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之道養心

養生之道養心

發布時間:2020-07-14 05:08:21

1、誰知道動以養身,靜以養心是什麼意思?

這還不簡單啊.簡單的來說,多多運動就是對身體好,外在的形成一種狀態,給以健康的評論,靜可以代表修心,和安靜的思考的意思,不動,反思自己,把心理的狀態調整好,給以好的心態!就這樣形成的

2、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慾以養腎氣揭示什麼原理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情緒養生法

養生八格言:八養: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慾,以養腎氣;勿妄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薄滋味,以養胄氣;省言語,以養神氣;多讀書,以養膽氣;頗時令,以養元氣。

3、道教為什麼說「養生之要,首在養心」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4、養生與養心有什麼關系?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日漸增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使生活異常紛百呈,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鍛煉也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度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個整天心浮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養生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在養生意義上的心滿意足問。什麼是養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狀態!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怡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現心身醫答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完滿結內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系,保持內環境的容動態平衡,決定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5、修身養「心」是什麼?

一位風雅淳厚的長者,給一年輕人寫了一個條幅,上書「靜氣好修身,豁達為養心」。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深感意味深長。

當今社會,面對五光十色的紛擾,青年人做到修身養心十分重要,很有必要。應說該是「修身養性」,但改為養「心」也有深意在。古人雲:「養生在養心」,「養心乃養生之道」。所以說,一個人如何養心,使心態永遠保持正常,以達觀的態度處世,以上進的熱情工作,不可小視!

首先一個人要「心寬」。自以為「心寬」乃是「寬容大度」,待人寬容,對人寬厚;一旦人能做到心寬待人對事,對生活中的小事「大肚能容」,且能「讓他三尺又何妨」,則會減少許多煩惱與困惑。

其次是「心善」。心地善良者,大多豁達大度。心善按照英國作家毛姆的說法,往往超過美麗,甚至勝過愛情。心善者,樂於助人,真心的人,德高才有望重,大善才有大美,這樣的人,誰不景仰。

三是「心怡」。怡者樂也。人生在世,必須樂觀向上,豁達處世。切不可消極厭世,悲觀失望。在最難最苦之時,精神總是快樂的,且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不僅不以一時之得意自得其志,更不以一時之失意自墮其志,從而咬定青山,堅韌不拔。

四應「心誠」。待人做事,必須真誠,講究誠信,倘若整天你提防我,我警惕你,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你的精神要經受多大折磨?常說人生只有修行好,世人無如吃飯難。但只要以誠對人,以心換心,往往就能起到你真誠助人、人也真心幫你之效。

五要「心靜」。靜是安靜,平靜,寧靜,清靜。人若能真做到心靜如水,則可養神生慧,則可積蓄生命能量。「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寂靜能育良種,入靜可致高遠。心浮氣躁,出不了成績,幹不了大事。

六須「心純」。純者真也。純粹,純真,純凈。一個人的「心純」,即沒有雜念,更沒有邪念,如同出水沾露的月季芙蓉,猶如不沾纖塵的秋水文章,這樣的「好心」才是美麗的,其外表也必定是真實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心誠意正思慮清,順理修身去煩惱」。這看似說保養,實是講修養也!養心乃養生之內核,認真養心,不僅能益壽延年,更能陶冶性情,文明精神。

6、養生與養心怎麼相互促進?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越來越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姿多彩,也的確起到了很抄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襲然而,健身鍛煉世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舉個簡單的例子說,一個整天心俘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無論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這樣,一個首要的問題必須明百確,這就是養哇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滿意與養生效果。何謂養心?心者,心理精神狀態是也度!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恰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偷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狂自哪心身醫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問健康的殼滿結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一-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我們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答系,保持內環境的動態平衡,決定我們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7、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8、請問,道教所說的「養生之要,首在養心」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請具體解釋和說明。

說起中醫養生之道,內容十分豐富,諸如飲食調理,食療養生,睡眠起居,養心調神,節欲保精,針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如此看來,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葯,而首在養心調神,注意心理衛生,則高齡有望。

來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9、看古人如何養身,養心,養生

1《黃帝內經》救治於後不如知攝養與先
就是說在得病之後就醫不如在患病之前調養
《五禽戲》華佗的徒弟因為學習五禽戲90歲耳不聾眼不花牙道齒不落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因此不生氣也是養生內之道
聽音樂撫琴也是養生之道
冬病夏治
春捂秋凍
入夜則寢
怒傷肝,思傷容脾 恐傷腎 哀傷肺 喜傷心
所以勿怒勿思勿恐哀喜有度

與養生之道養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