能。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養、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從脾胃中產生,如果脾胃健旺,則源頭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肺氣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

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可見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調養脾胃的方法可根據自身I青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葯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鍾即好;二日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日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黏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葯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生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侯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3.驚蟄時節的保健養生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

在驚蟄節氣中不同體質的人應採取不同的養生方法。

陰虛體質: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飲食調養:驚蟄時節可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太極拳是陰虛體質的人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採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的運動。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體衛陽之法。

飲食調養:應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鍾,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鍾,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血淤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淤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血淤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於血淤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淤傾向。

飲食調養:應常吃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葯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煲湯飲用。

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養生方法: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飲食調養: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4.春分時節的保健養生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保持平衡狀態的關鍵體現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和對葯物的使用上。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還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壯筋骨、降血壓、涼血止血、清腫定痛的功效。

5.清明時節的保健養生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亢為主。這個時節常見的和陰陽調節相關症狀有:陰虛陽亢症(頭痛頭暈,耳嗚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濕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症(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嗚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症(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在養生中應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採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這些症狀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因此,在調攝過程中的情志方面,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例如」太極拳」。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人,多食瓜果蔬菜。

6.穀雨時節的保健養生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染上病痛。適宜的膳食有參蒸鱔段、菊花鱔魚、三色湯等,有除風濕、強筋骨、溫補氣血、強健筋骨的功效。

與全年養生要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