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錚的古箏流派
中國古箏是一件極具中華民族特色、歷史悠久、音色優美、長於表達深沉廣博音樂感情的樂器。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現今中國古箏的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陝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
2、中國的十大古箏名曲是哪些?
1、第一首《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2、第二首《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曲。
3、第三首《高山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箏派的代表作。
4、第四首《林沖夜奔》
5、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
6、第六首《漢宮秋月》也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
7、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8、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9、第九首《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10、第十首《戰台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台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古箏
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箏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3、誰能幫我找一些好聽的古錚曲,
相思風雨中伴奏 酷我可以搜索到
4、倩女幽魂妖魔道中曉倩彈的那首古錚曲子叫什麼?急求急急急
你在百度歌曲里搜索[ bsiying 倩 ] 原名<倩>
滿意請採納
5、求 一不知名 古箏曲
是不是鄧標偉《空》
6、教育台和養堂養生一對一的那段古箏音樂叫什麼 名字?
是指那個有伴唱的曲子嗎?
7、2017年古錚最流行的歌曲·
個人覺得所有的現代流行曲都可以彈出來,只要有譜,如優酷網上流行的白毛衣,她就彈過很多流行曲,《青花瓷》、《發如雪》、《東風破》、《新貴妃醉酒》、《萬物生》、《甩蔥歌》等等
8、古錚的音樂家
曹正:
1920—1998原中國音 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近代古箏專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箏理論家、教育家。曾於1957年來到西安音樂專科學校,為陝西開創了古箏專業並提出了「秦箏歸秦」的思想。
高自成:
1919—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山東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西安音樂學院任教30餘年,為陝西箏派的學生傳授山東箏曲,使他們大都具有扎實的山東箏派的技術功底。為秦箏流派的技術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周延甲:
1934—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秦箏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曲雲:
1946— 陝西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秦箏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魏軍: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尹群:
青年演奏家,原西安音樂學院講師。現居新加坡。
常小東:
陝西省歌舞團獨奏演員。她創作的秦派箏曲《易水別》獲1989年「山城杯」全國民族器樂比賽優秀作品獎。
饒余燕: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創作西安鼓樂風格與復調手法相結合的秦箏獨奏曲《橋山頌》、《黃陵隨想》、合奏曲《鎖風沙》、協奏曲《驪宮怨》。
周煜國: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他創作秦腔風格箏曲《鄉韻》、《秋夜思》、《悅》等。
張曉峰:
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創作秦腔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雙箏協奏曲《潮》。
李世斌:
早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師從周延甲。畢業後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曾任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發表過許多秦箏理論文章。《箏曲創作散論》、《實踐·理論·體系—關於陝西箏派的問答》等。
焦文斌:
陝西師范大學教授。著有《秦箏史話》、發表有《縱論秦箏歸秦及其實踐》。
白葆金:
陝西省榆林市城關人,瓦工。是影響較大的榆林小曲藝人之一。1980年三月帶病堅持完成地區民間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1983年不幸病逝。他演奏的曲目有《掐蒜薹》、《小小船》、《五更鼓》、《喚嬌娘》等。
朱學義:
陝西省榆林市人,木工。榆林小曲藝人。長於為榆林小曲伴奏,並製作箏
9、廣陵散是古箏曲嗎
《廣陵散》是古琴曲。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時的《聶政刺韓傀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廣陵散》的來歷: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里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9)養生古錚曲擴展資料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 (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趙西堯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
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 暴 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 家管平湖 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
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
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