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笑一笑勝過營養大補葯?
歡樂是生命的維他命
2、為什麼俗話說「熱水泡腳,勝吃補葯」,熱水泡腳有這么大的養生功效嗎?
冬季天氣非常寒冷,很多女性朋友都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能泡一泡腳,就會非常舒服。大家都知道泡腳有好處,但是泡腳也有很多的講究。在不同的時間段泡腳,起到的作用也會不同。專家建議,晚上9點左右泡腳,對於腎臟的保護效果最好。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同時,白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以及勞累了一天的腎臟,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鬆和充分的調節,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
「熱水泡腳不但可以起到滋腎明肝的作用,還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如果泡完腳後,再適當做幾分鍾足底按摩,對身體的血液循環更好,臟腑器官也更能得到進一步的調節。泡腳後,建議不再進行其他活動,隔數分鍾即入睡,補腎效果更佳。
泡腳時,水溫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由於金屬易冷,所以泡腳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其中可放一些有利於活血的丹參、當歸;或放些連翹、金銀花、板藍根、菊花,以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
3、為什麼說「睡前洗腳,勝似補葯」?
正所謂「寒從腳下起」,睡前用熱水洗腳不失為一種既有效又舒服的保健方法。
其實我國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洗腳,特別是睡前洗腳,甚至為此還留下了不少詩詞。
蘇東坡就曾在詩中談睡前洗腳的好處: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鍾鼓。
陸游在動盪的年代裡卻活到85歲高齡,他的養生秘訣之一就是在睡前用熱水洗腳。他在82歲那年曾對身邊的家人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熱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陸游對洗腳的好處體會很深,還專門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洗腳詩: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
我國醫學認為:「湧泉穴」為人體元氣之所在,與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故有腳乃人體「第二人心臟」之說。現代反射醫學亦發現足部反射區與全身組織器官都是有聯系的所以說「睡前洗腳,勝似補葯」
4、睡前泡腳,勝過補葯,每天堅持泡腳有哪些好處會悄悄來到?
腳部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這里有很多的血管迴路和穴位,經常泡腳有以下的幾個好處。
舒緩腳部疲勞:人們平時對腳部關注相對不多,但是它在身體健康中承擔重要角色,尤其是長時間使用腳的人群,腳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導致腳疲憊,這時候用熱水泡腳半個小時,能幫助腳部放鬆,避免腳冷的情況出現。
緩解頭部不適:經常用熱水泡腳會擴張腳部的血管,從而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因為腦供血不足導致的頭痛就會得到緩解,同時泡腳的時候可以輕柔的按摩幾下,這樣效果會更好。
防止腳氣:用熱水泡腳不僅僅能清潔腳部,並且在水中加入一勺食鹽或者醋還具有消炎殺菌之功效,防治腳氣,有利於去除角質,讓腳部的皮膚變得更加健康。
放鬆身體:繁忙的工作結束,又沒有多少時間鍛煉,很容易疲憊和情緒不好,堅持熱水泡腳可以加速緩解身體的疲勞,同時全身也得到很好的放鬆。
驅寒保暖:寒從腳底生,這是因為腳底處於人體血液循環的最低端,尤其是血氣不足時,血液循環也不好,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身體就容易寒氣入侵,經常用熱水泡腳有利於改善腳底的血氣循環,具有驅寒保暖之功效。
泡腳有很多的功效,腳部偶爾泡一下熱水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簡單、直接,特別是對於一些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5、中國十大養生補品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曾做過長生不老的美夢,並找尋各種「靈丹妙葯」來健補身體。有些並沒有益處,還危害身體,有的則確有良效,並流傳至今。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中國宮廷十大補品,分別是五色葯石、寒食散、大葯、石蛙、海參、魚翅、熊掌、燕窩、鹿茸、人參。
1、五色葯石
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身邊曾啟用眾多方士為其煉丹,自秦漢以來也有眾多達官顯貴效仿,對「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趨之若鶩。那麼當時所謂的靈丹都是些什麼呢,有紫水晶、硫黃、雄黃、褚石和綠松石等五種礦物質,它們被視為「五石之精」,又稱「五石人參」,通稱「五色葯石」。這些「大補品」其實是大毒葯,大多不同程度地含有毒物質,少量服用問題不大,有時還有益處,但長期服用會對身體有極大危害,明代皇帝明光宗便是亡於濫服丹葯。
2、寒食散
魏晉南北朝時,以葯石為基本成分的寒食散在皇宮與富人間流行。據東晉人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所記,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等五味葯物製成。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特別喜好寒食散。服食寒食散後身體發熱,正合放浪形骸、偏好聲色、追求刺激的魏晉人的胃口。這種保健品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服後心中煩躁,如火燒身,因此服食它是有嚴格講究的:必須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
3、大葯
隋唐時期,皇室貴族們迷信補品,煉丹手法花樣翻新,保健補品種類豐富。有的用豬牙和十一月採的皂莢,燒煉取灰霜,製成名叫「莢天生牙」的保健葯品。甚至連大小便都曾被唐人拿來煉制補品。這些丹葯,唐人俗稱為「大葯」。許多官員、文人成為唐朝保健品市場的消費主力,有的人直接自己動手采煉補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來大批煉丹道士進駐宮中,煉制長生大葯。
4、石蛙
石蛙自古以來便是滋補佳品,據史料記載,曾被興譽為「葯用化瘡,食之長壽」。它是古代皇宮御筵中的名貴山珍,也是士大夫階層餐桌上的彌珍野味和饋贈佳品。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餚,足以彰顯主人的闊氣,賓客也以此為榮幸,被贊為「難得一嘗石蛙宴」。石蛙肉味鮮美,中醫認為石蛙的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腎經,有健脾消積、滋補強壯的功效,由此廣為宮中那些皇室宗親所青睞。
6、為什麼說熱水泡泡腳勝過吃補葯?
這只是針對一般健康的人的俗語順口溜。不是金科玉律。不是真理。請諸君有選擇的相信。有的人就是因為育目相信生活中的一些口頭流行語而導致惡劣的後果。如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就不能用熱水泡腳!!!還有下肢靜脈拴塞的人更不要用熱水泡泡腳。凶多吉少…………
7、為什麼注重養生的人身體往往不好?
養生之熱,遍及神州所有子民,所謂買櫝者是也,還珠者,不明養生之本,丟掉健康之謂。為何這樣說,君不見商人投其所好,有幾人沒有入之瓮?試問,有幾人在商家的狂轟亂炸之下,還有保持獨立思考的?
人參,燕窩,山珍海味,蟲草阿膠,腦白金,瑜伽,登山,氣功術,中醫,西醫加理療,廣場舞,維生素,佛家道家陰陽家,各位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家!商人者,投其所好,擅長投機也,還有幾人可以獨善其身?那麼,自己分析下,以下各種方式,是否可以達到養生之目的:山珍海味,所謂純天然高級補品派,那試問:皇帝老兒,富賈巨商其平均年齡幾何?保健品,各種廣告吹的貌似吃了能和天上的織女約會,試問,生產保健品的老闆,老總,高級職員,總代理,總經銷健康狀況如何?
維生素技術派,整天兜里裝滿各種小葯,嚴格按照科學要求進補各種微量元素者,其壽幾何?各種資料沒聽說出現百歲老人的幾率在這類人群中出現,倒是有廣東,新疆,瑞士等偏遠地區小村莊百歲老人隨處可見,缺醫少葯,交通閉塞者,為何會出現長壽村?廟宇樓觀,吃齋念佛,清心寡慾,練氣補神,其壽滿天年者希,中途夭壽者眾,奈何?中醫者,各種補葯經年累月,壽盡天年者又有幾何?中醫平均壽命是具各行業之首,可具史料記載的,唯孫思邈一人,壽至146歲,雖然有說118歲,但也僅僅是此一人,縱如仲景之才,其壽也才70多歲。以上五條,大家作何感想?那各位目前所選養生之道是不是買櫝還珠之人呢?花了鈔票,丟了健康。當今之世,能夠看到長壽之人,多分布在窮鄉僻壤,這就說明窮鄉僻壤之人,自有長壽之術。是空氣,水,食物,地氣?非也,這些條件,富豪們分分鍾可以搞定,而未見富豪多有壽盡天年者,其中必另有它途!那麼是不是遺傳基因呢?有這個因素,但即便是基因遺傳,也和生活方式有關,人體的基因遺傳和身體環境是關聯的。身體環境和生活方式關聯,這在中醫學上有充分的證據,這里不做辯論。那現在說說,遺傳是不是唯一條件,我來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本人,鄉野之人,童年時有一鄰居,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家老人多,有三個都很老,70年代以前,物質匱乏,更何況他們家當時一老者,已經一百多歲,無疑經歷了很多次戰亂,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中間的顛沛流離自不必說,老者逝去時是一百一十多歲,今年是2016年,他們家現在有一90多歲老者,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家長壽者都是女性,也就是說都是他們家媳婦,這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也沒有聽說他們家的女兒外嫁後的情況,只是其兒子這邊並未有長壽者,基因遺傳在這里說不通,養生嗎?農村至少以前沒這個概念,唯一解釋就是婆媳互相傳承下來的家族生活習慣。農村經濟上並不好,那麼,這個導致長壽的因素,唯一的可能是家族傳承下來的心態習慣!哦,還有,這位老者生活習慣是,每天吃餃子,每天至少吃一次。要肉餃子。所謂買櫝還珠者,以上各種養生之策,實為櫝也,其珠者,上古天真論也,只是珠落凡塵,其人未識。
中醫之術,能解決的是身體,身體只能為心之安康提供一個生理上的條件。心者---在修,其修心術者無它,上古天真論是也!!!
8、老婆找的好,勝過吃補葯,老婆找不好,好比吃毒葯
老公找的好,勝過吃補葯,老婆找不好,好比吃毒葯 兩個人一樣才好
9、冬季吃什麼勝過補葯
黃帝內經:冬不藏精,春必瘟病。
冬主收藏,冬天吃什麼不大重要,最重要的是把精氣收藏好。就是不要縱欲,盡量減少性生活。一次射精幾天的營養就白吃了。
想要健康長壽就必須要節欲保精。
你吃得再好,也比不上古代的皇帝,他們身邊有最好的醫生,有最好的葯材,只要縱欲都是短命的。
10、為什麼說「粗茶淡飯最養生」
我們聽到這樣一句話「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既為補品補葯,不管有病無病吃下去總是好的。誠然,對於體弱、營養缺乏或一些代謝障礙等患者,能夠有的放矢、對症下「補」,就「有病治病」;但由此推而廣之,以為「無病」也能「強身」,那就錯了。本來,體中不虛再服補葯、再加補葯,反而會破壞人體的正常生理平衡,導致疾病的產生。其實,最好的補葯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食補勝過葯補。但是許多蔬菜和糧食,本身亦可稱作葯物,所以攝取時也應當有所調配,五穀雜糧、根莖葉菜都要食用,不可偏食或以喜好而單一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