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論語中的某一句話有感700字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但你經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後,利用暫時的忙裡偷閑,回顧曾經的點點滴滴時,才發現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
2、為什麼要讓孩子讀《論語》
《論語》的核心就是闡述君子和小人問題,但《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區別,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國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們都屬於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屬於小宗之人,簡稱小人。從出身方面來看,只有貴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隸們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們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如果他們通過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會,成為社會管理者,他們也就躋身君子之列了。
從出身和身份上劃分,君子和小人是不關乎道德問題的。但作為社會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讓人品有缺陷的人來管理社會,社會是要出問題的。所以《論語》中不斷強調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而對於小人,他們更多地是充當執行者而不是決策和管理者,不能夠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樣要求他們。
但是,就當今社會而言,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執行者,道德修養都是十分重要。良好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素質的要求與體現,是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與保證,又是社會存在與發展所必須的。因此,讓孩子學習《論語》,盡早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3、讀《論語》:與怎樣的人結交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
注
①中行: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②與:偕同,親附,結交。③狂:言行誇張激烈、放縱不羈的人。狷(juàn):潔身自好。④進取:努力上進,立志有所作為。
譯文
孔子說:「找不到做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跟他結交,一定要結交的話,那就要跟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結交吧?狂放的人努力有所作為,狷介的人有許多事是不會去做的。」
讀後感
「與」有偕同、親附、結交一類的意思,人和人相互親附結交,或者是因為理念相合、志趣相投,或者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親附結交的結果往往會拉幫結派,形成大大小小的團伙,也就是「黨與」。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如此,古人稱為「與國」。像孔子這樣有遠大的抱負和社會擔當的人,自然會盡力尋找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不過,他在結交方面相當慎重,確立了非常明確的結交原則。他最希望結交的人是「中行」,待人處事不偏邪激進,不保守畏縮,坦盪方正。他對中庸這種德性的評價極高:「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既然已經達到了「至」也就是最高的境界,可見能做到中庸是頗為困難的。退而求其次,孔子認為可以跟狂狷之人結交。這兩種人都是理想主義者,面對丑惡的現實,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狂者以突破常規的特異言行表達對現實的抵制和反抗,但內心極清醒,原則極堅定;狷介之士有精神潔癖,絕不肯與社會同流合污,更不會為現實利益而做自己不齒的事情。
一百年後,有一天孟子和學生萬章一起由孔子對狂狷之士的看法聊起人的品類,孟子把狂狷之士與鄉願(孟子用「鄉原」)放在一起作了比較。孟子說,狂者的典型表現是:「其志嘐嘐(肖)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孟子·盡心下》)狂放的人志向遠大,談吐不俗,總在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又經常難以達到言行合一。狂者雖然在個人修為方面和行動力方面都有欠缺,可終歸是理想主義者;其次便是狷介之士,孟子的定義同樣是著重於狷者的精神潔癖:「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還有一類人,就是鄉願,孟子引孔子的話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經過我門口卻沒有進屋來坐坐,我不會感到任何遺憾的,大概只有鄉原吧?孟子非常贊同孔子的看法,對鄉願,不屑於同他們打任何交道。
4、《論語》中的養生名言有哪些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到過「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內是人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年齡、生理、心理特點來養生。如果是青少年時期,機體發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頻。如果是壯年時期,身體強容健達到頂點,力量充沛,脾氣也大,切記不要與人爭斗,以免傷人傷己。如果是老年時期,體質已經虛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麼了。
5、《於丹論語心得》30句最經典的話是什麼?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治理對象的大小,不在於它是不是國家,而在於自己的態度。因為冉有和公西華態度謙遜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盪盪」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6、《於丹論語心得》求30句最經典的話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治理對象的大小,不在於它是不是國家,而在於自己的態度。因為冉有和公西華態度謙遜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盪盪」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7、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
在中國歷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這位生前就周遊列國,教學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聖」的稱號或被貶為「孔老二」、「喪家狗」……中國歷史的變換輪回、中國人性格的「內斂」多變、中國政治的骯臟陰險,使得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塗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養的人反過頭掘他的墳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賞他的人其實正在內心暗笑,慶幸找到了一個可滋利用的工具!歷史總讓人嘆息,人性亦讓人無語。
然而,聖人何言!
相比而言,我更傾向於用後一種思維來理解我心中的孔子,因為從記載他言行的書籍《論語》中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心懷天下,憂道不憂貧!所以,在給學生講述他的事跡時我只說,他其實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詫風雲、開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氣;和那些蠅營狗苟、利益為上的官員相比,他少了一份機智;和那些困守書齋、白首為學的學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堅守;和那些獨善其身、笑傲悠遊的隱士相比,他少了一份灑脫……總之,他的一生是局促的一生,遠不如歷史上的很多人那樣淡定而從容。
局促也就局促了,卻總有一些人忘不了他。孔子死後,弟子皆服心喪三年,子貢甚至在三年心喪完畢後,築室於其墓前,再次陪伴師傅三年……每次讀《史記》到這一段,總覺眼眶濕潤,想一想,這是一種何等強大的道德力量感召!為了紀念老師,也為了讓讓老師的思想不知淹沒,眾弟子乃相與記述老師言語,這些言語後來經孔門後學整理乃成《論語》一書,或許編纂者自身都不曾甚至不敢想,這部書以後竟深深影響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文化。我想,有了這種回報,自身的生前身後名又算得了什麼?
不難想像,和孔子命運一樣,《論語》一書也屢遭批判,起起伏伏。尤其是近代,《論語》也被列入孔家店的商品之一,在被打倒之列。後來形式稍有好轉,但《論語》一書仍被束之高閣、鮮有人讀。變化發生在於丹在」百家講壇「講授《論語》之後。一時間神州大地,有關《論語》的書鋪天蓋地,而憑借一本《論語心得》於丹更是賺得鍋滿盆平。
其間事情不想多說,我只感到悲哀。因為我發現,就像一陣風、一股潮,人們對《論語》的興趣也是來也互焉、去也互焉。並且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僅僅是《論語心得》而非《論語》本身。且不說於丹所闡釋的有有多少合於孔子本意,單是這種集體性的經典閱讀興趣的喪失就讓人感到難過。況且,《論語心得》的大行其道正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經典的陌生和需要。
一個沒有經典閱讀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一個有了經典卻從不珍惜,不知閱讀的民族是可嘆可悲的民族!
幸好,在我們學生的課本里,頗選了幾則《論語》中的句子,雖然很少,但總勝於無。況且,我總覺得,對學生而言,你給他們一個火星,或許他就能點亮一支火把;簡短的幾則,帶動的可能是學生了解孔子,閱讀《論語》的興趣。實際情況確實如此,這兩天,我看到班裡好幾個孩子,在捧著《論語》看,這讓我不禁欣然而有成就感了!!
提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孟子》當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孟子去見梁惠王,一見面,梁惠王就問他:「叟,不遠千里而來,必將有利吾國乎?」對於這個問題,孟子嗤之以鼻:「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今天,對於這個類似的問題,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倘你以獲得利益的大小來選擇自己所讀之書的話,你本身就已經很悲哀了。
又或許,自己拼了命去鑽研的東西並非自己所樂。夜深人靜,空對著華屋雕棟感覺到的卻是不盡的精神孤獨。
曾經給高中學生講《老子》、《金剛經》,頗找了些裡面的句子跟他們交流。我告訴他們,如果把讀一些經典作為考學、發財、做官的工具的話,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不亦謬乎!」經典的魅力和作用不在於此,它們很難讓你在升學中拔得頭籌。然而,我告訴他們,倘若你們想做一個精神富足的人,一個心態坦然的人,一個能洞穿社會、人生種種虛像,固守自我信仰的人,那麼你就去讀這些經典。
孔子教給你的是一種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態度,他用自己的行為為後世樹立了一個雖棲棲一生卻飽滿充實的形象。所以,孟子說:「自天地聖人,未有如孔子者也」;司馬遷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李白說:「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我想,這些人所佩服尊崇的並不僅僅是夫子的學問,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道德典範和昂揚的生活態度,積極的進取精神
而這種精神,恰恰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所以,今天,我們仍讀《論語》,因為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尋根,是一次豐腴自我精神的高貴旅行。
8、讀《論語》有什麼好處
要勤奮好學,要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以別人身上的缺點為戒,以此改掉自己的缺點.
不要把自己不會做的,交給別人做,要為他人著想.
9、讀《論語》對人有什麼好處?
1、教學方面,可以給老師建議,要因材施教。
2、學生方面,可以教導我們尊師重教,文明禮貌,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可以從全方面的培養孩子的人格。
3、可以傳承中國經典文化,讓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影響中國人,更多的是要入黨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樣就可以彰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與強大。
10、讀論語對人有什麼好處
1、教學方面,可以給老師建議,要因材施教。
2、學生方面,可以教導我們尊師重教,文明禮貌,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可以從全方面的培養孩子的人格。
3、可以傳承中國經典文化,讓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影響中國人,更多的是要入黨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樣就可以彰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與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