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睡眠養生詞

睡眠養生詞

發布時間:2020-07-14 01:37:19

1、古人對於睡眠有何重要性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古人來說,睡覺是一種享受,也是一門學問。

明代陳繼儒《珍珠船》說:「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則枯。」古人的睡有時像行為藝術。唐宋的傳奇人物陳摶(陳希夷)達到了睡的巔峰,有時一睡數年,正所謂「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無年」。陳希夷後來因睡成仙。宋朝寇朝一曾經隨陳希夷學睡,僅學一點皮毛,便已經出神人化。劉垂範訪寇朝一,逢寇睡覺,鼾聲迴旋激盪,劉回來對人說:「寇先生睡中音樂,雄美可聽,是用雙門鼻孔吹奏的夢鄉曲。」人問:「記譜沒有?」劉以濃墨塗紙,說叫《混沌譜》。

古人的睡眠讓現代人看起來十分的羨慕。許多古人經常睡意蒙嚨,不舍晝夜,隨時就睡,想怎麼睡怎麼睡。《列子》記黃帝晝寢,夢游華胥國;諸葛亮睡足醒來,伸著懶腰吟誦:「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陶淵明說:「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睡覺的問題,古人有一套

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看出了睡覺對養生的重要性。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一批漢簡,其中有醫書《十問》,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一昔不卧,百日不復。」

至於什麼時間睡覺,如何睡覺這些問題,古人也是自有一套說法。

中國養生家們有過不少有益的睡眠養生方法,簡便易行而且卓有成效。子午覺就是睡眠養生法之一,其方法為:每天於子時(夜23—1時),午時(中午11-13時)兩次入睡。因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此時靜卧,可避免氣血受損。古人將睡眠的時間規律總結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上床的時間最晚不宜過夜半子時,即23點至次日凌晨1點。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事部」中還曾說過:「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讀書的時間不能超過子時,如果熬夜讀書的話將嚴重透支健康。

另一方面,古人則崇尚「早起」。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著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但是這卻苦了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他們起床時間必須比皇帝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這個時間段是現在的凌晨3點到5點。

睡如弓,古人論睡姿

至於睡姿,古人也是諸多講究。清代李慶遠《長生不老訣》提出「卧當如犬」,說:「犬之為物,其卧地也,恆側其身,伸前足而蜷其後足,直起頸,如此則內臟舒伸,而百脈調勻,氣血周行,可以無阻。氣能周行則清,氣清神安,神安則心定,如此入睡,魔不能擾,此其旨也。」

李氏這席話,可說是「睡如弓」古訓的詮釋,要求人們睡眠時身體側卧、彎背、屈膝、拱手、似兒居母腹狀,令四肢百骸、皮肉筋骨處於充分的松馳,使精氣內守,安然入眠。

各種睡姿中,古人比較崇尚的就是側卧。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提到:「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中國道家也同樣崇尚這個觀點,《道藏·混元經》中就有:「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身體側向哪個方向也有講究。古人認為,側卧以向右為佳,有人甚至稱這是「吉祥睡」。清代曹廷棟在《老老恆言》「安寢」條即稱:「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以舒脾氣。」

古人慾安眠,睡覺有忌諱

為了能更舒服地睡覺,古人甚至對睡覺這件事還有著十大忌諱。

(1)睡眠不可仰卧。古人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睡時宜側身屈膝,則精力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卧,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會影響呼吸與心跳。

(2)睡眠不可憂慮。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胡思亂想,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這是睡好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前想後,甚至憂愁焦慮,這樣不但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動怒。《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緒的重大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以至於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還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4)睡前不可進食。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胃腸負擔,既影響入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飢餓,飲食後也必須稍休息一會再睡。若夜卧以後,在床上進食,則對身體更為不利。

(5)睡卧不可講話。古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中醫認為,肺為五臟華蓋,主出聲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罄一樣,不懸掛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讓精神亢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

(6)睡卧不可對燈火。睡卧時面對燈光,會使心情不能安定,不僅使人難以入睡,而且也易醒。

(7)卧不可對火爐。如果睡覺時頭對火爐,容易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癰腫瘡癤,還會容易感冒。《瑣碎錄》說:「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過高,容易在人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身,亦易受寒。

(8)睡時不可張口。孫思邈說:「液卧常習閉口」,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好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易使肺臟受冷空氣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

(9)睡時不可掩面。臉被覆蓋的話,會使人呼吸不暢,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卧不覆首」之語。

(10)卧處不可當風。人體在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風邪的侵襲比平常容易。

陳摶老祖,主張以睡眠養生,他可是能夠一眠數日,是位有名的睡仙。(網路圖片)

蘇東坡睡眠八字,延年益壽訣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對睡眠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宣導一套獨特的睡眠八字延年益壽訣,即姿勢、按摩、定心、准時。

(1)姿勢,睡眠時用「右卧」、「屈左腳」,這種恰當姿勢可避免壓迫心臟或手臂按胸而引起惡夢。

(2)按摩,睡前按摩腳底湧泉穴,左右各200次能迅速人睡。

(3)定心入睡時放鬆身體,消除雜念,調息定心,自能安睡。

(4)准時每天准時睡眠,准時起床,起床後用十指頭搓梳頭發200遍以醒腦提神,然後再搓兩手,輕摩面部以健康美容。

為了找到最舒服的方式促進睡眠,對於睡眠的朝向,古人也下了一番功夫。
古代養生家不建議北首而卧,因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頭勿北卧,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恆言》「安寢」條也說,「首勿北卧,謂避地氣。」
《禮記·玉藻》提出「恆東首」即一年四季均面向東睡,據說是日出東方。但《呆隹心鑒》則提出:春、夏「首宜東」,秋、冬「首宜向西」。如果東西沒有床,則「以南首為當」。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東。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中也提到:「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總的來說,古人都比較推崇東西向的睡法。

不管古人怎麼睡,我們現代人也確實回不到那種時代背景中去了,只是古代流傳下來一些養生之法,我們倒是可以略有借鑒,畢竟睡眠大事,從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

2、古代詩詞告訴你如何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煉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通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

3、如何睡眠養生警惕10種不良睡眠習慣

睡眠不宜仰俯:睡覺別臉向下,也不能直挺挺面朝上。趴著睡(俯卧)影響呼吸、心跳,也易做噩夢;仰著睡則四肢肌肉不能放鬆易疲勞,且手易搭胸,也易做噩夢。應該向右側身屈膝,所謂「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向右側身不壓心臟。當然左右變換睡姿也可以。總之使身體血上下流通,醒時筋肉舒展自如即可。
睡前不宜過度用腦:晚上如有工作和學習的習慣,要把較傷腦筋的事先做完,臨睡前則做些較輕松的事,使腦子放鬆,這樣便容易入睡。否則,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即使躺在床上也難以入睡,時間長了,還容易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睡前不宜惱怒:睡眠只有達到「神靜志和,心境安寧」的境地,才能進入熟睡。《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志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亦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睡前不宜語言:中醫認為:肺為五臟華蓋,主出聲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既傷氣又損津液。這好像鍾磬一樣,不懸掛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使精神興趣,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尤其是久別重逢,勢必話多,躺在床上還回憶往事或訴說離別之情,使情緒不得安靜,又怎麼得以入睡呢?
睡前不宜進食:睡前不宜飽食、飢餓又或大量飲水及濃茶、咖啡等飲料。《彭祖攝生養性論》說:「飽食偃卧則氣傷。」《抱朴子-極言》曰:「飽食即卧,傷也。」《陶真人衛生歌》說:「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勞滯胸膈。」都說明了飽食即卧,則脾胃不運,食滯胸脘,化濕成疾,大傷陽氣。如果飢餓狀態入睡則飢腸轆轆,也難以入眠。因此,不妨睡前吃少許食物後稍休息一會再睡;若夜卧以後,在床上進食,則對身體更為不利。當然由於特別情況所造成的因飢餓而進食,則又當別論。只是不應該形成一種習慣。
睡前亦不宜大量飲水:飲水損脾,水濕內停,夜尿增多,甚則傷腎。睡前更不宜飲興奮飲料,煙酒亦忌,以免難以入睡。
睡眠不宜對燈睡卧:《老老恆言》說:「就寢即滅燈,目不外眩,則神守其舍。」《雲笈七簽》說:「夜寢燃燈,令人心神不安。」在燈光中入睡,心神不寧,既不能入睡,即使入睡也不安穩,淺睡期增多,容易醒來,因此睡前必須關燈。窗簾以冷色為佳。住房面積有限,沒有專用卧室者,應將床鋪設在室中幽暗角落,並以屏風或隔帶與活動范圍隔開。
睡眠不宜張口:孫思邈說:「液卧常習閉口」,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好多缺點,不僅不衛生也不雅觀,而且還容易使灰塵與冷氣進入肺胃,致使肺臟受冷氣的刺激,對健康極為不利。有的人不僅睡卧張口,還鼾聲如雷,攪得周圍人都無法入睡,因此當習練閉口睡眠。
睡眠不宜掩面:有的人喜歡蒙頭而睡。蒙頭睡覺既容易導致呼吸不暢,又會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極為有害。唐代孫思邈的「冬夜勿覆頭,得長壽。」以及古代的「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卧不覆首」之語,均說明蒙頭睡覺對身體無益。
睡眠不宜當風:人體在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侵襲。《瑣碎錄》說,卧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夏不當風及坐卧露下。」炎熱的季節,貪圖涼意,卧處當風,或移床戶外,遭受風襲,結果是腹痛便稀,或者是渾身骨節、肌肉酸楚,故要避風而睡。
睡眠不宜對火爐:卧時頭對火爐,易受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癰腫瘡癤,並易發生感冒。《瑣碎錄》說:「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過高,容易在入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身,亦易受寒。

4、求一個養生枕頭的廣告詞

你枕著的是安心!喜歡你就給個採納吧

5、睡眠失調

你好!建議您保持樂觀心態,建立有規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節律。 自我調節、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鬆的活動,
連續睡不好、睡眠時間短要及時調理,一定不要隨意服用西葯催眠葯,中醫葯治療失眠有其獨到的見解,且療效顯著,無副作用。 雖然服用不少中葯,但是一般的中葯限於各方面條件達不到理論上的療效,要用高純質的精製型中葯制劑效果才會好的。

6、道家睡眠經文、為什麼沒有

《易經》 《道德經》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莊子》 《百字碑》 《翠虛篇》 《翠虛吟》 《大道論》 《道竅談》 《地理說》 《福壽論》 《關尹子》 《管窺編》 《淮南子》 《還源篇》 《黃庭經》 《慧命經》 《金丹歌》 《楞嚴經》 《七破論》 《敲爻歌》 《日用經》 《入葯鏡》 《十二嘆》 《十二笑》 《說戒喻》 《胎息經》 《太玄經》 《天口篇》 《通關文》 《悟道錄》 《悟真篇》 《西升經》 《下苦歌》 《泄天機》 《修道辯》 《玄膚論》 《玄要篇》 《玄珠錄》 《訓世文》 《陰騭文》 《玉皇經》 《指玄篇》
《坐忘論》 《韜光歌》 《百回詳注》 《百字碑注》 《碧苑壇經》 《常清靜經》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傳》 《道門語要》 《恨六賊歌》 《黃帝四經》 《既濟真經》 《金丹妙訣》 《金丹問答》 《金丹要訣》 《金丹真傳》 《金華宗旨》 《金仙證論》 《敬日月文》 《孔易闡真》 《煉陰精歌》 《靈寶畢法》 《呂祖心經》 《七言律詩》 《青華秘文》 《三車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閑談》 《譚子化書》 《天仙心傳》 《通玄真經》 《銅符鐵卷》 《五篇靈文》 《五言律詩》 《悟真直指》 《西遊原旨》 《西遊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辯難》 《修真後辨》 《修真後辯》 《修真九要》 《玄機直講》 《玄科戒律》 《玄譚全集》 《延生心經》 《玉井奧訣》 《雲笈七簽》 《蟄龍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闡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經》
《道德經真義》 《得道了身經》 《洞天福地記》 《還丹復命篇》 《還源篇闡微》 《黃帝陰符經》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金丹直指歌》 《金關玉鎖訣》 《老君說十戒》 《老君說五戒》 《樂育堂語錄》 《禮經祝三首》 《靈寶度人經》 《靈源大道歌》 《呂祖鼎器歌》 《呂祖黃鶴賦》 《呂祖修養經》 《呂祖真經歌》 《梅華問答編》 《破迷正道歌》 《奇經八脈考》 《敲爻歌直解》 《四百字真義》 《太平經合校》 《太上感應篇》 《養性延命錄》 《指玄訪道篇》 《鍾呂傳道集》 《周易參同契》 《紫清指玄集》
《參同契三相類》 《赤松子中誡經》 《丹陽修真語錄》 《丹陽真人語錄》 《道情詩詞雜著》 《二懶開關心話》 《涵三語錄節選》 《化胡經十二戒》 《金丹四百字解》 《九鼎神丹經訣》 《酒色財氣四調》 《老君二十七戒》 《內煉金丹心法》 《棲雲真人語錄》 《三寶大有金書》 《上品丹法節次》 《受持八戒齋文》 《太乙金華宗旨》 《天仙道程寶則》 《天隱子養生書》 《無根樹詞註解》 《悟元仙師二說》 《仙佛合宗語錄》 《消災護命妙經》 《性命法訣明指》 《修真辯難參證》 《又戒道者四詞》 《中極三百大戒》 《抱朴子(內篇)》 《參同契經文直指》

7、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與睡眠養生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