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縣大別山養生源中葯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怎麼樣?
新縣大別山養生源中葯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2014-01-10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地址位於新縣陡山河鄉槐店村謝窪組。
新縣大別山養生源中葯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41152309227733XP,企業法人羅紅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新縣大別山養生源中葯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是:中葯材、蔬菜、水果、茶葉類種植,銷售;農副產品收購、種植、銷售;農業技術開發、園林綠化業務(經營范圍涉及行政許可的,憑有效許可證經營)。在河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55283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7128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優秀。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新縣大別山養生源中葯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資訊。
2、現在種什麼中草葯比較好?
天麻、重樓、黃精、黃芪、、麥冬。以上中葯都屬於市場剛需,種植前景廣闊,值得推薦。
1、天麻:天麻是目前發展前景可觀的一類葯材,它不僅葯用價值十分高,而且還比較好種植。現在天麻只生長在中國,其他國家想要使用天麻,都需要額外的從中國購買,因此種植天麻不愁銷路,要說種什麼中葯材賺錢,那麼天麻是首選。
2、重樓:重樓是稀缺的中葯材,由於野生資源過多採挖,因此需要人工栽培,重樓適合雲貴川、湖北、陝西等地種植,另外種植重樓管理不復雜,要求不多,野地可以生長得很好,產量可觀,經濟效益高。
3、黃精:黃精是名貴的滋補中葯材,市場需求大,現在的人對養生很重視,因此滋補中葯材備受關注。另外將黃精泡水喝能抗疲勞、延緩衰老,對身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對於消費者來說十分方便,黃精的種植地區比較廣。
4、黃芪: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因此人工種植前景可觀。
5、麥冬:麥冬的塊根的是治病的中葯材,麥冬一般生長在南方的山坡樹林下,陰濕的地方。適合在 一些亞熱熱帶地區種植。麥冬是滋陰的上品葯材,所以市場需求大,種植麥冬會有不錯的收益,而且麥冬的植株也可以用到園林中去。
3、種植葯材
種植葯材六注意:
(1)注意認准用量大的品種則收入無風險 用量大的葯材在一般處方中大多都會用到,如板藍根、白術、丹參、桔梗、半夏、黨參、柴胡、白芍、防風、薏苡仁、荊芥、牛膝等品種,這些品種市場銷量大,一般不會積壓。慎種稀奇、貴品種。
(2)注意因地制宜,切莫貪大求貴。如西紅花、貝母、黃連、西洋參、羅漢果、咖啡豆等品種,價格雖然昂貴,但對氣候、土質要求較嚴,像羅漢果只能在廣西涼爽多霧的山區生長,咖啡豆屬於熱帶植物,我國僅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可以種植,而且生長5年以上才能結子。花高價購進此類種子,辛辛苦苦種植,其結果好壞卻難以預料。
(3)注意掌握發展種植的周期性 中葯材與其他農產品類似,庫存量少價格就高,價格漲高又促使種植面積增加,導致產大於銷,因而價格又會很快下降。根據歷年經驗,每個品種的價格變化約每5年一周期。若善於分析,掌握其周期性,抓浪頭趕高峰,就能取得理想的收益。
(4)注意正確分析廣告,購種莫貪便宜 虛假廣告詞大多違背科學規律,誇大畝產量,虛報市場價,利用別名使部分葯農如墜霧中,如黨參的別名是中靈草,用別名使人誤認為這是貴重葯材,所以任意標價,使人上當受騙。葯農購種時一定要慎重,對「免費供種,高價回收」的話不可輕信。
(5)注意科學總結種植規律 許多中葯材是野生野長的,現在需求量大了便引種進行家種,由於其自然規律很難掌握,所以可先在旱地少量寄播或在豆、谷、花生、油菜、玉米、小麥等作物中套種,要注意觀察,待摸准其生長規律、掌握種植技術後再進行大面積擴種。
(6)注意捕捉信息,掌握銷售最佳時機 根據自己的種植情況及時與葯材專業市場、本地各醫院葯店聯系或與供種單位聯系,及早採收交貨。俗話說:「貨多招得遠客來。」如果是規模種植,持久發展下去就能引得客商上門求貨。只要把握准銷售時機,一定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4、什麼是南葯養生
在南葯種植區進行漫步或靜坐,吸入南葯植物揮發性氣味,能改善人的情緒,同時還有治病作用:比如吸入薰衣草氣味就能治療頭痛。選擇在不同的南葯植物區進行漫步或靜坐,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5、現在種植什麼葯材最賺錢
1、鐵皮石斛
從 2010 年開始,鐵皮石斛種苗價格一路飈升,平均每年增幅在每公斤100-200元。這其中主要是市場需求增加所致,但游資炒作亦是推手。近年來中葯材價格大漲,各種資金一擁而入,游資炒作之風愈演愈烈。作為上等中葯材,鐵皮石斛顯然也難以避免被炒作的命運。
2、半夏
是一種常見的葯材,在止咳化痰、降逆止嘔、消癰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隨著以半夏為原料的葯品的開發和利用,導致半夏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由於半夏的種植技術較高,種植一畝半下的成本大約要達到8000元左右,所以市場上的半夏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
3、何首烏
現在在葯材市場上,主要以人工培植的何首烏為主,野生何首烏很少,所謂物以稀為貴,野生何首烏的價格會比人工培植的何首烏高很多,通常情況下,人工培植的何首烏現在在市面上的價格是十幾元一斤。
4、藏紅花
除了醫葯用途以外,有很多高檔化妝品、染料、香料都用藏紅花來作為原料。它的花朵顏色鮮艷、優雅芬芳,可以作為觀賞的花卉。在現代的市場上,它也是非常緊缺的名貴葯材,價格昂貴,供不應求,所以藏紅花的前景還是很可觀的。
6、現在大部分葯廠有自己的中葯材種植基地,那中葯材采購員是否會消失呢?
應該不會,畢竟還是有那種需要大量需求的葯材的
所以憑中葯種植基地這種要求種類廣泛的地方來說是不能滿足的
而且中葯材種植基地一般都會是用作中葯的研究與開發。
而農戶種植和採集的葯材才是批量生產葯材的源頭
7、種植什麼中葯材最好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在葯材市場上銷售的常用中草葯就有500多種。其中大部分靠採挖野生資源,人工種植的有100-200多種。有些品種野生資源匱乏,但人工種植的技術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蟲夏草,不能種植。那麼從這眾多品種中,選擇什麼品種種植呢?一般需要從如下幾個因素來考慮:
1.當地的生態環境 首先考察該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灌溉和排水的條件,以及其他品種生長習性的特殊要求。比如,西紅花以球莖繁殖,球莖10克以上才能開花,8克以下一般不開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較大的球莖作種,而且收花較多。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因溫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長,必須在溫室或保護地才能越冬,而且花產量非常低,種球越種越小,必須年年購種,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區種植西紅花基本是不可行的。西洋參、人參、大黃必須種植在冷涼地區,冬天有低溫,才能正常生長發育。所以這些品種都不能盲目引進種植。各個品種具體的生態氣候要求參看"各論"部分。引進種植品種的生態原則:盡量種植當地的地道葯材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沒有問題,也有栽培技術和市場基礎;對於新引進的品種,則一定要慎重。
2.中草葯種植的收益 這是種植中草葯首要關心的問題。影響種植中草葯收入的因素較多,主要的客觀因素有:種植成本、種源、栽培技術、市場價格。
栽培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草葯的產量和質量。相同條件,有人種植板藍根每公頃產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前者每公頃地有15000多元的純收入,後者則要虧本。這個道理是很淺顯的,在此不再贅述。
3.銷售 沒有地方銷售種植中草葯就沒有任何效益,因此種植前要看是否有銷售渠道,能否賣出去。
(二)種植成本 中草葯種植成本由種子種苗費、肥料費、農葯費、管理費等組成。種子種苗費用是一個要仔細惦量的因素。種子種苗價格不同年份間變化很大,如杜仲種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現在幾十元也不好銷。種子價格變化基本和中草葯價格平行,但稍滯後。一般種子先於中草葯收獲,如果中草葯產新價格不錯,則種子的價格會迅速上漲。因為人們看到中草葯收益好,第二年都想種植,於是紛紛購買種源。這個時間差短的十幾二十天,長的幾個月。因此,看好某種中草葯需要發展種植,必須及早購買種源。有的年份,如1997年元胡鮮種球達20元/千克,每公頃種苗成本近30000元,這時想種元胡就一定要慎重,種子種苗價格非常高,預示全國種植面積很大,產新時中草葯的價格可能會一落千丈。元胡1998年的價格就只有每千克十幾元,收入還不夠購買種球的成本。
(三)中草葯價格 中草葯價格是選擇品種時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即每種中草葯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中草葯品種,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月份價格差異能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上文提到的元胡1997年70~80元/千克,1998年下半年只有每千克10多元。草紅花1998年初70~80元/千克,年底只有30~40元/千克。1997年以前黃連20~30元/千克,現在80~100元/千克。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草葯生產和需求量的平衡 中草葯生產量或者需求量的增加減少都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波動。
種植面積增加或減少,風調雨順或旱澇冰雹災害,庫存量增加減少,都會引起生產量的變化。多年生中草葯,如白芍、杜仲,種植者一般會根據市場狀況決定當年是否收獲,這對當年葯材產量的影響很大。現在全國杜仲種植面積在13.3萬公頃以上,但仍有人種植,很重要一點就是人們覺得,杜仲皮不剝,只會越長越厚,哪年市場行情好,就哪年剝。有些中草葯作用相近,相互間有替代作用。因此,會引起相互間價格的變化。例如我國西洋參引種成功後,人參使用量明顯減少,價格降低。現在隨著人們服用靈芝孢子粉興起,西洋參價格又受到一定影響。
引起需求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某種疾病流行,如1998年底感冒流行,需求量大增,拉動板藍根價格上漲;國外進出口的增減,如上文提及的桔梗1996年、1997年由於韓國大量進口,價格上漲了幾倍,此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進口量銳減,價格一落千丈。貫葉連翹也相似,1996年、1997年美國開始從我國進口,銷售形勢看好。當前由於外貿出口發生變化,貫葉連翹積壓了很多;新用途或新葯開發,如銀杏傳統中葯用果,近年葉被國內外開發為降壓良葯,引發了我國銀杏種植的狂潮,當前種植的面積至少在10萬公頃以上。價格開始從波峰走向低谷。丹參、黃芩也由於優質中成葯的開發,需求量大幅增長,帶動種植面積增長。丹參由於繁殖容易,速度快,1999年底產新時,產量已達過剩,價格下降了近50%。
2.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 國家政策的制定或改變也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改變。例如,國家緊縮銀根,則可用於收購中草葯的資金減少,中草葯價格必定下跌。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保護森林的政策,相應推動了林地種植中草葯和木本中草葯價格的上漲。如人參、西洋參、黃連為林地栽培的陰生中草葯,種植必須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厚朴為木本中草葯,收獲必須砍伐剝皮。國家現在規定不準砍伐森林,限制了這些葯材種植的發展,相應地影響了這些葯材的產量,因此這些中草葯的價格必定要上漲。
3.人為炒作 人為炒作的因素在中草葯價格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中草葯供求和需求的關系並未像人們宣傳的失衡,但由於每種中草葯,特別是中小類中草葯,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很容易控制相當數量的貨源,因此容易囤積炒作。如款冬花,1997年每千克七八十元,1998年就跌為每千克二三十元,其中人為炒作因素很大。
(四)如何選擇種植的品種 根據以上分析,選擇種植效益較好的葯材品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掌握各種信息。種植中草葯前可以向有關的權威部門咨詢。平時多訂閱國家正式出版的有關中草葯的報刊雜志,如《中葯事業報》、《中葯經濟與信息》等。千萬不能相信一些郵寄小報上"致富信息",以及一些小道消息。通過了解權威信息,密切關注中草葯價格的變化,分析引起變化的因素,就會發現種植中草葯效益好的品種和時機。
2.不能一個品種年年種植不改變,根據生產和市場的情況及時調整各年種植的中草葯品種。
3.由於預測每種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有一定難度,選擇種植品種時,除非有很好的把握,應該搞多元化種植,即可以選擇2~5個品種,主種1~3個品種,其餘品種繁育種源,等待時機好時,可以及時擴大面積。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全部賠本的風險,又可以及時調整種植的品種。同時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即同時種植一年生和多年生品種。一般多年生中草葯品種效益較好,價格比較穩定,一年生品種則效益相對差一些,價格變化快。
4.初步了解不同類型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根據變化特點選擇種植品種。
按照歷史的資料分析,有些中草葯歷年價格變化呈現一定的趨勢:
如人參、太子參、黃連、當歸、麥冬、紅花、山茱萸、天麻、百合、枸杞等中草葯,人工栽培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它們價格變化呈現周期性波動。影響波動周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中草葯收獲年限以及生產恢復難易和快慢。如人參一般五六年收獲,1989年價格達到頂峰,此後下跌,1993年、1994年有過回升,1998年起價格又逐漸升高。天麻的價格變化周期3~5年,紅花太子參的變化周期則為2~3年。
對於這些中草葯,在價格跌入低谷或其後1~2年發展種植,收獲時能趕上較高價格。在價格很高時不宜種植,否則收獲時正好趕上價格降低的時候。
肉蓯蓉、冬蟲夏草等,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人工栽培尚未完全成功。也有一部分中草葯,如川貝、遠志、石斛、甘遂、麻黃、甘草、龍膽草、柴胡、黃芩等,已人工栽培,但家種和野生資源增長趕不上社會用量增長,從歷史到現在,以及將來或長或短時間內價格基本呈上升趨勢,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家種生產發展的速度,這些中草葯根據生產情況種植風險會小些,但必須及時了解全國的發展情況。
有些中草葯,如西洋參、杜仲、銀杏葉等,由於需求量的增長趕不上供應量的增長(種植面積),價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在目前階段不宜再擴大種植面積。
當然,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化的因素很多,這里指出的只是一些葯材的總體趨勢。有很多時候會發生偏離,這還需要我們加強有關的研究。
8、「中葯農葯」或取代化學農葯,連食物都開始養生了嗎?
最近確實有消息傳出「中葯農葯」或將取代化學農葯,但是這個消息應該不是特別准確,因為目前沒有權威機構人士官宣這個消息,只能說或許有了相關的研發進步,但這並不代表連食物都開始養生了。
據相關媒體傳出,確實有人從傳統的中醫葯材當中獲得了靈感,成功研發了中葯農葯,目前還在進一步的推廣中,並不代表這項技術已經完善,可以成功的運用到食物當中,距離這一步還值得期待。
雖然目前在推廣當中,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便使用,目前仍然在進一步實驗當中,為了更好的。我們可以期待這一天的到來,畢竟中葯農葯帶給人的危害太大了,甚至稍微清洗不幹凈,就可能沾染細菌。
農作物一旦有蟲子以後,就需要用化學農葯殺蟲,隨之伴隨的還有種植的風險和食用的扶風縣,而中葯農葯就可以掩蓋這樣的缺點,減少對食材的食用的風險,具體的治療農作物的防病治病功效還有待驗證。
對比「中葯農葯」和「化學農葯」兩者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中葯農葯作為替代「化學農葯」的一種產品,非常值我們期待,但是因為目前中葯農葯的生產成本過高,還沒有辦法大面積推廣「化學農葯」的效果。
總結來講,關於「中葯農葯」或取代「化學農葯」消息是有的,但是這項技術還不完善,甚至這種想像也有可能落空,所以食物並不是開始養生,而是為我我們的食用食材安全,才華有中葯農葯這種研發,都是為了我們的食品安全著想。
9、吃蔬食種中葯,宋人都是如何養生的?
宋人之養生,在吃穿用度方面均可有所發現,食、葯、香、茶、湯都是他們喜愛的養生途徑。而在這其中,食葯二者可視為一體。《黃帝內經》中記載,養生之道應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而這條飲食原則,宋人也頗為認同,不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尋常百姓,多食蔬果都是他們喜愛的飲食潮流。
當時不少的文人還會親自耕種或是採摘野菜和葯植,用以食補葯療,比如梅堯臣和蘇軾也都曾為此留下過詩作,敘述自己種植和採摘野菜葯植的過程;而張耒還曾寫過蔬果如何烹飪食用才能獲得最佳養生效果的詩文,諸如此類。蔬果葯植食補其實並不是多麼珍稀的養生方式,但不可否認,古人在食葯進補方面可能比現代人還多有講究之處。
古人好香,宋人在這一方面也很突出,不論是以香入浴還是日常佩香,抑或是焚香食香,都是宋代文人以香養生的重要方式。香對於文人而言,是時時刻刻都在消耗的、極為重要的生活用品,包括但不限於出門遊玩、吟詩作賦、沐浴更衣、處理公務和溫室入眠等場景,因此,宋人喜愛將有葯療作用的香料利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以達到香遼的作用。
所謂茶為香飲,掀起了社會各式香飲的製作熱潮。而在這其中,就不得不說到送客香湯,這是一種多以甘草等香甜葯材製成的日常飲品,常被認為是保健養生之物。但文人墨客最愛的香湯卻是茶飲,湯中雖無香甜葯材,但有茶香裊裊,因此,茶湯不僅能夠憑借自身的滋補功效和香氣排名香湯前列,還因其優雅淡泊的氣質成為諸多文人雅士的養生之飲。
10、天中邑嵩山道地葯材馴化養生基地是做什麼的?
主要開展道地葯材種植、中醫葯膳調理、科普教育展示、山地種植養殖等等,之前去參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