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論養生的目的

論養生的目的

發布時間:2020-07-14 09:41:20

1、如何才是正確養生方法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養生效果明顯嗎 養生是誰發明的 不養生會怎麼樣養生是對還是錯,

在我認為,養生不需要什麼工具,養生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沒有特效法。養生只是為了讓身體更健康。

2、養生真的重要嗎?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其實,在今天,科學養生、預防為主的理念是比較清晰並已漸漸深入人心。政府推出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公布了《2007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人類為保持健康、積極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我們專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疾病爭取早發現、早治療,這才是科學的養生觀。

    有人說,「一個背著太陽的人,只會看到自己的陰影,但是假如你把身體轉過來,眼前就會充滿明媚的陽光。」人的壽命長短和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自己對健康的看法,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人年紀大了才會關注養生,其實養生應該從30歲起就要開始注意了。很多生活習慣是青年時期養成的,比如說吸煙、喝酒……人到中年、老年,要努力改變你能改變的東西屬,接受不能改變的東西,要把鍛煉看成和吃飯、睡覺、工作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許這是追求健康長壽所不能忽視的。

3、越來越多人養生,有哪些習慣能達到養生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和追求壽命。健康長期以來一直是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人們希望通過養生實現長壽。通常保持健康的人會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習慣。通過這些習慣,你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健康。雖然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很少有人可以堅持下去。無論如何,你應該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事實上,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喝水的這種養生方式。水是最純凈,最清潔的物質。因此,當我們早上起床刷牙之後,我們必須喝一杯約100毫升的溫水,並用小口喝。這可以補充身體的水分,還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促進腸蠕動。因為70%的人體是由水組成的,缺什麼都不可缺水,所以平時也要注意每天喝夠八杯水。

每天在熱水中泡腳20分鍾。泡腳可以說是最好的養生習慣。浸泡足部不僅可以改善心臟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而且還能驅寒祛濕。浸泡足部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年輕人每天可以浸泡15-20分鍾,老人可以延長20-30分鍾,水溫不應超過40°C。泡到微微出汗就是最佳,千萬不要大汗淋漓後才停止泡腳,這樣對身體無益。

起床前醒來要再躺2分鍾。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200多萬人死於中風。在中風和猝死的情況下,大約25%的病例發生在清晨起床時。因此,早上醒來,不要急於起床,應該躺在床上2-3分鍾然後坐起來,坐2-3分鍾然後再站立起身。

4、人為什麼要養生?

做機械的人熱別清楚,機械的保養特別重要,保養得好了,不光能保證性能的有效實現,還能延長其有效的使用壽命。人體的養生好比機械的保養,中華幾千年的養生文化,厚重而異彩紛呈,一般的人,只知道養生好,可養生也並不是萬能膠,什麼都能給你膠好。那麼,養生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呢?這里我們做個總結。中醫養生可以增強體質,保持健康。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增強體質,人體體質可以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的獲取。正氣充實而身體強壯,反之則若。先天體質完全取決於父母,父母身體體質的好壞往往對後代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是人體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人體明顯或者潛在的發揮著作用。除了父母的體質之外,在妊娠期間的調護是否得當也會影響胎兒出生後的體質。後天體質主要包含了飲食營養,生活起居,運動健身等。。。不同的環境成就不同的體質。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的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形成某種體質就很難在改變,但也不是一直一成不變。有些體質可以通過後天的中醫調理來進行相應改善,尤其是先天體質較弱的人,可以通過中醫的調理來使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從而彌補先天的缺陷或者不足。

養生不可以一概而論,陽性體質和陰性體質的人有相對的養生辦法,使用不當的話不但不會起到作用還有可能會直接對人體產生危害,失去陰陽平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體質萬萬不可隨意的進行調養,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平常就要多多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做到勞逸結合,飲食合理,起居有常。還要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污染,注意天氣變化,防止跌打損傷,也是中醫最核心內容。健康有序的生活狀態還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衰老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體衰老的時間長短人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人體正氣旺生命元氣充實,衰老的速度便會明顯降低,反之則會大大加快衰老速度。

5、保健養生的目的是什麼啊??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6、養生對人們的意義1000字

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沐四時之氣而成,乃是世間最寶貴的,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醫養生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出發,告誡人們要以正氣為本,重在預防為主,持之以恆地用正確而科學的養生知識和方法調攝機體,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防病抗衰的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增強體質,保持健康
中醫學認為,人體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增強體質。體質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在形態結構、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並表現為與心理性格的相關性。一般來說,體質壯實者,氣血陰陽充足,臟腑功能健全,正氣充盛而身體強壯;反之,體質虛弱者,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正氣虧虛而身體羸弱。

體質的形成關繫到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先天的因素完全取決於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的體質特性,往往對後代的體質狀況產生直接的影響,是人的體質形成的第一要素,並在人的一生中都將明顯地或潛在地發生作用。除了在遺傳基礎上形成的體質以外,母親在妊娠期間調護是否適當,也將影響胎兒出生後的體質。後天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營養、生活起居及勞動鍛煉等。這些來自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遺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了體質的形成,或者促使某種體質的穩定和鞏固,或者促使體質發生轉變。

雖然從一定意義上說,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變,但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來進行改善。尤其是先天稟賦薄弱的人,若後天攝養有度,可使體質由弱變強,彌補後天之不足,盡其天年而得長壽,……。

由於子女優生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的身體素質是後代生命產生的基礎,故父母身體素質的調攝,包括在妊娠前後的保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父母體質強壯,則後代也強壯健康;父母體質虛弱,則後代也虛弱多病。中醫學認為人之始生,與父母腎中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若父母平日注意養生保健,使體質強盛,五臟六腑氣血調暢,腎中精氣充足,一旦受胎生子,後代往往體質較強;若父母平素不善攝養,使五臟六腑氣血虛少,腎中精氣虧乏,勉強受胎,後代必然體質較弱。倘若母親已經受孕懷胎,在直至分娩期間,也應注意飲食、起居、勞逸和心理等方面的調養將息,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因為優孕是優生的前提,中醫也謂之「養胎」,其具體方法大體包括適寒溫,節飲食,慎起居,忌房事,心情宜愉悅,動作宜舒緩等。《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書還提出了逐月養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體質的人,應當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如體質較強的人,不可恃其強壯而忽視攝生,甚至肆意克伐,應重在注意預防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傷人體,使人體素質下降,防病則可維護體質;同時還應加強鍛煉,促使氣血陰陽流通,不使邪氣停著。對於體質虛弱之人,除了預防疾病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應重視養生保健,如飲食調理適宜,起居作息有節,勞逸安排得當,並採取適當的鍛煉方法,促使體質不斷增強。

二、抵禦邪氣,預防疾病
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其可以削弱人體的機能,消耗人體的精氣,甚至縮短壽命。然而由於人類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的侵襲,因此如何抵禦邪氣,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也是中醫養生理論中「治未病」思想的意義所在。「治未病」一語,首見於《內經》。……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發生疾病之前,慎於攝生,預先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既病防變,是指疾病一旦發生,應盡早診斷和治療,保護未病之臟腑,防止疾病的發展和傳變。當然,從養生保健的意義上說,未病先防則顯得更為重要。正如朱丹溪所言:「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何患之有哉?」(《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緩衰老,頤養天年
人的一生要經歷生、長、壯、老等不同的生命過程,衰老是生命活動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衰老之遲早、壽命之長短,並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與養生有關。

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物演變過程,包括了機體的形態、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控制以及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一系列退行性的變化。衰老可分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兩類。生理性衰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機體生長發育成熟以後所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病理性衰老則是因為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體發生病理性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又稱為早衰。當然,絕對的生理性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兩者互相影響。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通常將40-59歲稱為老年前期或漸衰期,60-80歲為衰老期,80歲以上為高齡期,這與《內經》所雲女子「五七」、男子「五八」開始逐漸出現衰老的徵象是頗為吻合的。不過,由於人體的衰老過程是逐漸進行的,個體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單憑年齡來劃分衰老期還不夠全面,還應結合衰老的特徵來加以確定。比較明顯的衰老特徵有:皮膚鬆弛缺少彈性,皺紋增加色素沉著,頭發稀疏變白脫落,反應遲鈍行動緩慢,視力減退,聽力下降,食慾不振,睡眠不安,記憶力衰減,性功能衰退,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並可出現諸如高血壓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性疾病。

關於引起衰老的原因,中醫學認為腎為元氣之根,生命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所以脾胃虧虛,精氣衰竭,陰陽失調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另外臟腑虛損、氣血失衡、氣虛血瘀等也與衰老有關。近代科學家為了探討衰老的機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提出的理論和假說,已不下幾十種,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遺傳論。
認為衰老過程是由遺傳所決定的,生物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遺傳程序展開的必然結果。如生物鍾學說認為,在人體的下丘腦中存在著「生物鍾樣調控機構」,控制著細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數不同。一個中年人大約由50-6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從胚胎開始分裂46-50次後,就不再分裂,然後死亡。這說明衰老在機體內類似一種「生物鍾」,即衰老過程是按一種既定程序逐漸推進的。

二是環境論。
其主要觀點認為,遺傳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如污染、葯物、疾病、輻射等不良因素,會造成細胞的損傷,使損傷積累而導致衰老。如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各種代謝產物在體內不斷積聚,導致細胞中毒死亡而造成的。交聯學說認為,在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只要發生了極少量的交聯干擾,就可以對機體產生損傷。而人體細胞和組織中膠體異常的交聯,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的,因此細胞功能受其影響便導致衰老。自由基學說認為,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可與體內某些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造成損害,引起人體衰老。細胞突變學說認為,當生物在某些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了突然的改變,引起細胞的形態與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衰老。

三是綜合論。
其綜合了各種衰老學說的有關內容,是從代謝失調或細胞信息受損等角度出發而形成的衰老學說。如差錯災難學說認為,如果人體在蛋白質的合成過程中發生了差錯,那麼帶有缺陷的蛋白質就可能大量合成,這些蛋白質在細胞中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衰老色素學說認為,脂褐質在人體組織內分布廣泛,且隨年齡而增加,一旦其多量出現時,就會使細胞萎縮或死亡,故有人將脂褐質稱為「衰老色素」。還有內分泌功能減退學說、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學說等等。以上這些學說雖然都無定論,但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這一復雜的生命現象的某一側面或某一層次的部分機理。

7、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8、養生的目的是什麼

什麼是養生?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
養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保養自身到達健康滋養、延年益壽。

9、人們一直提倡養生,什麼是真正的養生呢?

養生已經是當今社會很普遍的一個話題,畢竟現在的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比較高了,大家都想通過養生來讓自己健康長壽。究竟什麼是養生?如何正確的養生?很多人並不是特別清楚這些問題,只是盲目地去跟風。

真正的養生養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我們的心神。我們可以通過飲食、葯物、鍛煉來增強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的身體健康無疾病。同時我們還需要鍛煉自己的心神,讓自己有很高的修養以及淡然的為人處世態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健康,健康最寶貴的是養生,養生最寶貴的就是自然。

養生的核心就是不要違背生命的自然規律,要順其自然。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年輕的時候拚命掙錢,不注重養生,不在乎身體的透支。但是老了之後身體上的各種問題都出現了,又開始拿著年輕的時候掙的錢來治療已經透支的身體,其結果是得不償失的。養生所謂的順其自然,就是讓我們時刻都要有養生的意識和行動。

養生的目的是保持健康從而讓人延年益壽,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養生都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養生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科學合理,不要盲目跟風。尤其是那些誇大其詞的養生方式,千萬不可效仿,否則最後的結果肯定是與養生背道而馳。我們在養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擦亮雙眼,看清養生真正的意義所在,不要沉溺於網路的各種不切實際的養生之術。

與論養生的目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