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禪宗有個故事講一位大師說「茶滿了
茶滿了取意於一樁禪宗故事。一個小和尚向老和尚學習禪,他講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給予指點。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滿了,老和尚還在倒,小和尚說:「師傅,茶滿了。」老和尚這才住手。 小和尚問:「師傅,請您指點。」老和尚說:「我已經教你了。」小和尚頓悟:一隻裝滿了舊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
含義; 腦袋裡若是裝滿了舊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
2、中醫與禪宗之間有什麼聯系
沒有任何聯系,中醫和佛教有很大區別
3、為什麼禪宗到了六祖以後就沒有了?
寬容法師
為什麼衣缽只傳到六祖?是不是後面沒有前面更有成就呢?
大偉好,難得您看資料這么細心!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我和不少朋友常交流這個話題。今天我剛好在寺里,就利用午齋後這點時間,先草草的給您做個回復,供您參考。您若有時間,請來寺里吃茶,我們安徽是產茶大省,天柱山的新茶已采出來了,我們邊品茶慢慢交流,禪茶一味。
禪宗在六祖慧能大師以前,由於禪法由初祖達摩帶到中國時間不久,禪法的弘揚雖逐年擴大,但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眾人皆學修的興旺高潮。初祖達摩時,人們對禪是「遇而未信」,到二祖慧可大師時已進了一步,人們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大師時,人們已達到「有信有修」的境界了。禪宗從一到六祖,禪法雖然每代都有發展,但還是單傳,每代都是以衣缽為信物,單傳一個人。到六祖時,禪法經過六代祖師近兩百年的努力弘揚,禪法已達到新旺的局面,當時六祖門下就有三十六位達到開大悟,具備接衣缽能力的大德了,在六祖以前,每位祖師門下雖習禪者多人,但能達到接衣缽能力的只有一人。所以,六祖當時就確定不再以以往的祖師選一人為傳法的傳人的模式,來單傳衣缽了。將單傳衣缽改為傳心法了,這么以改變,帶佛傳法的人就多了很多,突破了以往一人代佛傳法的局限性,因此,在六祖時,禪法達到了空前的興盛局面,甚至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宗派,叫禪宗或佛心宗。之所以六祖做出了這個傳法模式的改變,這首先要達到兩個條件,一是達到傳衣缽能力的人才要多,不止一個。二是不再需要信物了。禪法已得到了普遍弘揚,人們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禪法,不用衣缽為信物,「信物」是指用佛祖釋迦摩尼的衣缽來證實,傳法這個人所傳的法,是經過前代祖師的印證,他所傳的法是正確的佛的心法,是一代一代經過師承正式傳下來的,不是他自己胡編亂造的。那時,大家對禪法的修學都普遍提升了,能不懷疑的接受經過六祖印證過的弟子所傳的法。若這兩個條件不成熟,那就還是要以衣缽為信物來單傳的了。
所以,經過前幾代祖師的努力奠基,禪法到六祖以後已經是發揚光大了,比前幾代祖師培養出來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多,弘法修學的成就也更大了。這也是初祖達摩當年預先說的「吾本來此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開示。禪宗到六祖以後,又進一步發展成為五家七派的禪風了。
近五十年來,禪宗已迅速的傳遍了世界的東西方。在這二十年年來,不但佛教習禪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提升,大家對國學的重視,禪學已在北大清華等大學和藝術、管理、環保、文學、倫理、養生等各個領域中普遍流行了。
4、禪宗r如何看待功德
禪門有個著名的公案,蕭衍與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武帝與達摩祖師在普通元年,禪宗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泛海來華,九月廿一日到達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迎禮,表奏京師,武帝遣使往迎。次年十月一日到達建康,武帝見後問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尊者答道:「並無功德」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尊者道:「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武帝再問道:「何為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廓然浩盪,本無聖賢。」武帝與照明太子等都是持論二諦的;立真諦以明非有,立欲諦以明非無,所以尊者用「廓然無聖」一句回答武帝,武帝錯會祖意,對於「廓然無聖」卻作人我見解。連連碰壁,蕭衍未免煩躁,舌鋒一轉,盯著達摩驀然厲聲拋出一句妙問:「在朕面前的到底是個什麼人?」達摩答得更絕:「我也不認識。」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處,因他們彼此說話不投機,達摩尊者便離開江南,一葦度江之魏。這就是達摩一葦度江的故事。武帝最終也沒放棄佛教,那麼就不會從佞佛亂政的角度去思索問題,他竭力想尋找的,只能是一個為何誠心興佛卻無善報的解釋。蕭衍定在苦苦思索:為什麼自己到頭竟落了個現世報?其實,在最後一次捨身時,他就面臨過同樣的質疑。當時,在蕭衍戀戀不舍地結束了37天僧侶生活回宮的當夜,同泰寺就遭到了雷劈,一座塔被燒成了焦炭。當時,他是如此向天下人解釋這樁尷尬事的:「道愈高魔也愈強,行善就一定會有障礙。」所以,他下詔重修那座塔,而且要比原來高上三層,至死都沒有完成。蕭衍的苦修,不過都在一個「有」字上下工夫,盡在沙上築塔,根本看不清事物的虛幻本質,一生糾纏實相,破不了一個「我執」;肉眼凡胎不識真佛,聽不懂達摩的點撥,離《金剛經》所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界隔了何止十萬八千里。梁武帝蕭衍,六祖慧能大師定論:「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蕭衍幻想保持優勢,來春再發,以繼續占據高枝,因此他敢於傾全國之力,廣建佛寺、大造佛像、嚴格持戒、數次捨身,希望終有一天能修成正果。哪知,不論當時還是後世,他都遭到了無情的否定。
5、禪是什麼,禪宗是什麼?
禪也在你身邊,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禪肯定不是冥想,這純粹是一種誤解,是沒有或不願去體驗的旁觀者的一種猜想,冥想確實是一種修行,但把冥想和禪混為一談是可笑的。禪本來是不可說的,意思是禪是語言無法完全或准確表達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禪要介紹給別人還是要說的。聖嚴法師在蔡志忠的漫畫禪說代序中說:「首先我想告訴你的,禪不即是知識,知識並不離開禪;禪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從禪而獲得;禪不是哲學,哲學卻無法超越禪的領域;禪不是科學,科學重實際、重經驗的精神,亦正是禪的要求。所以請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來探索禪的內容,因為禪並不是一樁新事物,自從有了空間與時間以來,禪就普遍地存在於無窮大的空間與無限長的時間之中。禪在印度原本叫禪那,翻譯過來是思維修或靜慮的意思,其實這還是從外在形式來判斷的,禪具體來講是心法,是著眼於內在的,所以在中國後來叫禪定,就是一種達到三昧的狀態,沒有體驗的人是無法想像的。所以禪宗又叫佛心宗,禪宗是達摩大師來到中國所傳,根據是拈花微笑,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五燈會元》也有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禪宗和凈土都是一種法門,都是佛法,在中國有八個宗派,除了禪宗,其它都是教下,所以有宗門教下之說,禪宗是宗門,就是講明心見性,而教下則講究大開圓解。要達到明心見性,沒有戒是不可能的,佛涅盤時說要以戒為師,禪是佛法,也不能不以戒為師,沒有戒就達不到禪定,也就不能開智慧,沒有智慧談不上明心見性,所以說戒定慧不可分的。禪宗現在已經比較沒落了,原因就是達摩大師說過的,後世的人明理者多,通理者少,後世的人不能理事二入。由於現在的人根性達不到禪的要求,只能是光說不練了。但是,禪對於念佛修凈土還是很有意義的,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永明延壽大師得正法眼,續佛慧命,契理契機,倡說禪凈雙修之道,實是功德無量。
6、學禪宗打坐,打坐的時候可不可以念佛?
打坐是修定,叫禪定,與禪宗是不同的概念,修習各種法門並不一定需要堅持打坐,關鍵是修心,也就是確立正見正思維。但是禪宗講要明心見性,凈宗講要一心不亂,無論修禪宗或者凈土,都需要戒定慧具足,以打坐修習禪定是見性和定心的一種方式,定力具備則妄念頓息,而後可以輔助智慧的生成。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境地,既需要認識覺察這個心的狀態,又不能固執這個心於念念不忘,把握在不既不離之間,這才是定的功夫、不亂的修為。
7、學禪宗,相宗,密宗,到底有多難
凈空法師---禪宗是險道,為什麼?禪跟密都容易著魔,如果沒有真正善知識在你旁邊,你稍稍偏邪一點他把你扶正,沒有這種人在旁邊,一著魔就全毀掉了。
所以極樂世界的品位,不能以一般通常這種常識來看它,它是個特殊的,凡夫可以立即成佛。禪宗走的是這個路子,沒有想到凈土宗走的也是這條路子,而且凈土宗走的路子穩當,你決定能成就。禪宗是險道,為什麼?禪跟密都容易著魔,如果沒有真正善知識在你旁邊,你稍稍偏邪一點他把你扶正,沒有這種人在旁邊,一著魔就全毀掉了。這個毀掉之後,我們看到了,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凈土穩當,因為凈土走的是有門,禪走的是空門,那個不好走,它要離一切法,凈宗有一法給你,指方立相,它指點你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心可以在那裡著。立相是立極樂世界,立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有個依靠,禪宗沒有。你看目的相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阿彌陀佛的方法比禪宗就微妙太多了。凈宗里頭有頓有漸,完全看你的功夫,功夫就是離欲。你真正把慾望放下,這功夫十足,你可以一生成佛。還有一點點沒放下,也行,它有三輩九品,你從下下品慢慢再上升。如果全放下,立刻就上升了。
我們再看下面批註,「又《無量壽經鈔》曰:憬興明許三輩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釋雲:一、凡小往生。二、大聖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輩」。憬興法師講得好,明白、肯定,這個「許」我們說為肯定,明白肯定的說出三輩九品是凡夫往生,沒有一點懷疑。我們今天也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上上品往生就成佛?能。只要你做到離欲深正念,這一句做到就行。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誠懇,印光大師講的誠敬。你具足萬分誠敬,你就跟惠能大師一樣,惠能是大徹大悟,你往生極樂世界上輩上生,那就成佛了,甚至於可能比惠能大師還要高。惠能大師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不知道他在哪個等次里頭。凈宗這個比那個殊勝,果然是具足萬分誠敬,離欲深正念,肯定是上輩往生,上輩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比惠能大師高。
凈宗殊勝,諸佛贊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贊嘆,我們前面讀過,贊嘆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佛道同,為什麼諸佛贊嘆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他度眾生的方法太妙了!憬興大師的解釋,他說,一、凡小往生,凡是凡夫,小是小乘;第二、大聖往生,大聖是大乘。所以言凡小者,指三輩,這個三輩往生的人,里頭有凡夫。那三輩是什麼?上品上生有凡夫。大聖往生那不必說了,大聖往生全都是在上輩,絕不在中下,這個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相信,凡夫往生也能到上輩往生,《觀經》里頭的九品也能夠上品上生,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個話有理論、有事實根據的,絕對不是隨便說的。
「又《游心安樂道》」,這本書里頭說,「又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凈土宗意」,凈土宗的本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個話說得很清楚,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四十八願原先就是為一切凡夫。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比丘看到六道眾生太苦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回不了頭來,八萬四千法門度不了他們,他們的業障太重、煩惱太深,所以發願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事難;在大乘裡面,幫助他成菩薩,十信的菩薩,再提升十住,再提升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個可以,慢慢來。不經歷這些階級,從凡夫就提升到佛,這個沒有人相信,難信之法。但是阿彌陀佛真做到了,剛才說過了,什麼道理?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就憑這個道理。本來不是佛,那是提不上去的,他本來是佛。
我們學佛學了這么多年,大乘經論裡面這些常識都知道,凡夫為什麼成不了佛?三種煩惱障礙你,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見思煩惱。如果你把這個三種煩惱統統放下,就成佛了。所以在大乘教里,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這一念轉過來,就成佛了,一念覺就成佛了,一念迷,那就是眾生。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根據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理論是堅定的,沒有絲毫懷疑的,你本來是佛。所以《觀無量壽經》那部經里頭只講兩樁事情,講凈宗的理論跟凈宗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可以分為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所以《觀無量壽經》講方法、講理論,理論是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說的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不在外頭,佛是你自己的真心。你的心本來是佛,現在你又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是凈宗理論的根據。
那怎樣回頭?念佛就行了。我天天念佛,這是什麼?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大乘、小乘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讓我的心想,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不想別的,沒有妄念、沒有雜念,一心一意專想彌陀,專想極樂世界,他就真成佛了,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大家講經教學,從來沒有中斷,我們一遍聽了沒開悟,再聽第二遍,他常常重復講,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每一天都有新往生的人,所以你可以不斷的聽,每一天都有新去,從十方世界去往生不知道有多少。到你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畢業了,你才離開講堂。進講堂的時候是學生,離開講堂時成佛,真不可思議!記住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是法性土,跟我們這世界完全不一樣。法性身的身體不需要吃飯,不需要飲食,這就省事,不需要睡眠,你學習不間斷。我們吃飯會間斷,睡眠會間斷,極樂世界不需要睡眠,不需要吃飯,所以你學習不中斷。講堂坐久了,其實他也不會累的,想到外面去走走,可以,池邊、樹下統統都在說法;換句話說,你聽經聞法不會中斷。講堂外面,樹會說法、鳥會說法、風吹樹葉會說法、流水的聲音會說法,六塵都說法,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這個世界不能不去,而且是我們自心變現的;換句話說,是我們的老家。唯心凈土,自己的心,自性彌陀,這是說明極樂世界這塊大地跟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麼關系?一體,關系太親切了。父子一體,還兩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沒有分。所以想去就去,沒有憂慮的。這個地方,阿彌陀佛的世界我能去不能去?我跟阿彌陀佛有沒有緣?你還在打這些妄想,錯了,那是你完全不認識,不了解。真認識清楚,搞清楚、搞明白,曉得那才是真正的家鄉。
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更據本品開口便道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講得多清楚,「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這是經文。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一絲毫不再懷疑,我這一生當中不再走岔路了,不再走彎路了,我就是康莊大道,就這一條路,其它的東西可以放下。學蓮池大師,「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歡喜給誰,給你們;「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你們喜歡都可以去學,我不幹了,我就走這條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決定成功。
「經中三輩,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沒有說菩薩、聲聞,這是《無量壽經》上說的。「故知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因為有十方菩薩、聲聞他們發願往生,當然接納,阿彌陀佛不排斥,統統都收。在此地我還得補充一句,在我們這個世界信仰其它的宗教,要念佛往生能不能往生?無論從理上講、從事上講,決定得生。為什麼?是心是佛,沒有說只限於學佛以內,佛門之外不算,沒有說這個話。經上常講一切眾生,你看此地講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那個諸天里頭就有很多宗教,不就都包括在其中嗎?所以無論信仰哪個宗教,不必改,你就專門信仰你那個宗教,把你祈禱所修的、斷惡修善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得生。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時,只要一念阿彌陀佛、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不必改變宗教,把你們宗教的教主都看成是阿彌陀佛,這就行了;把宗教的經典都看成《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可以講得通的。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人人都有分。
所以這一段講的,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如《菩薩往生品》」,這個里頭有說,「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要是說往生菩薩的名字,說一劫都講不完。往生的人太多太多,極樂世界能容得下嗎?我們在《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上得到很多信息,容納得下,為什麼?它稱性。《華嚴經》上只要稱性,稱性沒有大小,稱性沒有內外,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稱性沒有相對的,稱性沒有時間,稱性沒有空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無限大,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在內,為什麼?它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
8、佛教禪宗密宗天台宗修四禪八定嗎
三乘凡聖共修之禪定分為三大階次
一、禪:A:離生喜樂地(初禪)
B:定生喜樂地(二禪)
C:離喜妙樂地(三禪)
D:舍念清凈地(四禪)
二、四定:A:空無邊處定
B:識無邊處定
C:無所有處定
D:非想非非想處定
三、:第九次第定
因為前兩種合稱為四禪八定,且其中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故修到四禪八定後,便可進一步修第九個次第之定。又,四禪八定為凡夫定,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故其果報還是在三界之內,無法滅煩惱。而第九次第定則是小乘聖位所修,以其能以定力伏滅「受想」二蘊,故又稱為「滅受想定」。若受想滅,則行蘊亦息,故亦稱「滅盡定」。
若得滅盡定,便得斷煩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而證阿羅漢,得入涅槃。然而,雖稱為「滅盡定」,其實並不滅盡,以八識還在;若都滅盡,八識亦滅,誰入涅槃?所以阿羅漢所入之涅槃稱為「有餘依涅槃」,而非佛之「無余依」的無上大涅槃。然二乘人以不發度生大願,故如來慈悲,教令入化城止息。
又有一種情況,雖得第九次第定,但不斷煩惱,只是壓伏六識,令不現行,此第九定即稱為「無心定」,此為凡夫定,以不斷煩惱,故不能證聖果,入涅槃。
四禪八定屬凡夫定,但於佛教正定中,亦有「四禪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禪八定,與正定中的四禪八定,名同而義不同。有何不同?
一、方法不同,即所依不同。凡夫定為依有漏心識或其他世法起修,如依地、水、火、風等;而正定須依本性、凈圓覺性而修,故二者不同。
二、目標不同:同樣是達到初禪,乃至四禪,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為最終目標,以此為滿足,亦即以現生能達初禪定,乃至四禪定,來世得生色界天,暫離欲界苦,以此為足,不知禪天仍在輪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雖亦達初禪,乃至四禪之境界,但禪定對他們而言,只是手段,因他們要依此定力而進修首楞嚴三昧,得於佛定。
故兩者目標迥然不同。是故應知,修正定者,雖亦得四禪四定,但只得其名,只達其境界,而不住於其中,不味著其境界,【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進修無漏】
一般而言,學佛的目的在於「離苦得樂」;若得三禪之果報,則於世間有漏之樂即已達到極致,因為世間一切快樂中,無過於三禪者;這也是因為四禪系入於舍受,不苦不樂,因此,以世間人的眼光來看,便不得謂快樂或不快樂。至於四禪以上的四空處天,由於是無色界,因此更加與苦樂無涉。
縱觀三界六趣之苦樂,欲界之地獄趣及餓鬼趣純是受苦;人趣與畜生趣,苦樂參半;仙趣與六欲天,樂多苦少,然其樂之本質仍是五欲之樂。至於色界,初禪天已離於欲界苦,得「離苦」之喜樂;二禪天得「定」之喜樂;三禪天離於二禪較粗之喜受,而純受樂受;四禪天則連樂受亦覺其相太粗、太擾動,故於樂受亦以定力而離之,入於舍受,證得不苦不樂受,住甚深禪定;雖然如是,但【此四禪天之定依然屬於世間禪,系有漏定,猶不能斷生死煩惱,這點不可不知】
禪定可分成五種,或五個層次,稱為五味禪
1、世間禪
2、外道禪
3、小乘禪
4、大乘禪(菩薩禪)
5、如來禪(佛所行禪)
下面各節分別說明每一種禪定與諸識之間的相互關系。
1、世間禪
世間禪或世俗定,是一般世俗人所修的擬禪定法門,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養生、養身或充電,有時也為了想求取一些不平凡的境界或覺受——例如:令心跳暫停,或騰空而起,或納身入盒(鑽入一個小盒子里——如某些瑜伽術者所為)等。有些人的確能攝心專一到令呼吸暫停一段時間,或能讓人活埋幾小時或幾天的地步。要達到這種境地,確實須要心思極度專一才行。不過這種絕活兒,充其量也只不過像一種特技或特殊功能。然而須知特技表演不論具有多麼令人驚悚的效果,也都無法為人帶來任何員智慧,這是確定的;更遑論能令人開悟或得解脫。它當然也不能令你心地發明,或令你的煩惱心安定、止息、或斷除任何煩惱。
簡言之,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幫助你自己或他人增進一絲二暈的智慧,用以滅罪、生善、或斷惑證屢——它充其量只是如同藝人的娛樂節目,如此而已。
這種世間禪是依於五根(眼、耳、鼻、舌、身)而修的。五根在與五塵(色、聲、香、味、觸)接觸之後,便油然於心中生起前五識。五根是生理的,五識是心理的。進一步說,五識是由五根向外攀緣或攫取五塵而產生的。色、聲、香、味、觸五者,之所以稱為塵,是因為它們能擾蓋我們的心——令我們的心眼盲目。五根攫取了諸塵納於心中之後,我們的心於是乎開始慢慢咀嚼、反復品嘗這些塵,而且還樂此不疲。世俗定即是如此在五根與五塵上下工夫,以期在前五識上產生讓俗人驚嘆的效果。因為凡夫定是這樣修練的,其成果自然只是最初級的,而且十分膚淺,故為智者所不取。
2、外道禪
除了佛教之外,別的宗教也有修定的,但是佛說,諸外道所修者大多是依於邪見或謬誤的信仰,是故多離於正道而行。其過咎乃在於他們不往自己內心推求,而常向外馳逐,以求救贖他們的罪或靈魂。其中亦有幻想追求要將自身與外界某物、或某人、或某個概念冥合為一體的,自稱如此他們便可返本還源,例如婆羅門之欲與梵天冥合,基督教之欲與天主合一 ( commune with god )或道家之欲與萬化冥合等等,皆是異曲同工,亦皆是往外馳逐、全然謬誤的妄想。
這一類外道禪是依於五根、五塵,輔以前五識以及少許第六識而修的。由於他們已經應用到些微的第六識,因此外道禪比世間禪要略高一籌,或者說:略深一等。不過這仍舊不是我們所想要修的禪定,因為我們知道:第六識是依於第七識(我執中心)而作種種了別、判斷,是故這種以我為中心所作之修練,通常也都是如第六識一般,虛誑而又錯謬的。再說,這種禪定也不夠深入。
上面提到,我們的五根將五塵之影像攝取進來,納於心中。此五類影像一經我們的五根攝取而產生五識之後,不可思議地、於一剎那間,我們便會立即作如是思量:這是善的、還是惡的?是可欲的、還是不可欲的?——諸如此類,正當內心油然欲作如是分別的同一剎那,第六識便被引生了。第六識不但受了末那識(第七識)的污染,而且還受其指揮:更進一步而舌,我們所有的判斷、意見、及一切價值觀,全是第六識在第七識的染污及指使之下形成的。職是之故,外道禪亦是不夠深入,因為外道禪只觸及了第六識的表面而已—也正因為如此,外道禪實系深受第六識及第七識的桎梏與欺誑。
3、小乘禪
小乘行人由於悲心有限之故,只求自度,而不發廣度眾生的大願。因此,一旦他們自己有能力脫離網輪回」,就再也不回到這苦難的娑婆世界來受生。以其最終目標只為自利,故他們從未把目標訂在佛法的最高、最究竟處,自然也就不會證得無上菩提。他們對阿羅漢果已經感到心滿意足,因為阿羅漢果已足夠令他們自己了脫生死,雖然猶不足以度脫其它的眾生、甚或一切眾生——那是必須具有佛菩薩的大悲心與無上智慧,才能荷擔得起如此巨大的如來家業——獨善其身比兼善天下到底是容易得太多,這是無可置疑的——可見追求佛道是多麼艱辛、困難而又費時彌久的一大事!
這一類小乘禪是依於欲息滅前六識之原則而修的——前六識之息滅,小乘行人即稱之為涅槃。事實上,小乘的涅槃僅致力於前六識之壓制,令其眠伏不起,或看似已滅,名之為滅。這與菩薩道行人所認許的修法大異其趣。因為這種修法,或許能令行者自我沉醉於空寂之中(即所謂的沉空滯寂) ,然而卻漠視或完全無視於正在六道中熬煉、掙扎的芸芸眾生、或正在解脫道上奮斗、摸索前進的其它有心修行的眾生之亟需援手之焦慮、痛苦。
4、大乘禪(菩薩禪)
大乘禪的修行人與小乘禪行人的作風回異其趣,大乘禪行人並不只專注於他們自身的解脫;他們在能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到某個程度時,便會進一步去努力學習利他之行(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大乘禪的修行,主要在於滅除1第七識」及初步熏修第八識。由於滅除第七識(我執中心) ,故能令行者全心致力於利他之行,乃至罔顧自身之利益;有時甚至由於利他之行而為自己惹來麻煩,亦在所不惜。此外,在第八識的初步熏修,也提升了菩薩禪行人的悲心與智慧,使之更深入而趨近於無上菩提。
5、如來禪(佛所行禪)
如來是對佛的贊譽之訶,其意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或如是而來。如來禪又稱為正法眼藏,因為這種禪是由佛傳給初祖大迦葉,再由大迦葉遞相傳授予各代祖師,故為最高形式之禪。
如來禪主要是熏轉第八識,故比前一類菩薩禪要深入得多——深得讓我們無法用言語道出,故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來禪成就了,便能完全覺了,究竟轉本識中之塵垢為功德,轉無明為般若,轉貪、瞋、痴三毒為戒、定、慧三無漏德。三以蔽之,其所得之極果即為證入佛性。不過,我們應加註意:在這一階段中,所下之工夫不在於滅除,而在於轉變!因為到了這一階段,行者的智慧已經成熟而且茁壯有力,直可轉化一切,所謂化腐朽為神奇:無有一物而不可為我所用,亦無有一物閑置而不能用。這便是如來種力 (超越凡俗的力量)之所加,亦即是真如之不可思議力之所用!
如來禪之關鍵在於無所依——它不依於任何一物,不論其為何物——形貌、相狀、顏色、氣息、乃至佛法,任何一物都毫不依止。你應如是以1無所依」的法門去修習如來禪。這等於是對你說:你須到天上去,但是沒有梯子給你爬,也沒有繩子讓你攀緣,更沒有飛機可乘,甚至縱身一跳也不行——你只管去就是了!
這話聽起來倒十分像個公案;你可知道,它的確是個公案!——而且它是最難參的一個公案!(順便提到,另外還有一則與這差不多性質的公案,是這樣說的:你說吧!——但是不可張口)這是禪,如來禪。無庸說,如來禪是引導我們趨向無上菩提的最高層次之修行。
9、佛教修禪宗和修凈土宗有什麼區別
二者的區別:
1、禪宗是對具有上上根器的修行者開舉的一種法門,其他法門都是通過一些辦法來讓眾生因指見月,逐漸生起正見。而禪宗則對具有上上根器的人直接用各種方式告訴他什麼是正見。因為現代人大多比較自信,大多會認為自己說不定就是上上根器,所以很多學習禪宗的人實際上都不適合學禪宗了。如果從我看來,五祖給六祖傳法只不過是念了一遍金剛經,如果咱們念一遍金剛經不能大徹大悟最少得個初果羅漢,那麼還是老老實實打好基礎,積累福德,懺悔業障,嚴執凈戒,學習經典。因緣具足的時候,哪個法門都是禪宗。
2、凈土宗又名蓮宗,源於晉代慧遠大師,於廬山結白蓮社,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宗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以期往生西方凈土即極樂世界,故此得名。因為凈土宗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本宗主要經典為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凈土法門,唯依彌陀行願,普收三根,徹上徹下無所不該。上至文殊、普賢、龍樹、馬鳴,莫不發願導歸;下至愚夫愚婦,無不可依此法門而往生。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中,發了四十八願,願生者壽命無量,國土庄嚴,入不退轉。其中度生之願為第十八最懇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故此世尊應末世之根機,開此法門,勸令往生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