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黨參什麼時候採摘最好
入冬前
2、黨參五六月份採收有用嗎?
黨參採收年限一般在3~5年,育苗移栽的為3~4年。
黨參的採收季節,可從秋季黨參地上部分枯萎開始,直到次年春季黨參萌芽前為止。
以秋季採收的粉性充足,折干率高,質量好,其原因是秋天採收的黨參根部有機物積累多,充實,肉厚,同時秋天採收時間長,氣溫較高易於加工,但秋天採收不宜太早,要等到地上部分完全枯死後進行,否則會影響地上部分有機物向根內的運輸,影響產量和質量。
3、黨參是幾年生
黨參一般採取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繁殖,生長周期為2-3年,採收季節為10-11月,一般三年的黨參比二年的黨參質量好。黨參葯材以呈圓錐形,頭大尾小,上端多橫紋,外皮粗松,表面米黃色或灰褐色,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糖質多、味甜為佳。
4、什麼季節吃補葯好?
冬季是最宜進補的季節
進補的原因:
中國古代養生者很早就認識到,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天,氣候從寒轉暖,萬物萌生;夏天,陽光雨露充沛,萬物繁茂;秋天,果實累累,是收獲的季節;冬天,天寒地凍,萬物休眠,閉藏。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具有這種四季更替的規律。既然知道這個規律,善養生者當然要順應它。自然界四季氣候的變更是劇烈的,對生物影響十分巨大,如果不掌握這種變化,會給人類帶來災害,從養生角度來看,人類也必須順應四時,才能取得效果。
從四季說陰陽,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養生也必須以此為准則,就是說,春夏應當養陽,秋冬應當養陰。所謂秋冬養陰,即是從營養物質方面對人體作補充。(與此相對,陽指機能方面),這反映了經過春生、夏長、秋收的過程,物質與能量均有較大的消耗,到了冬季,填充與修復這種消耗所引起的空缺與匱乏確實也是十分必要的。
進入冬季,天氣漸寒,人體熱量散發較多,為了抵禦嚴寒,人體需要產生較多熱量,才能維持人體體溫,為此,需要攝入較多的食物,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增強,消化吸收活動旺盛,食慾增加,對一些在春夏季不感興趣的較為油膩食物,在冬季亦能吃得津津有味,這對於在冬季進食滋補品是十分有利的先決條件。同時,在冬季生物體均表現出皮毛光澤亮麗,肌膚肥美豐滿,表明機體本身具有在冬季將營養物質貯藏於體內的特點。通俗的講,冬季更多地表現為「補得進」的特點。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冬天進補,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時間,而以冬至之後的「三九」最為適宜。 康健人生網專家特別提醒,孕婦、兒童、高血壓病人等不宜進補。孕婦濫用補品可殃及胎兒甚至導致早產、流產,兒童濫用某些補葯可造成性早熟。患有腎結石和高血壓等實症的老年人,服用人參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 專家建議,冬季「食補」,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冬天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也可以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像康健人生的阿膠紅棗片和復方瑪咖片。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
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天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其它還有葯酒、葯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在保持食品多品種的同時,專家特別推薦8種食物,黃豆芽、牛奶、黑豆、香菇、大豆、黑木耳、狗肉、鱸魚。
老人進補需防脾胃不適 「一些老人往往在進補之後,出現脾胃不適,這與進補不當有關。」紹興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馬阿火醫生提醒說,老人進補前最好先健脾胃,做好「底補」,尤其是需葯補的老人。所謂「底」就是打基礎,加強脾胃功能,使其不致「虛不受補」。專家建議,芡實是底補的最佳食選,可選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羊肉等食用。也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薏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葯物。
專家建議,老人冬季每天晨起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咳喘病者每晚臨睡前吃幾個核桃仁(不要去掉仁上薄衣),再將一片姜同放在嘴裡慢慢細嚼,徐徐咽下,可鎮咳平喘。常食燉母雞、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後去掉蘿卜,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取發透的海參兩只,切片加10枚大棗與米煮粥,加鹽調味食用,有養胃健脾、補腎益血、暖背祛寒之功效。
山葯紅豆湯(十人份): 功效:補肺益氣,補血強心,健脾養胃,補腎填精,溫中散寒,利水消腫;適於常見疲乏無力、懶言懶動、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面浮肢腫、貧血等氣血不足者。 材料:新鮮山葯500克、紅豆250克、紅糖適量。 作法:山葯削皮洗凈,切成丁塊備用;將紅豆放入鍋中,加水浸泡一小時,開大火煮滾,轉為小火,煮十分鍾後,熄火燜約一小時;再轉為大火,加入山葯,煮滾後轉為小火,煮約五分鍾,熄火燜約三十分鍾,加入紅糖,即可食用。(此種煮法,可保持紅豆及山葯之外型,並可享有香甜滋味)。 胡椒豬肚腸(四~五人份) 功效:健脾溫骨止痛,適於常見胃痛隱隱,腹脹納差,體倦神疲,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虛寒體質者。
材料:豬肚一個、黨參五錢、芡實二兩、紅棗十二個、胡椒三十粒、生薑四片、米酒適量。 作法:豬肚用鹽擦洗干凈,將胡椒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再將其餘材料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煮約兩小時,去除黨參,調味後即可食用。 清蒸枸杞甲魚(六人份): 功效:滋補肝腎之陰:適於腰酸頭暈、煩躁不安、潮熱盜汗、烘熱汗出、手足心熱等肝腎陰虧者。 材料:枸杞二兩、菟絲子五錢(布包)、甲魚一隻,蔥、姜及米酒適量。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隔水清蒸,蒸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既然順應大自然四季更替規律,可以減少災病,有益養生,這也啟示我們冬令進補,同時具有防病的功能。在冬令進補時,選擇一些具有增強體質,即防疾病補品,那麼冬令進補就不單單是補養身體的問題,而且具有預防來年可能發作的病患的功能。
5、黨參什麼季節吃好
秋冬服用,兒童也可以用
益氣補血: 氣血兩虛的證候(氣短、懶倦、面白、舌淡、甚或虛胖、脈細弱等),可用本品配合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八珍湯),以達氣血雙補的作用。再者,前人經驗認為益氣可以促進補血,健脾可以幫助生血,所以在治療血虛證時,也常配用黨參益氣、健脾而幫助補血。例如配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熟地、白芍、遠志、五味子、陳皮等為人參養榮湯(黨參代人參);配黃芪、白術、當歸、白芍、陳皮、龍眼肉、木香、遠志等為歸脾湯,都是常用的益氣補血的方劑。據近代實驗證明本品能通過脾臟刺激增加血色素和紅血球。近些年來常以本品配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等,治療各種貧血。
6、黨參種植在什麼季節
播種期從早春解凍後至冬初封凍前均可播種,一般常在7、8月份雨季或秋冬封凍前播種,出苗率高,幼苗生長健壯。春播常因春旱,較難出苗或出苗不齊,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春播。為使種子提早發芽,可用溫燙浸種處理。即用40-50℃的溫水,邊攪拌邊放人種子,至水溫與手溫差不多時,再放5分鍾,然後將種子置於紗布內,用清水洗數次,再放在溫度15-20℃室內砂堆上,每隔3―4小時用清水淋洗一次,5―6天種子裂口即可播種。
採用撒播或條播。
撒播,將種子均勻撒手畦面,稍蓋薄土,以蓋住種子為度,隨後輕鎮壓使種子與上緊密結合,以利出苗,每畝播種量約1公斤;
條播,按行距10厘米開1厘米深淺為,將種子均勻撒於溝內,同樣蓋以薄土,每畝播種量0.5-1公斤。播後畦面用玉米稈、穀草或松杉枝等覆蓋保濕,以後還需適當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當苗高約5厘米時將蓋草逐漸揭掉,不可一次揭光,以防烈日曬死幼苗。當苗高約地厘米時已逐漸鍛煉,增強了對光的適應力,可全部揭掉。也可與玉米、小麥等作物間作。玉米不宜種太密,若過密應把玉米下部葉打掉。畝高約10厘米時可間去過密的小苗弱苗,使保持株距1―3厘米。幼苗生長緩慢,應注意及時鬆土除草,以免草大根深,拔草時傷害參苗,或把旁邊幼苗也一起投出。育苗地一般不施肥,要適當控制水分,幼苗期應少澆勤澆,苗長大後可減少澆水次數,雨季注意排水。
參苗生長一年後即可移栽。大田生產地應選疏鬆肥沃的砂質壤上,地形向陽。整地時每畝施廄肥或堆肥3000公斤,或加過磷酸鈣30―50公斤,然後深耕25-30厘米,耙細整平,做成約120厘米寬的畦,山坡地一般不做畦,順坡向整平即可。地整好後於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封凍前,或早春地化凍後,幼苗萌芽前移栽。按行距20-30厘米開15-20厘米深的溝,山坡地應順坡橫向開溝,將林根按株距6―10厘米斜擺於溝內,然後蓋上約5厘米厚,每畝用種根約25公斤。栽後按一般管理,黨參為草質藤本,應塔架使莖蔓攀架生長。當苗高30厘米時搭架,一般可用竹竿搭「人」字架,目的是使通風透光,增加光合作用面積,促進生長,據高抗病能力和提高參報產量。
7、黨參的播種到收獲要多長時間
黨參的採收期受各種因素影響,如栽培地區、栽培品種、栽培方法與技術等。一般來說,黨參的合理採收期應以3-5年為好,直播的以4-5年為宜,育苗移栽的以3-4年為宜。平原地區及低海拔山區,如管理措施得當,土地肥沃且施肥有保障,可適當縮短1年採挖。如陝西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栽培的素花黨參,從播種到收獲一般需3-5年。
黨參的採收季節,可從秋季黨參地上部分枯萎開始,直到次年春季黨參萌芽前為止。以秋季採收的粉性充足,折干率高,質量好,其原因是秋天採收的黨參根部有機物積累多,充實,肉厚,同時秋天採收時間長,氣溫較高易於加工,但秋天採收不宜太早,要等到地上部分完全枯死後進行,否則會影響地上部分有機物向根內的運輸,影響產量和質量。春季採收要及早動手,地解凍後應立即進行,否則地溫很快回升,黨參萌發,消耗根內較多的貯藏物質,影響黨參的質量和產量。
採收時要選擇晴天。先除去支架和割掉參蔓,再在畦的一邊用钁頭開30多厘米深的溝,小心刨挖,扒出參根,鮮參根脆嫩、易破、易斷裂,一定要小心免傷參根,否則會造成根中乳汁外溢,影響根的品質。較大的根條運回加工,較細小的參根可作移栽材料,集中栽培於大田裡讓其再生長1-2年。
黨參挖出後,先抖掉泥土或用水沖掉泥沙,按其粗細、長短分等晾曬,加工。
8、黨參生長期多長
黨參一般採取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繁殖,生長周期為2-3年,採收季節為10-11月,一般三年的黨參比二年的黨參質量好。黨參葯材以呈圓錐形,頭大尾小,上端多橫紋,外皮粗松,表面米黃色或灰褐色,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糖質多、味甜為佳。
9、黨參一年四季都可以泡著喝嗎?
可以,黨參比人參葯性溫和,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不宜與藜蘆同用。
10、什麼季節進補好?
冬季是最宜進補的季節
進補的原因:
中國古代養生者很早就認識到,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天,氣候從寒轉暖,萬物萌生;夏天,陽光雨露充沛,萬物繁茂;秋天,果實累累,是收獲的季節;冬天,天寒地凍,萬物休眠,閉藏。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具有這種四季更替的規律。既然知道這個規律,善養生者當然要順應它。自然界四季氣候的變更是劇烈的,對生物影響十分巨大,如果不掌握這種變化,會給人類帶來災害,從養生角度來看,人類也必須順應四時,才能取得效果。
從四季說陰陽,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養生也必須以此為准則,就是說,春夏應當養陽,秋冬應當養陰。所謂秋冬養陰,即是從營養物質方面對人體作補充。(與此相對,陽指機能方面),這反映了經過春生、夏長、秋收的過程,物質與能量均有較大的消耗,到了冬季,填充與修復這種消耗所引起的空缺與匱乏確實也是十分必要的。
進入冬季,天氣漸寒,人體熱量散發較多,為了抵禦嚴寒,人體需要產生較多熱量,才能維持人體體溫,為此,需要攝入較多的食物,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增強,消化吸收活動旺盛,食慾增加,對一些在春夏季不感興趣的較為油膩食物,在冬季亦能吃得津津有味,這對於在冬季進食滋補品是十分有利的先決條件。同時,在冬季生物體均表現出皮毛光澤亮麗,肌膚肥美豐滿,表明機體本身具有在冬季將營養物質貯藏於體內的特點。通俗的講,冬季更多地表現為「補得進」的特點。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冬天進補,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時間,而以冬至之後的「三九」最為適宜。 康健人生網專家特別提醒,孕婦、兒童、高血壓病人等不宜進補。孕婦濫用補品可殃及胎兒甚至導致早產、流產,兒童濫用某些補葯可造成性早熟。患有腎結石和高血壓等實症的老年人,服用人參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 專家建議,冬季「食補」,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冬天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也可以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像康健人生的阿膠紅棗片和復方瑪咖片。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
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天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其它還有葯酒、葯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在保持食品多品種的同時,專家特別推薦8種食物,黃豆芽、牛奶、黑豆、香菇、大豆、黑木耳、狗肉、鱸魚。
老人進補需防脾胃不適 「一些老人往往在進補之後,出現脾胃不適,這與進補不當有關。」紹興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馬阿火醫生提醒說,老人進補前最好先健脾胃,做好「底補」,尤其是需葯補的老人。所謂「底」就是打基礎,加強脾胃功能,使其不致「虛不受補」。專家建議,芡實是底補的最佳食選,可選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羊肉等食用。也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薏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葯物。
專家建議,老人冬季每天晨起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咳喘病者每晚臨睡前吃幾個核桃仁(不要去掉仁上薄衣),再將一片姜同放在嘴裡慢慢細嚼,徐徐咽下,可鎮咳平喘。常食燉母雞、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後去掉蘿卜,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取發透的海參兩只,切片加10枚大棗與米煮粥,加鹽調味食用,有養胃健脾、補腎益血、暖背祛寒之功效。
山葯紅豆湯(十人份): 功效:補肺益氣,補血強心,健脾養胃,補腎填精,溫中散寒,利水消腫;適於常見疲乏無力、懶言懶動、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面浮肢腫、貧血等氣血不足者。 材料:新鮮山葯500克、紅豆250克、紅糖適量。 作法:山葯削皮洗凈,切成丁塊備用;將紅豆放入鍋中,加水浸泡一小時,開大火煮滾,轉為小火,煮十分鍾後,熄火燜約一小時;再轉為大火,加入山葯,煮滾後轉為小火,煮約五分鍾,熄火燜約三十分鍾,加入紅糖,即可食用。(此種煮法,可保持紅豆及山葯之外型,並可享有香甜滋味)。 胡椒豬肚腸(四~五人份) 功效:健脾溫骨止痛,適於常見胃痛隱隱,腹脹納差,體倦神疲,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虛寒體質者。
材料:豬肚一個、黨參五錢、芡實二兩、紅棗十二個、胡椒三十粒、生薑四片、米酒適量。 作法:豬肚用鹽擦洗干凈,將胡椒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再將其餘材料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煮約兩小時,去除黨參,調味後即可食用。 清蒸枸杞甲魚(六人份): 功效:滋補肝腎之陰:適於腰酸頭暈、煩躁不安、潮熱盜汗、烘熱汗出、手足心熱等肝腎陰虧者。 材料:枸杞二兩、菟絲子五錢(布包)、甲魚一隻,蔥、姜及米酒適量。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隔水清蒸,蒸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既然順應大自然四季更替規律,可以減少災病,有益養生,這也啟示我們冬令進補,同時具有防病的功能。在冬令進補時,選擇一些具有增強體質,即防疾病補品,那麼冬令進補就不單單是補養身體的問題,而且具有預防來年可能發作的病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