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生活中的養生知識
最最重要的就是:吃好、睡好、心情好、鍛煉身體
其次就是老人養生八多和八少
——少肉多菜。增蔬菜、減肉食,可避免大量攝取脂肪,以預防心臟血管等疾病。
——少食多嘴。人到老年,臟俯機能逐漸減退,所以要少食多餐,充分zd咀嚼,以利消化。
——少鹽多醋。高血壓通常和攝入鹽過多有關,而醋味酸能助消化,但不宜過量。
——少衣多容。少衣是說不講究衣服的華麗,而要合乎衛生,多容是說姿態端正,坐應專正,立應直,卧應曲身。
——少煩多眠。憂煩易致病,老人因氣血俱衰,要善於休息保養。
——少欲多施。少欲是不貪圖各種身外之物,多施是指多助人。
——少硬多稀。硬的食物不易咀嚼,吃下去也不易消化,屬所以不宜多食,盡量吃稀的食物。
——少車多步。少坐車多走路,可增進血液循環。
希望對你有幫助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生?
按摩增強記憶力,在後頸的頸窩外側的發際處,有一個叫「天柱」的穴位。再稍微向上一點,又有一個叫「風池」的穴位,按摩這兩個穴位可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使腦功能增強,以利記憶。按摩的方法:將雙手指交合起來,連同掌部一起放在腦後處,用拇指的第一關節均勻地上下輕揉這兩個穴位。按摩時要抬起下巴,腦袋後仰,效果才會明顯。每按摩五秒鍾,稍間歇一下,如此反復510次,頭腦就會感到舒暢。另外,在兩耳尖向上的頭頂交叉處,有一個叫「百會」的穴位,用兩手的中指按摩此處,可以消除頭暈眼花。強身健體熱沙浴,用海沙、河沙和田野沙做熱沙浴,對人體來說,無病能健身,有病可治療,是民間物理療法之一由於沙粒疏鬆、熱容量和傳熱性較大,易被日光加熱,沙溫升到4045c,就可用於熱沙浴。熱沙浴可分為全身與局部兩種。全身熱沙浴:沙的厚度為1020c腹部可簿些68c生殖器官用白布遮蓋,頭部應有遮光設備。熱沙浴時間從每日30分鍾開始,再逐漸延長,最長不宜超過90分鍾。局部熱沙浴:把手和足部埋在熱沙中,人仰卧,在身體周圍用熱沙堆積與胸腹部等同高度,再加蓋床單保溫,持續3070分鍾。缺乏沙源的地方,也可用大鍋炒沙冷卻到5560c,裝在厚布袋中,紮好袋口,放在身體患部,對扭傷、撕裂傷、骨折、盆腔炎等亦有較好的療效。心力衰竭、肺結核、出血傾向和病後虛弱者禁用熱沙浴。牙齦按摩四法牙齦按摩是口腔保健方法之一,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牙齦的防護能力,減少牙周疾病的發生。咀嚼過程中的機械按摩:平時多吃粗糙和含纖維素的食品,可對牙齦組織以適當刺激。二牙刷按摩:刷牙時,將牙刷毛扭轉45度壓在牙齦上,牙齦受壓暫時缺血,當放鬆刷毛時局部血管擴張充血,如此反復作前後短距離顫動,使刷毛伸進牙齦**及齦泡內進行有效按摩。三口外手指按摩:將右手食指放在牙齦相應的面部皮膚上,作局部旋轉移動按摩。四口內手指按摩:把洗凈後的手指放入口內牙齦上來回移動,由牙根部施力向牙冠部揉動按摩。健齒七法:每天早晨醒來和臨睡前堅持作上下牙之間相互叩擊。開始時輕叩十幾下,以後逐日增加叩擊次數和力量,達到每次叩擊50次左右。在每次排尿時,滿口牙齒用力咬合,每溺必做而不間斷。飯後用茶水漱口,讓茶水在口腔內沖刷牙齒及舌兩側。每天做一兩次閉口鼓腮漱口動作,同時舌左右轉動。用洗凈的拇指和食指順著一定的順序按摩牙齦,每次十分鍾,可促進牙齦、牙槽和牙髓的血液循環,防止牙床過早萎縮。口唇輕合,以鼻呼吸,用舌頭一次次頂撞上齶。此法可使唾液大量分泌,而唾液里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可增加免疫機能,殺滅病菌,久則健齒。多食富含纖維素食物,並細嚼慢咽。此法可清潔牙面,減少齲病。
摩耳健身法,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耳朵的各部位與人體內臟器官存在著生理性的內在聯系,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經常按摩耳朵,可以增強聽覺,清腦醒神。摩耳的方法是:兩手掌按壓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做十幾次;然後用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拇指在耳廓後,食指在前;再用同樣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覺發熱為度。摩耳的同時還可配合做「鳴天鼓」運動,即經常使耳道鼓氣,震動耳膜。做法是:用兩手掌心緊緊按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然後用兩手中間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數十次;或將兩手食指各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彈後腦部數十次,然後兩手掌按住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開閉幾次。做「鳴天鼓」運動時,要自始至終閉目養神,手法由輕至重。只要堅持做,可收到強壯元氣、醒腦強志、防治耳病等效果。勤動手指能健腦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體內的各個器官,乃至每一塊肌肉,在大腦皮層中都有它的代表區域,即管轄它的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佔的區域最為廣泛。大腦皮層中僅大拇指的運動區就相當於整個大腿運動區的10倍,通過手指的活動來刺激腦,則可以有效地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過程。怎樣使手指得到更多的活動呢第一,多使用兩只手,習慣用右手的應多使用左手,如用左手開水龍頭、開門窗,提東西或翻書頁等;反之,日常生活中慣用左手的人,則應多活動右手。第二,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細的動作,鍛煉手指的靈巧性。如常用小刀削鉛筆,擺弄小玩具,扣衣扣,彈撥樂器等。第三,增強手指關節的柔韌性,如常做伸屈手指的運動,用毛筆寫字,打毛線衣等。第四,盡量使手指活動多樣化,如經常練健身球,托排球,打檯球,康樂球等。保護腰部的幾種方法站:站立時胸部應盡量少前屈。如站立時間較長,最好有個踏腳板,或小凳,高約20厘米,雙腳交替踩在上面,減少腰椎前彎和腰部勞損。坐:坐的時候要使膝部高於臀部的水平位置,這樣可減輕脊柱的壓力。長時間坐辦公室,可在椅下放一塊高低適當的踏腳板,久坐起立時,避免猛的起身,這樣腰部陡然受牽動,會產生腰痛。久坐的椅子應有扶手,靠在椅背上腰部能得到支持的椅子最理想。卧:高枕厚褥,或席夢思床墊會引起輕微腰痛,原有腰病者症狀會加重。。最好睡硬板,或綳緊的棕綳。卧姿不宜固定一種睡姿,最好仰卧、側卧交替,不要俯卧睡覺拎重物;拎提放在低處的重物,應屈膝而不是彎腰,並使被提物靠近身體。即使在做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系鞋帶,在低矮的地方拿東西等等,也應屈膝,避免胸前屈。足部保健法:依足形著鞋法:扁平、弓形、畸形足皆選用寬松、輕軟、合腳為宜;鞋底用海綿或氈料,冬暖夏亦暖如足溫降至17c易於感冒、拉肚;汗腳勤換鞋襪並於趾間隔用滑石粉棉球;干腳易皸塗甘油或魚肝油丸。浴足法:用熱水水溫以不燙傷皮膚為宜浸足20分鍾,如採用冷熱水交替浴足,應熱浸一分鍾、涼浸半分鍾。三捏轉趾法:用手拇食指捏足大趾腹扭轉20下各趾下同,能醒腦益智不忘。捏轉23趾及腳丫明目;45趾固齒。四按摩足心即湧泉穴法:手拇指捏足心餘4指放於足背用力200下,能消炎止痛、安眠、增食慾、調整血壓等。五被窩運足法:腳微懸空。
3、怎麼日常養生·
4、養生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知多少?
每個人應該是因體質而定的,一般而言有: 飯後八件事最謀殺健康 大家都知道飲食不健康可能會引發可怕的病症,但往往忽略飯後的一些小習慣,殊不知,這些不起眼的生活陋習,很有可能成為你健康的致命「殺手」…… 兇手1.飯後吃水果 很多人都喜歡飯後吃點水果,這是一種錯誤的生活習慣。食物進入胃以後,需要經過1到2小時的消化,如果飯後立即吃水果,就會被先前吃進的食物阻擋,致使水果不能正常地消化。時間長了,就會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兇手2.飯後飲濃茶 飯後喝茶,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另外,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飯後喝茶,就會使胃中沒來得及消化的蛋白質同鞣酸結合在一起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澱物,影響蛋白質的吸收。茶葉還會妨礙鐵元素的吸收,長期如此甚至能夠引發缺鐵性貧血。 兇手3.飯後吸煙 飯後吸煙的危害比平時大10倍!這是由於進食後的消化道血液循環增多,致使煙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損害肝臟、大腦及心臟血管,引起這些方面的疾病。[美食中國] 兇手4.飯後洗澡 民間有句俗話叫「飽洗澡餓剃頭」,這也是一種不正確的生活習慣。飯後洗澡,體表血流量就會增加,胃腸道的血流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使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引起消化不良。 兇手5.飯後放鬆褲帶 很多人吃飯過量後感覺撐得慌,常常放鬆皮帶扣,這樣雖然肚子舒服了,但是會造成腹腔內壓的下降,逼迫胃部下垂。長此以往,就會患上真的胃下垂。 兇手6.飯後散步 飯後「百步走」,非但不能活「九十九」,還會因為運動量的增加,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尤其是老年人,心臟功能減退、血管硬化,餐後散步多會出現血壓下降等現象。 兇手7.飯後唱卡拉OK 民間還有句俗話叫「飽吹餓唱」,這句話是正確的。吃飽後人的胃容量增大,胃壁變薄,血流量增加,這時唱歌會使膈膜下移,腹腔壓力增大,輕則引起消化不良,重則引發胃腸不適等其他病症。 兇手8.飯後開車 司機飯後立即開車容易發生車禍。這是因為飯後胃腸對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造成大腦器官暫時性缺血,從而導致操作失誤。 飯後3小時吃兩塊黑巧克力 「對於兩餐間隔在5~6小時的人來說,第一餐後3小時左右吃上兩塊黑巧克力(2厘米×4厘米大小),能快速緩解飢餓感。」北大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常翠青博士為飲食不規律的「加班族」開了一個最佳「能量補充處方」。 相信很多「加班族」都這樣安排過三餐的時間表:8點早餐,下午1點午餐,晚上8點晚餐。中午12點,明明已經飢腸轆轆了,但手頭一大堆亟需處理的工作卻讓人無暇顧及肚子。常博士認為,人在正常進餐後3~4小時體內血糖將會達到最低谷,此時如果及時補充適當的能量,不僅能快速緩解飢餓感,還不會對血糖造成大幅度的影響,讓人變得更耐餓,而黑巧克力便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由於黑巧克力屬於低血糖指數食品,因此它變成葡萄糖後進入血液,在身體里緩慢釋放能量,使血糖經2~3小時才降到空腹時的水平。此外,黑巧克力中還含有鈣、磷、鎂、鐵、銅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在所有巧克力中,它是含糖量和脂肪量最低的。因此,餓的時候吃塊巧克力,遠比隨隨便便塞塊餅干、蛋糕健康營養又有效得多。最新研究顯示,黑巧克力還有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 對於很多人關注的「吃巧克力會不會引起肥胖」的問題,常博士指出,一塊47克的巧克力約占每人每天總能量的10%,健康人在保持能量平衡的條件下,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專家也提醒,畢竟巧克力是高營養食品,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零食,以免熱量超標。當你感到飢餓,又沒有時間吃飯時,3~5小塊黑巧克力、一個水果、一瓶礦泉水便可以成為你補充能量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巧克力雖然可以「代餐」,但最好不要經常這么做。 飯後別著急干哪些事 不急於吸煙 飯後吸煙的危害比平時大10倍。這是由於進食後的消化道血液循環量增多,致使煙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損害肝、腦及心臟血管。 不急於飲茶 茶中大量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鋅等結合成難以溶解的物質,無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鐵質白白丟失。如將飲茶安排在餐後一小時就無此弊端了。 不急於洗澡 飯後洗澡,體表血流量會增加,胃腸道的血流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使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弱。 不急於上床 俗話說:「飯後躺一躺,不長半斤長四兩」。飯後立即上床容易發胖。醫學家告誡人們,飯後至少要休息20分鍾,再上床睡覺。哪怕是午睡時間也應如此。 不急於散步 飯後「百步走」,會因運動量增加,而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特別是老年人,心功能減退、血管硬化及血壓反射調節功能障礙,餐後多出現血壓下降等現象。 不急於開車 事實證明,司機飯後立即開車容易發生車禍。這是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對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腦器官暫時性缺血,從而導致操作失誤。 不急於吃水果 飯後一隻果被奉為金科玉律,但醫學家卻提出了異議。因食物進入胃裡需長達1至2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被慢慢排入小腸。餐後即食水果,食物會被阻滯在胃中,長期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不急於松褲帶 飯後放鬆褲帶,會使腹腔內壓下降,這樣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會減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現上腹不適等消化系統疾病。 飯後吃水果不利健康 我國居民的膳食消費形成了一種常規,那就是飯後吃水果,不論是宴會的上菜程序,還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均是如此。營養專家認為,飯後吃水果實際上是一種飲食誤區,這種習慣實際上對健康不利,易導致體重超重和肥胖現象的發生。 部分營養專家日前在重慶召開的首屆中國西部營養和健康、亞健康學術論壇會上表示,當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攝入熱量過多。飯後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飽或吃得過飽的基礎上,再添加食物,而這部分的熱量幾乎全部被儲存。 營養學家建議,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體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議成年人最好在每頓飯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飯前吃的水果除外)。兒童正處於長身體時期,部分婦女屬於中醫講的「脾胃虛寒」體質,不宜或不適應飯前吃水果。這部分人群可兩頓飯之間加食一次水果,而不要在飯後立即吃水果。 飯後適宜吃15種健康零食 愛吃零的人一定得看看這篇文章,呵。零食吃的適當也會有益身體健康,以下十五種零食飯後吃一些有益健康! 1.葵瓜子,可以養顏。葵瓜子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亞油酸的含量尤為豐富。亞油酸有助於保持皮膚細嫩,防止皮膚乾燥和生成色斑。 2.花生,能防皮膚病。花生中富含的維生素B2,正是我國居民平日膳食中較為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因此有意多吃些花生,不僅能補充日常膳食中維生素B2之不足,而且有助於防治唇裂、眼睛發紅發癢、脂溢性皮炎等多種疾病。 3.核桃,可秀甲。核桃中含有豐富的生長素,能使指甲堅固不易開裂同時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進指甲的生長。常吃核桃,有助於指甲的秀韌。 4.大棗,預防壞血病。棗中維生素C含量十分豐富,被營養學家稱作「活維生素C丸」。膳食中若缺乏維生素C,人就會感到疲勞倦怠,甚至產生壞血病。 5.乳酪固齒。乳酪是鈣的「富礦」,可使牙齒堅固。營養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吃150克乳酪,有助於達到人老牙不老的目標。 6.無花果,促進血液循環。無花果中含有一種類似阿司匹林的化學物質。可稀釋血液,增加血液的流動,從而使大腦供血量充分。 7.南瓜子和開心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胡蘿卜素、過氧化物以及酶等物質,適當食用能保證大腦血流量,令人精神抖擻、容光煥發。 8.奶糖,含糖、鈣,適當進食能補充大腦能量,令人神爽,皮膚潤澤。 9.巧克力,有使人心情愉悅及美容作用,能產生如談情說愛時一樣的體內反應物質。 10.芝麻糊,有烏發、潤發、養血之功,對症吃可防治白發、脫發,令人頭發烏亮秀美。 11.葡萄乾,有益氣、補血、悅顏之益。但要注意衛生。 12.薄荷糖,能潤喉嚨、除口臭、散火氣,令人神清喉爽。 13.柑桔、橙子、蘋果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能減慢或阻斷黑色素的合成,增白皮膚,屬鹼性食品,能使血液保持中性或弱鹼性,從而有健身、美容作用。 14.牛肉乾、烤魚片,富含蛋白質、鐵、鋅等,適食令人肌膚紅潤。 15.乳飲料,含有三分之一的牛奶,有時還強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富有營養的飲料之一。 飯後七個好習慣 很多人只關注食物中的營養,卻不知飯後保健也同樣重要。其實,只要足夠細心,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飯後小行動,也可以為你的健康加分。 燒烤後吃根香蕉。 燒烤類食品會產生較多的苯並芘等致癌物。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芮莉莉表示,最新研究發現,香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苯並芘的致癌作用,保護胃腸。 吃得太油膩,喝杯芹菜汁。 芮莉莉介紹說,如果一餐中吃的油膩食物較多,喝杯糖分低、纖維素含量高的芹菜汁大有裨益。 芹菜中的纖維素可以帶走部分脂肪。 吃火鍋後喝點酸奶。 火鍋湯溫度高,配料咸辣,對胃腸的刺激大。吃火鍋後喝點酸奶,可以有效保護胃腸道黏膜。此外,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可抑制腐敗菌的生長。 消化不良,飯後喝大麥茶或橘皮水。 大麥中的尿囊素和橘皮中的揮發油,可增加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很有好處。 吃方便麵後吃水果。 進食方便麵後吃一點水果,如蘋果、草莓、橙子、獼猴桃等,可以有效補償維生素與礦物質的不足。此外,提倡煮食方便麵。煮後的面條更柔軟,有利於腸道吸收水分,幫助消化。 吃蟹後,喝生薑紅糖水。 蟹肉屬寒性,脾胃虛寒的人吃後可能引發胃痛、腹瀉、嘔吐等。中華中醫葯學會醫學博士庄乾竹博士表示,吃蟹後喝一杯性溫的生薑紅糖水,能祛寒暖胃、促進消化、緩解胃部不適。但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潤肺止咳,飯後吃個柿子。 庄乾竹表示,柿子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功效,對於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來說,是理想的保健水果之一。但柿子不能空腹吃,其中的鞣酸成分易在胃中形成結塊。
希望採納
5、日常生活如何養生 日常生活養生小知識
日常養生可以喝些花草茶,沖泡方便,可以長久百堅持喝。其中向您推薦玫瑰花茶
中醫認為度,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此外,玫瑰花的葯性非常溫和,能夠溫養人的心問肝血脈,舒發體內郁氣,答起到安撫、消除疲勞的功效。在身體疲勞的時候,喝一杯玫瑰版花茶,有緩解之功用。玫瑰花的葯性溫和,能夠理氣活血、權疏肝解郁,具有鎮靜、安撫、抗憂郁的功效。
6、日常養生好習慣有哪些
1、每天快走半小時
久坐是健康的大敵。報告顯示,缺乏運動會使人的壽命減少3~5年,癌症、心臟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升高25%~50%,而每天只需走路20分鍾,每年就能幫助3.7萬人遠離慢病導致的過早死亡。走路適合大多數人,每次20~30分鍾,每周2~3次。最好稍微加快速度,配合手臂擺動,拍打肩﹑胸﹑腹﹑腰等部位,有舒筋活絡﹑緩解緊張﹑消除疲勞的效果。周迎春建議,還可以一邊走一邊逆時針揉腹部,堅持「食後即以熱手摩腹」,認為「能除百病」。
2、多吃果蔬少吃肉
WHO報告指出,遏製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趨勢可減少早亡風險,這主要與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有關。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發現,50歲左右的中年人,每日攝取的熱量有20%來自動物蛋白(主要是肉類或乳製品),其死於癌症或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4倍,在接下來的18年裡死亡的風險增加近2倍,而植物性蛋白(如豆製品等)攝入較多的中年人不存在早亡風險。果蔬中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質,可延緩酒精、煙草、肥胖帶來的危害。歐洲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果蔬攝入量超過569克的人,比攝入量少於249克的人早亡風險降低10%,壽命延長1年多;假如日均再多吃200克果蔬,早亡風險再降6%。經常喝酒吸煙的人,每日食用560克以上果蔬,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降低15%。
3、警惕盤中隱形鹽
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因高鹽飲食導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約為160萬。WHO建議,各國要通過政府幹預,把高血壓患者減少25%,平均食鹽攝入量減少30%。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是6克,但飲食中的隱形鹽也要引起注意,比如一瓶醬油的含鹽量最低也在15%以上;每100克味精中含鹽量為20.7克;漢堡、薯條、方便麵、罐頭、腌制食品也是藏鹽大戶;乳酪、麵包、餅乾等發酵前需要抹上一層鹽,也要少吃。
4、飲酒不超過一杯
早在2006年,WHO就將中國列為酒精「重災區」,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高於吸煙。研究發現,有60種疾病是酗酒造成的,其中包括引起早亡的肝硬化、肝癌等。馬上要到春節了,周迎春建議大家在聚餐時,能不喝酒就不喝,提前想好「拒酒詞」,即使喝也最好不要超過一杯,更不要空腹喝或「一口悶」。
5、每口飯嚼20次
以色列研究發現,胃口不好的老人易早亡。周迎春指出,中醫有「人以胃氣為本,以及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胃不僅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還參與調節幾乎全身所有器官的活動。建議中老年人吃飯要定時定量,少吃多餐,細嚼慢咽,每口咀嚼不低於20次,以減輕腸胃負擔。平時多按摩足三里穴(位於外膝蓋下面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也能提高脾胃功能。
6、經常笑出聲來
笑聲能促使人體發生變化,改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小編要給的長壽處方是,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笑出聲來,並把這快樂傳遞給別人。
7、周末回歸大自然
多去戶外,重回大自然,有助於提升情緒和自信心。經常接觸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氣、抑鬱和緊張。戶外散步和騎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快走、釣魚、劃船和種花種菜等都是很好的戶外運動方式。不用擔心居住的附近沒有山脈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當地公園、植物園等「綠色地帶」也有同樣的效果。
8、每周花2小時熱心幫助別人
研究發現,與從來不幫助別人的老人相比,經常幫助朋友、親戚或鄰居的老人明顯感覺更快樂,身體也更健康。70歲以上老人每年參加志願活動100小時(每周只需2小時)就可獲得多種保健受益,包括緩解抑鬱、減輕體重、減少失眠和增強免疫力等。
9、多接觸動物
寵物提供給老人友誼和溫暖,讓老人擁有傾訴對象,從而釋放壓力,多接觸寵物的人,能擁有穩定的血壓、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除了貓和狗,在家中設立水族箱、養一隻小鸚鵡等都有幫助。如不願在家中養寵物,去動物園、水族館多接觸小動物,做動物收容所的志願者,或者經常遛遛鄰居家的狗,也有同樣的效果。
10、每天必聽音樂
聽音樂有助於緩解焦慮,幫助睡眠、增強記憶,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降低與壓力有關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從而增強免疫力。對老人來說,每天聽音樂,還可以降低血壓、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加速中風後康復,甚至能抑制認知障礙症的病情發展。音樂能喚起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尤其在清晨,選擇快節奏的、愉悅的音樂能讓你維持一天的好心情。
如果我們擁有以上五個好習慣,若是大家能夠有信心自己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並不是難事,那麼平時就應該注意飲食清淡和營養均衡,多喝水這樣能讓身體的毒素可以排除體外,加強身體的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對於我們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可見只有注重科學的養生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健康幸福。
7、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之道。
飲食正常,睡覺正常,固定鍛煉.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固定在一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