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下火

養生下火

發布時間:2020-07-14 15:01:10

1、養生去火方法

應季的水果,蔬菜使勁吃

2、怎樣養生瀉火

方法/步驟
1、西瓜:不僅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百,並且能利尿,幫助消化。
2、苦瓜:味苦、性嚴寒、能清熱瀉度火。
3、冬問瓜:解渴消暑、利尿。
4、茄子: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腫寬腸。
5、陳醋:夏答天適量食醋可增加胃酸專的濃度,生津開胃,幫助消化。
END
注意事項屬
不管是什麼食物都要適當,暴飲暴食都是不提倡的

3、飲茶養生之去火

你好,向你介紹酸奶加紅糖一個月瘦24斤一杯酸奶
2克紅塘攪拌均勻,飯前或飯後喝,一天兩到三次,很管用效果不錯.酸奶可以讓不停運動的腸胃得到休息的同時,調整腸內環境。斷食後脂肪更容易燃燒,為了避免有胃酸過多的感覺

這種方法是在在雜志上看的,最好的是這東西喝了不拉肚子,而且多喝酸奶也很有好處的,那上面寫的是早上酸奶加竹鹽,中午酸奶加紅塘,晚上酸奶加脫脂奶粉,可一起用也可選擇其一,我是覺得加紅塘比較容易.紅塘有利尿的作用,酸奶中的好菌能促進腸道的消化,不會對身體有任何的副作用.三餐可正常的吃,有人成功的減掉24斤,不過具體的數值還是要看個人體質和堅持了.

4、夏天什麼吃下火,又養生

最佳防曬食物——西紅柿
德國和荷蘭兩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多吃西紅柿可防曬。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

最佳調味品(調味品食品)——醋
醋在烹調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細菌繁殖活躍、腸道傳染病增加,此時,醋能對各種病菌有較強的殺傷作用。

最佳蔬菜(蔬菜食品)——苦味菜
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食品)、苦味素、生物鹼等,具有抗菌消炎(消炎食品)、解熱祛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

最佳肉食——鴨肉
鴨肉味甘、咸、性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乾燥等病症。

最佳飲料——熱茶
茶葉中富含鉀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喝綠茶還可以減少1/3因日曬導致的皮膚曬傷、鬆弛和粗糙。據英國專家的試驗表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製品,乃是消暑飲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水果(水果食品)——西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間又叫「寒瓜」,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民間有「每天半個瓜,酷暑能算啥」的說法。夏天出現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其他急性熱病時,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

最佳粥——綠豆粥
夏天多吃粥類食品,是我國傳統的保健(保健食品)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喝粥最好喝綠豆粥,綠豆性涼,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用於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鮮藕粥、生蘆根粥等。

最佳抗疲勞食物——果蔬汁
夏天四肢倦怠時,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新鮮果蔬汁能有效為人體補充維生素(維生素食品)以及鈣(鈣食品)、磷、鉀、鎂等礦物質,可以增強細胞活力及腸胃功能,促進消化(消化食品)液分泌、消除疲勞。

5、中醫養生(一)身體上火了怎麼辦?教你如何祛除身體里的火氣求解

身體上火了怎麼辦?這里教你如何去除身體里的火氣。。上火是一個中醫名詞,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如果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燥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認為是「上火」了。以五臟六腑為綱劃分,上火主要有胃火、心火、肝火、肺火幾種。第一把火:胃火 表現症狀:胃腸道症狀表現為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乾口臭、大便稀爛、便秘、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胃火還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胃火,即是胃熱。對於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等飲食不當引起的火氣,中醫稱之為胃火,通常是由濕熱、食滯兩方面原因造成。同時,火氣也因飲食的量、質和時間三大原因而引起。輕微胃火盛者,好像永遠吃不飽,其實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到火盛至某一個階段,胃部出現發炎現象,就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可以說是物極必反。中醫認為,胃火調節應當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要飲食節制,太過熱氣的東西少吃,甜膩的食物少吃,飲食上應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並且適當注意口腔衛生。葯療方面,可用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瀉火。
降火食方:鮮蘿卜汁、綠豆粥、西瓜 現代研究表明,蘿卜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中醫則認為,蘿卜汁性味辛、甘、涼,歸肺、胃經,有胃火者可以飲用蘿卜汁進行調理治療。但屬脾胃虛寒型口瘡者不宜服用。綠豆粥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瀉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蓮子、芡實、淮山等皆為健脾開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麥菜、西紅柿、枇杷等都是利於消化的食物。胃火過熱者,還可在隆冬季節通過吃西瓜來降胃火。
第二把火:肝火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非常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澆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睡眠不夠或是睡眠質量不好,也會造成肝火上升。經常熬夜會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於是只好加班加點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這無疑加重了肝臟本身的負擔。要預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夠、心情放鬆,一些簡單的葯材或食物也有助於清火,比如葯療方面,肝太熱者可用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平肝息火的葯材合煎飲服。不宜吃辛辣、海腥、過膩過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 降火食方:川貝母冰糖梨汁、枸杞菊花茶 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菊花與枸杞都是中葯護眼的葯材,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有較好的療效。多吃新鮮的綠葉蔬菜水果,如黃瓜、橙子、苦瓜、無花果、豌豆苗、韭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蘿卜對補充人體的維生素B、避免口唇乾裂也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可以口服各類清涼沖劑,如夏桑菊沖劑、金菊沖劑等對「清火」也很有效。中醫也認為,養肝可多吃豬肝或雞肝,尤其適合頭暈腦漲、眼赤目干、經常用腦者。
第三把火:心火 表現症狀: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煩熱,失眠、便干尿血、口舌生瘡、肌膚瘡瘍。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心火上升可引起口腔疾病。中醫提醒需要控制情緒,減少緊張,少生心事煩事。尤其是減少思慮那些遲延不決、處理繁雜、涉及眾多人際關系的煩心事,以免心火氣盛,誘發心腦疾病。心火的預防辦法主要是保持良好心態,寒溫適度,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運動。用黃連、蓮子芯等葯物清心瀉火。
降火食方:冰糖蓮子湯、百合銀耳玉竹湯 對於心火,可以多食一些性寒而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百合、苦丁茶類,多食酸棗、紅棗、百合或者干凈的動物胎盤等補養心腎之品。虛火上升的人可常喝清心潤燥的冰糖蓮子湯,《本草綱目》記載蓮子「清心去熱」,除煩熱、清心火、養心安神,對於心火內熾所致的煩躁不眠具有較好的療用。百合微寒無毒、補虛清心、除煩安神,用百合、銀耳、玉竹煮的甜湯,具有清心養陰的作用。心火旺者還可常喝竹葉、甘草、燈心草、生地、麥冬煮成的茶飲,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
第四把火:肺火 表現症狀:咽干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乾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冬季固然寒冷,但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所含熱量偏高,體內容易積熱,故冬季也會時有肺火顯盛的現象。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不妨適當吃一點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卜、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同時多飲水,少吃肉類及巧克力等熱量高的食品。除肺火,也可用呼吸咳嗽洗肺法,通過深呼吸和主動咳嗽,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增強免疫力。可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反復進行吸氣呼氣,盡量排出肺內氣體,另外每天主動咳嗽幾下,也是積極的保護性反射動作,能有效清潔肺部。如肺熱郁閉,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陰虛肺熱可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或者金果飲等。葯物還有白薇、地骨皮,兩者均可清瀉肺熱。
降火食方:豬肝枸杞菜、羅漢果豬肺湯 枸杞菜性涼,可以清肝腎、降肺火,吃豬肝也可去肺火。中醫認為,羅漢果味甘性涼,有清熱涼血,清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還可治療風熱襲肺引起的聲音嘶啞、咳嗽不爽、咽痛等症。吃豬肺也可清肺熱、養肺。

6、吃什麼可以下火?

太多了啊,現在可以吃西瓜🍉,香蕉,甜瓜也可以吃冬瓜,海帶,絲瓜湯,也可以喝王老吉涼茶等等

7、火氣太重,吃什麼最容易下火?

火氣最近大,怎麼降火
天氣熱,自己也上火,心浮氣躁,跑到哪裡都一樣,受不了,沒胃口,以下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提供你參考:
中醫理論:血熱血枯,血涼血生。熱生風,風生痰,痰生百病,痰阻塞了氣血通暢,造成新陳代謝,無法正常運作,修補系統無法到達需要修補的地方。能讓修復系統出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血虛、血不足,會造成血虛的最大原因,是內熱,也就是所謂的:上火。也就是百病之起源。一個人會老得快,病得多,走得早,絕對是跟上火有很大的關系.
夏天是熱,中醫理論:在身體的,陰陽里,屬陽。我們都知道使用車子一段時間後,需要加水換機油和保養。身體已經操勞幾十年了,不知你有沒有保養、和調整呢?那是內熱所引起,就好像被內熱的火所燙傷,口舌屬三焦經絡管,你真是火大了,想快速降熱,物極必反,太快會傷身體的哦!
在中醫養生之道里,人每天要吃7種不同的青菜跟水果,才能達到營養補給和降熱生血的效果,如果你每天缺少一兩樣,多年下來那你的身體,就像火燒房子,到處著火。皮膚表面的毛細孔是散熱的管道,頭部為最高,熱上升、寒下降,如果你發覺它會痛,長痘痘,而且有傷口,還會發熱、冒煙,那你需要拿起手機打「119」了。
治療方式:如果你不喜歡吃苦的中葯或涼茶,那就買綠豆煮冰糖,清涼又退火。外加蘆薈煮開水喝,如果還想要美容、美白、漂亮。那你就要再加一點薏苡仁了。「持之以恆」一段時間後,消除暑氣全消,降火排毒,健康漂亮,你不止是問題解決了,還會健康沒病痛,長命百歲哦。

8、上火了,吃什麼可以下火去毒,最好是食療養生

治療「上火」的食療膳方: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1. 喝蓮子湯去心火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取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2. 吃豬肝可去肺火
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用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豬肝1付。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3. 喝綠豆粥去胃火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取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4. 喝梨水去肝火
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用川貝母10克,梨2個。川貝母搗碎成末,梨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5. 吃豬腰去腎火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取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豬腰2隻。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註: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吃羊肉時最好搭配豆腐,它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蘿卜做成一道菜,則能充分發揮蘿卜性涼,可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做羊肉的時候,調料的搭配作用也不可忽視。最好放點不去皮的生薑,因為姜皮辛涼,有散火除熱、止痛祛風濕的作用,與羊肉同食還能去掉膻味。烹調羊肉時應少用辣椒、胡椒、生薑、丁香、小茴香等溫辛燥熱的調味品;可以放點蓮子心,它有清心瀉火的作用。
很多人不喜歡聞羊肉中的膻氣。其實,這是羊尾脂肪、皮下脂肪、羊皮脂腺分泌物和肌肉間隙的脂肪中所含的一種揮發性脂肪酸。要想掩蓋這種膻味,不妨放點孜然。它又叫「安息茴香」,原產於古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一帶。它的氣味芳香而濃烈,適宜羊肉烹制,能起到理氣開胃、祛風止痛的作用。
4)從食療保健角度來看,總的原則是,平時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甚至戒煙酒;少食過於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幹燥,小便不混濁。
如有輕微上火現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柿餅霜類的食品。
腸胃系統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加腸蠕動。如果大便乾燥時,可以每日飲蜂蜜5O--1OO克。身體比較健壯的人,可以吃檳榔片,以助消化。
症狀明顯者,可區分情況服用下列葯物: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檳榔),也可以服雞內金、五香檳榔糖(檳榔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氣的葯製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葯龍膽瀉肝丸、當歸龍。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9、為什麼現在養生這樣的火?

近幾年,養生話題紅遍各類媒體,養生書籍銷售火爆,養生「專家」更是風頭正勁……可以說,全民養生熱已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今天,本版推出「透析養生熱」系列文章,深度解析這股養生熱潮背後的諸多亂象與動因,同時倡導普及養生知識,做到科學養生。
曾經以養生為內容的宣傳節目層出不窮,訪談、娛樂節目中,養生專家的風頭毫不亞於娛樂明星,甚至經常出現某位專家剛剛在一家電視台的節目中露臉,又立馬在另一家電視台出現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成就了這種全民養生熱?我們對於養生存在哪些迷思和誤區?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有效的身心健康? 心理因素被捕捉放大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目前養生業的火爆乃至混亂? 「一些並不科學的養生知識,在中國的傳播是有傳統的,而恰恰國人又相信傳統。」科普作家方舟子說,過去曾流行打雞血,後來流行氣功熱,眾多的民間「養生秘訣」中不乏實用的方法,但各種沒有科學根據的東西也一並流傳。 「一方面,老輩傳下來的東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學健康知識又太少。」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於小冬教授介紹,許多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識教育。可國人接觸「養生、保健」類知識除了家族傳承,要等到畢業融入社會之後,而他們接觸到的還多來自於利益集團的宣傳,實際營養健康水平比日本等相差很遠。 「養生本身就是民間的、尚未形成科學體系的一個行業。」於小冬認為,中國正經歷著科學養生的「初級階段」,但凡規矩,都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在這種背景下,甚至找不出一個對口部門對其進行管理。誰來舉起板子,又該落到誰的身上? 盡管醫改逐年推進,但方舟子卻認為,對現代醫療保障的失望導致了部分人的排斥心理,從而倒向預防、養生。「老百姓不想跟醫院發生聯系。」方舟子說,既然看病難,看病貴,不生病或者生病不去醫院被人們嚮往。一本暢銷書正體現了這種心理——《求醫不如求己》,「這種心理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後利用。」 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高思華認為,大家重視健康的維護,重視疾病的預防,這是非常好的趨勢;媒體推行健康講座,滿足百姓需求,更是做了好事。中醫在養生防病維護健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許多的方法,應該加以推廣。但他也呼籲,一定要讓有水平、有資質、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醫專家來做中醫的科普工作,大眾不具備鑒別某些知識真偽的能力,這就需要電視台、出版社等大眾媒體把好關。 中醫養生是否科學 「張悟本的葯方我看過,我覺得這個人挺狡猾的。」山東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主任戴國華說:他的葯方,基本上是以綠豆、白蘿卜、苦果和茄子為主,而這些食品恰恰是涼性的。 曾經有過一個調查報告顯示,如今中國70%左右的人群屬於熱性體質:「大家生活好了,吃的也好了,用中醫的說法是,身體里內火會比較旺,而這些食品恰好可以起到一定的去火作用,所以說這個葯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會產生什麼危害,但是引發腹瀉的可能比較大。」說起中醫的食療,戴國華說,中醫里確實有食療一說,「食療的目的是調養和平衡人體的機制,它以調整為主,但是你指望這些食物去治病就不太可能了。」 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王國瑋強調,有兩點老百姓必須要知道,一是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整體而治、因人施治。食療同樣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節調理方法也不一樣。二是中醫歷來講究的都是「以治為主,以食療為輔」,僅依靠食療治病需謹慎。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主任李娜認為,合理的中醫養生,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讓大夫來判斷你的體質,然後根據你身體的情況來合理養生。」 如今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籌劃利用中醫來「治未病」,「其實這個治未病,就是中醫里養生的一個觀念,以預防為主。」李娜如是說。 養生不能娛樂化 衛生部原副部長、現任中國醫師協會會長、中國健康教育協會會長殷大奎教授認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自我保健的意識增強,獲得養生知識的願望強烈;其次,由於目前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肥胖等,多數是由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的,所以「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很有欺騙性;再次,目前的醫療衛生條件還不能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老百姓「是葯三分毒」的觀點已經根深蒂固,很多人患病以後就想通過不吃葯、或者少吃葯來解決問題。還有一點就是群眾的健康素養不高,辨別能力較差。同時,一些媒體和出版社的把關不嚴甚至惡意炒作也負有重要責任。 高思華指出,由於很多電視台在做養生節目時太商業化和娛樂化,真正的中醫葯專家不太願意出來做科普講座。因此,他呼籲中醫葯專家們要轉變觀念,勇於承擔做好中醫葯養生保健知識科學普及工作的責任。只有真正的科普隊伍佔領了陣地,才能不給冒牌專家以可乘之機,才不至於被這些人損毀了中醫的聲譽。(

10、適合養生壺里煮下火的東西有哪些?

銀耳蓮子湯 綠豆海帶湯 冰糖雪梨湯 桃膠皂角米 紅糖桂圓姜 魚腥草

與養生下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