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拳是什麼?
。紅拳十六字決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著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制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線,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借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拚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須注重身法鍛煉,以盤功練架的「弓步沖捶」而論要求是「側身一條線,胸腹不全顯」。紅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閃綻騰挪」等都是練身法而體現「化身為奇」的重要體現。 第三,「勾掛為能」。 「勾掛」也就是紅拳里的「雲手」,在紅拳諸多套路中連接招式拳譜講,「練好雲手和抹手,打的天下無敵手」紅拳突現出的特點是「輕」字,因而「勾掛」的手法才能表現出「輕」功的優勢。在紅拳的初級階段,師傳教導是要掌握:「高棚低壓,里勾外掛」的技能。但到了高級訓練中特別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壓;里不勾,外不掛,制敵取勝只一下。」這個秘訣是:「有影無影,見形變形,一勢三翻,連環妙用。」什麼是「勾」?什麼是「掛」?「勾」中變招,「掛」必帶卸,「勾掛」有高勢低勢之分,亦有單勢、雙勢之分,但都在變化中應用。其能無窮。「紅拳」中《子拳》套路「勾掛」之招最多,是體現「勾掛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為法」。 「刁打」紅拳,中最突出的技擊特徵。「刁」是「審」對方之情而發,與「打」相聯。不進即「刁」而退之,如進「刁打」並用。以「刁」消對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貴之地,均在對方要害之處,尤以擊打點破穴道為秘,所以「刁打「是貫穿在紅拳「的始終之法。名拳《四究拳》,是運用刁打的典範。手法共二十盤,用時每盤都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擊化變;刁必變,打必勝,神奇驚人。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擴展閱讀: 1 紅拳養生: http://www.chinaxianghu.com/ListInfo.asp?sID=4062517
2、紅拳的養生技巧
紅拳是內外兼修,體用兼備,神形合一,養生與技擊並重的一個拳種。它經過歷代傳人們的傳承,總結和整理,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技法全面的體系。
歷代習武者大都注重內外兼修,特別是對內功的修煉尤為重視。紅拳前輩傳人們在對我國傳統醫學、吐納導引術中的練氣、機理和功法。進行總結與拳技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功力功法。習之以運氣為主,意識,呼吸與動作密切配合,以修內氣、蓄積內勁、增加功力,可使內氣充盈暢通經脈,周身四肢內勁增長,丹田內氣充足,平陰陽、養臟腑、氣貫周身、能迅速提高武技,達到肢體健康,養生延年益壽之功效。 今就師傳功法,簡要說明其對人體健康及提高武技之效果。
1、龍擺尾功法:自然站立,成立正姿勢片刻,擰身左轉身子、左腳向前邁步,左手隨之劃弧前伸帶回左肩旁,右手隨轉身先前伸出,上身以腰為軸左擰180,雙腿成交叉步姿,站立片刻,向前上右步,身右擰180,右手帶回至右肩旁,左手先前伸出,動作相反往下練,可來回練習,以求功效。
此功法簡效宏,開始時要松、要慢、意領全身,要為中心,腰催胯,胯領大腿,大腿提動小腿,小腿送腳向前邁出。腰領背脊到肩,肩領臂之手,送於前方,上身與下肢成反方向。龍擺尾主要練腰,腰為帶脈之所,左右擰動,動作配合呼吸,可使真元之氣經返其中,兩腎與命門相濟到氣腰間,活腰脊壯腎氣,連通氣海,氣貫髓內中脈四肢皆壯,以達健體強身,養身延年之目的。
2、紅拳炮錘里有雞步龍抓一勢,經紅拳傳承者提煉總結為一個功法,結合人體陰陽,經脈之說,習之能使雙腿強壯有力,能很好地保持身體的平衡、協調,使步法穩健。
拳諺有「力從地起」之說,雞步龍抓一勢,開始左腿提起至右胸前,腳尖勾起,右腿直立,左手爪放於右肩前,右拳放在腰間,此為合。片刻後左腿帶動腳向前上方踩踏、腳尖前送,落於前方成左弓步,左手的隨左腳弧形劈於左腿上方,右拳不動。左手、左腿與鼻尖成一線,此為開,站一會,提右腿於右胸前,腳尖勾起,左手爪收於右肩前,右拳不動,此為合,片刻後,右腿帶動腳向前上方踩踏。左手爪弧形下劈於右腿上方,右拳不動,此為開,站一會後,一合一開結不練,可反身來回練習。
武術中有根節催中節,中節催稍節之說,其中根節為腳至胯這一節,是發力的起點,只有根節強壯有力,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此功法可充分鍛煉腿部肌肉,開始時要送、慢練,以加強腰、胯、腿的鍛煉強度,尤其是以股二頭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得到鍛煉。可使周身血液通暢,溫養肌血。舒和筋骨,使腿部堅固,柔韌、耐力性及扎實性得以加強。 通過此功的練習,從醫學理論而說,可以促進足少陰腎經的經氣使先天之本腎臟發達,腎臟在人體主藏精,生殖與發育、主生骨、主納氣、生髓的作用。按照中醫學經絡有「同氣相求,相互聯系」的作用,足陽明胃經之脈,足少陰膽經之脈,足厥陰肝經之脈都有腿足部,時常習練此功,可加強人體先後天之本,腎臟與脾臟的功能。必然帶動全身各部器官的協調統一鍛煉。
久久習之,將使人腎氣旺盛,經脈俱通,陰陽調和,神清目明,身輕似燕。以達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可能對膝關節炎、腰腿疼、貧血、頭暈、高血壓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對基本功的習練,特別是內功修行,人體的潛能被調動起來,日久功深,以意引氣,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周身一體,步履輕靈捷利,出手輕柔迅急,用於技擊上方可得心應手,威力無窮。 紅拳的技法簡單明快,出手快捷,變化靈活、方法清晰、攻防明顯、勁力飽滿。紅拳先輩楊天成有一口頭禪,在與人談論實戰時常說,功夫行不行,你往跟前走嘛,人一走到跟前,楊老先輩抬手一晃,蓋面掌直奔對方面門而去,手法快捷,有力。
紅拳先輩們最愛拉扯朋友,研究打法,打手跑拳的訓練,是紅拳訓練攻防技術和防禦能力的方法,是近身搏擊的技術,出手以撐斬勾掛,纏攔沾挎八法和變化不同的手法,腿法組成紅拳的排子打手體系。
今以雞步龍爪一勢來簡要說明紅拳的一些打法變化,不當之處,望同仁指正。
雞步龍爪勢,練則為功,用則為拳,招法簡單明了,此勢有一歌訣「踩踏之法最為雄,開合還為霸氣宗。高低掛截斬靠,體用含神顯師風。」
此勢在用法上靈活多變,與人交手,應側身換膀,擰腰擺胯,以腰帶動四肢,盤肩活腰,腳步靈活,左右閃打,對方無論左右拳何方向擊來,我可用手掛撐,下用腳或蹬、或踩,上步內外跤,上用拳擊對方臂、肩、耳門等,或肩靠、肘打,例如,對方用右拳擊我面部而來,我右手掛撐回帶,左手貼住對方左肘部與左手合力回牽,腳下絆掃對方腿部,對方即可前爬出去。若對方往後退拉。我可貼身上去,腳下絆掃對方之腳,左手拍擊對方肘部,右手之掌擊打對方面部,或用掌掏擊對方腮下,將對方擊倒。切記要膽大心細,敢於貼住對方身體,拳諺說「打人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
技擊之道,千變萬化,沒有編好的套路。任何招式,都在動中尋機,閃綻騰挪、巧擊刁打,隨時趁虛而入,要在精神上壓住對方,在膽識上鎮住對方。 武術是一門文化、一種藝術,具有多元的價值功能,它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一種以拳練人的運動藝術。是一門魂魄並練,身心並重,道技兼修的運動學。其運動特點是由力至勁,由肢體到精神的運動學。
紅拳、中國古老的一個源遠流長的拳種,一個把中國傳統文化與武技相結合的拳派,正在紅拳傳人們的不懈努力下,煥發生機。
3、紅拳有哪些基本功
紅拳是一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自成體系、普及面廣,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武術流派。它主要流行於晉、陝、甘、寧、青、新、川、鄂、蘇、魯、豫、皖等省,現已遍及全國,傳向國外。其內容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理、勢、法、盤四個方面。理即拳法理論;勢即動作套路;法即技擊方法;盤為基礎訓練,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主要有十大盤功,又稱十大盤筋,簡稱盤功。它是紅拳依據套路演練和實戰打手實際需要編排而成的,是屬於以地面為依託物、以自身體重為負荷的靜力、以柔韌為主的訓練方法之一。盤即一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即十大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功即首盤力推泰山;二盤為千把攥勢;三盤為雀地龍勢;四盤為孤雁盤翅勢;五盤為燕子噙泥勢;六盤為靖王托塔勢;七盤為魁星點斗勢;八盤為朝天蹬勢;九盤為撐補勢;十盤為霸王舉鼎勢。 十大盤功勢法雖系常勢,緣傳教有異,其效亦懸。十大盤功,歷來授受至嚴,向有腿不盤軟、勢不盤柔不予教拳之說。其特點有六: 一、盤為勢基,勢為拳本 十大盤功中的姿勢,多為從套路中選取的姿勢。這就使十大盤功的訓練有了針對性,同時也提高了訓練的實效性。其道理在於這種動作姿勢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體多種肌群和部位同時參與下進行的,練習中則"一動無有不動",有多向性神經過綜合效果。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綜合訓練效果,正是武術專項柔韌訓練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盤功所練習理想目的。 二、動作全面,安排有制 十大盤功動作選取全面,編排科學合理,整套功里不僅能使肩、腰、髖三大關節得到鍛煉,而且可使腳手腕指得到發展;不僅有摟穿撩插,推沖架抄各種手法,而且有弓馬仆獨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勢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謂獨具匠心。 三、左右演練,均衡發展 十大盤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每盤均可左右練習,動作對稱,這樣可使人體得到均衡的發展,而不致因運動偏一而畸形發育。尚有調劑單一枯燥之功。
4、什麼是紅拳??
一二樓的不清楚請不要亂說。紅拳是存在的。一般在陝西省類流傳的傳統拳術。
以下是紅拳的介紹:
陝西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長安「文武盛地」,歷史上曾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經誕生和發生著人類最輝煌的歷史。「東有長安、西有羅馬」,這里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索淵地。這里孕育著中國華夏文化的精髓。有著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獷,漢人的豪邁,唐人的包容。這片地靈人傑之地,曾經誕生過周易、周禮等先秦諸子文化的精髓;在這里曾經是儒、釋、道先賢設壇演經之地;這里曾經誕生過有「虎狼之師」稱謂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橫掃六國大秦軍團;這里曾經有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漢軍團;這里也有西出陽關,馬革裹屍還,壯烈雄渾的大唐軍團;這里曾經誕生過,萬朝來儀、百域納貢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漢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滿陽剛之氣,朴實豪放的性格。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閨中的文化奇葩——紅拳。「紅拳」就誕生在這片具有濃郁中華文化傳統的地域。「紅拳」就是中國文化文治武力的縮影。就是中國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現形式,就是這片土地土生土長的精髓。
編輯本段紅拳的起源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紅拳以「撐斬為母」 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紅拳拳法稱謂「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都自稱「十五好劍術」。唐代郭子儀、薛仁貴、都是陝西出的名將。
紅拳是陝西地拳的主流派,這是眾所公認的。在陝西境內又以潼關、大散關為標志分為「關東紅拳」、「關中紅拳」和「關西紅拳」三支。據說陝西境內不少拳術派列,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紅拳套路的形成應在唐末宋初。據陝西紅拳師承世代相傳得名於陝西西嶽華山。據傳,陳傳(陳摶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於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境內,入長安考進士落榜,「五代」時隱居華山修道。後周世宗曾請他做官而固辭不授。北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他所著的《無極圖》現還刻於華山石壁。陳傳為道家崇敬,專稱為「陳摶老祖」)應舉失意,心灰意冷便入華山隱居修道起來。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見年紀有七十多歲了,但身體強健,走路快捷。陳傳上前行禮,詢問此地風俗情況,老樵夫簡略告知。以後又經常碰面,兩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後老樵夫對陳摶說:「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體單,我願將當地先輩祖傳下的一套拳術招法傳授於你;一則防身,二則對修心養性強身健體也很有益處,你我有緣,不知你意如何?」 陳傳聽後甚喜,將老樵夫請到他隱居之處,以師禮相拜,請予傳授。老樵夫也很高興,從這天開始規定每晨向陳傳傳授拳法與練功於華山東峰上。
時間過的很快,陳傳學武習拳已數月有餘,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練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說:「師父,你傳授我的拳術叫什麼名稱?」老樵夫聽後哈哈大笑的說:「先輩祖傳未說拳名。今先生問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說明已看破了紅塵,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紅塵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給你教的拳路招法,實際上在我們當地就流行著。你問的好,此拳應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間紅塵中的拳法就叫『紅拳』吧!」民間還傳為宋代把套路稱為「使拳」,把棍術套路稱為「使棒」,陝西方言稱「耍拳,耍棍」,由於關中拳在當時耍的紅火,後被稱為紅拳。紅拳也有艷美、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紅拳的歷史發展
紅拳在陝西這塊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陝西是中國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術高手雲集之地,陝西紅拳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完善。
(1):在漢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消除各地豪俠的勢力下詔「徙(bi)郡國豪傑及訾(zi) 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對各地豪俠首富強迫性遷徙陝西茂陵。大量的豪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俠的新的策源地,這些豪俠子弟「少好俠,尚氣力」擊劍習馬,愛好武藝,這些豪俠和與當地武俠融和豐富了紅拳內容。現今興平茂陵、一帶還是紅拳盛行之地。陝西人稱為「拳窩子」
(2):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王朝網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武舉的設立進一步刺激了長安城官宦子弟游俠習武慾望,習拳、舞劍、扎槍、跑馬射箭成為長安少年的主要內容,各地的武士匯集長安,又一次使紅拳得到廣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七絕組詩《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千斤,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充分體現了當時長安習武之風。
在京城長安民間武俠常常仗義行俠,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師,百姓塗炭,唐軍四潰,代宗逃往陝州。勤王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僅僅收得散兵數千,形勢危急。長安城內民間武俠與潛入城內的唐將王甫取得聯系,於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擊鼓,鼓聲大作,群俠齊呼,英勇拼殺,土番兵倉惶出逃,潰不成軍,京師收復,可見長安城習武人數之多,習武風之盛行。在西安至今還保留著地名「習武園」和「教場門」。
明代,戚繼光把紅拳的技法作為訓練士兵的必修科目:《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註解三十二勢長又稱
紅拳,拳譜中可見到「裙攔」撐、補、揭、抹、捅、劈、斬等,紅拳拳譜至今還在沿用,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載「我前撐」「滾船劈靠抹」「鬼蹴腳搶人先著,補前掃轉上紅拳,背弓顛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難傳」「回步顛短紅拳」「雀地龍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紅拳」。現存紅拳拳譜也是以「撐補為母」《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多處提到紅拳,可見紅拳在當時的影響之深。拳經中「披紅」「推紅」都是紅拳至今還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西家拳」其慣用拳勢「雀地龍」「裙攔」等。清代在《清稗類鈔.技勇類》中出現過「大小紅拳、關西拳的稱謂。民間流傳著「東槍西棍關中拳,東查,西紅」的美譽。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可見紅拳在當時聲譽。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等,尤以關中最盛。
從宋代以後由於文化中心南移和東遷,陝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很少與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紅拳,外地拳種進入陝西很快就會被紅拳化,失去本來的面目,如陝西紅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紅拳發展離不開民間人民的熱愛,在陝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陝西城鄉習拳者幾乎全練得是紅拳,可以說當時村村都有習練紅拳者,練紅拳的拳師,把紅拳和農村過會、玩社火、秦腔融為一體,已成為陝西城鄉主要的健身娛樂形式。
5、誰知道紅拳十大盤的習練方法
紅拳十大盤功
紅拳是一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自成體系、普及面廣,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武術流派。它主要流行於晉、陝、甘、寧、青、新、川、鄂、蘇、魯、豫、皖等省,現已遍及全國,傳向國外。其內容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理、勢、法、盤四個方面。理即拳法理論;勢即動作套路;法即技擊方法;盤為基礎訓練,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主要有十大盤功,又稱十大盤筋,簡稱盤功。它是紅拳依據套路演練和實戰打手實際需要編排而成的,是屬於以地面為依託物、以自身體重為負荷的靜力、以柔韌為主的訓練方法之一。盤即一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即十大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功即首盤力推泰山;二盤為千把攥勢;三盤為雀地龍勢;四盤為孤雁盤翅勢;五盤為燕子噙泥勢;六盤為靖王托塔勢;七盤為魁星點斗勢;八盤為朝天蹬勢;九盤為撐補勢;十盤為霸王舉鼎勢。
十大盤功勢法雖系常勢,緣傳教有異,其效亦懸。十大盤功,歷來授受至嚴,向有腿不盤軟、勢不盤柔不予教拳之說。其特點有六:
一、盤為勢基,勢為拳本
十大盤功中的姿勢,多為從套路中選取的姿勢。這就使十大盤功的訓練有了針對性,同時也提高了訓練的實效性。其道理在於這種動作姿勢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體多種肌群和部位同時參與下進行的,練習中則"一動無有不動",有多向性神經過綜合效果。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綜合訓練效果,正是武術專項柔韌訓練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盤功所練習理想目的。
二、動作全面,安排有制
十大盤功動作選取全面,編排科學合理,整套功里不僅能使肩、腰、髖三大關節得到鍛煉,而且可使腳手腕指得到發展;不僅有摟穿撩插,推沖架抄各種手法,而且有弓馬仆獨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勢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謂獨具匠心。
三、左右演練,均衡發展
十大盤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每盤均可左右練習,動作對稱,這樣可使人體得到均衡的發展,而不致因運動偏一而畸形發育。尚有調劑單一枯燥之功。
四、慢練動緩,意領體隨
練習十大盤功時,一盤要求緩慢練習。在肢體的慢速運動中,通過神經的反饋作用,為皮層進一步肌肉活動、使動作更加精確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這充分的可能,惟有在速度緩慢的條件下才能獲得。其生理機制即加深大腦皮層相應運動中樞的運動痕跡,痕跡愈深刻,就愈能顯示機體機能的支配效果。反之效果就差。影響方面,內及五臟六腑,外四到肢百骸;大而肌肉韌帶堅固異常之腰髖肩腿,小而靈活技巧之腕指踝趾。
五、佐之呼吸,內外交修
十大盤功即依據動作要求進行意識調息,內能安舒神經,內以養腑臟促氣血運行固人之本;外能固定體軀,使動作摒多餘而收實效。
六、十盤貫通,功效顯著
十大盤功由十而一,盤盤連續,勢勢貫通。均為靜力性慢動訓練,其運動量之大可想而知。如能常年堅持不懈,不僅能健身強體,而可技藝大增,功力超人,用於實戰可防身自衛。實為我國武術功法之精粹。
現將紅拳十大盤功以圖解形式介紹如下:
第一盤:力推泰山
力推泰山的練習能提高上、下肢的協調性能,培養獨立步、仆步和弓步正確定型,增長掌的撐、推之功力和實戰中的攻防能力。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1)。
二、並步抱拳
兩手握拳,屈肘抱於兩腰間,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2)。
三、前俯按地
上體向前俯腰;兩前成掌,兩掌十字交叉相疊,左掌疊按於右掌背上,向前下按於兩腳前地面上,稍停頓片刻;目視前下方(圖3)。
四、身體直立
上體向上起起立;兩臂隨之向前,向上平舉,兩掌相疊不變,掌心均向前,指尖斜向上;目視正前方(圖4)。
五、側平撐舉
兩掌向外分臂撐掌,成側平舉,掌尖向外,掌心均向後;目視右掌方向(圖5)。
六、兩掌挽拳
兩手掌以腕為軸,抓握挽拳,拳面均向外,拳眼均向上;目視右拳方(圖6)。
七、提膝抄拳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上提成為獨立步;右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向下、向里經胸前向上抄於左胸前,小臂於地面垂直,拳面向上,拳心向里;目視左前方(圖7)。
八、仆步摟手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向左側伸直鋪出,成為左仆步;左拳成掌向右、向下、向左做摟手動作;目視左側方(圖8)。
九、弓步推掌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手沿左腿,經左腳上方向左摟手成拳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成掌,直臂平肩向前立掌推出,掌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右掌方向(圖9)。
十、提膝抄拳
左腿支撐身體,右腿屈膝上提成為獨立步;右掌向左、向下、向里上劃弧成拳上抄於右胸前,小臂與地面垂直,拳面向上,拳心向里;目視右側方(圖10)。
十一、仆步摟手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向右側伸直鋪出,成為右仆步;右拳成掌向左、向下、向右做摟手動作;目視左側方(圖11)。
十二、弓步推掌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手沿右腿,經右腳上方向右摟手成拳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直臂平肩向前立掌推出,掌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左掌方向(圖12)。
十三、並步還原
上體左轉;左腳向右腳並攏成為並步直立,左掌成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不停,兩拳成掌,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13)。
要點:動作要連貫,動作幅度要大,姿勢要舒展,撐掌挽拳要纏綿力柔,卷指抓握,暗用內勁,力達十指,摟手推掌要有力,力法脆、快、長,力在小指側。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二盤:千把攥勢
千把攥勢的練習,可增強弓步、馬步的穩定性,能鍛煉手掌的抓握能力和手腕的旋擰能力,能增強在應用中的擒拿技能。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14)。
二、並步抱拳
兩手握拳,屈肘抱於兩腰間,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15)。
三、弓步插掌
左腳向左上一步,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上體左轉成為左弓步;同時,右拳成掌直臂向前插掌,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視右掌方(圖16)。
四、馬步單撐
身體右轉,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同時右掌經胸前向右橫擺於右胸前,並向前撐將臂撐圓,掌心向前,掌尖向右;目視右掌方(圖17)。
五、馬步挽拳
右手以腕為軸,向外、向下、向里上旋腕,並用力屈指卷抓握拳,拳面斜向上,拳心斜向里;目視右拳方(圖18)。
六、馬步抱拳
右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視正前方(圖19)。
七、弓步插掌
上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右拳成掌直臂向前插掌,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視右掌方(圖20)。
八、馬步單撐
身體左轉,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同時左掌經胸前向左橫擺於左胸前,並向前撐將臂撐圓,掌心向前,掌尖向左;目視左掌方(圖21)。
九、馬步挽拳
左手以腕為軸,向外、向下、向里上旋腕,並用力屈指卷抓握拳,拳面斜向上,拳心斜向里;目視右拳方(圖22)。
十、馬步抱拳
左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視正前方(圖23)。
十一、並步還原
左腳向右腳並攏,成並步直立;兩拳成掌,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24)。
支持
部分支持
反對
xinwushu
等級 聖騎士
積分 337
經驗 7946
文章 291
注冊 08-01-17 12:19
發表 2008-06-27 16:03:49 第2樓
要點:弓步插掌要協調,插掌要快速有力,力達指尖;馬步挽拳要以腕為軸,邊旋腕邊卷指抓握成拳,卷指抓握要有力,力達指端。整體動作要連貫,形、神、意、力合為一體。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三盤:雀地龍勢
雀地龍勢的練習,可增強臂的掄插穿撐的能力,能提高髖關節的靈活性,以及步子的穩定性。可增強上下肢協調能力及在應用中的靠打能力。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25)。
二、弓步撩掌
左腿向左跨一步,上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掌屈於胸前俯於左大臂內側,掌尖向上,掌心向左;左掌向前、向上撩掌,掌尖向前下,掌心向右;目視前下方(圖26)。
三、轉身掄臂
上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面為左弓步;同時,左臂向上、向左、向下掄臂成拳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臂隨之向上、向左下掄臂與胸同高,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目視右掌方(圖27)。
四、弓步穿掌
右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左拳成掌沿臂向前,經右掌心上方向前穿掌,掌尖斜向前,掌心斜向上;右掌屈收於左腋下,掌心向上,虎口向前;目視左掌方向(圖28)。
五、仆步穿掌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鋪平,成為右仆步;左掌成勾,內旋成勾尖向上;上體右側俯;右掌沿右腿前方向右穿掌於右腳前上方;目視右掌方(圖29)。
六、弓步撐掌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掌向前上撐推,高與肩平,掌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右掌方(圖30)。
七、弓步撩掌
身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掌屈於胸前俯於右大臂內側,掌尖向上,掌心向右;右掌向前、向上撩掌,掌尖向前下,掌心向左;目視前下方(圖31)。
八、轉身掄臂
上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面為右弓步;同時,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掄臂成拳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臂隨之向上、向右下掄臂與胸同高,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目視左掌方(圖32)。
九、弓步穿掌
左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右拳成掌沿臂向前,經左掌心上方向前穿掌,掌尖斜向前,掌心斜向上;左掌屈收於右腋下,掌心向上,虎口向前;目視右掌方向(圖33)。
十、仆步穿掌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鋪平,成為左仆步;右掌成勾,內旋成勾尖向上;上體左側俯;左掌沿左腿前方向左穿掌於左腳前上方;目視左掌方(圖34)。
十一、弓步撐掌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掌向前上撐推,高與肩平,掌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左掌方(圖35)。
十二、並步還原
左腳向右腳並攏,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36)。
要點:動作要連貫,快速。掄臂要成立圓,掄臂要快、穿掌有力,掄臂穿插掌與弓步、仆步的形成要協調一致。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四盤:孤雁盤翅勢
孤雁盤翅勢的練習,能增強髖、腰和腿的柔韌和靈活性,以提高動作幅度和質量。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37)。
二、仆步壓腿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向左滑出鋪平成為左仆步;上體左前下俯身;右手從右腿內側反手抓住右腳面,虎口向前;左手向左抓住左腳面,向下沉胯振壓;目視左側方(圖38)。
三、仆步搬腿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挺膝蹬鋪成右仆步;上體右側俯;左用向左伸搬住右腳回拉;目視右側方(圖39)。
四、仆步壓腿
右仆步不變,上體右前下俯身;左手從左腿內側反手抓住左腳面,虎口向前;右手向右抓住右腳面,向下沉胯振壓;目視右側方(圖40)。
五、仆步搬腿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挺膝蹬鋪成左仆步;上體左側俯;右用向右伸搬住左腳回拉;目視左側方(圖41)。
六、並步還原
左腳向右腳並攏,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42)。
要點:仆步之鋪腿要伸直,腳掌全腳掌著地,不可向上掀起,盡量向下沉胯,使鋪腿接近地面。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五盤:燕子噙泥勢
燕子噙泥勢的練習,能提高弓步與仆步的相互轉換和兩臂反舉的能力。能提高髖和肩兩人大關節的活動范圍及其靈活性能。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43)。
二、並步抱拳
兩手握拳,屈肘抱於兩腰間,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44)
三、雙勾前撩
左腳向左上步,身體左轉,左腿屈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兩拳成勾直臂經膝兩側向前上撩擊,高與腹平,勾尖均向下;目視前方(圖45)。
四、仆步反勾
身體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鋪平,成為左仆步;同時,兩勾向後上反臂上舉,高與頭平,勾尖均向上;目視左前方(圖46)。
五、弓步反勾
身體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兩勾稍向下落,勾尖均向上;目視前方(圖47)。
六、轉身雙撩
身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兩後手隨之經右膝兩側向前上撩擊,高與腹平,勾尖均向下;目視前方(圖48)。
七、仆步反勾
身體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鋪平,成為右仆步;同時,兩勾向後上反臂上舉,高與頭平,勾尖均向上;目視右前方(圖49)。
八、弓步反勾
身體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兩勾稍向下落,勾尖均向上;目視前方(圖50)。
九、並步還原
左腳向右腳並攏,成為並步直立;兩勾成掌,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前方(圖51)。
要點:動作要連貫,弓步、仆步幅要大,兩勾後反舉,要習量上舉。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六盤:靖王托塔勢
靖王托塔勢的練習能提高上、下肢的協調性能,提高腿的站立平穩性能和腿的彈踢力量,能提高實戰能力。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52)。
二、右上穿掌
左腳向開跨一步,成為開步直立;同時左掌成拳屈肘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右掌向右上穿掌,高與頭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視右掌方(圖53)。
三、左上穿掌
右掌成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向左上穿掌,高與頭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視左掌方(圖54)。
四、提膝亮掌
左腿支撐身體,右腿屈膝提起,成為獨立步;右拳成掌屈肘按俯於右膝上方,掌心向下,小指側向前;左掌向頭上舉,並抖腕亮掌,掌尖向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55)。
五、亮掌彈腿
左掌向前下按掌於右膝內上側,掌心向下,掌尖向右;右掌向右後上擺舉,並抖腕亮掌,掌尖向上,掌心向後;右腳面綳直,右腿向前彈踢,高與腹平;目視前方(圖56)。
六、左上穿掌
右腳下落,成為開立步;同時,右掌成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向左上穿掌,高與頭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視左掌方(圖57)。
七、右上穿掌
左掌成拳屈肘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右掌向右上穿掌,高與頭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視右掌方(圖58)。
支持
部分支持
反對
xinwushu
等級 聖騎士
積分 337
經驗 7946
文章 291
注冊 08-01-17 12:19
發表 2008-06-27 16:04:32 第3樓
八、提膝亮掌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提起,成為獨立步;左拳成掌屈肘按俯於左膝上方,掌心向下,小指側向前;右掌向頭上舉,並抖腕亮掌,掌尖向左,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59)。
九、亮掌彈腿
右掌向前下按掌於左膝內上側,掌心向下,掌尖向左;左掌向左後上擺舉,並抖腕亮掌,掌尖向上,掌心向後;左腳面綳直,左腿向前彈踢,高與腹平;目視前方(圖60)。
十、並步還原
左腳下落於右腳內側,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兩掌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前方(圖61)。
要點:動作要連貫,亮掌抖腕,上下肢動作要協調,彈腿要快速、有力,力達腳尖。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七盤:魁星點斗勢
魁星點斗勢的練習,能提高平衡能力,增強身體的穩定性。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62)。
二、弓步叉拳
左腳向左上一步,身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兩掌成拳向前十字交叉於左膝前方,右拳在上,左拳在下,拳心均向下,拳面均斜向前;目視前方(圖63)。
三、望月平衡
左腿支撐身體,右腿向後上舉,高與頭平,腳底斜向上;同時,右拳成掌向右前上舉,掌尖向左,小指側向上;左拳成掌,直臂向左後側平舉,掌尖向前,掌心向左;目視左手方(圖64)。
四、弓步叉拳
右腳落地,身體右後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兩掌成拳向前十字交叉於右膝前方,左拳在上,右拳在下,拳心均向下,拳面均斜向前;目視前方(圖65)。
五、望月平衡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向後上舉,高與頭平,腳底斜向上;同時,左拳成掌向左前上舉,掌尖向右,小指側向上;右拳成掌,直臂向右後側平舉,掌尖向前,掌心向右;目視右手方(圖66)。
六、並步還原
左腳下落於右腳內側,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兩掌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前方(圖67)。
要點:弓步叉拳要協調一致,平衡動作支撐腿要穩,動作要連貫。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八盤:朝天蹬勢
朝天蹬勢的練習,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腿的柔韌性,是武術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68)。
二、提膝亮掌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上提,成為獨立步;左掌經左腿內側向下反手托抓住左腳腳底,掌心向上,小指側向前;右掌直臂上舉於頭上方,抖腕亮掌,掌心向上,拇指側向前;目視前方(圖69)。
三、搬腳舉腿
左手揣著左腳,向左、向上舉於頭上方;右手順式抓住左腳尖向右搬拉,使左腳腳底向上,腳尖向右;目視前方(圖70)。
四、並步還原
左腳下落於右腳內側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前方(圖71)。
五、提膝亮掌
左腿支撐身體,右腿屈膝上提,成為獨立步;右掌經右腿內側向下反手托抓住右腳腳底,掌心向上,小指側向前;左掌直臂上舉於頭上方,抖腕亮掌,掌心向上,拇指側向前;目視前方(圖72)。
六、搬腳舉腿
右手揣著右腳,向右、向上舉於頭上方;左手順式抓住右腳尖向左搬拉,使右腳腳底向上,腳尖向左;目視前方(圖73)。
七、並步還原
右腳下落於左腳內側成為並步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前方(圖74)。
要點:支撐腿要穩,上舉腿要伸直。上伸腿要經過同側肩後,盡量里搬,身體正直。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九盤:撐補勢
撐補勢是仆步摟手弓步架沖拳和轉身馬步架打兩個動作的組合。練習些盤功能提高手眼身法步的協調性能,能提高攻防能力。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75)。
二、提膝擺掌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上提成為右獨立步;同時左掌里、向上擺於復前,掌心向下,掌尖向右;目視左側方(圖76)。
三、仆步摟手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向左側滑出鋪平,成為左仆步;同時右拳屈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沿左腿向左摟手於左腳上方;目視左手方(圖77)。
四、弓步架打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手成拳向左上方架拳於頭左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右;目視前方(圖78)。
接著,右拳直臂平肩,向前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視右拳方(圖79)。
五、馬步架打
身體右轉,兩腿屈膝半蹲,成為馬步;左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右拳向上,向右架拳於頭右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左;目視左側方(圖80)。
接著,左拳直臂平肩向左側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左;目視左拳方(圖81)。
六、提膝擺掌
左腿支撐身體,右腿屈膝上提成為左獨立步;同時右掌里、向上擺於復前,掌心向下,掌尖向左;目視右側方(圖82)。
七、仆步摟手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向右側滑出鋪平,成為右仆步;同時左拳屈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右掌沿右腿向右摟手於右腳上方;目視右手方(圖83)。
八、弓步架打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手成拳向右上方架拳於頭右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左;目視前方(圖84)。
接著,左拳直臂平肩,向前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視左拳方(圖85)。
九、馬步架打
身體左轉,兩腿屈膝半蹲,成為馬步;右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拳向上,向左架拳於頭左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右;目視右側方(圖86)。
接著,右拳直臂平肩向右側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右;目視右拳方(圖87)。
十、並步還原
左腳向右腳內側並攏,成為並步直立;兩拳掌向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88)。
要點:動作要連貫,上、下肢要協調一致,步子要穩,沖拳有力,力達拳面。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第十盤:霸王舉鼎勢
霸王舉鼎勢是腰部練習的一種基本功。練習此盤功它能提高腰部和腿部的柔韌性及腰部腿部的靈活性,能提高動用質量。
一、預備姿勢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兩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89)。
二、並步抱拳
兩手握拳,屈肘抱於兩腰間,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90)。
三、單臂直舉
右拳成掌,直臂上舉於頭上方,掌尖向上, 掌心向右;目視左掌(圖91)。
四、側下前俯
上體前下俯腰;左手向前(圖92)向下按於右腳尖前地面上;目視左掌方(圖93)。
五、單臂直舉
上體起立;左掌成拳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右拳成掌,直臂上舉於頭上方,掌尖向上, 掌心向左;目視右掌(圖94)。
六、側下前俯
上體前下俯腰;右手向前(圖95)向下按於左腳尖前地面上;目視右掌方(圖96)。
七、叉掌上舉
上體起立;兩手成掌,在腹前十指交叉,上提經胸前外翻直臂上舉於頭上方,掌心均向上,小指側均向前;目視兩掌方(圖97)。
八、前下俯腰
上體前弓(圖98)下俯;兩手前下按於兩腳尖前方地面上,掌心均著地;目視兩掌方(圖99)。
九、抱腿前靠
兩手分開,向外向後繞於兩腿外後側,抱住小腿後側;面向兩小前腿貼靠,略停片刻(圖100)。
十、並步還原
上體起立,成為並步直立;兩手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視正前方(圖101)。
要點:動作要連貫,上舉臂時,要盡量向上引體,使身體舒展開;向下俯腰時,兩腿要伸直,不可彎曲,下按地時,兩手要盡量按著地面,面靠腿時,面部要盡力貼在腿上。
說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復練習多遍。
http://www.wushuweb.com/forum/a/a.asp?B=69&ID=513023 這里有
6、大師解迷:紅拳與洪拳的區別及特點!
樓主您好
紅、洪之異
拳法流派繁多,雖有百川一源,直傳、再傳之議,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別。明清籍載有「紅」無「洪」,「紅」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後生拳種。是以紅、洪實為不相統屬的兩個拳種。《國技略論》「以紅拳亦洪拳」傳誤爾。至戚氏三十二勢拳法,又似一脈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魯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勢;豫省許昌洪拳,據查是冀、魯之傳,因查制有查拳之風;至閩、粵、川、鄂省的洪拳、洪門拳,雖同屬南拳范疇,亦各自有別。
少林寺紅拳
少林寺雖名尊佛教禪宗祖庭,亦海內百家薈萃聖地,以地鄰關中而冀、魯遠,豫西宛洛又是紅拳直傳之域,歷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關中紅拳之入少林,為少林寺拳法所兼習,白衣殿行拳壁畫,風神韻勢勢猶在,然迭經損益,漸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紅拳勢法演練,架勢緊湊、打法朴實、身穩步健、套路簡干,力法剛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羅漢、通臂諸般少林勢法,多拳同化,早已「廟是神非」、「貌合神離」,失卻紅拳本像,名雖曰紅、儼然另家(少林)紅拳(注○27○28)。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之紅拳
元代有「覺遠上人訪白玉峰於陝西、蘭州,入寺(少林)授技傳大小紅拳、棍術、擒拿」之說(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則當本自陝西或經少林再傳之紅拳。然而尚闕同代斷言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即源自關中紅拳或經少林寺再傳之紅拳史料。而《小知錄》載之「西家拳」與《清稗類鈔》之大小紅拳、關西拳中的關西拳(潼關與函谷關以西),顯然為紅拳拳法無疑。而戚氏撰著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內又記有「少林寺之棍」之說,以少林紅拳元有陝傳之說,以少林、宛、洛乃為紅拳直傳之域,戚氏羅織教師多有河南、山東教師,亦可推知戚氏軍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紅拳之教師(注○29)。是以戚氏三十二勢拳法所擷之紅拳勢,為少林再傳之紅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雀地龍勢與清關中為發源地、域及十省之紅拳雀地龍勢,同名、同勢、同法,雀地龍勢又為清紅拳套路和盤功之主法要勢,確為具有該勢之他拳所不及。以現代狀當為歷史遺存的發展,藉助現狀又可以推知歷史的梗概之說,要造就拳域廣闊、三十六路(套)紅拳套套皆有雀地龍勢的局面,絕非少數人朝夕所為,必然是累代長期研練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的紅拳,可能直接源自陝西或經少林寺再傳之紅拳,與明之紅拳一脈相承。鄂西之洪門拳
鄂西宜昌地區之洪門拳,經考查,乃渝州(四川重慶)傳授(注○30)。或船夫相毆,或爭一港津,地遠偏僻,以拳武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產渝州拳法,以紅拳為宗,乃關中高氏所授,紅拳由渝而宜,流傳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門拳傳人演紅二路洪拳套勢,褸二路紅拳拳勢拳法風貌。所以鄂西之洪門拳,實為關中紅拳再傳(注○31)。「洪」乃「紅」字誤傳。究其原因與幫會袍哥有關。豫之許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魯、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國技略論》誤稱「紅拳同洪拳」,實紅、洪乃不相統屬的兩種拳派。《國技概論》一文中載有「洪拳法七套:黃鶯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統拳、串拳、老架拳等。雖洪拳有十趟為初學入門之基礎,練法以飈疾為主,拳法招數繁多,又以短拳為甚,一百餘手。故雖僅七套,已足資應用矣」。然經實地考察:冀魯傳許昌之洪拳,套路有十,無外幫拳,以小洪拳為基礎,以四趟洪拳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馬、鋪、虛,實戰散打則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數擅長風擺荷葉捶、掌、轉花拳、連環腿;至進身則有貼身靠打;戰術上講究閃展騰挪、虛實應變。其械長短兼有,皆東路傳系(注○32)。洪拳傳習者回、漢族均有,緣民族雜居之地,糾紛械鬥時起,互相窺研對方之秘,學習對方打法,所以回族在傳習共傳統之彈腿、七勢、查拳、心意的同時,亦兼習洪拳,少林他拳。然以查、洪均為十路(套),均以四路為崇,顯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響,因查制入洪拳。閩、粵之洪拳唐豪在《偽托的十八羅手》一文中稱閩粵之洪拳,乃「洪門假託少林傳習的一種拳術」。純系南拳之屬,與北方洪拳迥然有異。淵源與清末反清秘密結社有關。武漢地區之洪門拳
武漢地區之洪門拳,因地處大江南北拳派交匯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雖屬南,又多長拳之手。綜上所述,首先由於紅拳特點和主要內容的概括介紹,紅拳歷史和發展的追述,使我們認識到紅拳確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獨具特點、自成體系、普及面廣、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一個拳系,是我國武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曾與兄弟拳系一起通過各自的本體研練,兼取他長的長期實踐和傑出人物的努力,為繁榮發展我國武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對於全面研究明清我國武術的發展,提代了頗有價值的參考。其次,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法——十五盤功的發展前景,無論是套路的繼承與新編新創,或者是基礎與專業的訓練,都須在綜合性、技術性和實效性方面進行「挖潛」工作,推陳出新,不斷改進和發展。至於紅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堅持長期九拳訓練,並逐漸掌握紅拳打手規律,則不僅奠定實戰打手的基礎,而且把握了武術訓練、套路創編和武術教學及突出武術特點的依據。而紅拳的棍法,與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緣關系的二十四母子雙頭棍與十六母子單頭棍法,則又是探索荊楚長劍、俞氏棍法與少林棍法關系及「西棍」的形成,開展長兵棍法對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遺作
7、洪拳怎麼練 洪拳的歷史以及分類是什麼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中第一種說法廣為接受。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台灣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洪拳分類
編輯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
洪拳 鶴拳
洪拳,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廣東流行,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龍、蛇、虎、豹、鶴五形編成。可以單形練習,如龍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練習,如虎鶴雙形拳、五形拳等。其特點:腿法比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以聲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鷂,雞,鷹,燕,馬等拳勢,以四平大馬,跳躍騰娜,閃展靈活,拳勢威猛,大開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傳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術屆公認為南拳中之精華,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據說系清代民間秘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相傳創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明將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漳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推行與從事洪拳練習,以練習武藝為名,發展組織,宣傳反清復明思想。此說尚未得到可靠證實。出現了九官手、老君堂
洪拳學士打躬(正側起步式)
等套路。洪拳氣勢剛猛、勁道十足而又十分實用,因此作為南拳代表,國標武術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勢拳路,就來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龍、虎、獅、豹、蛇、鶴、象、馬、猴、彪的象形與特性結合武術技法創編而成。
套路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雜,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龍拳、虎拳、豹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鶴拳、蛇拳、彪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別是伏虎金星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鐵線拳、闖少林拳、鐵功三線拳、疊掌、洪門拳、青龍手、武鬆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單頭棍、雙頭根、鐵包金棍、七點半棍、十點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槍頭棍、海底藏針棍、十七連槍棍、十八連棍、平西棍、飛龍棍、橋梁棍、中欄棍、洪家伏虎凳、青龍刀、洪家二龍刀、大斬四門刀、關刀、大刀、雙龍拐、洪家雙刀、雪花蓋項雙刀等。主要對練套路有:十二連拳、六合棍對練、棒對練、棒對凳等。
練習要訣
該拳要求身正步穩,下盤沉實。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鶴頂手等。手法中
洪拳盤功 風擺楊柳
有沉橋、圈橋、封橋、沖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馬為主.還有三角馬、子午馬,吊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斂臀、沉肩、垂肘、沉橋坐步。發力時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轉腰,先蓄後發,猛力出擊。有時還因勢發聲,以聲助威。
區域影響
洪拳在廣東省各市、縣、區均有流傳尤以湛江、花縣、廣州、佛山、南海、順德較為廣泛。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傳入佛山而至順德,順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興,當時稱為花洪拳。二戰後,黎三興的外孫陳家廉後正式定名為永春拳。
花紅拳極有可能是從東莞之莫家拳衍演出來。並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樁,釣魚及盤龍棍。
8、何謂紅拳?其特點、精髓、要點是什麼?傳播為何不廣?
紅拳文化與武禮
紅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紅拳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地域環境、人文文化,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體用兼備,還在於它蘊含著深刻的東方哲學思想。學習紅拳不僅要研習技藝,更要追求和理解紅拳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紅拳老師注重武德教育,傳徒授藝時,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觀其行方可教之。紅拳文化武禮,獨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尊稱,一切行動,一切過程依禮而動,依禮而始終。上場必禮,是紅拳人的傳統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禮可分為:站禮、拱手禮、口禮三種。一是站禮,即平日自己習練套勢,由場右邊上場啟示起勢,前輩早已形成定規---右上右下,並步成立正姿勢,目視正前方。僅此一禮勢,實為一種心理,是練,定心靜氣自省如何練好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開表演演練套路以前,出場表演者,立身並步站立做出特定動作;兩臂高抬,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向前上下兩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轉身動步一圈頻座拱手圈禮,以此表示對觀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會友」表演或武術競賽演完收勢下場。紅拳極為講究的徒手或器械對抗競賽中,打手跑拳,提槍抱棍時,都是按照點到為止的原則以求勝負。為此,大都有較為明確的制度,那就是一讓二過三勝負。讓遠讓進不讓寸。雙方較量開始前,必須道一個禮貌口語:「請」才能正式比賽。雙方較量中,必須按照不能嚴重傷害對方和點到為止的原則,亦可以說,這是屬於「禮」的延續范疇之類的事,紅拳的禮儀,涉及范圍極廣,表現在師徒關繫上是那種帶有血緣關系的師徒如父子式的「禮」相當普遍,十分嚴肅,尊師重道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紅拳與其他體育項目最為不同的特點。
紅拳套路
陝西紅拳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盤、法、勢、理四個方面。突出表現「八字八法」的主要內容,紅拳有拳有序,拳序結合,流傳拳域起落勢相約為一。
盤,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十大盤功。又稱十大盤筋,簡稱盤功。它是紅拳依據套路演練和實戰打手實際需要,是屬於以地面為依託物、以自身體重為負荷的靜力、以柔韌為主的訓練方法之一。盤即一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即十大組動作姿勢;各種功法習練;千字錘、千把攢、千斤墜、踢樁、打樁、梅花樁、盤刀舉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樹、舉鎖子、挑擔子,及有練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葯物配合練習、各不同器械都有各自不同的練習方法等(各拳系有不同的訓練內容)。現擇高氏十大盤功為例簡述:首盤霸王舉鼎勢;二盤為撐補勢;三盤為力推泰山勢;四盤為千把攢勢;五盤為孤雁盤翅勢;六盤為雀地龍勢;七盤為燕子噙泥勢;八盤為單足獨立勢;九盤為靖王托塔勢;十盤為魁星點斗勢。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匯編成串,組排成排子手。與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採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鐙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門子,相輔並習,組成紅拳完整的打手體系。
勢,即套路,陝西紅拳以七大拳系組成:紅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門子),套路百餘套。
理,即拳法理論。遺有專篇(如紅拳打手歌五篇),譜本記有套路與動作名稱及打手要言、口訣扎字、用武要言、圖等,有拳有譜(基本上用關中方言)。在我國武術流派中,紅拳堪稱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的一個拳系。
八字八法,即手法(撐、斬、勾、掛、纏、攔、沾、掛)、步法(弓、馬、偷、奪、即、竄、蹤、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攔)、刀法(提、扎、砍、撩滾、摩、擒、拿)、槍法(封、閉、捉、拿、擼、提、纏、環)、鞭法(遮、攔、蹤、橫、領、辟、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陝西紅拳的主要內容。
陝西紅拳常用的器械:長器械有槍、矛、叉、戟、戈、雙頭槍等;短器械有匕首、刀、劍、斧、鉞、鏟、其它器械有棍、鞭桿、拐、盾、錘、流星錘、鞭、槊、鐧、雙鉤、耙、抓、弓、矢、彈弓等。拳械內容共有40餘套之多。
陝西紅拳各類拳譜,套路共百餘套。
紅拳內容: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盤、法、勢、理四個方面,而切保留了古老的單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點紅一招制人),和組合技法(排子手、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紅拳的勁力講究:擰腰擺胯,力發於根行於梢。
盤:
即運動基本功,又稱十大盤筋,是習練紅拳的入門基本功。俗稱「筋不盤軟,不學藝」。
十大盤又有軟盤與硬碟之分。
十大盤軟盤是:首盤霸王舉鼎勢;二盤撐補勢;三盤力推泰山勢;四盤千把攢勢;五盤孤雁盤翅勢;六盤雀地龍勢;七盤燕子噙泥勢;八盤單足獨立勢;九盤靖王托塔勢;十盤魁星點斗勢。
十大盤硬碟:千字錘、千把攢、千斤墜、踢樁、打樁、梅花樁、盤刀舉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樹、舉鎖子、挑擔子、纏線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練習。
法:
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審進,鑽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實二,聲東擊西、後發制人,閃綻騰挪飛步刁打。零手有百餘;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採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鐙捶手等亦有幾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門子,相輔並習,組成紅拳完整的打手體系。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實戰攻防變化的技法法則。實戰訓練時叫「打手」。紅拳的手法是以「撐斬為母,組排為形,零招散打,匯集成串」的打手體系,亦即紅拳之精華所在。八種打法(撐、斬、勾、掛、纏、攔、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發揮。
排子手。排字意味著可單練,也可對練。單習排手各招時,左右互換,亦進亦退。兩人盤排手時,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處於守勢,做相應的防禦動作。對練是雙方切磋,即「走門子」,亦稱「打手跑拳」,以各種手法為主,身法、腿法為輔,相輔相成,故名排子手。其類型邢家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家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習練者要經常進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實際運用,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相互切磋點到為止的一種文打方法。
紅拳打手絕招有: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偎身靠子擰心肘,打人憑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內容:
(1)貼牆掛畫 (2)猛虎爬壁 (3)羅漢負寶 (4)判官脫靴
(5)小鬼脫衣 (6)玉帶圍腰 (7)浪里拾柴 (8)霸王安閑
(9)美女照鏡 (10)葉底藏花 (11)鎖里拔簧 (12)秦王背劍
(13)搬倒泰山 (14)老君捧盤 (15)纏捶袖手 (16)單段雙段
(17)羅漢倒掃 (18)單手擒方臘 (19)金紐銀扣 (20)金雀捧聖
(21)大鵬展翅 (22)花馬分鬃 (23)雲里顯聖 (24)隔牆撇竹
(25)白猿獻果 (26)犀牛望月 (27)泥里拔蔥 (28)鷂子入林
(29)野踐滿地 (30)腳踏鴛鴦 (31)撐棚斬架 (32)仙人摘桃
(33)小鬼攧槍 (34)老君抱葫蘆 (35)李逵標魚 (36)迎門鐵扇子
(2)腿法
紅拳拳諺中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遠腳、近膝、貼身胯打」等
紅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進行上三路(頭、面、耳根、頜頦)的攻擊。腿法有:迎風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劍腿(外側腿)、飛燕腿(外擺腿)、掛面腿(里合腿)5種。十字披紅腿、
中腿主要是進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擊,腿法有:撩陰腿、開門腿、挎劍腿、肋里塞車腿、挖腿、羅漢腿、磨盤腿。
下腿主要進行下三路(膝、脛、足)的攻擊。腿法有:「攔馬檻子腿、撥腿、蒲藍腿(掃腿)、撥腿、頂門腿。抄腿後腿主要是用腿後擊對方頭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後撩腿、美女照鏡腿、兔兒蹬鷹腿、驢兒後蹶腿。
騰空五腿主要是騰空踢擊對方要害部位的一種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風腿、餓馬奔槽、騰空雙飛燕、騰空側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實擊虛,採用倒地滾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鎖銀扣腿、金絞剪腿、死人騰床、黑驢滾氈、烏龍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紅拳傳統稱之為「串子」,紅拳拿技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鷹鎖嗉、金絲鎖喉、金鉤釣魚、古琴獨調、搬頭換頂、仙人指路、暗渡陳倉、窩里炮捶、搬倒泰山、鴿子旋堂、金絲纏臂、順手牽羊、赤風搖頭、鋪地錦綉、定海神針、架海金梁、舉手降服、白虎搖頭、葉底藏花、鳳凰展翅、金絲纏腕、雙開金鎖、猛虎出柙、金剛折臂、湘子挎籃、強虜附首、側耳聽風、伏首階下、將軍敬酒、震地驚雷、橫刀刮鴨、雙龍入洞、鴻雁穿喉、二虎爭食、聲東擊西。
(4)滾跌《萬福堂紅拳拳譜》中「九滾十八跌」之打法,彌補了紅拳倒地反敗為勝之缺。
「九滾十八跌」:
一黃龍滾江,二鯉魚返江,三太子滾殿,四黑驢子滾氈,五美女曬鞋,六坤魚翻刺,七纏倒探腿,八金鉸剪,九金紐銀扣。 一死人騰床,二老兔蹬鷹,三下馬坐泥,四陰鎖陽鎖,五美女滾氈,六小鬼攧槍,七力推泰山,八浪里撐舟,九鯉魚扣腮,十葉底藏花,十一千斤閘,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龍,十四單鳳朝陽,十五拌跤,十六黃狗當道,十七二郎擔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樹搬根、勾連腿、卻地龍、順手牽羊、倒卷紅。
器械打法
以棍槍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應用與變化,數邢三的十六母子單頭棍和二十四母子雙頭棍法,及趙武陸合槍法皆堪稱絕技妙法。其內容於後:
a)、十六母子單頭棍(白眉棍)。
黃鶧照坡,白虎洗臉,二龍爭珠,樵夫砍柴,蜜蜂採花,莊稼揚場,海底撈月,老君倒關門,鴨子三拌嘴,黃?探爪,仙人捧盤,金鰲劈舟,李逵標魚,金龍纏柱,勾陰為陽,判官脫靴
b)、二十四母子雙頭棍。
懷中抱月,母豬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攔,夜叉探海,直棍攔取,鎖里拔簧,倒取摩天嶺,月斜月圓,珍珠倒卷簾,青龍三擺頭,鳳凰三點頭,鴻門鑼兒,腦門穴里一點紅,水裡挑蓮,火里抓紙,姨娘倒穿鞋,上掄下掃,花子闖街過,鶯鶯倒上橋,公主攮王彪,陳俊背鞭取濮陽,擊擊擊,刮刮刮。
c)、陸合槍詩
此槍立勢甚剛強, 梨花圈槍世無雙。
圈槍為母玄中妙, 左騰右挪把人傷。
封閉捉拿使得妙, 梨花擺頭法更良。
里外把門人不曉, 雙封縱步使花槍。
要知圈槍先學母, 秦王摩旗第一槍。
纏槍拈棍黃龍槍, 黑龍入洞最見長。
把門救護法程好, 鳳點頭分第二槍。
穿指滾袖並鷂子, 敗走大略直入強。
扭手救護身法秘, 掃帚分為第三槍。
背拿攔腿並擺攔, 如貓撲鼠甚威嚴。
迎風救護槍法祖, 白蛇弄風第四槍。
雙封雙閉死求活, 無中生有發神槍。
兼有對接來救護, 拔草尋蛇第五槍。
一捷為先接二進, 奪窩復奪稱鳳凰。
裙攔刁扎還手救, 梨花落總第六槍。
勢:
勢,即套路,含拳械對練,紅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紅拳、大紅拳、太祖紅拳、中紅拳、太宗紅拳、二路紅拳、粉紅拳、老紅拳、長小紅拳、月明紅拳、關東紅拳、關西紅拳等。至於所用器,長兵以槍棍刀械為主,如六合大槍、單頭雙頭母子棍、陰手琵琶棍等,斷門刀、步戰刀等;據《大清拳禮序秘籍本》《紅拳拳譜》統計,套路總有百十之多。套路作為入門基本功訓練,使初學者身法靈活,步法協調,即可下場表演,又可強身健體,是陝西農村主要的娛樂方式。
理:即紅拳理論,紅拳以《紀效新書.拳經捷要》做為拳法理論基礎,注重技擊性。現存紅拳打手歌五篇,即:《紅拳拳譜》、《紅拳跑拳打手》、《紅拳八大步法》、《紅拳用武要言》、《紅拳練功方法(葯物等)》,及拳譜口訣扎字、用武要言、圖譜等。
紅拳主要特點:總括為十六字訣 「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
紅拳拳法(師寶龍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緊相連,手起腳不挪,止注打不著,腳起手不動,必定是大病。側身換膀學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閃電,拔步如放箭。手去不顯身形,顯身形何為能。勢勢要亮,腳腳見將。身勢如閃電,腳底如魚竄。拔步如風,站步如釘。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拳打勢樣招架。打手不見手,見手不算手。進步如雞竄,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壓,里勾外掛,撐斬勾挎,高低上下。雙手不離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為奇,腳眼手尖不可離。打拳不離三尖,腳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動,眼尖手快耳聽風。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得步忙進腳,打人如捏火。撐來換撐,斬來換斬。撐不動不撐,斬不動不斬。高如泰山,低如鳥雀。有膀卻無膀,無膀卻有膀。丁膀不見膀,手去復探膀。你斬我綻,你綻(註:綻陝西方言讀can解開的意思)我閃。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腿要屈,後腿要直,步步著力,天下無敵。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打如玄黃,小如貓。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發。眼與心合,項與肩合,肘與膝合,腰與腿合,腳與手和,氣與力合。肩探捶攢,吸喉貫頂,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氣如細絲,習氣養身,穿腸過肚。五臟六腑,氣串經絡。行於丹田,左傳右轉。擰腰捩胯,通關利竅。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針為本,惜氣養身。吸氣之法,縮骨欠肩,搜肩探膀。順人之勁,借人之力。撐捶不利離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勁口難,離人一寸,打上有勁,離人遠必定閃。前頂後挺,上不離胸膈,下不離帶口,高不過眉,低不過肩。捶到臨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轉勁最為高,身法要逍遙。眼硬打的眼軟,手快打的手慢。拳不離腳棍不離搠,拳打手指,槍扎步眼,眼觀手腳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穩,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變萬化,閃身脫化滑如魚。一搬二扣三丁拐。
紅拳十六字決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著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制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線,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借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拚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須注重身法鍛煉,以盤功練架的「弓步沖捶」而論要求是「側身一條線,胸腹不全顯」。紅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閃綻騰挪」等都是練身法而體現「化身為奇」的重要體現。
第三,「勾掛為能」。
「勾掛」也就是紅拳里的「雲手」,在紅拳諸多套路中連接招式拳譜講,「練好雲手和抹手,打的天下無敵手」紅拳突現出的特點是「輕」字,因而「勾掛」的手法才能表現出「輕」功的優勢。在紅拳的初級階段,師傳教導是要掌握:「高棚低壓,里勾外掛」的技能。但到了高級訓練中特別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壓;里不勾,外不掛,制敵取勝只一下。」這個秘訣是:「有影無影,見形變形,一勢三翻,連環妙用。」什麼是「勾」?什麼是「掛」?「勾」中變招,「掛」必帶卸,「勾掛」有高勢低勢之分,亦有單勢、雙勢之分,但都在變化中應用。其能無窮。「紅拳」中《子拳》套路「勾掛」之招最多,是體現「勾掛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為法」。
「刁打」紅拳,中最突出的技擊特徵。「刁」是「審」對方之情而發,與「打」相聯。不進即「刁」而退之,如進「刁打」並用。以「刁」消對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貴之地,均在對方要害之處,尤以擊打點破穴道為秘,所以「刁打「是貫穿在紅拳「的始終之法。名拳《四究拳》,是運用刁打的典範。手法共二十盤,用時每盤都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擊化變;刁必變,打必勝,神奇驚人。
9、洪拳的洪拳分類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洪拳,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廣東流行,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龍、蛇、虎、豹、鶴五形編成。可以單形練習,如龍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練習,如虎鶴雙形拳、五形拳等。其特點:腿法比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以聲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鷂,雞,鷹,燕,馬等拳勢,以四平大馬,跳躍騰娜,閃展靈活,拳勢威猛,大開大合。 洪家拳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傳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術屆公認為南拳中之精華,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據說系清代民間秘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相傳創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明將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漳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推行與從事洪拳練習,以練習武藝為名,發展組織,宣傳反清復明思想。此說尚未得到可靠證實。出現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洪拳氣勢剛猛、勁道十足而又十分實用,因此作為南拳代表,國標武術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勢拳路,就來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龍、虎、獅、豹、蛇、鶴、象、馬、猴、彪的象形與特性結合武術技法創編而成。 另一枝由梁二娣傳入佛山而至順德,順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興,當時稱為花洪拳。二戰後,黎三興的外孫陳家廉後正式定名為永春拳。
花紅拳極有可能是從東莞之莫家拳衍演出來。並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樁,釣魚及盤龍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