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都有哪些著作?
《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思邈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葯草。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葯物。
2、元朝代表作
元朝使華北誕生元曲,江南則出現以浙江為中心的文人階層,孕育出《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長篇小說。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3、元朝的四大名著是什麼?
紅樓夢
4、元代著名醫葯學家及代表性著作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彥修,名震亨,元代著名醫學家,因家鄉有條美麗的小溪叫丹溪,死後,人們尊稱他為丹溪翁。由於他醫術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葯就見效,故人們又稱他為「朱一帖」、「朱半仙」。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生於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於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主要著述有《局方發揮》、《格致余論》等。其故里浙江義烏有墓園、紀念堂、紀念亭、丹溪街等。
5、關於養生的書籍有哪些,給我推薦些
【明】張景岳的《景岳全書百》是一部很好的中醫書籍
清人吳澄所著《不居集》
周守中《養生頻纂》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楊力《周易與中醫》
洪紹光《養生錄》
中醫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
《醫學心悟》 《醫宗度必讀》》
《傷寒雜病論》,
養生的話去看《求醫不如求問己》《葯補不如食補》,多去看看營養方面的書籍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答,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內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容、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6、元代朱世傑有什麼名著
朱世傑(1249年-1314年),字漢卿,號松庭,漢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鑒》。
7、元代出現了哪些重要的金丹術著作?
元代出現了一些重要的金丹術著作,元代金丹家在化學、醫葯學、冶金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貢獻。《庚道集》是元人所輯的丹經匯編,收錄元代及元以前的一些外丹黃白術著作和方法,為《道藏》中記載各種金丹法最詳細的一部書。全書分為9卷,文字在6萬言以上。如果在全部《道藏》1000多種書里,只挑出一部書來看看中國古代金丹術的話,《庚道集》可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在《庚道集》卷六所錄元代的《丹陽術》中,不僅有對中國古代金丹家煉得單質砷的最確切的記載,而且對單質砷的物理、化學性質作了明確的描述。在卷二所錄元代的《月桂長春丹》中,不僅記載了升煉純氯經高汞的方法,而且還載有一種未濟式抽汞法。據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目》載,元陶宗儀曾著《金丹密語》一卷。《松江府志》也記載「《金丹密語》一卷,元陶宗儀九成著。」此書現已失傳,但有學者推測《金丹密語》可能與《墨娥小錄》卷十一《丹房燒煉》是同一內容。《墨娥小錄》可能是陶宗儀的作品,成書於元末明初。在《墨娥小錄》中,記載了蒸餾法升煉水銀、用汞齊鍍金、金銀分離、造銅青、輕粉、粉霜以及蒸餾香精等金丹術操作和民間日用化學工藝,大體可以反映元代金丹家的貢獻。
8、中國古代五大醫學著作有哪些?
9、道家有那些經典名著?
道家名著有《道德經》、《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六韜》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等書。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煙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還有眾多經典著作,留有華夏文化熱愛復興者去翻看學習。
各《道家典籍註疏》是解釋道家經典的權威教參。注,是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是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這些註疏中。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朴、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10、清代養生著作有哪些?
清代中醫大多與氣功養生和推拿按摩結合在一起。與醫學養生結合的如曹復庭棟的《老老恆言》,汪昂的《勿葯元詮》,尤乘的《壽世青編》,徐文弼的《壽世傳真》馬齊的《陸地仙經》,潘霓的《內功圖說》,昆嵐編繪的《彩墨導引圖》,汪思著有《壽人經》,方開著《延年九轉法》,李九華的《調氣圭臬圖說》等。
源於道教修煉的氣功著作制有彭定求編《重刊道藏輯要》,汪啟菱編《道統大成》,董德寧編撰《道貫真源》、《修真六書》,陶素耜編撰《道言五種》,傅金銓編撰《證道秘書》、《濟一子道書》,劉一明撰《道書十二種》等,既為道zd家經典,也為氣功養生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