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養生鍛煉

中國養生鍛煉

發布時間:2020-07-14 01:57:00

1、中國的養生之道有那些?

2、中國的養生之道和它的益處

一,日常生活養生的秘訣

1,陰虛體質者: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首先注意精神調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飲食上多吃清淡食物。

2,陽虛體質者: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注意多曬太陽,加強體育鍛煉。可多食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那些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飲食上應注意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

二,夏日養生的秘訣

都市生活節奏慢慢加快,吃是養生當中的重中之重。「葯補不如食補」,究竟應該怎樣美顏養生?如何才能保養得更好呢?
養生關鍵:"喝"出清涼"吃"出健康
夏日養生,瓜果蔬菜不能少,最佳的美食非水果莫屬,身為名模的韋傑為我們道出了夏日美顏術,清秀挺拔的她自然也有一些瘦身的心得與我們分享。
(韋傑:我比較喜歡一些木瓜什麼,我基本上每天早晨都是喝牛奶吃西瓜,夏天這樣比較舒服一點,有時候會喝一些紅豆砂綠豆沙,這樣比較養顏。)
看來綠豆紅豆仍是時下mm們青睞的食品,喜歡美食的你如果用心將眼前不同顏色的食物適當加以搭配,就是夏日裡一個不錯的美食養顏佳餚。

三,延年益壽養生秘訣

在我國傳說的壽星中,彭祖活了八百歲,是位最長壽的老人。是否真活了八百歲?實難考證,也難令人置信。不過,根據《國語》和《史記》的記載,彭祖是確有其人的,而且以長壽著稱。延年益壽養生法大致有如下四個方面。

1,鍛煉身體。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後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後人寫成《彭祖引導法》。

2,思想修養,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質享受,情緒恬靜而達觀。殷王贈其萬金,他用來接濟貧困,自己無所留。不受「慎喜毀譽」所累,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3,生活習慣,他堅持順乎自然,不傷害身體,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並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

4,夫妻生活諧而有節,他認為:情慾不可禁、男女相需猶如天地相合,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禁慾違反自然規律和人性有損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能增加精神活力,當然不可縱欲,過之亦影響健康。他還指出:當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蝕、月蝕、地震、雷電之時為天地交感、陰陽錯亂,人們不宜同房。飯飽、喜怒恐懼、酒醉時亦不宜同房,否則,不僅傷其身,尤其損其子。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能「避眾傷之事」,夫妻雙方均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四,美容養生的秘訣

第一種食品:雪耳燉木瓜
原料:雪耳25克,木瓜1個,北杏15克,南杏20克,冰糖適量。
方法:
1.先將雪耳用清水浸透發開,再用清水漂洗干凈,備用。
2.木瓜削去皮、去籽,用清水洗干凈,切成小塊,備用。
3.南、北杏去皮,用清水洗干凈,連同上面材料一起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適量滾開水,蓋上燉盅蓋,放入鍋內,隔水燉至材料入味,即可食用。
功效:養陰潤肺、滋潤養顏。

第二種食品、木瓜鮮奶
原料:木瓜360克,鮮牛奶兩杯,白砂糖適量,碎冰塊適量。
方法:
1.選取新鮮熟透木瓜,去皮、去核,切成大塊狀,備用。
2.將木瓜塊、鮮牛奶、白砂糖及適量碎冰一齊放入果汁機中,打碎成濃汁,即可飲用。
功效:潤膚養顏。
注意:脾胃虛寒者禁用。

第三種食品:龍蓮雞蛋湯
原料:龍眼肉15克,蓮子肉50克,雞蛋2隻,生薑2片,南棗4枚,鹽少許。
方法:
1.先將雞蛋隔水蒸熟,去殼,用清水沖洗干凈,備用。
2.龍眼肉、蓮子肉、生薑、南棗分別用清水洗干凈。蓮子肉去心,保留紅棕色蓮子衣;生薑去皮,切兩片;南棗去核,備用。
3.瓦煲內放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放入以上材料,改用中火煲兩小時左右,加入鹽少許,即可食用。
功效:寧心安神,養血潤膚。

第四種食品:百合紅棗銀杏羹
原料:百合50克,紅棗10枚,白果50克,牛肉300克,生薑兩片,鹽少許。
方法:
1.將新鮮牛肉用滾水洗干凈之後,切薄片,備用。
2.白果去殼,用水浸去外層薄膜,再用清水洗凈,備用。
3.百合、紅棗和生薑分別用清水洗干凈。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兩片,備用。
4.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放入百合、紅棗、白果和生薑片,改用中火煲百合至將熟,加入牛肉,繼續煲至牛肉熟,即可放入鹽少許,盛出即食。
功效:補血養陰,滋潤養顏,潤肺益氣,止喘,澀精。

五,四季養生的秘訣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3、中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哪些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一:精神養生法。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二:起居養生法。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三:關於神闕養生。 洗心(放鬆、入靜、入定):固漏(陽關一閉,個個長生)

 有物(丹田火熾乃至六根震動);健康(弱可強,病可愈):逆轉(無精生精,無經復經;體貌頓異,生機盎然)。有詩為證:「金砂入五內,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奼女」(魏伯陽)。由上可知,丹道築基實乃革新生理,添油續命的重要法門。但是古往今來能真正完成築基功夫者並不多見。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真法難聞」,就連孔子也感嘆:「朝聞道,昔死可也。」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四:葯物煉精化氣一一神闕氣化散。葯功古已有之,如扁鵲服長桑君傳授秘方,三十日獲得透視功能而成為神醫;西藏高僧為弟子開天目也藉助葯功。葯功為歷代養生家、神仙家、武家、術士必修內容之一。人們在修持過程中,如果得到葯物配合,對增長功能功力頗為有益。機體健康是功能提高的基礎和前提。 「神闕氣化散」有生精化氣的作用,溫暖水臟,微生少火,蒸精化氣,還精補腦,配合現代高科技產品「神闕溫灸儀」,置於特定部位對機體產生連續站六時以上的溫熱輻射,將葯力、葯氣源源不斷地輸入神闕,再由神闕輸布於神闕系統,逐步積累和加強元陽之氣,以沖開奇經八脈。同時結合啟動胎息、下神闕養生法使性命(神氣)團聚重返先天丹光圓明的狀態。於此更進一步則進入杳冥而開玄關,天人合發,生命再造。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五:玄關顯密法。 玄關「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白玉蟾《玄關顯密論》);「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葯物在此矣,脫體亦在此亦」(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玄關是古往今來一切成道證聖者的不二法門,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開玄關就無法窺見天道。反過來講天下沒有不開玄關的明師。

 然而玄妙莫測之機關又非同「開」、「關」電源那麼簡單,必賴明師相機投法點拔才可把憑。「徐氏神闕養生法」中玄關顯密法專為開玄關一竅而設,望有緣者、有志者得而習之,以身證明「我命在我不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並非口號,而是現實可行之「道」。

 古代道家、仙家與醫家本是一家,所以晉朝的葛洪,梁朝的陶宏景與唐朝的孫思邈,都是神仙家,也都是名醫,葛洪著有《肘後方》,陶宏景著有《神農本草經集注》,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因此正確地說,所謂三教,其實包含了傳統的中醫。因此所謂讀經—讀三教經典,應該包含閱讀醫經。現代人若能多多閱讀中醫的經典,必能對養生治病有莫大的助益。中醫的擅長在安養五臟,所以是治本。五臟健康才能得到根本的健康,若五臟衰弱而四肢發達,只不過是外強中干,不能支撐很久。吾人今日讀經,不可不讀中醫葯之經典—《本草備要》。《本草備要》會告訴我們吃哪些中葯來補益五臟,以獲致健康。若能於平常時多吃一些安養五臟的中葯,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疲勞感冒,增進工作效率,並使情緒平穩,身心柔軟。

4、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5、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到底有哪些功效,養生之人都應該知道?

傳統養生,可以調理自己的內分泌,新陳代謝快。武術運動,傳統武術,運動最好的形式。門類主要有少林、武當二大派。少林武功以剛為主要,剛度柔韌。武當武功更是重視「氣」,以柔為主,外軟內剛、運動比較緩、柔軟。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一種武術課程,老人可以選擇太極拳,進行長期訓練,對強者健康體,預防老衰有很大的好處。

螺旋運動、健身伸展運動,根據運動的整體特點,融入輕柔運動的形式,綜合少林、武當武術的風格,並採納氣功培養要訣,創建「螺旋運動健身法」。尤其是老年人或病弱多病的人,如果持續的話,就有了防病健身的能力,當疾病發生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整體運動、形神同時養,老人每天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也可以是良好的運動形式,但每次都要達到一定的量和質量。標準是脈沖的節拍每分鍾超過90次,不超過100次,可以根據自身的承載力和習慣確定時間長度,不小於半小時,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每日簡易健身法,1、梳頭法:雙手十指微屈成爪狀,從頭前輕輕梳至後,可反復做。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防止高血壓。2、沐浴面法:閉上眼睛,前後揉搓手掌,然後從鼻子兩側向上按摩手掌至前額,將e68a847a6431333431373764手掌分別按摩至額頭,按摩至太陽穴,再按摩至下巴,反復18次,能保持面部光澤彈性,消除皺紋。

6、中國古人的運動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5.中國古人的動靜結合養生觀

養生之道究竟是動還是靜?我國古人的養生觀早已作了明確回答:「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儒家則稱「性靜者多壽考」。一言以蔽之:「心靜體動」,即心要安靜,身體則宜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養生在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均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坐著學習、工作,埋頭伏案的時間多了,身體不常運動,肌肉組織、關節就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的現象。長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會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雲:「體宜常動,腰宜常搖,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如能做到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廣播操,則更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運動也要適可而止,決非多多益善。古人雲:「多動則損」,動要做到「形勞而不損。」

我國古人的觀點得到了當今現代科學的驗證。

國外系統研究5000名已故運動員後發現,其中多數人的壽命短於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書》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負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運動也要適可而止,做到「形勞而不倦」。國外近來提倡「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益。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000多人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參加低度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壽命長4至5年。

據估計,1小時輕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有40分鍾左右散步就可達到低度運動要求。

古人還認為,養生在心,養心在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靜而後能安」,「靜者壽,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靜,凝聚而不精散。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體育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來輔助治療。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靜伏,為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動作也很輕柔,然而它們的壽命卻很長。因此,在學習和工作時,專心致志,對事業全心全意;8小時以外則宜學習技藝,如琴、棋、書、畫、種樹栽花等,用以寄託精神,此乃養心之妙法。

美國哈佛大學實驗證明,「靜養」時人可產生「意識的變形」,從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養」時,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生化狀態,使心跳和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所以,當今的學者已把「靜養」作為祛病延年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靜,進而調節體內各種功能的動靜結合養生之法。

7、養生好的運動方式是什麼?

養生好的運動方式有太極、慢跑、健走等,這些運動的運動量不會很大,但是又能很好地鍛煉身體。

8、西醫養生重鍛煉,中方養生重食養,兩種不同養生方法該如何選擇?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的就是工作壓力的加大和身體素質的下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仗著年輕,熬著最晚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保溫杯里泡枸杞。在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後面,反映的是當代人養生意識的覺醒。在身體一次次發出頭暈乏力、記憶力衰退的警告之後,人們不得不重視養生的作用。

但是養生也分很多種。西方強調的是運動的作用,它認為只有你的身體素質提高上去了,各種病症也就隨之消除了。而中醫認為病從口出,要想調養好身體首先得控制飲食,如果體內濕氣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因為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來。

中西方養生差異大的原因離不開歷史因素。中方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關於食物營養的體系。而且流傳下來了很多記錄中草葯功效的書籍,這些都是由實踐證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論,比如《本草綱目》。既然能流傳下來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國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去做固定的訓練。

而西方向來崇尚「科學」,他們喜歡用被「科學」驗證了的理論來指導生活。他們畢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對健身鍛煉更感興趣。而且他們的歷史較短,氣候環境也比較單一,沒有研究食物的習慣。他們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鍛煉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9、中國養生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皮、骨」,那我們最好的鍛煉方法是什麼?

武術,丹道
如果只練一種:太極(不是太極操,花架子)

與中國養生鍛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