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調理
2、如何控制青春期女生暴躁的情緒?
青春期情緒失控是正常的,每個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都有或多或少的這種情況,但是如果像你說的是暴躁的話那最好找到原因,加以調整,否則日久成習慣的話會影響你未來的生活。
3、我是女生,最近總是脾氣越來越暴躁,很如意發火經常會產生一些極端的想法,事過了又非常後悔
囧 要是我朋友是這樣我肯定會說是大姨媽來了 【沒錯我是損友QAQ
你既然在事後還會冷靜下來就說明問題自己是可以解決的沒必要大到要去看心理醫生吧 別沒什麼非給整出個有什麼才好
嘛女生總是會容易情緒化一點這也是蠻正常的啊 脾氣暴躁的話是不是因為什麼不順心的事才會呢 畢竟要是沒有什麼事發生的話不會無緣無故的是吧 我最近就是經常被人惹毛想起來就想打架【偏題了偏題了親- -】 容易發火會不會是因為那個人是自己在乎的但卻讓自己很憤怒的事呢這樣子的話自己是比較容易暴走的!極端的話自己就知道是極端的了所以只要不會去做想想又為何不可?言語不能亂說難道連想像也得有條條框框么?
委屈難道是小氣?
只是因為什麼東西壓著心口不舒服所以才想要這樣的吧!
嘛我們回想看看,到底是什麼讓自己這么反常 也許只是需要時間來回憶 然後需要時間來反應 然後需要時間來戰勝!
【嘛希望有幫助唷~~~~祝生活愉快=v=
4、大家幫忙,曾看過一個養生類節目,有講過一個小孩子脾氣特別暴躁易怒
這種脾氣完全是家庭環境的結果,和中醫有什麼關系啊。
5、女人的脾氣為什麼總是那麼暴躁?
很多男用「母老虎」來形容女人,因為女人們總是發脾氣,十分的暴躁。其實,女人們脾氣暴躁可是有原因的,除了是在發泄情緒之外,還有可能是疾病所致的。所以說,作為女人們不可忽略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以免健康受到威脅。
女人的脾氣為什麼總是那麼暴躁
1、為了發泄情緒
不同的女人性格不同,有些女人不夠沉穩,遇到事情不是想法子解決,而是先通過發脾氣、吵架等方式解決。尤其是當她們遇到挫折,受了委屈的時候,往往喜歡發脾氣,在家裡摔東西,甚至估計找老公的茬,打人等等。通過這些不文雅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所以說,當你看到女人滿臉憂愁或者說眉頭緊皺的時候,請不要去踩雷,更不要去問她幹嘛了。一不小心踩雷了,那麼就會被當成她發泄的口子,開始你破口大罵,甚至還會動手打人。這個時候安慰她們只需要一個擁抱或者說認真傾聽就好了。
2、生病了
女人們若是生病了,同樣也是可能導致她們脾氣暴躁的,比如說患有肝病的人,虛火旺盛的人等等,這類人往往易怒,喜歡大肆發脾氣。
3、為了維護面子
俗話說「有理不再聲高」,可是一些女人特別愛面子,當有人冒犯了她或者說傷了她的面子,她就會立馬暴跳如雷,開始喋喋不休地數落他人,試圖通過大喊大叫的氣勢,來掙回自己的面子,維護自己的權威。這一種女人,多半是年紀比較大長者或是老人。
4、經期反應
不少女人在月經到來及行經過程中,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莫名地感到心情煩躁,甚至覺得心中有一股隨時會爆發的火。這個時候,隨便一件小事,都能刺激她,致使其大發脾氣,怒氣沖沖的。看見到誰都感到很不爽,看別人不順眼,甚至想要動手揍人。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女人都有的經期反應,導致她們在經期的時候,總是一副「別惹我」的樣子。
5、心胸不夠大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胸懷寬廣的人,自然就有心胸狹隘的人,這種人心胸不夠大,總是喜歡動怒,而且僅僅是因為一件小事。這種女人往往沉不住氣,脾氣一點就爆發了,情緒立馬就激動起來了。所以說,平日里應該遠離這種人,不然,面對這樣的人,會過得很辛苦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啥時候又踩了雷,導致她生氣了。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脾氣暴躁,女人們都應該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因為脾氣過於暴躁對健康是有傷害的。比如說生氣的時候,血液中容易產生毒素,怒氣值越高,毒素積累也就越多,從而導致身體健康更容易受到威脅。
女人如何控制好情緒
1、做事要沉穩
不少女人情緒過於暴躁,是因為她們做事不夠沉穩,無法靜下來思考解決問題,只會通過發脾氣抱怨。這樣子可不好,建議平日里慢慢培養沉穩的性格,比如說遇事要做道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等等,遇事後第一步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2、做好經期保健
經期容易發脾氣,建議要做好保健,比如說吃些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這種成分能夠穩定人的情緒,或者說適當吃些甜食,愉悅心情。同時,要記得保持好心情,多和朋友傾訴,發泄心中的不滿和委屈,讓自己的情緒波動趨於平緩。
6、16歲少女身體燥熱,睡不著覺,脾氣暴躁,怎麼辦
加強體育鍛煉,吃些清熱敗火的蔬果,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多看些課外書,睡前喝點牛奶或小米粥,你這是青春期的正常反應,別太在意
7、脾氣暴躁的人應多吃什麼?
脾氣暴躁的根本原因有:脾虛肝乘、肝火上炎、肝鬱氣滯
1.脾虛肝乘(症狀表現為身倦乏力、食少腹脹、兩脅脹痛、大便稀溏等)
(1)要健脾理氣為主
(2)飲食上應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氣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蕎麥、栗子、蓮子、芡實、山葯、大棗、胡蘿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
2.肝火上炎( 症狀表現為睡眠多夢、目赤腫痛、口苦口渴等)
(1)應戒煙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
(2)要適量多吃清肝瀉熱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紅柿、綠豆、綠豆芽、黃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針菜、油菜、絲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
3.肝鬱氣滯(症狀如頻頻嘆氣、胸脅脹痛或串痛等)
(1)首先要通過精神養生的方法來調節神志和情志
(2)飲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紅柿、蘿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櫞、佛手等)
8、脾氣暴躁怎麼調理
這個脾氣暴躁的原因可能是有一個就是由於甲狀腺的功能亢進造成的,這個能引起人的易怒出現的。所以你的這個需要到醫院進行做個甲狀腺的功能檢查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治療的
9、女人的脾氣為什麼總是那麼暴躁
很多男用「母老虎」來形容女人,因為女人們總是發脾氣,十分的暴躁。其實,女人們脾氣暴躁可是有原因的,除了是在發泄情緒之外,還有可能是疾病所致的。所以說,作為女人們不可忽略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以免健康受到威脅。
女人的脾氣為什麼總是那麼暴躁
1、為了發泄情緒
不同的女人性格不同,有些女人不夠沉穩,遇到事情不是想法子解決,而是先通過發脾氣、吵架等方式解決。尤其是當她們遇到挫折,受了委屈的時候,往往喜歡發脾氣,在家裡摔東西,甚至估計找老公的茬,打人等等。通過這些不文雅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所以說,當你看到女人滿臉憂愁或者說眉頭緊皺的時候,請不要去踩雷,更不要去問她幹嘛了。一不小心踩雷了,那麼就會被當成她發泄的口子,開始你破口大罵,甚至還會動手打人。這個時候安慰她們只需要一個擁抱或者說認真傾聽就好了。
2、生病了
女人們若是生病了,同樣也是可能導致她們脾氣暴躁的,比如說患有肝病的人,虛火旺盛的人等等,這類人往往易怒,喜歡大肆發脾氣。
3、為了維護面子
俗話說「有理不再聲高」,可是一些女人特別愛面子,當有人冒犯了她或者說傷了她的面子,她就會立馬暴跳如雷,開始喋喋不休地數落他人,試圖通過大喊大叫的氣勢,來掙回自己的面子,維護自己的權威。這一種女人,多半是年紀比較大長者或是老人。
4、經期反應
不少女人在月經到來及行經過程中,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莫名地感到心情煩躁,甚至覺得心中有一股隨時會爆發的火。這個時候,隨便一件小事,都能刺激她,致使其大發脾氣,怒氣沖沖的。看見到誰都感到很不爽,看別人不順眼,甚至想要動手揍人。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女人都有的經期反應,導致她們在經期的時候,總是一副「別惹我」的樣子。
5、心胸不夠大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胸懷寬廣的人,自然就有心胸狹隘的人,這種人心胸不夠大,總是喜歡動怒,而且僅僅是因為一件小事。這種女人往往沉不住氣,脾氣一點就爆發了,情緒立馬就激動起來了。所以說,平日里應該遠離這種人,不然,面對這樣的人,會過得很辛苦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啥時候又踩了雷,導致她生氣了。
女人如何控制好情緒
1、做事要沉穩
不少女人情緒過於暴躁,是因為她們做事不夠沉穩,無法靜下來思考解決問題,只會通過發脾氣抱怨。這樣子可不好,建議平日里慢慢培養沉穩的性格,比如說遇事要做道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等等,遇事後第一步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2、做好經期保健
經期容易發脾氣,建議要做好保健,比如說吃些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這種成分能夠穩定人的情緒,或者說適當吃些甜食,愉悅心情。同時,要記得保持好心情,多和朋友傾訴,發泄心中的不滿和委屈,讓自己的情緒波動趨於平緩。
10、青春期少女脾氣暴躁怎麼辦?
隨著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發生的一系列特殊的變化,個性發展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特點,表現在自我意識、情緒情感、日常心態以及與父母及同伴的關系等諸多方面。總體來講,初中生個性的特點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極端性或偏執性。
一、自我意識高漲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
在個體進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現過一次自我意識發展的飛躍期,其年齡大約在1至3歲,是以兒童可以用代詞「我」來標志自己為重要特點的。在接下來的若干年時間里,兒童的自我意識雖然仍在繼續發展著,但發展的速度則是相對平緩和穩定的。
進入青春期後,由於身體的迅速發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現了成人的體貌特徵。因為這種生理上的變化發生得過於突然,使他們在持有一種惶惑感覺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從一直嬉戲於其中的客觀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觀世界,使思想意識再一次進入自我,從而導致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其突出表現是,初中生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於內省。「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反復縈繞於他們的心中,這種傾向在其作文及日記中常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麼」為內容的作文,小學生是純粹地描述客觀世界的景象,而初中生雖然仍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但在他們的描述中,卻帶有十分濃重的個人情緒情感基調,在作文中更突出了個人的喜好、煩惱和憧憬等。
又如,同是記日記,在小學生的日記中,主要記述的是當天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對此的膚淺認識;而且記日記的態度也不自覺,經常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強迫之下去完成;對於日記的保密程度也無過高要求,甚至有時主動提供給別人看。日本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記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在日記內容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初中生的日記更側重於闡發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些體會和感受直接來自於自我觀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評以及自我期望等;其次,初中生記日記的態度也是自覺自願的,真正出自於表達思想及宣洩情緒的內心需要;第三個變化是,他們開始將日記作為自己的絕對秘密,細心加以保管,不許別人翻看。初中生日記特點的變化,表明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豐富,經常沉浸在關於「我」的思考和感受中。也恰是由於這一點,導致了他們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
初中生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表現為,一方面,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別人似乎總是用尖刻挑剔的態度對待他們,因此,當聽到別人在低聲講話,便斷定是在議論自己;當看到別人面露微笑,又認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師多看了他一眼,就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總之,他們覺得周圍人時時刻刻都在品評他,這種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壓抑、孤獨而且神經過敏。
初中生這種突然高漲的自我意識,使得其個性出現了暫時的不平衡性。
二、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一)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是導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現的第一個原因。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屢遭挫折,於是就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是導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現的第二個原因。生理學家曾指出,只有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與身體外周相應部分的活動達到協調時,個體的身心方能處於和諧狀態。但生理學的調查表明,在青春期剛剛起步時,個體有關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性明顯增強,但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尚不協調(〔蘇〕T·B·鮑里索夫編,劉洪芝譯:《少年身心發育之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其結果表現為,個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過分活躍狀態,使初中生對於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他們的態度等表現得過於敏感,反應過於強烈。
在正常情況下,外界的刺激強度與神經系統的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存性,兩者應是相互協調的。但在初中階段,這種依存關系受到了影響,致使初中生對於較弱的刺激,也給予很強烈的反應。常因區區小事而暴跳如雷。
獨立意識是初中生產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個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將父母曾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愛撫視為獲得獨立的障礙,將教師及社會其他成員的指導和教誨也看成是對自身發展的束縛。為了獲得心理上獨立的感覺,他們對任何一種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所以,可以說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否認自己是兒童,而確認自己已是成熟的個體。
(二)反抗心理的表現
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大約存在兩個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現於2歲到4歲之間,幾乎與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重疊。這時期兒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體方面的,即反對父母對他們身體活動的約束。
第二反抗期則出現於初中階段,這時的反抗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體情況下易出現反抗行為:
第一,獨立意識受到阻礙。初中生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卻沒有這種思想准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
第二,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妨礙。如父母不聽取初中生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於支配從屬的地位。
第三,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將引起極度反感。
第四,當成人強迫初中生接受某種觀點時,後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得很強烈,有時則以內隱的方式相對抗,常有以下幾種具體表現:
1.態度強硬、舉止粗暴
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種「風暴式」的方式對抗某些外在力量的。這種反抗行為發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但事態平息之後,這種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地隨之消失。
2.漠不關心,冷淡相對
初中生的另一種反抗不表現在外顯的行為上,只存在於內隱的意識中。這種情況常出現於性格內向的初中生身上。他們不直接頂撞予以反抗的對象,但卻採取一種漠不關心、冷淡相對的態度,對對方的意見置若罔聞。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不易隨具體情景的變化而轉移,具有固執性。
3.反抗的遷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為的遷移性是指,當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們的反感時,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同樣,當某一成人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不能令他們滿意時,他們就傾向於對該團體中的所有成員均予以排斥。這種反抗的遷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產生困惑,在情緒因素的左右下,他們常常會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這給他們成長帶來不利。
三、情緒表現的矛盾性特點
在初中生的情緒表現中,也充分體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初中生心理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擴大,其情緒的感受和表現形式不再象以往那麼單一了,但還遠不如成人的情緒體驗那麼穩定,表現出明確的兩面性。
(一)強烈、狂暴性與溫和、細膩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緒表現有時是強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風暴雨」一詞來形容這時期個體情緒強烈的特點。同樣一個刺激,在他們那裡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強度相對大得多,甚至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緒表現也不是一味的強烈,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
所謂情緒的溫和性,是指個體的某些情緒是在文飾之後, 以一種較為緩和的形式表現出來。與幼年和童年期的兒童相比,初中生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了解了不同的情緒在人際關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實,因此,他們的情緒表達已不很開放和充分,並能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或對某種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現。
所謂情緒的細膩性是指個體情緒體驗上的細致的特點。初中生已逐漸克服了兒童時期情緒體驗的單一性和粗糙性,情緒表現變得越發豐富和細致,而且,有些情緒感受並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許多主觀因素。例如,當許多初中生在閱讀了一部文藝作品之後,會長時間地沉浸在某種情緒之中,這種情緒不單純來自於書中的內容,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他們的主觀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來的較為復雜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二)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
情緒的可變性,是指情緒體驗的不夠穩定,常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的特點。情緒的這種特點一般是由於情緒體驗不夠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們盡管在表面上情緒表現的強度很大,但體驗的深度並不與此成正比,一種情緒容易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
情緒的固執性,是指情緒體驗上的一種頑固性,由於初中生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執性的特點,因而帶來了情緒上的固執性。例如,一些初中生會因為幾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種無助和抑鬱的情緒所淹沒,很長時間不能擺脫。
(三)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情緒的內向性,是指情緒表現形式上的一種隱蔽性。初中生在情緒表現上已逐漸失去了那種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在某些場合,可將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隱藏於心中不予表現。
情緒的表現性,是指在情緒表露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帶上了表演痕跡。初中生在團體中有時為了從眾或其他一些想法,會將某種原本的情緒加上一層表演的色彩。在情緒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時那種自然性,帶有了造作痕跡。
四、人際交往上的新特點
初中生在結交朋友方面,也顯示出與童年完全不同的特點。
這些新特點主要表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逐漸克服了團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兒童在結交朋友方面最明顯的特點是交朋友上的團伙現象,表現為6、7個兒童經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戲。在這種交往中,兒童們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因此,就交友的方式來說,小學時代是團伙的時代。到了小學高年級,這種交友的團伙形式就已發展到了頂點,然後就逐漸趨於解體,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進入青春期以後,初中生突出了許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們需要有一個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並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團伙形式是不具備這種功能的。因此,他們交友的范圍逐漸縮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兩個。他們選擇朋友的標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悶和煩惱,③性格相近,④在許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好友之間一般為相同的性別,這一階段朋友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誼相對穩定和持久。
(二)朋友關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生活於其中的人際關系的場所不盡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對象也有區別。
幼兒主要與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構成一種心理上的交往關系。
小學兒童雖已有了自己所喜愛的同齡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賴父母。
進入中學後,初中生將感情的重心逐漸偏向於關系密切的朋友。陳梅曾以我國小學生、初中生和大學生為被試,進行了一項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之一是:「你平時將自己內心想的事經常對誰講?」並要求被試將所列對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順序,小學生對此的反應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初中生的反應則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由此不難看出,朋友關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顯得日益重要(陳梅:《兒童與青少年的交友需要及團組特徵》,《心理科學》,1991年)。
初中生對交朋友的意義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能夠同甘苦、共患難,能夠從對方得到支持和幫助。因此,他們對朋友的質量產生了特殊的要求,認為朋友應該坦率、通情達理、關心別人、保守秘密。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彼此公開自己認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這種交流對初中生心理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能夠使他們通過別人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觀點和行動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間心理接近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某些場合下,好朋友之間經常要制定出一個一致的行動方針,若違反了方針,就要受到嚴厲的遣責。他們認為,能否忠於協議、忠於朋友是衡量友誼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還有一個多層次的特點,隨著他們志趣和愛好發展得越來越廣泛,內心生活越發豐富,就越難在一個朋友身上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所以,他們可能與某一個朋友的交往只限於某一方面的興趣,而與另一個朋友的交往又只限於另一方面的興趣。
初中階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比以後各年齡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更直率,更易被觀察到。男生之間的友情強度較大,而女生之間的友情卻表現得更溫和、更細膩。
初中生的朋友關系對於發展他們的各種心理水平和情緒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們會表現得更熱情、更積極、更富有信心和勇氣,更好地發展各種社會性能力。
(三)與異性朋友之間的關系
在幼兒期和童年期,兒童們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別的,經常是男女兒童在一起游戲,即使有時分出性別,也不是由於性別意識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於在興趣方面存在差異。
進入初中以後,男女生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特點,雙方都開始意識到了性別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發生了興趣。但是,在最初階段,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卻是以一種相反的方式予以表達,或者在異性同學面前表露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現出對異性同學的輕視;或者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總之,從表面上看,他們並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階段的後期,男女生之間逐漸開始融洽相處。而且,在一些男生與女生心中,會有一位自己所喜愛的異性朋友。調查表明,女生一般對那些舉止自然、友好、不粗魯、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產生好感;男生一般對那些儀表好、文雅、活潑的女生易產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將這種情感公開出來,在許多情況下,只是一個永久的秘密。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與成熟,隨著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和調整,產生於初中階段的這種情感很可能就漸漸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階段男女同學之間的愛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礎,很少有保持下來並最終發展為愛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處理得當,控制在相當有限的程度內,這種感情也有一定的意義。當一個初中生喜歡上一個異性同學時,他(她)自然也希望對方能接受自己,於是就能更加自覺地按照一個好少年的標准,盡可能地去完善自己,從而促進各方面的發展。然而,如果這種關系無限度的發展,就會妨礙初中生的正常進步。
(四)與父母關系的變化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父母是影響兒童早期成長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兒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無尚,他們對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進入青春期以後,初中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種變化表現在許多方面。如:
1.情感上的脫離
初中生由於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戀對象,與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親密了。
2.行為上的脫離
初中生要求獨立的願望十分強烈,在行為上反對父母對他們的干涉和控制。
3.觀點上的脫離
初中生對於任何事件都喜歡自己進行分析和判斷,不願意接受現成的觀念和規范。因此,他們對於以前一貫信奉的父母的許多觀點都要重新審視,而審視的結果與父母意見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樣作用削弱
隨著初中生生活范圍的擴大,會有其他成人形象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他們的心目中,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隨著初中生思維水平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會逐漸發現存在於父母身上的,過去卻未曾覺察的某些缺點,這也會削弱父母的榜樣作用。
(五)與教師關系的變化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兒童與教師的關系都是比較友好的。一般來說,小學生們可以接受任何一種類型的教師。
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師。他們開始品評教師,而且在每位學生的心目中都有一兩位最欽佩的教師。初中生所喜愛的教師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知識淵博、授課水平高、熱情和藹、關心學生的成長、有朝氣等。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他們所喜愛的教師幾乎能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並能在行動上對這些教師做出最好的反應。例如,對於他們所喜愛的教師負責的科目,會努力去學習;對於這位教師所提出的各種要求,會十分認真地去執行;對於這位教師提出的各種意見和看法,會毫不懷疑地去接受和吸取等等。
同樣,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總有一兩位他們最不喜愛的教師。在心理上,初中生對於自己所不喜歡的教師的各種意見都持拒絕態度。
五、初中生的消極心境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個體要達到身心和諧,就必須完成心理整合過程。心理整合過程至少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第一、持續性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個體能意識到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我發展變化而來的,自己的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第二、統一性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個體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各方面統一、協調的整體。
一般認為,個體要到25歲,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這種心理整合任務,達到心態的穩定和平衡。
初中生隨其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續性環節和統一性環節上都出現了暫時的混亂,結果導致了他們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出現一些消極心境。
(一)煩惱突然增多
進入初中後,許多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使初中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增添了許多煩惱。
1.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
外觀形象的變化,使初中生產生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變,應以一個什麼樣的姿態出現才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喜愛,對許多類似的問題,他們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2.與父母的關系出現裂痕
初中生越發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某些願望及要求還常遭受來自於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們與父母感情的疏遠。怎樣才能爭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樣才能將與父母的關系再度恢復到兒童時期那種親密的程度?與父母關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誰的過錯等問題也常常困擾著初中生們。
3.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應有的地位
在這個問題上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學時各方面的表現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齡人中的優秀者。但進入初中之後,由於許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對降低了,這使他們難以接受,強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維持自己過去曾擁有的優越地位,但很困難。
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初中生過去在同齡人中未曾有過優越的地位,但在當時,他們對此似乎沒有太深的消極感受。進入初中後,隨著自我意識的高漲,初中生增加了獲得自尊的需要,他們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這種願望困擾著那些從沒有過上述切身體驗,而且各方面能力略顯不足的學生。
(二)孤獨
心理學家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段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時期,意指從這時起,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對之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從青春期開始的「心理上的斷乳」,給初中生帶來了很大的不安,盡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但實際上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初中生的內心沖突及在現實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較多,對許多問題還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決,又不願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擔心有損獨立人格。因此,就產生一種孤獨的心境。
(三)壓抑
壓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壓抑是當需求、願望等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許多需求不能滿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是因為願望本身不切實際;有時是由於社會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時是由於自身經驗不足而導致失敗。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擊,但又有爭強好勝的沖動,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下,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
當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幾種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積極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於該階段中很典型的積極性心境。但總體來講,在初中這個年齡階段個體的心境中,消極成份佔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別需要父母及社會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