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自動養生法

自動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7-13 17:27:03

1、怎樣開始養生

2、中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哪些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一:精神養生法。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二:起居養生法。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三:關於神闕養生。 洗心(放鬆、入靜、入定):固漏(陽關一閉,個個長生)

 有物(丹田火熾乃至六根震動);健康(弱可強,病可愈):逆轉(無精生精,無經復經;體貌頓異,生機盎然)。有詩為證:「金砂入五內,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奼女」(魏伯陽)。由上可知,丹道築基實乃革新生理,添油續命的重要法門。但是古往今來能真正完成築基功夫者並不多見。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真法難聞」,就連孔子也感嘆:「朝聞道,昔死可也。」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四:葯物煉精化氣一一神闕氣化散。葯功古已有之,如扁鵲服長桑君傳授秘方,三十日獲得透視功能而成為神醫;西藏高僧為弟子開天目也藉助葯功。葯功為歷代養生家、神仙家、武家、術士必修內容之一。人們在修持過程中,如果得到葯物配合,對增長功能功力頗為有益。機體健康是功能提高的基礎和前提。 「神闕氣化散」有生精化氣的作用,溫暖水臟,微生少火,蒸精化氣,還精補腦,配合現代高科技產品「神闕溫灸儀」,置於特定部位對機體產生連續站六時以上的溫熱輻射,將葯力、葯氣源源不斷地輸入神闕,再由神闕輸布於神闕系統,逐步積累和加強元陽之氣,以沖開奇經八脈。同時結合啟動胎息、下神闕養生法使性命(神氣)團聚重返先天丹光圓明的狀態。於此更進一步則進入杳冥而開玄關,天人合發,生命再造。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五:玄關顯密法。 玄關「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白玉蟾《玄關顯密論》);「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葯物在此矣,脫體亦在此亦」(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玄關是古往今來一切成道證聖者的不二法門,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開玄關就無法窺見天道。反過來講天下沒有不開玄關的明師。

 然而玄妙莫測之機關又非同「開」、「關」電源那麼簡單,必賴明師相機投法點拔才可把憑。「徐氏神闕養生法」中玄關顯密法專為開玄關一竅而設,望有緣者、有志者得而習之,以身證明「我命在我不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並非口號,而是現實可行之「道」。

 古代道家、仙家與醫家本是一家,所以晉朝的葛洪,梁朝的陶宏景與唐朝的孫思邈,都是神仙家,也都是名醫,葛洪著有《肘後方》,陶宏景著有《神農本草經集注》,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因此正確地說,所謂三教,其實包含了傳統的中醫。因此所謂讀經—讀三教經典,應該包含閱讀醫經。現代人若能多多閱讀中醫的經典,必能對養生治病有莫大的助益。中醫的擅長在安養五臟,所以是治本。五臟健康才能得到根本的健康,若五臟衰弱而四肢發達,只不過是外強中干,不能支撐很久。吾人今日讀經,不可不讀中醫葯之經典—《本草備要》。《本草備要》會告訴我們吃哪些中葯來補益五臟,以獲致健康。若能於平常時多吃一些安養五臟的中葯,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疲勞感冒,增進工作效率,並使情緒平穩,身心柔軟。

3、有一種養生的方法叫做辟穀,60歲以上的老人,用這種方式要注意什麼呢?

古人有吸風飲露一說,是一種極端的進食方式。就是只喝水呼吸不吃東西。現代有些道士或者醫者術士依然在使用這樣的方式生活。據說可以屏氣凝神,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有一種沉澱精華的感覺。在靜心當中頓悟人生哲理。

他們一般都會幾個月幾個月的辟穀,只喝水吃點水果,其他一還不吃。習慣以後就沒有飢餓感了,幹活也不覺累,身輕如燕。精神抖擻,清新脫俗。

跟隨吸氣的動作吞咽一口氣到胃中,一次吞服幾百口氣,直到胃部飽滿沒有飢餓的感覺,經過消化過後會矢氣。這就是辟穀。

原理: 通過辟穀排毒。

正常情況下飲食後會排出大小便,辟穀後不吃東西依然會排出大小便,這就說明排出的東西是以前堆積在體內的垃圾毒素,所以說這是一種養生方式,可以預防體內垃圾過多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和腫瘤。但因為這種方式行為太異於常人不能被多數人接受,所以在大眾之間不太普及,真正體會過的人不多。

如今已經使用中葯顆粒來幫助人體排出毒素了,不忌煙酒,不忌飲食,該吃就吃該喝就喝 ,中葯丸可以提高人體代謝能力,不停地把累極了幾十年的毒素通通排出體外,可以看到排出的大便顏色黑綠果凍狀等病理產物。清除一遍毒素後的身體變的跟新生兒一樣干凈,能有效預防各種慢性病和腫瘤。

辟穀就是這樣的原理,只不過有些偏激而已。

4、最佳減肥養生方法是什麼?

科學的減肥方法是控制熱量的攝取和增加活動量,並做到平衡膳食.沒有什麼捷徑的
減肥是一個長期工程,需天長日久,貴在堅持知,並沒有什麼一觸即成的速成方法.但如果你能掌握一些飲食減肥決巧,對你的減肥是很有幫助的,不妨你一試:1.制定減肥目標2.寫減肥日記.3.多喝水.4.堅持鍛煉,要有恆心與毅力.5.控制熱量與脂肪.6.飲食要清淡道.7.常吃蔬果.8.平衡膳食.9.熱量負平衡.10.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減肥,要有耐心和恆心,堅持就是成功

5、最好的養生辦法是哪種

艾灸,一種無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態療法,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一種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種草,樣貌非常普通,在中國南北方的農村、田頭野地隨處可見。端午前後,這種草從地里被采進信守傳統習俗的人家,默默為人辟邪祈福。在中國南方,廣東客家人喜歡用它的根煲湯,祛風暖胃。安徽農村地區,產婦們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達到理氣血、逐寒濕的作用。而在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夜晚,焚燒這種草驅趕蚊蠅,是常見的景緻。

這種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中國古代醫學書籍,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葯無愈的病症,艾灸能夠治癒。「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說艾能續命,艾能補腎。

艾灸,是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不用服葯、無毒副作用,是一種綠色原生態療法。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為常規常法而載諸典籍,經歷了漫長的試驗、研究、發揚,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麼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

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物質所能比擬。「艾」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脈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傳遞,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用。中醫研究機構用其他葯材和其他各種物質、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方法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為治理恢復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稱年輕美麗的少女為少艾,正是艾的醫療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病

奇邪何來?疾病何來?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疾病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某種病理產物的積滯,這種積滯的病理產物,如果能及時找到出路,病勢則必然受到頓挫而走向痊癒。

中醫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絡現象,就像在一台運轉的發電機身上,在金屬導線上有電壓和電流,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是人體臟腑各官能、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狀態,內臟器官通過經絡體系與身體表面的穴位氣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狀態下穴位氣孔又是宣洩病理產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針灸一樣,都是在人體內部的信息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感傳作用,使良性循環得以恢復和鞏固,使惡性循環得以遮斷和阻滯,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針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只不過從補穴意義上講、艾灸的作用是補多泄少,針灸的作用是泄多補少。針灸主通經脈,不能補元陽;艾灸法是先補而後泄,在提高正氣的情況下讓邪氣自除。

「以溢其邪,以行營衛」「有餘可泄,不足可補」是艾灸療法對這些中醫基本原則的靈活運用。古人強調養生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至少在日常習慣上,「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我們現代人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已太難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小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無處不在的環境,加上不恰當地大量使用含量葯物、激素,貪食生冷食物,經常身體保溫不當、熬夜等等,人體健康所倚賴的陽氣,容易被加速損耗。增加爐膛中的生命之火,變得越來越為現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適應范圍廣泛,既適宜體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適於體壯病輕的急性患者。對熱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葯治療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葯物,很多葯物還必須耗用元氣才能發揮作用。長期服葯而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又必然更損傷元氣。古法艾灸,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培補能量、提高正氣、通調經脈、祛病除邪。

像腎虛、失眠、虛胖、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通過重灸關元等穴位,都可以治癒。灸關元是以後天補先天為道理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固定規律的,令元氣逐漸充足,陰陽就必定按照規律運行,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不必人為再去調整。人體內自有大葯!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俞穴,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募穴12個。艾灸募穴可以治療本臟腑的病症,像用一股強氣流去疏通經脈,同時,總閘開閘放水去沖刷病灶,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冒的時候,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常快。把大椎穴灸到皮膚發紅、發潮為佳,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預防經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可以用溫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現代人胃腸不適的挺多,一般性腸胃有問題可艾灸足三里、神闕、關元,不論胃熱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無法記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就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要穴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不知道穴位怎麼辦?哪裡不舒服灸哪裡。用艾灸直接作用不舒服的患部,古人稱為阿是穴或者天應穴,也可以在患處附近或者離患處不遠處取穴,我們稱之為「就近取穴」。

古法艾灸養生有什麼講究

人體隨時在消耗,雖說我們隨時可灸,艾灸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後都需要注意什麼?

艾灸後至少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比平時多喝一些溫開水,以協助排毒,但絕對不能喝冷水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古法艾灸?

孕婦、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以及極度衰竭、無自製能力者不適宜做艾灸,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出現疾病加重的反應?

比如很多人艾灸後會出現口乾舌燥,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那些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這時候免不了會有各種反應,逐步艾灸體內慢慢累積了足夠的正氣,病邪就會逐漸地出離體外了。有時候,我們艾灸中脘,會有肝區不適、或胃脘部會有不適,這有可能因為肝有隱患或胃脘部有疾病,艾灸會主動幫助我們去調整。艾灸關元穴,也許會反應出婦科方面的隱患、前列腺方面的問題或生殖系統的一些疾患。

艾灸的通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身體有一個自我調整的功能。只要你調動得好,相關部分就會齊心協力一起工作。每個人有經絡不同的敏感度,所以灸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青壯年人的灸感往往較老年人強和快,女性的感傳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所以施灸需用陳年艾,這是歷代醫家反復強調的。

▌如何分辨艾絨和艾條的優劣保證療效呢?

主要從絨、色、味、煙四個方面入手。我們到市場上挑選艾條、艾絨,可以看到,新艾的顏色發青、暗,點著以後火力強烈,燃燒時煙氣發青、發黑,比較嗆人。好的陳艾,則顏色土黃或金黃,煙的顏色是淡白不濃烈,燃燒後煙霧由下而上繚繞,氣味溫和有艾香,不刺鼻,滲透力強,灸治效果比較好。

現代的溫和灸療法

由於對古法艾灸養生的重視,現代條件下已開發出許多艾灸器械,使用艾葉加工而成的艾條和各種溫灸器具,因為一般都不會破損皮膚,安全穩妥,被稱之「溫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兩種方法:

1)手持移動法。點燃艾條、手持艾條對准穴位或患痛處移動熏烤,用上下移動或左右移動之諸多手法,病人可長期自灸。

2)工具支持法。目前已有各種各樣的現代溫灸器,有手持的,有綁縛式的,目的均是為了緩解直接灸的燒灼痛與手持法的疲勞,哪怕隔著衣服灸療,也能使得滲透力源源不斷地發生作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僅僅在我國深受重視,而且被多個國家追捧應用。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傳染病肆虐日本,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國發起了一場「國民三里灸運動」,大大提高國民免疫力。

在韓國,電視劇《大長今》有一個關於艾灸的片段,長今的養父嚴重暈船陷入昏迷,長今考慮再三選用了古法艾灸為其治療,養父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可見那時艾灸療法已相當普遍,且以一種簡單、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僅如此,17世紀左右艾灸療法傳播到了歐洲,德國人甘弗在其著作《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且附註了一幅圖,標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適應證等。將古法艾灸運用較為出色的是拿破崙軍中的外科主任拉蘭。自此,神奇的古法艾灸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但願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從我們祖先的醫學智慧里汲取營養,通過實踐艾灸這種古法、讓自己、家人和朋友都真陽充足,臟腑功能強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願每個人都能盡享自然壽命,能夠更健康、更好地體驗生命的真義,廣行利濟群生的事業。

6、辟穀養生的具體方法

辟穀養生,不是單純的不吃飯。人體衰老和疾病,主要是大腸里宿便的堆積和發酵,產生了毒素及有害物質。尤其人們吃得多,吃得雜,導致腸胃負擔過重,通過辟穀養生指導師特殊的方法吸收能量,自然吸收清氣,在不吃食物狀態下松臟腑負擔,讓腸胃充分休息,清除宿便和毒素,達到養生、減肥、排毒、美容、調理身體疾病。中醫理論講,人體有吸入清氣的功能,也有排泄廢物的通道,如排除糞、尿、汗、二氧化碳等,通常人們只用了排泄功能,而沒有良好利用吸收清氣來養生保健。辟穀狀態下,由於身心放鬆,人體細胞處於「缺食吸氣」的狀態,使人體與自然氣相通,加速細胞與外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充分吸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氣(能量),潛能得以開發,智慧得以開啟,充分調動人體潛能和自然能量來維持正常生理活動。辟穀態還可降低體溫,減緩人體脈捕跳動的次數,延緩衰老,健康長壽。辟穀去掉了多餘的脂肪和毒素,體內得到了全面的清潔,腸胃得到了調節和休養,心靈得到澄清和升華,性情得以陶治和悅,視野開闊,了悟人生。辟穀減肥它不是純粹的挨餓,而是通過辟穀養生指導師特殊的方法,注入辟穀者能量而不餓,這才是辟穀養生的核心。在此狀態下,大腦始終處在一種全新自動狀態,體能和潛力得到了充分的調節和發揮,身體負荷減輕,氣血得到最充分的運用和發揮,腦細胞的功用充分得到更新和延長。辟穀分解消耗體內多餘的脂肪,有效而快速轉化為體內多餘脂肪,而非減少水分。

7、自動揉腹儀有用嗎?

揉腹的確益處頗多,但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麼神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邢麗陽表示,揉腹是一種簡單易學的養生方法,能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但揉腹也有諸多講究,不能隨便亂揉一氣。 

揉腹主要作用於脾胃和腸道,可通上下,驅外感諸邪,清內生百症,能改善消化不良、腹瀉、便秘、慢性胃炎等,特別適合有便秘困擾的老年人。 

注意揉腹也有一定禁忌:腹部皮膚有感染者不宜揉腹;有腸炎、闌尾炎等急性炎症者不可盲目揉腹,以免使炎症擴散;腹部有腫瘤的人也不太適合揉腹。急腹症患者要及時就醫,千萬不能忍痛揉腹。

(7)自動養生法擴展資料:

平時可以在飯後半小時做做揉腹:

右手掌心對著肚臍,左手疊放在右手之上,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或逆時針打圈,由大圈到小圈揉50圈,再由小到大揉50圈,動作宜緩慢、力道適中、呼吸均勻,每天揉腹3~4次,此後可增至80或100圈。常年堅持,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 

揉腹雖好但絕非包治百病,想單純通過揉腹來調理胃腸、重獲健康不太現實。空腹或過飽時不宜揉腹,過飽揉腹易出現不適,飢餓時揉腹不利氣血。

8、現代主動養生法的原則是什麼?

順應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積極主動地去保健和養生,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使自己能始終保持健康體魄,即為主動養生法。

不累也主動休息

主動休息,指勞動、工作或學習一段時間後,機體或大腦雖未出現疲勞感,也要按時休息。主動休息能使機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及時消除體內代謝的廢物,補充必要的營養,體力和腦力得到休整,精力更加充沛;主動休息還能協調全身器官功能,增強人體免疫水平,提高抗病能力,有效地預防疾病,消除各種不利於健康的隱患,特別有助於防範疲勞的發生,提高勞動效率和生活質量。

不渴也主動飲水

主動飲水是指在早晨起床後、兩餐之間、睡覺之前及工休、課間休息時間,雖不感覺口渴,也要自動飲水。主動飲水能及時有效地預防機體細胞缺水,維持正常新陳代謝,保護臟器組織,提高生命質量。但注意一次飲水不要過多。

無喜事也主動歡笑

主動歡笑,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一些歡聲笑語。自然而親切的歡笑,是內心高興的表示,是好修養好素質的象徵,是自信的體現,也是身心健康的標志。可以使全身肌肉和關節得到有益的活動,對人體各個系統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有利於呼吸道的通暢;可以使心臟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加快,血壓保持正常;可以消除有害於健康的緊張、壓抑和憂慮等情緒,對神經系統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你忘記煩惱和憂愁,減輕身體的疼痛和疲勞,永遠朝氣蓬勃;還能廣交朋友,增進相互信任,對工作、事業充滿信心。讓自己笑,能健身益神;與別人同笑,使處處生春。常常笑容滿面,精神煥發,不僅顯得年輕、瀟灑,而且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無便意也主動入廁

主動入廁,指每天定時排便,無論有無便意,養成衛生習慣。定時排泄二便,是人體新陳代謝正常的標志,是除舊迎新的需要,也是防治便秘、前列腺增生、痔瘡、肛裂和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便秘會引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痔瘡,甚至血壓升高。憋尿,會使膀胱過度充盈,引起心煩不寧、思維紊亂、血壓上升,甚至發生泌尿系統結石等病症。主動定時排便,將會覺得輕松、健康與安寧。

無痰也主動咳嗽

主動咳嗽,指每天早鍛煉時,在戶外空氣新鮮處先做深呼吸,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呼氣,呼完後突然主動深咳,並迅速垂下雙臂,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如此反復做10次,每次咳嗽間隙做幾次正常呼吸,以防止過度換氣、咳嗽,造成氣管或支氣管損傷。主動咳嗽,能有效清除肺部的污染物,給肺來一次「大掃除」;主動咳嗽,能清除肺部殘余氣體,增大肺活量,維護肺的正常功能。

無病也主動求醫

主動求醫,指無論是否患病,都定期檢查身體,做到有病早治療,無病早預防。定期做體檢,對於早期發現臟器組織的隱患、跟蹤觀察病變和治療的結果,為防病治病提供依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極其重要的。一般來說,4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定期測血壓,做1次胸透、B超或甲胎蛋白測定以及血脂、血糖測定,每半年做1次大便隱血試驗,嗜煙者應每年做一次胸部攝片。

與自動養生法相關的內容